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脓毒症休克并心肌抑制的疗效。方法选取脓毒症休克并心肌抑制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米力农治疗观察组行左西盂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脑钠肽(NT-proBNP)、血乳酸(LAC)、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及APACHEⅡ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率、LAC、NT-proBNP、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APACHEⅡ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脓毒症休克并心肌抑制行左西孟旦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培养阳性与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间临床特征差异,为临床更好地诊治脓毒症休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3年1月在笔者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脓毒症休克患者649例,根据血培养标本的结果分为血培养阳性组(358例)和血培养阴性组(291例),比较两组间血液学指标、APACHEⅡ评分、感染部位、并发症情况、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住院病死率;将脓毒症休克存活患者进一步分成阳性存活组与阴性存活组,比较两组间容量管理情况。结果血培养阳性与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间APACHEⅡ评分及感染部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阳性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长,ARDS及心脏等脏器损害的发生率高,住院病死率高(P<0.05);阳性组存活患者6、12、24、48h任一时间点的液体正平衡量均较阴性组存活患者少(P<0.05),但7天总液体平衡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培养阳性与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容量管理上,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平衡量较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脓毒症患者休克早期血小板下降幅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27例脓毒症休克患者资料,将确诊前后48 h内血小板下降比例<30%或血小板计数升高者作为对照组,血小板下降比例>30%者作为研究组,通过比较两组病例乳酸值、全身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感染部位、血小板下降比例,对影响28 d累积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28 d累积生存率(9.8%)明显低于对照组(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1,P<0.01);二元Logistic回归提示确诊脓毒症休克24 h内SOFA评分和确诊前后48 h内血小板下降比例>30%这两项指标与患者死亡结局有相关性(P<0.01);ROC曲线提示在脓毒症休克早期血小板下降比例>30%比血小板计数<100×109/L对死亡结局预测的特异性更好。结论: 脓毒症休克早期血小板下降比例超过30%预示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右心功能障碍(eRVD)发生率及其对28天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庆市立医院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8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脓毒症休克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患者在ICU首次心脏超声是否符合美国心脏超声学会(ASE)右心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分为早期右心功能障碍组(eRVD组,38例)和非右心功能障碍组(NeRVD组,60例)。所有患者均在确诊脓毒症休克的24小时内采用超声测量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和右心室面积变化率(FAC),同时记录患者其他相关临床资料等,并随访患者自入住ICU开始28天生存情况。结果 eRVD组自入住ICU开始28天死亡率高于NeRVD组患者(P<0.05)。eRVD组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强心药的使用比例均高于NeRVD组(P<0.05),eRVD组机械通气时间[5 (4,6)d比2 (2,3)d,P<0.05]、ICU住院时间更长[8 (7,9)d比6 (6,8)d,P<0.05]。APAC...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服用益生菌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收治ICU机械通气患者20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2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 d死亡率和研究期间的并发症(腹泻、菌血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平均ICU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5天研究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鼻饲益生菌可以降低ICU患者VAP的发生率,缩短ICU病房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尿素氮与白蛋白比值(blood urea nitrogen to albumin ratio,B/A)与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美国重症医学数据库Ⅳ中2008~2019年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脓毒症合并ARF患者380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30d内结局将其分为存活组(n=2677)和死亡组(n=1129)。使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评价生存风险,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脓毒症合并ARF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存活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血尿素氮、B/A、阴离子间隙、白细胞、血肌酐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合并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心脏骤停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存活组,白蛋白、红细胞、血小板均显著低于存活组,总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存活组(P<0.05)。生存曲线显示,随着B/A的上升,患者住院期间累积生存率逐渐降低(2=82.700,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A>4.34是脓毒症合并ARF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50,95%CI 1.208~1.742,P<0.001)。结论 入住ICU时B/A>4.34是脓毒症合并ARF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有助于降低脓毒症合并ARF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7.
高晓览  刘宝  潘爱军 《安徽医学》2015,36(6):666-668
目的:探讨床边实时超声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脓毒症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的指导意义,为降低抗凝风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ICU病房中脓毒症患者212例,根据修订Geneva量表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90例低危患者中,未进行抗凝治疗30例(A组),随机抗凝治疗30例(B组),经超声指导下抗凝30例(C组),比较3组患者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发生率、机械通气使用天数、患者病死率等。结果3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造成的临床出血风险最高,与A组和C组比较,临床发生消化道、气道或泌尿道出血例数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病例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抗凝治疗后,B组造成的血小板下降最为明显,与A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患者机械通气使用天数,以超声引导下抗凝组时间最短。结论超声引导下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ICU脓毒症患者机械通气天数,减少患者出血风险,但对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1):69-72+76
目的探讨ICU老年脓毒症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ICU治疗的脓毒症患者2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与60岁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统计≥60岁患者死亡率,并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ICU脓毒症患者,≥60岁组合并高血压以及合并≥2种基础疾病比例显著高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死亡率显著高于60岁组,ICU住院时间显著长于60岁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脓毒性休克、基础疾病≥2种、机械通气、恶性肿瘤、高血压是ICU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CU老年脓毒症患者具有自身的临床特点,合并基础疾病多,入住ICU时间更长,死亡率更高。而基础疾病、脓毒症休克、机械通气、恶性肿瘤、高血压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对老年严重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48例,分成CBP组25例、对照组23例,两组都根据脓毒症治疗指南行集束治疗,CBP组进行集束化治疗的同时使用CBP治疗,在治疗前,治疗24、72 h检测患者血气分析、乳酸、血生化和血常规,应用APACHEⅡ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估,记录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的病死率.结果 CBP组的机械通气时间(5.56±3.46) d,ICU住院时间(9.14±3.12)d,28 d病死率32%;对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8.04±5.26)d,ICU住院时间(11.62±4.83)d,28 d病死率52%;CBP组与对照组比较,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减少,28 d病死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P组治疗24、72 h后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P组治疗24、72 h后血乳酸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CBP治疗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间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的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4年1月本科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109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2008年国际严重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治疗,其中在治疗组中加用乌司他丁。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分别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rnbin time,PT),同时分别于1、3、5及7 d检测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Cr)、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ys-C)及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urine N-acetyl-glucosaminid,NAG),对两组患者发生肾损害和需要连续肾替代治疗情况连续观察7 d,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30 d生存率。结果:治疗组患者FIB及PLT均明显升高,APTT和PT均显著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Cr、第3天血BUN、Cys-C及NAG下降(P<0.05),而第5、7天时血BUN无显著下降(P<0.05),总体发生肾功能损害降低(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且近期生存率较好(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脓毒症患者的肾功能损害,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监测脓毒症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探讨cTnI在评价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9例脓毒症患者资料,按照cTnI的水平分为cTnI升高组(cTnI>0.16 ng/mL)112例和cTnI正常组(cTnI<0.16 ng/mL)47例.分别测定患者入院24 h、入院48 h、第7 d血清cTnI水平,并同时给予APECHEⅡ评分,比较机械通气使用率、总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及28 d生存率等.结果 两组机械通气使用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升高组总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均高于cTnI正常组(P<0.05).cTnI升高组患者cTnI的浓度与对应的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患者入院24 h、入院后48 h和入院后第7 d,cTnI升高组的APECHEⅡ评分,ICU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8 d生存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cTnI的测定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病情判断,并且对疾病的预后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老年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炎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老年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4例脓毒症需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常规治疗+Dex组(Dex组,36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收集两组基础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入住ICU时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评分(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基础病、感染部位;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天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CD4+T、CD8+T、CD4+T/CD8+T)及各自凋亡率(CD4+T、CD8+T),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计算入住ICU期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并对两组入住ICU期间28 d存活状况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基础病、感染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第7天CD4+T细胞比例、CD4+/CD8+较治疗前升高,且Dex组高于常规治疗组,而CD4+T细胞凋亡率较治疗前降低,且Dex组低于常规治疗组(t=2.670、 1.960、-1.984,均P<0.05)。两组TNF-α、IL-6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第7天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明显,且Dex组低于常规治疗组(t=-2.159、-2.382,均P<0.05)。两组入住ICU期间MODS发生率(χ2=0.638)和病死率(χ2=0.1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而Dex组28 d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组(Log-rank=4.099,P<0.05)。结论:Dex可能调节老年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降低炎症指标水平,提高入住ICU期间28 d生存率,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每日唤醒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过程中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该院ICU行机械通气需要镇静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25),实验组实施每日唤醒计划,对照组不实施每日唤醒计划。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以及镇静时间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以及镇静时间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日唤醒可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镇静药物对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并机械通气患者心 血管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长沙市第一医院 47 例需机械辅助通气 NSTE-ACS 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 组(D 组,24 例) ,丙泊酚组(P 组,23 例) 。47 例患者均使用芬太尼镇痛,使用动态心电图及 Picco 连续监测。比较两组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缺血、血流动力学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谵妄发生率及 28?d 生存率差异。结果??两组心律失常及急性心肌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 组在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 常 [(8.04±6.05)VS(13.48±10.44)阵次 ]、急性心肌缺血 [(3.58±3.26)VS(5.74±3.84)阵次 ] 的发生频次均低于 P 组 ; 两组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D 组在住 ICU 后 12?h?心指数(CI)高于 P 组 [(2.76±0.27)VS(2.59±0.19)L/(min·m) 2 ]( P <0.05) ; 但全身血管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D 组谵妄发生率(12.5%?VS?34.8%) 、 ICU 住院时间 [ (8.10±1.03) VS (9.47±1.56)d] 低于 P 组( P <0.05) ; 两组间机械通气时间、 28?d 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在需机械通气的 NSTE-ACS 患者镇静治疗中,与丙泊酚比较,盐酸右美托咪定具有更低的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 以及更小的心功能影响, 能降低ICU内谵妄发生率, 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在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6例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两组。EVLWI+ITBVI组54例,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测定EVLWI和ITBVI指导液体管理;对照组52例,常规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的达标时间和达标率,治疗1 d和3 d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清乳酸、血肌酐,72 h内液体管理数据,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EVLWI+ITBVI组6 h的EGDT达标率比对照组高(75.9%比55.7%,P<0.05),而EGDT达标时间和24 h的EGDT达标率无显著差异(P>0.05)。EVLWI+ITBVI组3 d时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乳酸较1 d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EVLWI+ITBVI组3 d时血肌酐无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EVLWI+ITBVI组0~6 h液体入量和液体平衡量比对照组多,其余时段入量、出量、平衡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WI+ITBVI组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的时间、住ICU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与传统CVP指导的液体管理相比,ITBVI和EVLWI可以更精确评估和指导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每日镇静唤醒和早期功能锻炼护理策略对ICU有创机械通气病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2014年ICU有创机械通气病人47例作为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选取2015-2016年ICU有创机械通气病人47例作为观察组,开展每日镇静唤醒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护理策略,比较2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并统计2组发生情况、管路脱落事件发生情况及病死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管路脱落事件、病死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开展每日镇静唤醒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护理策略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远期病死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年龄≥60岁的脓毒症患者238例,转出ICU 1年后进行电话随访,统计院内病死率及1年累计病死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1年病死率的危险因素,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估,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远期生活质量的因素。 结果 238例老年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共有58例(24.4%)患者死亡,1年累计病死率为59.7%(14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脓毒症、真菌感染、入ICU 24 h内拔管以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机械通气时间与患者1年病死结局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 APACHEⅡ评分升高、使用CRRT、存在真菌感染是预测患者1年病死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生活质量评估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APACHE Ⅱ评分、腹腔感染、住院时间、 24 h内气管导管是否拔除是影响远期生活质量的因素,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ICU 24 h拔管对1年后的生活质量起保护作用,住院时间越长1年后的生活质量越差。 结论 老年脓毒症患者1年病死率高。ICU内早期拔除气管内导管及住院时间是其远期生活质量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干预对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功能改善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4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早期目标导向干预。分别记录两组干预前和干预6 h后循环功能(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氧合功能〔中心静脉血氧浓度(Scv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肾功能(尿量、血肌酐)指标,统计两组患者干预30 d后生存人数、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费用,用于评价两组患者功能改善、生存率以及治疗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率、ScvO2、PaO2、PaO2/FiO2、尿量、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 h后观察组患者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ScvO2、PaO2、PaO2/FiO2、尿量较对照组升高,心率、血肌酐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30 d后总生存率为69.1%(47/68),高于对照组的41.2%(28/68)(χ2=10.731,P<0.001)。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目标导向干预应用于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功能和治疗情况,提高生存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