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患者左上颈肿物6年,近1年增大明显,无其他不适.MRI检查发现肿物生长包绕颈动脉,CT检查显示肺部多个结节,诊断为恶性颈动脉体瘤.在行颈动脉压迫锻炼后,实施肿瘤连同颈动脉切除,并重建颈动脉,患者恢复顺利.讨论认为恶性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应以生物学行为是否有侵犯和转移为准,而非依组织学表现诊断.术后PET-CT证实肺部为转移瘤,病理诊断有淋巴结转移.病例较军见,对此类病例的手术及后续治疗应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恶性颈动脉体瘤在临床过程中的表现。方法:观察10例组织学诊断为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经过,了解是否有转移发生。结果:10例中有 2例发生转移(淋巴结、骨、肺),表现为恶性,而其余8例经手术切除后未见发展。结论:长期临床经验提示组织学上恶性表现,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其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恶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报道一例颈动脉体恶性副神经节瘤肝脏及骨多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及治疗方法,并对该病变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研究。结果该例患者病史清楚,临床症状及体征典型,原发肿瘤及转移病变明显,经彩色超声、CT、肝穿、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骨扫描等检查后确诊为左颈动脉体恶性副神经节瘤,肝脏及骨多发转移,经相关治疗后随访2年病情无进展。结论颈动脉体瘤(CBP)也称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来源于颈动脉鞘内颈总动脉分叉处后侧的化学感受器,内含大量类似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细胞,女性多见,少数肿瘤为恶性,可发生远处转移。该病发病率较低,好发于30~40岁人群,恶变率为5%.10%,临床极为罕见。部分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肿瘤部位及形态,彩色超声、螺旋CT、MRI及颈动脉血管造影(DSA)在检查中各有特点。DSA检查对CBP的确诊率最高达100%。CBP临床极少见,正确诊断非常重要,手术切除仍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恶性神经鞘瘤的认识。方法 对该院2005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0例恶性神经鞘瘤临床资料、病理免疫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顺性分析。结果随访期内,全组患者死亡2例,均为肿瘤相关性死亡:2例发生复发,2例发生肺转移,1例发生颌下淋巴结转移,6例未见复发转移.结论组纵学形态是恶性神经鞘瘤诊断重要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辅助和鉴别诊断。完整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体瘤绝大多数是良性 ,手术后可治愈 ,极少发生复发或转移。恶性颈动脉体瘤十分罕见 ,对其诊断标准说法不一 ,本文报告 5例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合文献进行讨论。1 材料与方法复习天津肿瘤医院 196 2年~ 2 0 0 0年 6 3例颈动脉体瘤病理档案材料 ,其中 5例为恶性 ,全部为术后切除标本。每例取材 3~ 8块 ,石蜡包埋 ,4~ 6 μm切片 ,HE染色后 ,光镜下观察。2 结果见附表。附表 临床资料及病理情况性别 年龄(岁 ) 病史手术日期 肿瘤大小(cm) 大体所见镜下特点术后存活女 44 右颈肿物 2 0年 ,伴血压不稳 1 962 7 2 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化学感受器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方法:追踪分析1例口腔舌部化学感受器瘤患者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特点,总结其恶性生物学行为。结果:发生于口腔化学感受器瘤较发生于身体其它部位(颈动脉体)更容易表现出恶性生物学特性,恶性生物学行为主要表现为肿瘤浸润,包膜不清楚,手术后出现原位肿瘤复发及远处(肺部)转移。结论:对于口腔的化学感受器瘤应根据其临床特点结合细胞学特征确定生物学行为并做相应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7.
10例恶生颈动脉体瘤之生物学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恶生颈动脉体瘤在临床过程中的表现。方法:观察10例组织学诊断为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经过,了解是否有转移发生。结果:10例中有2例发生转移(淋巴结、骨、肺),表现为恶性,而其余8例经手术切除后未见发展。结论:长期临床经验提示组织学上恶性表现,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其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组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体内凝血和纤溶并存,临床以出血、血栓和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综合征。恶性实体瘤晚期患者常因多器官转移,治疗困难,生存期短,临床医师对其合并的DIC诊断和治疗常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报道亦少。现将我科15例恶性实体肿瘤合并DIC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1993年9月~2006年2月,我科收治的恶性实体瘤合并DIC患者共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33~68岁;均经病理组织学和细胞学证实为恶性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首发腋窝淋巴结转移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 2 6例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的恶性转移瘤患者的发病情况、肿块特征、诊断、治疗效果等。结果 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的恶性转移瘤患者中 (不包括淋巴瘤 ) ,最常见的分别是乳腺癌、黑色素瘤、肺癌 ,肿块大小不等、质硬、或与皮肤粘连 ,如果无广泛转移 ,采取切除原发瘤及转移瘤的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结论 腋窝淋巴结转移瘤以乳腺癌、黑色素瘤、肺癌多见 ,应采取综合治疗 ,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BT的临床资料。16例CBT中,单侧14例,双侧2例;手术治疗15例,其中探查2例;手术切除13例。[结果]13例手术切除标本中,良性12例,恶性1例。术中并发迷走神经及舌下神经损伤3例,交感神经损伤2例;术后脑栓塞1例。[结论]完善术前检查和充分术前准备是CBT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80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恶性组)20例,良性肿瘤患者(良性组)6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常规超声显示恶性组多表现为乳腺腺体致密、微小钙化、边界缘毛刺和肿决影(P<0.05);良性组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多为2~3分,平均为(2.56±0.44)分;而恶性组多为4~5分,平均分为(4.56±0.32)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组20例患者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造影评分与其Dukes分期、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 超声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能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能有效对良恶性状况进行鉴别诊断,并且与病理分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恶性蝾螈瘤(malignant triton tumor,MTT)是伴有横纹肌肉瘤分化的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MPNSTs),是一种非常少见的恶性肿瘤,占MPNSTs的5%.本文报道1例伴发I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aofibromatosis 1,NF-1)的发生于上肢的MTT,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MT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恶性胸腺瘤原发于前纵隔,因毗邻周围重要脏器,所以局部外侵、播散、复发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而有关其淋巴转移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尚未见有关内乳淋巴结转移的观察报道。本文总结19例经我院诊治的原发恶性胸腺瘤患者内乳淋巴结检查结果,探讨其转移特点,旨在为今后类似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体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动脉体瘤属于化学感受器肿瘤,具有家族遗传倾向颈动脉体瘤的发生与SDH基因的突变有关,多数为良性,恶性率不超过10%,诊断恶性的标准为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应根据仔细的临床检查和特征性影像学结果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多普勒)、CT、MRI/MRA及DSADSA检查可作为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金标准,一旦诊断颈动脉体瘤,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目前,放射治疗亦可作为治疗颈动咏体瘤的有效手段,本文对颈动咏体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5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52例中,术前影像学检查(超声、钼靶、乳腺导管造影至少一项)考虑为恶性或可疑恶性39例;46例行术前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13例;39例行术中冷冻病理明确诊断癌变患者18例。术后病理报告乳头状瘤癌变局限于导管内32例,癌变伴微小浸润16例,浸润性癌4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改良根治术26例,保乳(区段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8例,乳腺单纯切除7例,单纯区段切除11例(包括1例乳头切除)。34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1例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转移患者4例(2例局部复发,1例胸壁复发,1例出现肺转移)。结论 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术中冷冻有助于确诊,最终诊断依靠术后病理充分取材。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理结果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了解与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发病相关的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亚单位B、C、D基因突变位点、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4月至2011年1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4例CB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单双侧、良恶性等临床特征。同时提取患者肿瘤组织/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PCR法扩增SDHB、SDHC、SDHD基因各外显子后测定DNA序列,并将测序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配比分析。结果:24例CBT患者中良性21例,其中4例(19.1%)患者携带SDH基因突变,分别为SDHB 1例(4.8%),SDHD 3例(14.3%);SDHB基因为发生于第六外显子的错义突变S198R;SDHD基因突变中,2例为发生于第二外显子的无义突变R38X,1例为发生于第三外显子的错义突变H104P;3例恶性病例中,2例(66.7%)患者携带SDH基因突变,均为SDHB第一外显子的同义突变A6A。结论:国人CBT患者易携带SDHB、SDHD基因突变,其中SDHD基因突变主要与良性CBT发病相关;SDHB基因突变与恶性CBT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肿瘤(Warthin - like papillary thyroid tumor,WLTT)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一种罕见变异亚型,肿瘤组织学上类似于涎腺的 Warthin瘤.近期我院收治 1 例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现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 WLTT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瘤(D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收集1996年至2004年间行广泛切除的8例DM,对其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男5例,女3例,年龄35~83岁,平均64岁。肿瘤多位于头颈部,平均Breslow厚度为2.2 mm,所有病例未见淋巴结转移。平均随访43.2个月,2例复发(1例全身转移),其中1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结论 DM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惰性,淋巴结转移率低。病理上要与多种肉瘤及癌相鉴别,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恶性神经鞘瘤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荣  张仁元 《肿瘤》1991,11(4):156-158
近年来研究表明,恶性神经鞘瘤除伴有神经纤维瘤病(von Recklinghausen’s disease,VRD)或伴有神经干累及证据以外,还存在一种无VRD无神经干累及的类型。这一类型的发现,不仅扩大了其病理诊断的范畴,同时也增加了与其它软组织肉瘤如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滑膜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鉴别诊断的难度。目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对软组织肉瘤进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现将我们一组恶性神经鞘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予以报道,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结合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情况,探讨良恶性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治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2001年12月至2009年6月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不明的21例患者,均行手术获取病变组织,经病理检查确诊并指导治疗。结果 21例患者术前影像及临床初步诊断大多数考虑为恶性疾病。行剖胸探查6例,胸腔镜手术8例,纵隔镜手术7例。术后病理证实恶性淋巴瘤6例、中央型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3例、恶性胸腺瘤1例、结节病4例、纵隔淋巴结结核5例、Castleman病1例、性质不明1例。结论 对于纵隔区域发现的难定性肿大淋巴结,治疗前应尽可能获取明确的病理诊断。胸腔镜或纵隔镜检查是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很有价值的确诊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