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少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Falk等[1]于1991年首次报道,该病兼具组织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特性,但不同于已知脾脏血管源性肿瘤,将其命名为LCA.LCA大多数为良性肿瘤,但也有恶性病例的报道[2].现报道1例LCA并复习文献.  相似文献   

2.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又称脾衬细胞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起源于脾脏的窦岸细胞或衬细胞。由Falk等[1]于1911年首次报道并命名,之后,国内外文献有一些个案报道,但至今不足百余例[2-8]。现对我院收治的1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4岁。患者于1年前因进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伴有恶心,厌油腻,无畏寒、发热、黄疸、呕吐、腹胀、腹泻、黑便等,未引起患者重视,也未进行任何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进食后恶心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4.
张红琴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0,30(2):96-97,F0003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收集脾窦岸细胞血管瘤5例进行临床表现和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组织学表现为瘤组织由大小不等的窦样腔隙构成,腔壁上伴有突向腔内的乳头状结构,腔隙壁及乳头状增生突起的表面均衬以单层内皮样细胞,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呈双重分化即内皮细胞及组织细胞标记物均呈阳性。结论: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是良性血管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发现主要靠影像学检查,诊断则需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确诊。  相似文献   

5.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月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3):177-177,179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检测,结果:3例LCA组织学病变由大小不等,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内皮细胞呈短柱状或立方形,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免疫表型: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呈阻性表达。其中1例伴有降结肠息肉。另1例伴有胰体尾部高分化腺癌。结论:LCA是较少见的脾血管性肿瘤,其发现主要是通过CT、B超,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本病在临床上可伴有其它内脏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 对3例脾切除经病理诊断为脾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及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3例LCA的组织学由大小不等相互吻合窦样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细胞无异型性呈立方状、柱状、多角形,胞质内见棕色含铁血黄素颗粒.免疫表型内皮细胞及组织细胞标记物表达阳性,显示肿瘤细胞呈双重分化.结论 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性良性肿瘤,也有恶性报道,可合并身体其它部位肿瘤.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脾脏LCA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4例均行CT检查,同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和病理特征相关性.结果 ...  相似文献   

8.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血管性肿瘤,国内外文献报道100余例。作者在临床病理诊断中遇到1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血管源性肿瘤,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常伴恶性肿瘤及免疫性疾病.多因偶然原因发现,其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该肿瘤性质大多数呈良性发展,极少数存在恶性倾向.目前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可获得治愈,但也有肿瘤复发转移的报道.该疾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临床医生往往缺乏认识,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10.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ittoral cell angioma,LCA)又称脾衬细胞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仅发生于脾脏的良性血管源性肿瘤,自Falk等[1]于1991年首次报道以来,迄今国内、外文献仅报道40余例[1-17]],绝大多数病例伴有各种肿瘤及慢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李加美 《医学综述》2011,17(22):3429-3431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CA)是发生于脾脏窦岸细胞的一种良性肿瘤。因本病少见,文献中多为个案报道,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其认识不足,且影像学检查也缺乏特异性改变。因此,术前极易被误诊为脾脏其他病变。脾脏切除是目前治疗LCA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有关LCA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对LCA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的相关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常规平扫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5例LCA患者脾脏体积增大,CT平扫病灶呈弥漫分布,大小不一,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的等密度及稍低密度结节,无囊变坏死区,1例脾脏内见2个稍高密度结节。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部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较平扫显示更多边界清楚的小病灶,门静脉早期病灶呈进行性强化,自内部向外周填充;大部分病灶延迟强化,门静脉后期与脾脏实质呈等密度。MSCT同时发现合并脾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单纯性囊肿1例,合并横结肠腺癌和盆腔畸胎瘤1例。结论脾脏LCA弥漫分布,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为自病灶内部向外的渐进性增强和延迟强化,病灶在延迟扫描与脾脏呈等密度。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可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提供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ATL)的认识。方法对1例Ⅱ型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辔(EATL)诊疗过程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因反复腹痛、消化道出血半年后剖探奎活检确诊,先后手术两次,化疗七次,一年后死亡。结论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ATL)系罕见的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病程进展迅猛,预后极差,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ITP时脾脏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36例ITP脾脏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3、CD4、CD8、CD20、CD41、CIM3、CD45Ro、CD68、P53和PCNA在ITP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本组男女之比为0.19:1,男性平均年龄24.5岁,女性平均年龄32.6岁.脾脏呈轻度肿大.主要组织学改变是白髓滤泡反应性增生,生发中心扩大,滤泡周边带增宽,中央动脉壁增厚、纤维化,微血管增生.CD8 细胞多于CD4 T淋巴细胞;含血小板抗原的CD41 和CD43 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生发中心PCNA( )淋巴细胞在红、白髓中均呈弥漫而密集分布;CD68 组织细胞数量较正常增多.T、B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呈增生现象.结论 ITP脾CD8 淋巴细胞明显高于CD4 淋巴细胞和T、B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增生现象提示辅助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和功能异常.DEX治疗ITP能有效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15.
杨森君  冯斌 《中医学报》2016,(5):726-729
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主要是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而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包括古医籍中记载的郁证、脏燥、癫证、奔豚气和梅核气等。其中心脾两虚是临床上抑郁症患者中最常见的证候,治疗采用补益心脾法治疗疗效较好。但是,由于抑郁症的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未明确等,目前对于抑郁症的诊断仍缺乏客观诊断标准,临床以症状学标准为主。而中医学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也存在各家之说,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多采用专家问卷,虽然能统计出主要症状,也规范了证候的标准化诊断,但尚缺少相关的定量研究。临床具体的用药,多为各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主观辨证所得,用药规律性不强,缺乏客观的统一的标准,这让治疗的可重复性较难达到。所以,应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推动证候标准化诊断和治疗,优化中医综合治疗抑郁症的方案,提高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甲状腺转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肾细胞癌甲状腺转移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肾细胞癌甲状腺转移为临床罕见病,发病隐匿,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诊断极其困难,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等。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内的局灶性病变,形态不规则,分界清楚,呈实性低回声,无囊状结构,无包膜结构及强回声钙化斑,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颈内静脉癌栓。结论肾细胞癌甲状腺转移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点,但无明显特异性征象,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如果甲状腺是唯一的转移部位,必须进行甲状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冯洁  武百山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1242-1243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59岁.主诉"右侧面部疼痛4年,加重2个月".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疼痛,以右侧颞部、眼球为著,向头顶、耳后放射,发作时伴患侧流泪、球结膜充血.  相似文献   

18.
对东垣脾胃学说的研究方法加以梳理,从医家医著、学说形成、影响发展、理论探讨、临床应用、实验研究、方法论析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就方法论角度理清研究思路,有助于研学习用。  相似文献   

19.
田伟  高晓  高爱红  张远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2):1405-1406
目的加强对中肾管附件肿瘤(WAT)的认识。方法对4例WAT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4例患者年龄35~52岁,平均42.8岁,临床表现不特异。皆单侧发生,位于输卵管系膜或阔韧带。大体:界限清楚,有包膜,最大径3.5~10.0 cm,平均6.9 cm,切面灰白色,质中。镜下:瘤细胞呈实性片状、小管状及小囊状排列,囊内可见红染物。细胞形态为短梭形或多角形,部分为上皮样,较良善。核分裂象0~2个/10 HPF。免疫组化: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质蛋白(CK)、CK7、波形蛋白(vimentin)均弥漫强(+),不同程度抑制素α(α-inhibin)、CD10、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Ki-67(+)6%~8%;CK20、上皮膜抗原(EMA)(-)。结论 WAT罕见,发病部位特殊,形态独特,无特异的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