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典目录书籍《汉书·艺文志》记载了《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汉朝时有外经三十七卷,虽有学者认为陈士铎《外经微言》就是所言外经者,但其书九卷八十一篇,与目录书中所言并不一致,而且至今学术界意见仍不统一,或有认为其书为伪书,或归于医案医话医论之类。《外经微言》是否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言《黄帝外经》,仍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内经》重阳思想渊源于《易经》,认为阳气于人至关重要,犹如太阳与天体的关系,不可或缺,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贯穿人的生命现象全过程,与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皆应重视阳气。《内经》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而且十分深远,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余自幼慕道,更酷爱医学,自九岁学医,至今已五十七载,行医四十七年,学易医不释手者,乃天性使然。稍长既研习《黄帝内经》等经典、医圣及历代医论数十年,屡见书中毫光万丈,但触不可及,愚甚感终身遗憾。吾志极宏而坚柔,所恨者,谓医术未能探微索隐,执其毫光,而任其精奥流溢也。古贤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训,相医之同,为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4.
考察《黄帝内经》,可见在西汉以前曾有过《九针》与《刺法》两篇针刺专著 ;《九针》与《刺法》后来发展为古《针经》;古《针经》进一步增益与改编 ,成为《黄帝针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谓“先立《针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谓“《九针》九篇 ,夫子乃因而九之 ,九九八十一篇”,均指《黄帝针经》。《黄帝针经》就是至今尚传于世的《灵枢经》,乃《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 ,这在当今学术界已成共识。此书本为古代针灸学术著作 ,可是自从更名为《灵枢经》以后 ,医学界片面地推崇它作为医经的一面 ,反而忽略了它是传世最久的针灸专著。…  相似文献   

5.
6.
《黄帝虾蟆经》与针灸禁忌的时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虾蟆经》假借“月中有虾兔”之说,形象描绘了“人气”(气血)在一月中(30天)随月孕亏,在人体不同经络的分布及针灸禁忌图解。本文根据《内经》的时空观及时间生物医学的一些观战对这种针灸择时的问题进行粗浅探求,以为临床针炙治疗的研究,提出某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从阳气的重要性和主要生理病理表现等方面论述了<内经>重阳气理论所体现的治未病思想,探讨了<内经>阳气学说与治未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黄帝八十一难经》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八十一难经》与《黄帝内经》属于不同的学术流派。它既有对包括《内经》在内的古医经的阐发,亦有独树一帜的学术观点。主要有独取寸口,脉证相参的辨证整体观;以肾(命门)-元气-三焦为轴心的整体生命观;以五行生克规律为指导的整体防治观,天人相应的内外统一整体观。  相似文献   

9.
昔日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之作,直至今日它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其学术思想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其重视阳气的思想贯穿整部著作。重阳就是重视阳气,或者说是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整部《伤寒论》以伤寒立足,从原文到组方用药,再到方后煎服法,处处都体现仲景的重阳思想。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中强调阳气对生命活动的主导作用,阳气对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疼痛的发生与阳气关系密切,"头为诸阳之会",其位最高,阳气分布广,阳气失调则头部最易受影响,出现头部经筋的痉挛而发生偏头痛.阳气失调是本病的核心病机,基于《黄帝内经》重阳思想把偏头痛分为阳气虚损、阳气郁闭及阳气亢逆3种类型,通过针灸疗法以温阳化气、通...  相似文献   

11.
从《内经》阴阳之理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是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的,常态意义上是指一切生命活动有赖于"阳"对"阴"的动用,病态上的"阳有余阴不足"实质是指人身精血正气耗损,真阴真阳俱不足,水火俱虚。朱丹溪的"养阴"思想和"滋阴降火法"实质也体现了对真阴真阳双方互根互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中国自古就有人本思想传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中医理论巨著的《黄帝内经》就体现出了人本思想。《黄帝内经》中所反映的人本思想包括生命观、诊治观和养生观几个方面。《黄帝内经》所反映的人本思想主要是重视人的生命,保全人的生命。保全生命是《黄帝内经》的一个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3.
重视阳气是《内经》重要的学术观点,气血的周流、肢体的运动、精神的爽慧等,都依赖于阳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阳气不足或出入障碍则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而这正是抑郁症的基本临床特征。所以,抑郁症的基本病机、体质基础都与阳气失常有关,其临证治疗也当以温通阳气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强调了饮食习惯对养生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求五味不能太偏,应以中和为原则。养生亦与起居有很大关系,起居生活亦不能出偏,应以适中为原则,就当今而言,保证睡眠时间而不必在意起居时间早晚者,亦是不明中和思想者。不论是神劳还是形劳,皆不能太过。人体要"形劳而不倦",也即中和思想所指的"过犹不及"。养生也重在保持七情中和。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常情,便是含中和之义,无太过或不及。养生之道,纵欲是其大忌,适度的房事有益于身体的健康,过度的房事则有损于人的生命。在《黄帝内经》养生学中,强调中和的基本思想,但并不是说要强求中和而不进取,中和不是被动而求之术,而是主动应得之法。能"中和"者,未有不会养生者。求养生者,必以"中和"为目的。"中和思想"贯穿于《黄帝内经》中养生、生理、病理、治疗、七情、房事等的各个方面,这些即是中和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做行为的反映,使人们的行为逐渐中和,最终来影响养生者的思想,从而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5.
校勘是指对古书中因传抄、翻刻而出现的讹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对原文进行核对,考订文字的异同,订正差错,目的在于确定文字的真相。特别是古书原文一旦发生差错,往往造成句读和注释的错误。王冰在《素问·藏气法时论》注中说:“三坟之经,俗久沦坠,人少披习,字多传  相似文献   

16.
该文总结了廖品正教授辨治中医眼科疾病的学术思想。要点如下:(1)强调打好内科基础,整体、综合论治。(2)力主中医眼科和现代诊疗、科研方法相结合。(3)治内障眼病注重"阴阳和抟",力主"矫枉不可过正"。(4)擅治"水血同病"证,常用"活血利水"法。  相似文献   

17.
对中医学史以寒凉、攻下、补土、养阴派著称的金元四大家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与《内经》的渊源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柴松岩认为,手足阳明经功能正常与否,可影响女性月经生理与生殖功能。足阳明经胃经功能异常,无以受纳水谷,则气血不足,无余下注血海;阳明腑实,灼热积聚,久而溢入血分,血海伏热,灼伤津液,暗耗气血,而致月经量少、闭经、不孕不育;阳明腑实壅遏气血而致经行腹痛或经前头痛、身痛;阳明腑实积热,热迫血下行而致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甚至崩漏不止。二阳之病浊热积聚而便秘,热伤阴血,阴血受伤,脾之气阴不足,再致脾不运化,二阳积热进一步加深而成恶性循环。临证月经病,注重问诊以了解患者饮食、大便情况,判断胃肠虚实,增强用药之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王肯堂阴阳升降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肯堂从"阴阳升降"的理论出发,灵活运用"升清阳,降浊阴"的思想治疗多种疾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他将这一思想用在五官科疾病的治疗,使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王肯堂"升清阳,降浊阴"的思想通过其特有的用药方式来实现,其以轻清升散之药及"生药"升清阳,以苦寒沉降之药及"熟药"降浊阴.  相似文献   

20.
“气”之一词,涵义甚广,《内经》所述已蔚为大观,现仅就一己之见,陈列如下,以飧读者。挂一漏万,在所难免,祈同道指教。 1 气的概念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指能够化生世界万物的始者。汉·董仲舒认为:“元者为万物之木。”《么公举传》说:“元者,气也。”张载《正蒙·太和篇》:“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万物,万物散为太虚。”又说:“聚与散是气二种运动不同的形念,当气聚时,它是有形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