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和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暴力型罪犯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76名暴力型罪犯(研究组)及189名普通人群(对照组)进行调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诊断总分的影响。结果人格障碍研究组总评分(41.38±13.05)高于对照组(26.15±14.16),且各分型得分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庭教养的方式评分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得分低于对照组,父母的惩罚严厉、父母的拒绝否认得分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组的人格诊断问卷总分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r为-0.376、-0.329,P值均0.05),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及母亲的偏爱呈正相关(r=0.154~0.363,P0.05);研究组的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及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一定程度上影响暴力型罪犯人格特征的形成(P值均0.05)。结论暴力型罪犯人格存在明显偏离,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比较,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对乌鲁木齐市331名四~六年级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测量。结果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心理健康总分比较,维吾尔族学生总分高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总分与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总分与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结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为医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有益的探究.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对603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得分男生低于女生,父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得分男生高于女生;父母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得分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偏爱被试则是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得分市县学生高于乡镇学生,而父母的偏爱被试则是乡镇学生高于市县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男生低于女生;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共情性关心市县学生低于乡镇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反应指数多个因子间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共情能力的发展,消极的教养方式抑制共情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情绪障碍儿童的亲子关系与其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对照研究,将68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标准的儿童情绪障碍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与情绪障碍患儿年龄、性别和年级相同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使用亲子关系诊断量表(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est,PCRT)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 Uppforstran,EMBU)作为评定工具,分别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进行评定。结果病例组PCRT的拒绝、支配和服从量表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EMBU中,父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干涉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父母的否认、拒绝和惩罚严厉因子分与PCRT的拒绝量表分呈正相关,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被试因子与PCRT的拒绝量表分呈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和情感温暖、理解与PCRT的支配量表分呈正相关;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和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PCRT的保护量表分呈正相关,惩罚、严厉因子与保护量表分呈负相关;父母的偏爱被试和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PCRT的服从量表分呈正相关,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因子与服从量表分呈负相关。结论情绪障碍儿童的亲子关系和其父母的养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情绪障碍儿童的亲子关系与父母养育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采取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温岭2所农村中学的256名初中生,再以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市区1所中学的185名城市初中生。分别接受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结果农村组初中生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49.13±10.14)、惩罚与严厉(18.46±6.08)及拒绝与否认(9.43±3.15)因子分低于城市组(51.78±11.53、20.86±6.54、10.52±3.81),而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52.18±11.19)、过分干涉与保护(36.14±6.48)因子分均低于城市组(54.03±10.21、37.92±7.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男生的父亲惩罚严厉(19.83±7.15)及拒绝否认(10.37±3.47)均显著高于女生(17.28±4.72,8.62±2.60)(F=8.132,P〈0.01;F=11.30,P〈0.01);女生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50.38±9.87)显著高于男生(47.68±10.29)(F=4.303,P〈0.05)。独生组的父亲、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51.20±9.70、55.32±10.23)显著高于非独生组(48.62±10.20、51.39±11.31)(F=4.121,P〈0.05;F=6.003,P〈0.05),非独生组的父亲、母亲惩罚严厉(18.86±6.28、14.03±4.79)显著高于独生组(16.82±4.94、12.62±3.71)(F=10.686,P〈0.01;F=5.195,P〈0.05)。相关分析显示拒绝与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与严厉和情感温暖与理解之间呈负相关(r=-0.184~-0.364,P〈0.01)。结论本市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城市初中生存在明显缺陷,为过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性差;且在学生性别和独生子女上,教养方式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某护校女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护校女生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97名护校学生进行测定,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父亲的偏爱(FF4),母亲的情感温暖(MF1)与护校学生的内外向(E)呈正相关。差异有显性;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MF1)与护校学生的精神质(P)呈负相关,差异有显性;父亲的拒绝否认(FF5)与护校学生的精神质(P)呈正相关,差异有显性;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与护校学生的神经质(N)呈负相关,差异有显性;父亲的严厉惩罚(FF2)和父亲的拒绝否认(FF5,MF3),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MF2)与护校学生的神经质(N)呈正相关,差异有显性;父亲的严厉惩罚(FF2)和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MF2)与护校学生的掩饰(L)呈正相关,差异有显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护校学生的E特质受父亲化程度(FC),父亲的偏爱(FF4),父亲的过度保护(FF6)的影响;护校学生的P特质受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MF1),父亲是否健在(FL)的影响;护校学生的N特质受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MF1),父亲的拒绝否认(FF5),母亲的偏爱(MF5)的影响;护校学生的L特质受父亲的严厉惩罚(FF2),母亲的偏爱(MF5),家庭类型(TF),母亲的过分干涉及保护(MF2)的影响。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护校女生人格特征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为中等专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SPM-CR)、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父母教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对547名中专生进行测试.结果独生子女的推理能力得分远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人格特征上,独生子女的L维度低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他人格因子差异无显著性;父母养育方式上,独生子女的F1(情感温暖、理解),F3(过分干涉),M1(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结论独生子女推理能力较强,社会适应能力不如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较多,母亲的过分保护较非独生子女明显.  相似文献   

8.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罹患神经症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罹患神经症的关系。方法:采用EMBU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40例大学生神经症患者与46名正常大学生进行父母养育方式测查,并进行比较。结果: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FF2)、过分干涉因子(FF3)。拒绝否认因子(FF5)和过度保护因子(FF6)的得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MF3)和惩罚、严厉(MF4)因子得分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因子(FF1、MF1)、偏爱被试因子(FF4、MF5)以及母亲的过度保护、干涉因子(MF2)得分两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父母的某些不良的养育方式可能是大学生罹患神经症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情绪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及其父母的人格特征,为儿童情绪障碍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2月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02例情绪障碍儿童与102例同龄正常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情绪障碍儿童组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单亲和重组家庭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9,P<0.001;χ2=6.093,P=0.014)。情绪障碍儿童组父母内外向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神经质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42、2.526、3.810、4.794,P<0.001)。情绪障碍儿童组母亲精神质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5,P=0.037)。情绪障碍儿童组父亲惩罚、严厉因子、过分干涉因子及拒绝、否认因子得分,母亲拒绝、否认因子、惩罚、严厉因子高于对照组,而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00~6.663,P均<0.05)。结论 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障碍有显著影响,减少家庭矛盾、改善父母教育方式有助于情绪障碍的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和精神症状的影响,为确立科学的教养方式、以提高其防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估量表、中国人人格问卷、简明精神症状量表对93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3名健康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教养方式与患者人格特征、精神症状的关系。结果 (1)患者组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患者组父亲教养中的惩罚严厉、偏爱、拒绝否认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患者组母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和精神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一些因子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和精神症状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鲍丽俊  范佳丽 《中国校医》2010,24(7):494-496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安徽省宣城市某普通中学八年级116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结果核心家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单亲家庭和主干家庭的学生;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育方式时,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症状较少;而采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时,易出现如焦虑、抑郁、敌对情绪及人际冲突等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症状;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与心理健康量表的各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不同的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情况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小学生气质特征和家庭教养方式,促进所有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方法:2018年1月—2019年6月,随机抽取六盘山连片特困区400名小学生及家长,调查了解小学生气质特征、家庭教养方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气质维度中适应性得分最高,活动水平、趋避性、情绪本质和坚持性等,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西双版纳傣族与汉族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方法 采用岳东梅等翻译、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143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 在傣族和汉族父母养育行为,积极情感均占主要地位;在父母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3因子上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傣族父母对男孩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行为明显多于女孩,而汉族只有父亲对男孩的惩罚严厉行为多于女孩;傣族和汉族父母教育方式存在较为一致的4种类型。结论 两个民族的父亲与母亲所执行的养育方式类型均存在较不一致的现象。傣、汉族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356名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方法应用EMBU与SCL-90结合表,对某校356名医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男女生的父亲惩罚严厉及偏爱被试差异有显著性;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因子及母亲拒绝否认差异有显著性(P<0.05).父亲情感温暖与SCL-90得分呈负相关性,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与SCL-90得分呈正相关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不良的教养方式可增加子女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父母教养方式对医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 了解医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方法 ] 对 15 5 0名医学生测试SCL -90和16PF ,并进行了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调查。  [结果 ] 女生较多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 ,而男生较多感受到父母的拒绝、否认 ,惩罚、严厉、过分干涉 ;独生子女较多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 ,过分干涉和保护。  [结论 ] 父母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家庭心理干预对改善父母教养方式的效果,为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将温州市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的249名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及其父母随机分为干预组(125名)和对照组(124名),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a的心理干预,分别在活动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EMBU和EPQ量表评定。结果干预后,2组学生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显著上升,而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均显著下降(P<0.05或P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癫痫患儿家长抑郁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42例癫痫患儿家长按照来自的地域性质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全部来自农村,观察组21例,全部来自城镇,比较两组的SCL-90因子分和影响抑郁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患儿家长文化程度和疾病知识与抑郁值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抑郁值与癫痫类型、发作频率无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癫痫对患儿家长的健康宣教,提高家长对癫痫的了解,减轻家长心理负担,从而降低癫痫患儿家长的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未成年罪犯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普通ADHD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间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某看守所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7月1日在押未成年男性罪犯(初犯、汉族)中确诊为ADHD者41例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心理科初诊的ADHD患者38例(男性、汉族)纳入对照组。ADHD诊断采用《Vanderbilt ADHD评定量表》中的《Vanderbilt ADHD家长评定量表》(VADPRS)。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定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监护人的同意,并与其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有关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过分偏爱方面及母亲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过分偏爱,情感、温暖与理解等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研究组父母存在更多不良教养方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父亲、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与理解,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父亲、母亲教养方式只在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否认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在父母偏爱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未成年罪犯共患ADHD者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更严重分歧。两组父母高文化程度(中专、大专)与低文化程度(小学、初中)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研究组父母文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残缺型家庭(母亡∕父亡、离异)较对照组多,且两组残缺型家庭与完整型家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未成年罪犯共患ADHD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普通ADHD青少年不同,主要表现为家庭残缺率高、父母文化程度偏低、不良教养方式更多及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更大分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厦门市低年级小学生男、女性特质得分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提供政策建议和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筛选厦门市2所小学的823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儿童性别角色量表(CSRI)调查小学生男女性特质得分,通过简化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获得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态度和行为.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了解山西省某未成年教管所学员的儿童期受虐待情况,分析其儿童期虐待经历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场自填式问卷,对研究对象山西省某未教所89名学员及对照组152名在校初中学生就其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进行无记名调查,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儿童在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心理状况的情况均有差异,而且未教所学员虐待发生率均比初中学生高13.7%。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工作变动、婚姻状况是躯体(t值分别为-3.325和0.130,P<0.05)、情感(t值分别为-2.573和2.604,P<0.05)、性虐(t值分别为-2.101和3.009,P<0.05)发生的危险因素,与谁生活与忽视、情感、性虐待有关。文化程度高低与性虐待发生有关。结论儿童虐待影响青少年成长,有关部门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