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辅助性T(Th)17细胞在牙周炎小鼠中的免疫状态。方法 将7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牙周炎组和对照组,每组4只。牙周炎组采用口腔涂抹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的方法建立牙周炎动物模型。对照组涂抹PBS液。在涂抹结束后的第4周取材,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ROR)γτ+(Th17)细胞;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的蛋白表达。结果 牙周炎小鼠牙龈组织、颈部淋巴结和外周血中CD4+ RORγτ+(Th17)细胞在总CD4+ T细胞中的比例和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炎组IL-17A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 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Th17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增强,牙龈组织、颈部淋巴结和外周血可能是Th17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动物模型NOD(非肥胖型糖尿病)鼠中,观察研究Toll样受体9(Toll Like Receptor 9,TLR9)依赖的p38MAPK信号通路在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选取5周龄的雌性NOD小鼠,分别给予3种抑制剂:ODN2088、VX-792、羟氯喹。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检测小鼠下颌下腺TLR9及p-p38 MAPK的表达情况。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中血浆抗体的表达。利用Tunel方法检测小鼠下颌下腺腺上皮细胞的凋亡。同时,观察小鼠刺激性唾液流率的改变以及下颌下腺病理学改变。结果:只有ODN2088组的NOD小鼠的唾液流率显著增加。在所有被给予羟氯喹的NOD鼠和未接受治疗的NOD鼠中,下颌下腺均有淋巴细胞浸润灶的出现。但在ODN2088组中,只有1只NOD小鼠出现下颌下腺的淋巴细胞浸润灶。在VX-702组中,所有NOD小鼠均未发现淋巴细胞浸润灶。所有实验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数目显著减少。ODN2088组NOD小鼠的抗SSA/Ro抗体和抗SSB/La抗体的浓度是所有实验组中最低的。结论:TLR9依赖的p38MAPK信号通路的抑制,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动物模型NOD鼠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动物模型NOD鼠中,研究Toll样受体9(Toll like receptor 9,TLR9)依赖的p38MAPK信号通路在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而寻找疾病药物治疗的新靶点。方法:选取4、5、8、10、15周龄的NOD雌性小鼠,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9、p-p38 MAPK双阳性细胞的比率。利用免疫组化检测小鼠下颌下腺TLR9及p-p38 MAPK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小鼠刺激性唾液流率的改变以及下颌下腺的病理学改变。结果:TLR9、p-p38MAPK双阳性细胞在4、15周龄NOD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相对于正常对照组Balb/c小鼠无显著性差异。而自第5周开始,NOD鼠中双阳性细胞的比率逐渐升高,到第8周达到最高,第10周后逐渐下降。TLR9在NOD鼠下颌下腺的浸润淋巴细胞和部分腺上皮细胞中呈阳性表达,p-p38在NOD鼠下颌下腺的浸润淋巴细胞和周围少量腺上皮细胞中呈阳性表达。NOD鼠刺激性唾液流率自第5周起逐渐减少,相较于正常小鼠降低50%~60%。结论 :从第5周到第10周,TLR9、p-p38MAPK双阳性细胞在NOD鼠中显著升高,同时伴随着刺激唾液流率的降低以及下颌下腺TLR9、p-p38MAPK阳性的淋巴细胞浸润。结果提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9依赖的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在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发病早期起到重要作用,NOD鼠可用于p38 MAPK或TLR9抑制实验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唾液流率、颌下腺造影及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nonobese diabetic mouse,NOD)唾液总流率;颌下腺造影及病理表现.材料及方法:本研究将56只NOD小鼠分9周、16周、20周及24周4个不同年龄组测定其唾液总流率,颌下腺造影及颌下腺病理学研究,用32只Balb/c小鼠分同样年龄组进行对照.结果:NOD小鼠唾液总流率随年龄增大而下降,Balb/c小鼠则变化不大.20周以后NOD小鼠颌下腺造影有造影剂外溢,排空功能明显迟缓.9周NOD小鼠颌下腺见淋巴细胞浸润,随年龄增长,淋巴细胞浸润加重.结论:NOD小鼠涎腺的形态及功能均明显受累,与人类SS表现类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雌性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自发性涎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 选择5、10、15、20周龄雌性NOD小鼠各6只。测定刺激全唾液流率(STFR)、施墨试验、唾液总蛋白、常规HE切片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涎腺组织的改变。以BALB/c小鼠作对照。结果 10、15、20周NOD小鼠STFR、唾液总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相应的下颌下腺分泌颗粒减少。10周雌性NOD小鼠涎腺炎发病率为4/6,15、20周均为6/6。淋巴细胞浸润主要见于下颌下腺,舌下腺极少,腮腺未见。10周时NOD小鼠已有淋巴细胞浸润灶形成。15周显著增多而且面积增加。STFR与淋巴细胞浸润灶数呈负相关。结论 雌性NOD小鼠5~10周淋巴细胞开始浸润下颌下腺,刺激唾液和蛋白分泌降低。不同腺体受累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reg细胞和IL-17在复发性口腔溃疡(RAU)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复发性口腔溃疡(n=21)和健康人(n=21)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Treg在T淋巴细胞中的比例,ELISA检测外周血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溃疡期CD4+CD25+Foxp3+Treg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17的表达则高于对照组,CD4+CD25+Foxp3+Treg的比例和IL-17的表达呈负相关(r=-0.582,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和IL-17在RAU患者的外周血中的表达异常,可能在RAU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雷公藤多苷对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自发性涎腺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周龄雌性NOD小鼠27只,随机分成3组:生理盐水组、羟氯喹组及雷公藤多苷组。自9周龄开始,将等效剂量药物溶于0.4ml生理盐水中每天灌胃给药,直到20周龄处死。12、16及20周龄时收集每组小鼠的唾液流量,血清、颌下腺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颌下腺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自身抗体(SSB及α-fodrin抗体)及相关细胞因子(IL-10及IFN-r)水平。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雷公藤多苷组及羟氯喹组小鼠治疗后唾液流量明显增加,颌下腺炎性浸润减轻,血清自身抗体水平明显下降,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失调有所改善(P〈0.05)。雷公藤多苷组和羟氯喹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对NOD小鼠自发性涎腺炎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药物减轻颌下腺淋巴细胞灶性浸润程度及改善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失调等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选择CP病人30例,使用ELISA检测牙周基础治疗前后GCF中Th17型细胞因子(IL-17、IL-21)的水平变化,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牙周基础治疗前后外周血CD4+T细胞中特异性转录因子RORC的表达水平。结果:牙周基础治疗后龈沟液中的Th17型细胞因子IL-17、IL-21水平以及外周血CD4+T细胞中特异性转录因子RORC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17型细胞因子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致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炎(CP)病人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GCF)中的Th17型细胞因子及其外周血特异性转录因子RORC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选择CP病人30例,使用ELISA检测牙周基础治疗前后GCF中Th17型细胞因子(IL-17、IL-21)的水平变化,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牙周基础治疗前后外周血CD4+T细胞中特异性转录因子RORC的表达水平。结果:牙周基础治疗后龈沟液中的Th17型细胞因子IL-17、IL-21水平以及外周血CD4+T细胞中特异性转录因子RORC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17型细胞因子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致炎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生物学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8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口腔鳞癌组)和2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PD-1(sPD-1)和可溶性PD-L1(sPD-L1)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口腔鳞癌组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及CD4+/CD8+T亚群百分数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口腔鳞癌组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口腔鳞癌组血清sPD-L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sPD-1水平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D-L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大小无关。结论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CD4+和CD8+ T淋巴细胞表面PD-1及PD-L1表达显著升高。异常升高的sPD-L1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舌癌小鼠外周血和病变部位髓样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建立4NQO舌癌小鼠模型,观察MDSC细胞在外周血的表达,同时观察T细胞亚群的表达,评价MDSC细胞与T细胞亚群及CD4+/ CD8+比例变化的相关性。观察MDSC细胞在舌黏膜病变部位的表达,并检测舌组织精氨酸酶1(ARG-1)mRNA的表达。结果 4NQO小鼠外周血中MDSC比例随着肿瘤进展显著升高(P<0.01),外周血中MDSC比例与相应CD3+CD8+T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与CD4+/CD8+比呈负相关关系。4NQO小鼠异常增生区域的MDSC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增加,在舌癌组织内及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处,均浸润了大量的MDSC细胞,而且ARG-1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MDSC细胞在舌癌组织和外周血中的扩增可能是肿瘤进展的重要原因。MDSC细胞可能成为口腔癌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口腔涂抹牙周致病菌的方法建立小鼠牙周炎模型,比较低龄小鼠与老龄小鼠牙周炎发病免疫状态差异,分析Th17/Treg细胞相关因子在不同年龄牙周炎小鼠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体显微镜评价牙周骨吸收的程度,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病变的炎细胞浸润情况,TRAP染色法观察牙周骨组织表面破骨细胞浸润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牙龈组织中Th17/Treg细胞相关因子TGF-β1、IL-10、IL-17A、RANKL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4周后,牙周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显著增加(P<0.01),老龄组小鼠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比低龄组小鼠显著增加(P<0.01);牙周组织中大量炎细胞浸润,牙周袋加深;牙周组织中 TGF-β1、IL-10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L-17A、RANKL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老龄小鼠牙周炎中炎症介质的表达存在异常状态,比低龄小鼠牙周组织病损状态加剧,提示牙周炎的炎症状态可能不仅与其分泌的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表达降低有关,更与其增龄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建立人免疫重建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荷瘤鼠嵌合模型来探讨4-1BBL-B7-H3基因在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将40只SCID鼠随机分为5组,A组(对照组)行免疫重建加注射Tca8113细胞;B组(Ad4-1BBL-B7-H3组)行免疫重建加注射含有人4-1BBL-B7-H3基因腺病毒转染的Tca8113细胞;C组(空载组)行免疫重建加注射含有空载体腺病毒转染的Tca8113细胞;D组(非免疫重建组)不给予小鼠免疫重建,注射Tca8113细胞;E组(非肿瘤组)行免疫重建加注射PBS。每周定期测量肿瘤体积;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人IgG蛋白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人CD3+、CD56+淋巴细胞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NKG2D)和Toll样受体2(TLR2)在肿瘤中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1BBL-B7-H3 mRNA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类相关分子(M1C)A、B及TLR2的表达。结果 1)B组小鼠肿瘤体积最小(P<0.05);2)A、B、C、E组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到人IgG、CD3+、CD56+淋巴细胞,B组淋巴细胞比例高于A、C和E组(P<0.05);3)B组NKG2D和TLR2的表达较其余各组明显增强;4)人4-1BBL-B7-H3基因在B组小鼠肿瘤中稳定表达;5)B组M1CA、M1CB和TLR2的表达高于A、C、D组(P<0.05)。结论 4-1BBL-B7-H3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能成功诱导人CD3+、CD56+细胞增殖,直接或间接活化TLR2,上调NKG2D及其配体M1CA、M1CB的表达,从而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源性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5对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 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至12月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内科黏膜专科门诊的12例OLP患者外周血(OLP组)(男性1例,女性11例,26~68岁;其中非糜烂型OLP4例,糜烂型OLP 8例),同期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的13名健康人外周血(健康对照组)(男性1名,女性12名,20~68岁),无菌提取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选外周血CD4+T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两组外周血CD4+T细胞中Th17、Treg细胞特异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etinoic acid receptor-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t,RORγt)、叉头状转录因子(forkhead box3,Foxp3)mRNA表达水平;将OLP患者外周血分选出的CD4+T细胞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加入重组人IL-35蛋白(recombinant human IL-35,rhIL-35),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分别进行细胞体外培养,收集培养结束后的细胞,qPCR检测上述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OLP组CD4+T细胞中Foxp3、RORγt mRNA的相对表达量[M(Q25,Q75)分别为0.15(0.09,0.30)和1.04(0.45,2.15)]均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04(0.02,0.06)和0.10(0.05,0.11)](Z=-4.134,P<0.01;Z=-3.699,P<0.01)。OLP组RORγt/Foxp3 mRNA比值[6.22(3.67,15.34)]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2.50(1.24,5.23)](Z=-2.665,P=0.007)。OLP患者外周血实验组CD4+T细胞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0.40(0.21,1.22)]显著大于对照组[0.15(0.11,0.26)](Z=-2.510,P=0.012),两组RORγt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RORγt/Foxp3 mRNA比值[3.44(1.55,8.16)]显著小于对照组[6.22(4.43,12.21)](Z=-2.746,P=0.006)。结论OLP患者外周血中存在Th17细胞占优势的Th17/Treg平衡异常,外源性IL-35可通过促进Treg细胞扩增,实现对OLP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平衡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宿主T淋巴细胞对以脱落乳牙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SHED)为基础的骨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为揭示宿主免疫微环境在组织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人SHED和小鼠脾脏来源CD4+ T淋巴细胞。将SHED与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HA/TCP)复合后种植于裸鼠背部皮下。实验组术前2 d,经尾静脉系统性回输小鼠CD4+ T细胞,以回输PBS的裸鼠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5、14 d收取标本,对SHED细胞种植复合物中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术后8周收取标本,制备组织学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采用 SPSS20.0 软件对两组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原代SHED细胞形态呈梭形,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73、CD90、CD105、CD146,体外诱导培养具有成骨、成脂向分化潜能。免疫磁珠分选CD4+ T淋巴细胞纯度达95.7%。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种植复合物中促炎症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 < 0.05),其中IFN-γ变化较为明显,在术后5 d表达水平达峰值。细胞种植复合物种植术后8周,实验组SHED种植复合物新生骨组织面积显著降低(P < 0.05)。结论 宿主T淋巴细胞明显抑制以SHED为基础的骨组织再生,且与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有关,其中IFN-γ可能在宿主T淋巴细胞抑制骨组织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能否及如何经由肠道免疫影响实验性牙周炎。方法 丝线结扎小鼠上颌第二磨牙构建实验性牙周炎(PD)模型,灌胃新鲜LGG至小鼠体内。实验分为PD对照组和PD+LGG实验组,Micro-CT扫描重建上颌牙槽骨三维结构,流式检测下颌下淋巴结(submandibular lymph node cells, SLCs)和脾脏淋巴(splenic lymphocyte, SPLs)中IL-17A+Th17和CD25+Foxp3+Treg的百分比,RT-qPCR和ELISA分别检测牙龈和血清中IL-17A、IL-6、TNF-α、IL-1β及转录因子RORγt、FoxP3的表达。结果 灌胃LGG显著减缓牙周炎牙槽骨吸收,PD+LGG组SLCs和SPLs中促炎性Th17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下降,免疫抑制性Treg的百分比在两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同时PD+LGG组牙龈和血清内IL-17A、IL-6、TNF-α、IL-1β、RORγt的表达均明显下调。结论 应用益生菌LGG有利于改善实验性牙周炎,其机制可能在于下调牙周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实验性牙周炎大鼠外周血及炎症牙周组织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 方法采用丝线结扎并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液涂抹法建立SD大鼠牙周炎模型,采集外周血、龈沟液以及颌骨样本。体视显微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与Treg细胞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及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7(IL-17)、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牙周组织中RORγt、Foxp3 mRNA的表达。应用SPSS 22.0软件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大鼠牙周组织病理改变符合牙周炎病理改变特征,牙槽骨吸收明显。实验组外周血Th17(F=30.88,P=0.00)、Treg细胞(F=147.03,P=0.00)比例以及Th17/Treg比率较对照组均显著上升(F=219.53,P=0.00);实验组牙周组织中RORγt(F=35.61,P=0.04)和Foxp3 mRNA(F=216.60,P=0.01)表达较对照组表达显著上升;RORγt/Foxp3 mRNA比率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3,P=0.44);实验组外周血血清中IL-10浓度较对照组显著上升(F=6.41,P=0.02),而IL-17(F=0.08,P=0.78)、TGF-β(F=3.48,P=0.06)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龈沟液中IL-17(F=9.03,P=0.01)较对照组显著上升;IL-10(F=5.85,P=0.08)及TGF-β含量(F=9.28,P=0.06)含量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实验性牙周炎大鼠外周血及牙周炎症组织中Th17与Treg表达均显著上调,可能与牙周炎症组织病理改变以及相关全身系统性疾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Th17/Treg细胞平衡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本研究采用2 × 2析因设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牙周炎诊断标准,收集2019年3—12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及门诊口腔科患者113例研究对象,其中健康对照组28例、单纯慢性牙周炎组26例、单纯冠心病组27例和冠心病合并慢性牙周炎组32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例,计算Th17/Treg细胞比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细胞比例,2 × 2析因分析探讨牙周炎和冠心病对Th17/Treg细胞平衡的交互作用。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慢性牙周炎组及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合并慢性牙周炎组Th17细胞比例[(1.4 ± 0.6)%]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8.40,P<0.001)。与健康对照组[(8.73 ± 2.70)%]相比,冠心病合并慢性牙周炎组Treg细胞比例[(6.26 ± 2.51)%]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29,P = 0.001)。Th17/Treg比值在牙周炎伴冠心病组[0.221(0.317)]与健康对照组[0.055(0.054)]和慢性牙周炎组[0.119(0.115)]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25,P<0.001),存在Th17/Treg失衡;析因分析表明,牙周炎与冠心病对Treg细胞水平存在交互效应(F = 3.91,P = 0.041)。 结论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存在Th17/Treg比例失衡,且向Th17细胞偏移,表明Th17/Treg细胞平衡可能参与牙周炎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荷瘤鼠及口腔癌患者热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水平的变化,并初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经热化疗处理后,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荷瘤鼠淋巴细胞转化指数(LTI)及IL-2、TNF-α水平,MTT法检测口腔癌患者IL-2、TNF-α水平,并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及CD4+、CD8+ 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高温联合平阳霉素治疗组(HP组)荷瘤鼠LTI、IL-2和TNF-α活性与正常对照组(N组)荷瘤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明显高于平阳霉素治疗组(P组)及不治疗组(NT组)(P<0.01)。临床实验中热化疗后口腔癌患者LTI、CD4+细胞数目及CD4+/CD8+比值明显提高,IL-2和TNF-α活性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荷瘤宿主的LTI及IL-2和TNF-α活性水平在热化疗后明显升高,IL-2和T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α)诱导的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来源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Exo)对3D纳米纤维小管中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增殖和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提取SDF-1α诱导的SCAP-Exo,采用透射电镜、纳米粒子跟踪技术及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将DPSCs培养于3D纳米纤维小管中,扫描电镜观察DPSCs的形态与黏附状态。使用不同质量浓度(0、50、100 μg/mL)的SCAP-Exo刺激3D纳米纤维小管中的DPSCs,分别记为对照组、50 μg/mL SCAP-Exo组和100 μg/mL SCAP-Exo组,并对细胞增殖活力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检测;实时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SCAP-Exo形态呈茶托状,具有双层膜结构,平均粒径为126.4 nm,能够表达外泌体标志蛋白CD9和CD81。扫描电镜观察显示DPSCs在3D纳米纤维小管中的黏附状态良好。50 μg/mL SCAP-Exo组和100 μg/mL SCAP-Exo组DSPCs的增殖活力和AL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100 μg/mL SCAP-Exo组较50 μg/mL SCAP-Exo组的ALP活性升高更显著(均P < 0.05)。100 μg/mL SCAP-Exo组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基因(ALP、DMP-1、BSP和OC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结论    DPSCs可在3D纳米纤维小管中维持良好的增殖活力。SDF-1α诱导的SCAP-Exo可增强3D纳米纤维小管中DPSCs的增殖活力和ALP活性,以及促进其向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