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内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4月~10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胃溃疡和72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根据Hp感染情况将所选患者分为Hp阴性组(50例)和Hp感染组(82例),采集两组胃黏膜标本,采用多种选择性培养基在需氧、厌氧情况下分离培养细菌,结合Hp感染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儿童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临床和内镜特点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 取因反复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嗳气、腹胀、反酸和纳差等症状门诊就诊的患儿共918例,均接受电子胃镜检查和胃窦部黏膜活检行组织学检查与Hp培养.结果 918例患儿中检出消化性溃疡168例,检出率为18.30%(168/918),其中上腹痛152例(90.48%,152/168)、恶心和/或呕吐117例(69.64%,117/168)、嗳气94例(55.95%,94/168)、纳差80例(47.62%,80/168)、腹胀68例(40.48%,68/168)、反酸41例(24.40%,41/168).168例患儿中Hp阳性132例(78.57%,132/168),其中十二指肠溃疡145例(86.31%,145/168)、胃溃疡6例(3.57%,6/168)、复合溃疡17例(10.12%,17/168).145例十二指肠溃疡中球部前壁91例(62.76%,91/145)、后壁35例(24.14%,35/145)、大弯侧14例(9.66%,14/145)、小弯侧4例(2.76%,4/145)、球后1例(0.69%,1/145).结论 儿童消化性溃疡的Hp阳性率较高,且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十二指肠溃疡中又以球部前壁发生率最高,球后最低.临床症状以上腹痛发生率最高,反酸最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消化道溃疡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4月108例慢性乙型肝炎并发消化道溃疡的患者及24例乙肝肝硬化并发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消化道溃疡类型分为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组;所有患者均行碳14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分析Hp感染对不同患者消化道溃疡发生的影响。结果肝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组Hp阳性率为92.3%,高于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率60.0%,肝炎合并胃溃疡组Hp阳性率46.3%,肝硬化合并胃溃疡组Hp阳性率44.4%(P<0.05);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率高于肝炎合并胃溃疡及肝硬化合并胃溃疡患者(P<0.05);组间比较:HBV-DNA阳性患者中,肝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组Hp阳性率(66.2%)高于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率53.3%,肝炎合并胃溃疡组Hp阳性率34.1%,肝硬化合并胃溃疡组Hp阳性率33.3%(P<0.05);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率高于肝炎合并胃溃疡及肝硬化合并胃溃疡患者(P<0.05);组内比较:肝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HBV-DNA阳性组Hp阳性率为58.1%,高于HBV-DNA阴性组30.4%(P<0.05);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组患者中,HBV-DNA阳性组Hp阳性率为10.8%,高于HBV-DNA阴性组1.8%(P<0.05);不同肝硬化程度患者组间及组内比较Hp阳性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感染明显增加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风险,可能是慢性乙肝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许多临床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Hp不仅是成人,还是小儿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临床用阿莫西林 克拉霉素二联疗法治疗Hp感染,对Hp感染有一定的根治作用,虽花费较低,但疗效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临床推荐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加两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Hp)儿童胃窦粘膜及胃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方法:32例Hp 的十二指肠溃疡(DU)患儿入选本研究.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及甲硝唑三联治疗之前和之后4~6周从DU患儿胃窦钳取粘膜组织及胃腔中吸取胃液,应用放免法测定其中CGRP的含量.Hp感染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检查来判定.30例Hp-非消化系病患儿为对照.结果:患儿胃窦粘膜与胃液CGRP水平在Hp 组均显著低于Hp-组(P<0.01),粘膜CGRP水平与胃液CGRP水平经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58,P<0.05).经三联疗法治疗后,Hp感染被根除,溃疡愈合,胃窦粘膜及胃液中CGRP水平较Hp 组明显升高(P<0.01),接近Hp-组水平(P>0.05).结论:CGRP可能在儿童Hp相关DU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腹痛患儿临床特点及误诊率分析。方法对28例上腹部疼痛患儿进行临床特点调查并行钡餐、胃镜、大便潜血检查。结果 28例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患儿均为胃十二指肠疾病,以胃十二指肠溃疡占优,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结论儿童腹部疼痛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且多为消化性溃疡,故尽早行钡餐、胃镜、大便潜血检查,以提醒临床医护人员对儿童消化性溃疡的早期诊断率,避免误诊,做到早发现、早期积极规范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进一步减少胃十二指肠溃疡误诊率,从而避免危及生命的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三联疗法与培菲康序贯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是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并与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 淋巴瘤及胃癌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其主要病因,其中95%的胃溃疡和60%的十二指肠溃疡因感染Hp所致[1]。因此,根除Hp是治疗Hp阳性PU的关键。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是目前国际上治疗Hp阳性PU的主要方法,但最佳方案一直未有定论。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采用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维B6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浙江地区幽门螺杆菌优势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浙江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优势基因型并探讨各基因在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中Hp的差异。方法从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到Hp 129株,抽提基因组DNA后用PCR检测Hp的cagA、vacA、iceA及babA2等基因的分布,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基因在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中Hp的差异。结果129株Hp中cagA的阳性率为99.2%(128/129),vacA sla基因型阳性率为94.6%(122/129),vacA m2为83.7%(108/129),iceA1为84.5%(109/129),iceA2为46.5%(60/129),babA2阳性率为81.4%(105/129)。消化性溃疡患者Hp的vacAm2基因阳性率高于慢性胃炎患者Hp(P<0.05),其余基因在不同类型疾病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浙江地区Hp菌株的优势基因型为cagA,vacAsla/m2,iceAl,babA2;消化性溃疡患者Hp的vacAm2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患者。  相似文献   

10.
朱晓琴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715+2717
[目的]西宁地区儿童胃镜临床应用价值及儿童胃镜检查疾病谱。[方法]对我院4年来(2005~2008)年龄7月~14岁儿童胃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3例患儿中,胃镜检查发现主要疾病是慢性浅表性胃炎21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06例,十二指肠球炎65例,球部溃疡65例,胃溃疡13例,复合性溃疡8例,异物6例,215例Hp(+),Hp检出率54.8%。[结论]儿童上消化道疾病以炎症、溃疡病最常见,与成人相比,儿童Hp感染率较低。儿童胃镜检查对儿童上消化道疾病诊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院》2016,(9):1301-1303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LDA)患者上消化道损伤的胃镜特征。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院不同疗程口服LDA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患者120例,按服药时间长短分为A(<4个月)、B(4~12个月)、C(>1年)三组,每组各40例。进行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同时进行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检出糜烂性食管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及糜烂性胃炎25例(62.5%),胃和十二指肠溃疡1例(2.5%);B组检出糜烂性食管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及糜烂性胃炎11例(27.5%),胃和十二指肠溃疡12例(30.0%);C组检出糜烂性食管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及糜烂性胃炎7例(17.5%),胃和十二指肠溃疡14例(35.0%)。A组与B、C组比较,前者糜烂性食管炎及糜烂性胃炎多见,B、C组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较A组高(P<0.05)。三组Hp阳性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口服LDA容易引起上消化道损伤,随着服药时间延长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与胃幽门良性不完全性梗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内镜诊断,Hp检查及根除治疗,追踪观察.结果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7例,Hp感染阳性60例;幽门管溃疡及幽门附近溃疡28例,Hp感染阳性25例;活动性胃炎伴幽门水肿53例,Hp感染阳性49例;73例进行跟踪观察,45例Hp根除的患者3年内复发7例,未根除及根除失败的28例中复发21例.结论 根除Hp可预防胃幽门良性不完全性梗阻复发,明显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无锡地区儿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情况 ,探讨影响Hp感染的因素。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 112 6例 0~ 12岁儿童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 (HpSA)。结果 该地区儿童HpSA平均阳性率为 19.0 9% ,且有随年龄增长而递增趋势。其中男性为 19.6 2 % ,女性为 18.5 2 %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有症状组HpSA阳性率为 2 6 .94 % ,高于无症状组 10 .6 0 % (P <0 .0 1)。城区儿童HpSA阳性率为 12 .4 7% ,城郊结合部儿童为 19.30 % ,郊区、农村儿童为 2 4 .94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小儿的HpSA阳性率为90 .77%。结论 该地区儿童人群中Hp感染率较高 ,是引起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洋 《中国卫生产业》2012,9(16):154-154
目的 探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 "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周治疗后分析临床症状改善情况,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等.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1和d2的腹痛缓解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10的腹痛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 "三联疗法"是临床上治疗该类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的临床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因消化道症状于该院就诊的学龄前儿童230例,记录患儿临床症状,采用粪便抗原试验(Hp SAT)检测Hp感染情况,应用研究制作的调查问卷收集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同居住人数、分餐情况、吸吮手指、饭前便后洗手、刷牙口杯公用、独立睡眠、父母文化程度、照顾者胃病史,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以上各因素是否为学龄前儿童Hp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230例患儿中Hp感染65例,感染率为28.3%,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呕吐、反酸等,确诊十二指肠球溃疡71例、胆汁返流性胃炎5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9例,其他57例。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5~6岁、居住地为农村、同居住人数>3人、非独立餐具、吸吮手指、未饭前便后洗手、刷牙口杯公用、未独立睡眠、照顾者有胃病史的患儿Hp感染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居住地、分餐情况、吸吮手指、饭前便后洗手、刷牙口杯公用、独立睡眠、照顾者胃病史是学龄前儿童Hp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Hp感染率较高,感染现状不容乐观,其发病受到多因素综合作用,临床工作者需要了解学龄前儿童Hp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针对性采取有效的临床措施,预防Hp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消化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182例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分别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西医组)、西医联合中医辩证论治方剂治疗(中西医结合组),观察临床疗效、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痊愈率高于西医组;2组患者症状积分、促胃泌素低于治疗前,且中西医结合组低于西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Hp转阴率、6个月内复发或加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可增进疗效,提高痊愈率,但并不能增加Hp根除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十二指肠溃疡 (DU)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关系的研究 ,进一步阐明DU的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 12 1例患者的内镜、病理、Hp感染和DGM情况。结果 胃内、十二指肠球部的Hp检出率在DU组分别为 90 4%、40 4% ,非DU组分别为 60 9%、2 9% ,P 均 <0 0 0 1;DGM的检出率在DU组为 92 3 % ,非DU组为 42 0 % ( P <0 0 0 1) ,且前者的DGM程度更重 (P <0 0 0 1) ;胃部Hp阳性者DGM的发生率 ( 73 0 % )显著高于胃部Hp阴性者 ( 3 7 5 % ,P <0 0 0 1) ,DGM( ++)及以上者在Hp阳性组发生率 ( 4 7 2 % )也高于Hp阴性组 ( 2 1 9% ,P <0 0 5 ) ;在十二指肠 ,Hp多定植于DGM区 ,且随着DGM程度的加重 ,Hp检出率呈递增趋势。结论 Hp感染特别是十二指肠Hp定植及DGM是影响DU发生发展的两大危险因素 ;Hp感染与DGM的发生及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现状及特点,为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864例2007年5月-2011年5月门诊或住院的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年龄2~15岁,在研究开始时,进行Assure R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清学快速筛查,阳性者进行粪便Hp抗原测定,最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64例2~15岁儿童Hp检出率为30.9%,其中男、女分别为29.9%和30.9%。Hp检出率总体趋势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但不均衡,以13~15岁检出率最高,父母有胃十二指肠病史的儿童Hp检出率明显高于父母无胃十二指肠病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儿童中H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院2~15岁儿童Hp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在性别方面无差异,Hp感染有明显家庭聚集性和明显的城乡差别,并随着年龄增加,Hp检出率呈逐渐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全球范围内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Hp的感染可引起人类发生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胃黏膜相关的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和胃腺癌。本文就Hp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耐药性问题及检测方法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抑酸治疗对儿童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性病变的影响.方法 34例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性病变患儿为病变组,20例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基本正常患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接受三联根除治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周,随后仅以奥美拉唑治疗2周;而Hp阴性者接受奥美拉唑治疗1个月.两组均于停药后4周复查胃镜.比较两次胃镜检查结果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胃窦部Hp阳性率25.0%(5/20),病变组Hp阳性率100.0%(34/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变组患儿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性病变消退(11/34)或减轻(23/34),同时组织病理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儿Hp根除与内镜下表现及病理学改变无关(P>0.05).结论 根除Hp对病变无明显影响,抑酸治疗后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消退或减轻,组织病理学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