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特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介入封堵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选用合适封堵器和治疗方法,术后24 h、1、3、6个月时以心脏超声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特殊类型PDA 23例,其中:①形态特殊型12例,包括细小型5例,4例成功,1例5 F导管无法通过PDA放弃介入治疗;粗大型3例;动脉瘤型2例;特殊投照体位2例,均成功封堵.②合并其他畸形2例:合并右位主动脉弓1例,合并右位心1例,均成功封堵.③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6例成功.④外科术后再通1例,未封堵.结论 特殊PDA采取不同的诊疗策略,大多可顺利完成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2.
动静脉轨道法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静脉轨道法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中的应用及技术要点。方法1998年5月至2005年7月共完成PDA封堵术831例,有11例(1.3%)患者因PDA形态特殊、开口变异不能采用常规封堵方法进行封堵,而通过建立股动脉-PDA-肺动脉-股静脉轨道法进行封堵。11例患者平均年龄(42±20)岁(8~76岁),≥35岁者8例,平均体重(61±23)kg,PDA最窄部直径平均为(4.1±1.9)mm(1.6~6.7mm)。其中10例采用圈套器在肺动脉圈套导丝建立轨道,1例因无圈套器,直接由动脉端将导丝通过PDA-肺动脉-右心室-右心房-下腔静脉-髂静脉送入6F静脉鞘管拉出体外。结果11例均成功建立动静脉轨道,其后顺利完成Amplatzer法PDA封堵术。采用封堵器(ADO)型号为6/4mm(3例)、8/6mm(4例)、10/8mm(2例)、12/10mm(1例),14/12mm(1例)。10例术后10min均达到完全封堵,1例术后10min有少量残余分流(ADO型号为14/12mm),封堵后20min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残余分流消失,11例均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PDA形态及开口的变异致使输送鞘管不能顺利由肺动脉侧经PDA进入降主动脉,是常规经静脉途径Amplatzer法封堵无法完成的主要原因,动静脉轨道法则能很好克服以上技术难点,且技术操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1995年6月至2000年11月,14例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患者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术,男5例,女9例,年龄4-48岁,平均13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至22年。经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经股动脉途径置入可控弹簧圈。分别于术后24h ,1,3,6个月及1年以上行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再通PDA为漏斗型12型,管型2例。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为1-8mm,平均4mm。封堵后1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11例,微量残余分流3例。技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术后24h 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2d出院,10例随访1-18个月,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及PDA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替代外科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4.
动脉导管未闭个体化介入治疗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个体化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例应用标准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难以完成介入治疗的PDA患者,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分别选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以及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以心脏超声随诊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皆成功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应用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2例应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5例应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2例经2次手术完成,余患者一次治疗完成;8例患者中,有2例封堵后即刻造影显示封堵完全,4例术后2 4h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7例术后3月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6个月时心脏超声仍可见约2mm的残余分流,但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患者主观症状明显减轻。结论个体化原则可以进一步扩大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临床实践需要设计和生产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封堵装置。 相似文献
5.
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7月 ,182例患者 (男 63例 ,女 119例 )成功地采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了PDA的封堵术。年龄 3个月至 16岁 ,平均 (5 2 3± 4 0 2 )岁 ,体重 5~ 50kg ,平均 (17 0 9± 8 11)kg。PDA最窄处直径为 1 3 2~ 9 0 0mm ,平均 (4 3 0± 1 0 2 )mm。输送长鞘为 6~ 10F。手术时间为 45~ 13 5min ,平均 (73 3 1± 2 1 44)min ;X线曝光时间为 2 60~ 2 6 90min ,平均 (7 0 9± 4 55)min。术后即时、2 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 2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82例均成功地置入心健牌PDA封堵器。 182例即时心血管造影显示 10 9例 (59 89% )即时完全堵闭 ,3 0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43例仅有微量的残余分流 ,残余分流率为 40 11% ;2 4h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 163例(89 60 % )完全堵闭 ;1个月后 8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个月及 6个月仅 4例有残余分流 ,79例完成术后 1年的随诊 ,仅 2例仍有残余分流。术后 2年仍有 1例残余分流。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心健牌PDA封堵器对PDA进行介入治疗 ,疗效确切 ,远期效果满意 ,可替代进口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术后血压变化,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术后左室功能改变的检测及评价。方法 选取1997年4月~2002年5月在本院心内科行PDA介入治疗术300例,其中78例PDA肺动脉端直径<2.Omm,选用Pfm公司Duct-Occluder可控弹簧圈(Coli);222例直径≥2.0mm选用AGA公司Amplatzer PDA堵塞器,依据肺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2或<2分为两组,分别检测术前及术后血压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患儿术前、术后24h、1、3个月随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有无残余分流、肺动脉分支血流速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I))、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分数(FS)等。结果 300例患儿中,PDA介入治疗术后即刻血压较术前升高79例(占26.3%),高分流量组(Qp/Qs≥2)明显多于低分流量组(Qp/Qs<2)(P<0.05),但一般术后1~3d均可恢复正常;术后24h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少量残余分流8例(均为应用Coil封堵),术后LVEDD、LVESI)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EF、FS较术前略有下降15例(占5%),术后1个月心超检查除1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外,EF、FS均恢复正常。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具有良好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但若PDA直径较粗,左向右分流量大,术后易导致血压波动,产生高血压,部分患儿可能会导致左室收缩功能减低。超声心动图对PDA患儿术前及术后的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对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早产儿动脉导管关闭前后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资料与方法选取出生72 h后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早产儿60例,其中出生体重<100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30例,出生体重1000~1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布洛芬治疗动脉导管关闭3~6 d后复查。用超声心动图测算患儿动脉导管关闭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与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比值(E/A)、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与舒张晚期运动峰值速度(A′)比值(E′/A′)、E/E′、Tei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心室各节段射血分数。分析相关参数变化以及与动脉导管内径、分流速度的相关性。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与超低出生体重儿组动脉导管关闭后LAD、LVEDD、E/E′、Tei指数、LVEDV、LVEDVI及LVMI明显减低(P<0.05),E/A、E′/A′明显增高(P<0.05);LVEF、左心室各节段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儿LAD、LVEDD、LVEDV与动脉导管内径呈正相关(r=0.574、0.642、0.661,P<0.05),LVMI与动脉导管分流速度呈正相关(r=0.264,P<0.05)。结论两组早产儿动脉导管关闭后左心内径缩小,左心室功能较闭合前改善。早产儿动脉导管内径、动脉导管分流速度是影响左心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Porstmann法导管栓塞术治疗先天性心脏动脉导管未闭11例武警总医院小儿科秦保贵(北京100039)关键词导管栓塞术,先天性心脏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既往治疗用开胸结扎未闭动脉导管的方法,从60年代以来国外开展非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全组病例93例,年龄2~46岁,体重7~65 kg,男42例,女51例,PDA直径1.0~19 mm,肺动脉压力18~110 mmHg,PDA封堵器的大小4~30 mm,术前B超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弓处造影,均选用国产封堵器.结果 1例因PDA<1 mm而放弃,92例成功,根据造影结果结合B超数据选择合适大小封堵器,即刻造影部分有分流并闻及杂音,15 min造影1例仍有少量分流并能听到杂音,但1天后杂音消失.57例经半年以上随访,56例无其他任何并发症,1例术后1月发生贫血现象. 结论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是单纯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药物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溶血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2 2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 ,易感冒 ,活动后心慌、气短。查体 :胸骨左缘 2~ 3肋间有连续性杂音 ,肺动脉瓣第 2心音亢进。血尿常规正常。X线胸片 :肺血增多 ,主动脉结宽 ,肺动脉段凸 ,左心室增大 ,心胸比率 0 .61。超声心动图 (UCG)示 :动脉导管未闭 (PDA) ,最窄处直径 10mm。心电图示左室肥厚。局麻下穿刺右股静脉行右心导管检查 ,示肺动脉平均压 3 8mmHg(1mmHg =0 .13 3kPa) ,主肺动脉血氧饱和度较右心室高 2 3 % ,肺循环血流量与体循环血流量(Qp/Qs)之比为 2 .3。穿刺右股动脉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示PD… 相似文献
11.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9例,动脉导管未闭,瘤变最窄处直径为2 .4~8(5 .0 6±3.38)mm。经股静脉建立右房-右室-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轨道,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d、1个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9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 0 %。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 1.4±2 .7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15min彩超检查有1例少量分流,3d后分流消失,操作透视时间7.3~11.2 (9.2±1.7)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经导管堵闭法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1 998年 1 2月~2 0 0 2年 4月对 1 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 ,男 4例 ,女 1 0例 ;年龄 7~ 36月 ,平均 1 4 .8± 4 .6月 ;体重 6 .5~ 1 3 .5kg ,平均 1 1 .0± 2 .3kg ;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确定PDA位置、形状及直径 ,以AGA公司蘑菇伞堵闭器行介入治疗。结果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属Krichenko形态A1型 8例 ,A2型 5例 ,B2型 1例 ;Qp/Qs2 .1~ 5 .7,平均 3 .4± 1 .2 ;最窄内径 3 .4~ 1 0 .8mm ,平均 4 .8± 2 .9mm ;术前肺动脉压为 67.0± 2 4 .6/ 37.8± 8.9mmHg ,主动脉压为 88.5± 1 4 .6/ 4 6 .5± 1 1 3mmHg。 1 4例患儿均应用蘑菇伞堵闭器堵闭 ,成功率 1 0 0 % ;术后 30min心血管造影显示 ,5例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2 4h心脏彩超复查 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1月彩超复查 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3月复查皆无残余分流 ;术后 30min肺动脉压降为 39.8± 1 3 .3/ 2 0 .2± 1 2 .3mmHg,主动脉压升至 95 .6± 1 8.4/ 58.0±1 2 1mmHg ,住院天数 4~ 2 7天 ,平均 9.8± 5 .3天 ;术后住院天数 2~ 9天 ,平均 4 .3± 1 .8天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 相似文献
13.
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4年7月至1998年12月,对49例PDA患者施行了Rashkind双面伞封堵术。经股静脉途径置入Rashkind双面伞,封堵后10~30min行主动脉造影。术后24h、1、3、6、12个月及以后每隔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和X线胸片检查。结果 47例患者治疗成功,2例进行了外科手术。封堵后10~30min,微量、少量、中量、大量残余分流率分别为12.8%(6/47)、27.7%(13/47)、25.5%(12/47)和14.8%(7/47),完全封堵率19.2%(9/47)。近期(≤3个月)随访36例患者,3个月残余分流率为44.4%(16/36)。中期(3~36个月)随访30例患者,36个月残余分流率为13.3%(4/30)。远期(>36个月)随访2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0±12个月(38~96个月),4例患者仍存在残余分流,其中术后46、48个月有残余分流的2例患者经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后达到完全封堵。结论 Rashkind双面伞治疗PDA远期残余分流不能自然消失,需行2次封堵术。 相似文献
14.
15.
三种介入性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评价Porstmann法、Rashkind法及弹簧栓子法对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Porstmann法、Rashkind法及弹簧栓子法共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45例,其中Porstmann法5例,Rashkind法33例,弹簧栓子法7例。所有患者在PDA封堵后10分钟重复胸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残余分流;术后3天及3~18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PDA有无再通及残余分流情况。结果全组45例,总技术成功率为96%(43例)。Porstmann法及Rashkind法各有1例术中出现栓塞材料脱落而急诊手术;Porstmann法有2例发生股动脉血栓形成。结论经导管治疗PDA是有效的非手术方法,Porstmann法已较少采用,直径≤2.5mm的PDA首选弹簧栓子法,3~8mm的PDA应采用Rashkind封堵伞治疗,直径>8mm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