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目的 合成还原敏感型透明质酸-甘草次酸(hyaluronic acid-glycyrrhetinic acid,HSG)偶联物,对其自组装行为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以它为胶束载体增溶化疗药紫杉醇(paclitaxel,PTX),并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细胞摄取行为与细胞毒性。方法 以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为亲水性骨架材料,通过还原敏感型胱胺连接臂引入疏水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A)制备HSG偶联物,应用1H-NMR与FT-IR表征验证HSG的结构;从粒径及分布、临界胶束浓度、形态3个方面对偶联物的自组装行为进行表征,考察疏水段GA取代度对HSG胶束粒径、分布及其增溶PTX性能的影响;通过溶血性初步评估HSG偶联物的安全性;采用透析法考察载药胶束PTX/HSG在不同浓度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介质中的释放行为;流式细胞仪检测HA和GA预孵育对细胞摄取HSG胶束的影响;MTT法考察PTX/HSG对HepG2的细胞毒性。结果 成功合成了一系列两亲性还原敏感型HSG偶联物,随GA取代度提高,HSG胶束粒径降低,确定HA∶GA=1∶2为最佳投料比,此时偶联物GA摩尔取代度为(7.83±1.24)%,粒径为(209.7±10.4)nm,临界胶束浓度为50.1μg·mL-1,透射电镜显示HSG胶束皆近似球形结构;HSG溶血性低于Tween 80,与聚氧乙烯蓖麻油相当。不同GA取代度的HSG偶联物对PTX均具有增溶效果,并随取代度增加,HSG胶束载体载药能力增强;HSG包载PTX后在高浓度GSH介质中有还原响应性快速释药能力;HSG与HA、GA预孵育后肿瘤细胞对其摄取量降低;PTX/HSG对HepG2的细胞毒性强于Taxol制剂。结论 所制HSG两亲性偶联物能形成胶束,安全系数高,具有还原触发快速释药与主动靶向的能力,可作为载体材料包载难溶性化疗药并有助于其疗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制备和表征甘草次酸(GA)纳米粒,并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K30为载体,使用反溶剂沉淀-冷冻干燥法制备GA纳米粒。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粒度分析等方法对所制纳米粒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纳米粒中GA的溶解度和载药量;采用MTT法考察GA原料药及纳米粒(GA剂量均为12.5、25、50、100、200μmol/L)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抑制活性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所制纳米粒中GA的X射线衍射特征峰和红外特征吸收峰均消失,吸热峰发生改变。纳米粒的粒径为(194.88±23.52)nm,低于原料药的(2 592.33±207.51)nm;分散指数为0.24±0.04,高于原料药的0.15±0.03;纳米粒的平均载药量为15.99%;溶解度由原料药的(1.05±0.01)μg/mL升至(250.00±0.15)μg/mL。体外抗肿瘤试验结果显示,GA原料药200μmol/L组和纳米粒各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且GA纳米粒各剂量组(除12.5μmol/L组外)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同剂量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设计合成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槐果碱、18α-甘草次酸和18β-甘草次酸为原料,经过加成、氧化、酯化缩合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并采用MTT法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设计并合成了目标产物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利用MS和1H-NMR确证了结构;体外活性实验中,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明显高于甘草次酸及苦参碱,并优于对照药美法仑。结论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尤其对肝癌细胞生长产生较好的抑制作用,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合成美法仑–甘草次酸复合物,并对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美法仑和18α-甘草次酸为原料,通过酯化、氧化、酰化和缩合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3a和3b,结构经元素分析、MS、1H-NMR确证,并采用MTT法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同时考察了其对正常大鼠肝细胞BRL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结果目标化合物3a、3b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优于母体药物18α-甘草次酸和美法仑,且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小于氮芥类药物美法仑。结论美法仑–甘草次酸复合物3a和3b抗肿瘤活性良好,具有开发成抗肿瘤候选药物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8β-甘草次酸对K19-C2mE自发胃肿瘤转基因鼠的干预效果及对环氧合酶-2(COX-2)、白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状态良好的K19-C2mE转基因子代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预组,另选择20只野生型C57BL/6N小鼠纳入对照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正常饮水,干预组小鼠6周龄时给予0.1%18β-甘草次酸水溶液作为饮水,3组小鼠每周称量体重,生长至52周时观察小鼠胃肿瘤情况,取小鼠胃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采用蛋白印记杂交测定COX-2、IL-1β表达情况。结果 3组小鼠各时间点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小鼠解剖可见胃黏膜形态光滑,未见肿瘤及其他病理表现;模型组及干预组小鼠可见胃内肿物形成,伴有胃黏膜出血;模型组小鼠胃肿瘤发生率显著高于干预组(P<0.05)。HE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胃组织未见增生性病变,模型组及干预组小鼠可见慢性炎症,淋巴滤泡形成及增生性病变。模型组小鼠黏膜MVD及COX-2、IL-1β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干预组(P<0.05),干预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 相似文献
8.
18β-甘草次酸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 和诱导细胞凋亡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18β-甘草次酸2位、3位、11位和29位进行结构修饰,增强其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活性。方法 以18β-甘草次酸为起始原料,经氧化、酯化、缩合、脱氢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以台盼蓝排斥试验和AO-EB双荧光染色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及诱导细胞凋亡活性。 结果与结论 合成14个18β-甘草次酸类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及质谱确证。体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合成的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细胞生长抑制活性,其中A环结构改造后的化合物VII和IX活性较强,且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甘草次酸、11-脱氧甘草次酸钠盐的制备及抗炎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甘草次酸、11-脱氧甘草次酸的钠盐,并研究甘草次酸钠、11-脱氧甘草次酸钠的抗炎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在无水乙醇条件下,与氢氧化钠反应分别得到相应的钠盐。并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纸片致小鼠慢性肉芽肿及气囊性滑膜炎3个模型观察甘草次酸钠、11-脱氧甘草次酸钠的抗炎作用,并测定小鼠血清和炎症液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所得钠盐通过熔点、红外、紫外等表征其结构。10、20、40 mg/kg的11-脱氧甘草次酸钠能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也可显著抑制滤纸片所致小鼠慢性肉芽肿,可使血清中PGE2含量减少。10、40 mg/kg的11-脱氧甘草次酸钠能使炎症液中的PGE2含量减少。在血清和炎症液中,10 mg/kg的11-脱氧甘草次酸钠可使NOS活性和NO的含量显著下降。结论甘草次酸、11-脱氧甘草次酸的钠盐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类化合物的水溶性、吸收性,改善了相应的药理作用。其中11-脱氧甘草次酸钠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GE2和NO合成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18β-甘草次酸钠抗缺氧机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8β-甘草次酸钠ip 14mg/kg、21mg/kg使乏氧性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延长,小鼠的整体耗氧率降低,小鼠血液pH值提高,酸中毒减轻,也能使混合血的氧分压降低,但对小鼠血中甲状腺素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18β-甘草次酸钠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摄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18β-甘草次酸钠(β-SG)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摄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并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oxLDL组及oxLDL+β-SG(1、10、100μmol/L)组,经oxLDL(除对照组外)作用后测定细胞内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胆固醇酯(CE)含量,观察不同浓度β-SG对巨噬细胞摄取oxLDL的影响;同时,测定细胞内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oxLDL能显著增加巨噬细胞内TC、CE的含量,而预先加入β-SG的oxLDL组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细胞内TC、CE含量的升高(P<0.01或P<0.05),FC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oxLDL组比较,oxLDL+β-SG各组还能减少细胞内MDA含量,增加SOD和GSH-PX活性(P<0.01或P<0.05)。结论:β-SG能显著抑制体外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oxLDL的摄取,此作用可能与其能提高巨噬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8α-甘草次酸对游离脂肪酸(FFAs)致HepG2细胞脂毒性的保护作用及经线粒体途径调节的分子机制。方法给予1mmol/LFFAs,油酸(OA)–棕榈酸(PA)(2∶1)建立体外HepG2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18α-甘草次酸低、中、高剂量(10、20、40μmol/L)组,阳性药(凋亡抑制剂Z-VAD-FMK,10μmol/L)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用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Bax蛋白激活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色素C在线粒体和胞浆的分布情况;Caspase-3酶活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Caspase-3活性。结果 18α-甘草次酸能保护FFAs致HepG2细胞活力下降,减少HepG 2细胞脂性凋亡数量;18α-甘草次酸能下调Bax蛋白激活,减少细胞色素C的释放,从而阻止Caspase-3活性的增高,且呈剂量相关性。结论 18α-甘草次酸对FFAs致HepG2细胞的脂毒性中存在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化学键合透明质酸(HA)和甘草次酸(GA)制备具有CD44受体靶向作用的HA-GA复合物,用以制备聚合物胶束,并采用MTT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等对其制剂学性质和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HA-GA复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为9.6μg/mL,形成的聚合物胶束粒径为217.0nm,GA含量为18.9%。HA-GA聚合物胶束比GA溶液的细胞毒性强,同时能抑制肝星状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现出了良好的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甘草次酸C3、C11、C30进行结构改造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甘草次酸经锌汞齐还原为11-脱氧甘草次酸,然后C30-羧基与卤代烃发生酯化反应,C3-羟基与甲基磺酰氯在0℃冰浴条件下发生甲基磺酰化反应,最后在104℃回流条件下与叠氮钠发生消除反应,从而得到目标产物;通过SRB法对上述合成的甘草次酸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设计并合成了7个目标产物5a~5g,利用IR、MS和1H-NMR确证了结构;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5a对MCF-7的抑制率比母体显著提高,5a、5c、5e对A549的抑制率均比母体有所提高。结论结构改造合理,对进一步开展甘草次酸衍生物的结构改造和抗肿瘤活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国药理学通报》2018,(5)
目的以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A)修饰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为载体,腺嘌呤(adenine,Ade)为模型药物,制备Ade/GA-HA纳米粒,并分析其理化性质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化学交联法将GA与HA连接,透析、冷冻干燥得到GA-HA纳米粒,采用超声波分散法制备Ade/GA-HA纳米粒。利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镜、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纳米粒的粒径、形态、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性能初步考察。采用MTT法检测Ade/GA-HA纳米粒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GA的取代度为3.8%,GA-HA纳米粒呈球形,粒径为398.1 nm,分散度良好,Zeta电位为-34.2 m V,粒度稳定性良好;Ade/GA-HA的载药量为(22.5±5.8)%,包封率为(87.27±0.33)%;在前4 h内,Ade/GA-HA纳米粒存在突释现象;4 h后,表现出缓释特性。与游离Ade相比,Ade/GA-HA纳米粒对Bel-740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A-HA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5,(8):587-592
目的制备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A)介导的pH敏感主动靶向长循环阿霉素(doxorubicin,DOX)脂质体(liposomes,LP)(GA-PEG2000-N=CH-DOXLP)并测定其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参数。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甘草次酸介导pH敏感主动靶向长循环阿霉素脂质;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微柱离心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动态激光散射法测定脂质体的粒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透析法测定脂质体在不同pH条件下的体外释放;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阿霉素血浆药物浓度,得到药-时曲线并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甘草次酸介导的脂质体(GA-PEG2000-N=CH-DOXLP)和普通脂质体(DOXLP)的粒径分别为(135.5±2.6)nm和(105.6±4.0)nm;包封率分别为(53.8±5.8)%和(52.9±3.5)%,载药量质量分数分别为(2.35±0.16)%和(2.39±0.26)%;Zeta电位分别为-(5.19±0.73)mV和-(1.53±0.57)mV;GAPEG2000-N=CH-DOXLP的AUC(0-72)分别是DOXLP的2.33倍和DOX溶液的5.62倍。结论所制备的甘草次酸修饰的pH敏感主动靶向长循环脂质体制剂学性质稳定并能显著延长其在大鼠体内的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20.
18α-、18β-甘草次酸对他林洛尔在Caco-2细胞上外向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18位差向异构体即18α-甘草次酸(α-GA)、18β-甘草次酸(β-GA)对P-糖蛋白(P-gp)底物他林洛尔在Caco-2细胞上外向转运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Caco-2单层细胞模型,以P-gp底物他林洛尔为探针药物,评价α-GA、β-GA和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他林洛尔在Caco-2细胞上外向转运的影响。HPLC法测定细胞转运液中他林洛尔的浓度,采用Luna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甲醇-10 mmol·L-1醋酸铵(25∶10∶65,v/v/v),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48 nm。结果:浓度为10μmol·L-1的α-GA、β-GA使他林洛尔TransportB-A增加,他林洛尔BL-AP表观渗透系数(Papp B-A)增大,对他林洛尔外向转运表现出诱导作用;α-GA诱导P-gp外排他林洛尔的能力强于β-GA。结论:α-GA、β-GA能诱导P-gp的外向转运,加速P-gp底物的外排,可能是甘草酸制剂增强肝脏解毒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