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有关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真实体验与感受的质性研究,为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参考,帮助青少年回归家庭与社会。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从建库到2023年6月1日有关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体验的质性研究,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定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评价,运用Meta整合方法进行结果整合。结果 共纳入13项研究,包含226名青少年,提炼42个研究结果,整合成11个新类别,最终归纳为3个整合结果:非自杀性自伤的导火索,非自杀性自伤多维度体验,对治疗与帮助的看法。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早期经历各异,身心体验复杂。应加强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重视,建立家庭-学校-医疗机构互助联络网,做到信息共享、早期预防、联合应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深入了解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照护体验,为制定家庭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10人,以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家庭照顾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炼主题。 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即对非自杀性自伤认知不足、家庭压力大、复杂的负性情感、反思与成长。 结论 需加强家庭照顾者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相关知识普及,重视照顾者心理负担,加强家庭干预,改善照顾者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心理体验,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5例经历过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半结构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归纳、提炼资料。结果 经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体验可以归纳为4个主题:来自学校的不良刺激长期蓄积,自我调节能力不足;来自家庭的关爱呵护不足,负性情绪无法释放;自伤前思想封闭拒绝交流,寻求帮助路径不畅;自伤后负性情绪得以释放,享受快感难以自制。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容易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支持教育,家庭营造舒心的氛围,双方共同为青少年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以避免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将有非自杀性自伤史的抑郁障碍青少年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按精神科常规护理实施安全性评估与管理,观察组以面对面形式进行以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短期住院干预,每周2次,每次1 h,共7次。结果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自伤频次、对身体最严重的伤害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以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短期住院干预有利于提升抑郁障碍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调节能力,减少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深入了解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期间非自杀性自伤的心理感受,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选取住院期间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18例,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即难以应对的负性情绪,受症状支配,自我矛盾心理,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自伤、自杀情况,便于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2月5年内在我院住院期间发生自伤、自杀行为的精神病患者4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为主要自杀自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多发生在非正常上班时段(除社会正常上班时间外8:00~12:00,14:00~17:30),且以首次入院及入院第1周最多,自伤、自杀方式依次为撞墙、割腕及吞服异物。结论:首次入院的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患者在入院第1周最易出现自伤、自杀行为,因此护士长可实施弹性排班,加强新入院患者的安全护理及管理,同时加强节假日的护理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手外伤中有自伤行为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应对方式.方法 对2008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222例自伤患者,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给予统计,其中2008年5月-2010年12月为一组,2011年1月-2013年8月为另一组.结果 通过分类比较分析,发现自伤行为在20岁以下青少年、婚恋情感不顺及家庭矛盾、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里有病例逐渐增多、严重程度逐渐增大的趋势.结论 青少年中自伤行为无论是病例的数量,及严重程度都有增多的趋势,临床手外科医生根据其一般特点及发病趋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降低发病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急诊科自杀未遂青少年心理弹性,预防再自杀。 方法 将158例自杀未遂青少年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干预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组采取渐进式暴露结合引导式心理干预,干预至患者出院时评价效果。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自杀意念、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理弹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渐进式暴露结合引导式护理可降低青少年自杀意念,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增强心理弹性,有利于预防青少年再自杀。  相似文献   

9.
目的防止手外科自杀入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再次出现自杀行为,保障患者住院期间的生命安全。方法加强护理人员预防患者自杀以及患者自杀后应急预案培训,对手外科收治的30例自杀入院患者进行严格入院精神评估,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及干预,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及巡视,严格交接班,加强服药监护。结果 30例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再次自杀或自伤行为,出院时自杀意念及自杀倾向评分显著低于入院时(均P0.01)。结论预防手外科自杀入院患者再次自杀的强化措施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及风险意识,保障自杀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抑郁症伴自伤行为青少年对生死的认知,为开展针对性生死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目的抽样法选取抑郁症伴自伤行为青少年20例进行半结构深度访谈,使用Colaizzi 7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提炼出2个主题和7个亚主题,即对死亡的看法(愿意思考死亡话题、期待探讨死亡话题、谈论死亡话题过度冷静、存在认知偏差),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来源于爱与被爱、对意义感有困惑、生命是无意义的)。结论 抑郁症伴自伤行为青少年对死亡的认知存在偏差,未能建立正确生死观。医护人员需对抑郁症青少年开展生死教育,帮助其寻找和构建生命意义,形成正确的生死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