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职业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原职业文化背景的不同,对老年期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需求及三维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我们于1995年1~2月对519名不同职业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同时筛选影响不同职业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一、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居住在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工厂生活区内的离退休职工。分别在8个居委会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共调查519名,应答率为96%。调查时年龄≥60岁。职业分为四种,管理干部、专业人员、一般干部、工人。调查方法采用统一编制好的调查表入户采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经济学特征(家庭人均住房面积、离退休金、家庭…  相似文献   

2.
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 ,不少人喜欢早晨起床后进行体育锻炼 ,亦即大家所俗称的“晨练”。这股晨练的热潮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离退休的老年人。为了客观地观察这些参加晨练的老年人其锻炼效果对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 ,笔者整理了近 3a来“国际骨质疏松日”活动期间进行义务查体所得来的资料。现把衡量骨质疏松程度有重要意义的骨矿含量骨密度资料整理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自 2 0 0 0~ 2 0 0 2年共对千余名老年人进行了义务查体 ,为了增加可比性 ,抽取了生活环境相近、经济状况相似、年龄在 65~ 75岁之间的机关干部作为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3.
职业铅接触对工人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职业铅接触对工人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以上海某蓄电池厂298名铅作业工人为职业接触对象,同时选取该厂无职业铅接触史的办公室工作人员81名作为对照。血铅(BPb)、尿铅(UPb)为接触标志物;代表骨质疏松的Z评分、尿羟脯氨酸(HY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骨钙素(BGP)为效应标志物。应用单光子骨密度仪(SPA-4)测定工人骨密度。结果职业铅接触组人群BPb、UPb、HYP、ALP、BALP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组BGP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Pb 0-μg/gCr组比,各人群UPb10-μg/gCr组的骨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Pb0~μg/L组比,男性BPb300-μg/L组的骨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与UPb0-μg/gCr组、BPb0-μg/L组比,各人群UPb20-μg/gCr组、BPb300-μg/L组的HYP、ALP、BALP、BGP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体内铅接触水平的升高,人群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和各骨代谢指标的异常率均随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呈线性相关(P〈0.01),但BGP的异常率与UPb无明显联系(P〉0.05)。计算得到基准剂量(BMD),推出基准剂量的95%低限水平(BMDL)。铅所引起的骨质疏松指标的BPb、UPbBMDL值均高于铅致骨代谢指标改变的BMDL值。结论职业铅接触能引起人群骨密度降低而导致骨质疏松,并且可以影响工人骨代谢。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徐家汇街道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为制定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症科合作,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参加本中心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的342名老年人进行骨密度测定,按骨密度测定值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骨密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调查的342名老年人中,骨密度正常者占26.3%,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者占73.7%,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曾因轻微碰撞或跌倒伤到骨骼、身高较年轻时降低>3 cm、经常腹泻和45岁前绝经者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女性、高龄、曾因轻微碰撞或跌倒伤到骨骼、身高较年轻时降低>3cm、经常腹泻和45岁前绝经者是该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的高危因素,提示应加强有该方面因素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健康老年人营养素摄入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影响骨质疏松的膳食因素,对健康老年人进行膳食调查及桡、尺骨骨密度的测量。1对象:随机抽样99名无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和骨科疾病的健康者,分为3组,老年组(60~80岁)40人;老年前期组(50~59岁)18人;中青年组(20~48岁)41人。2调查方法:膳食调查采用24h回顾法。骨密度测量采用单光子吸收法(SPA)。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3调查结果:(1)膳食调查:老年组每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和镁的摄入量及蛋白质产热比显著低于中青年组。钙摄入量老年组最低(表1,2)。表1 男性组每日营养素摄入(x±s)项目老年组(19人)老年前期组(12人)中青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影响上海市两区(地处中心城区)老年人骨密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经培训专职人员一对一方式对户籍为上海市两区的618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骨密度仪对受试者足踝部进行骨密度(BMD)测定。对测得结果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人年龄、性别、饮碳酸饮料、户外运动、服用钙片、既往骨折史与骨密度高低具有相关性(P<0.05)。老年女性经常饮用碳酸饮料,骨密度下降明显(P<0.05);老年男性经常饮酒,骨密度下降明显(P<0.05)。[结论] 该两区老年人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生活习性,在注重年龄、性别、既往有骨折史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预防的同时,应鼓励老年人多进行户外运动、定期服用钙片等。老年女性应避免或少饮用碳酸饮料,老年男性应不饮酒或少饮酒。  相似文献   

7.
谭振朝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5):3931-3932
目的:观察10个月~3岁的婴幼儿骨密度测量值,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超声骨强度测量仪测量110例婴幼儿骨密度,并对所有婴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婴幼儿SOS值与月龄呈明显正相关。89例(80.91%)婴幼儿骨密度在正常范围。男女婴幼儿间骨量减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孕期未补钙、产后小儿未予补钙、低龄、单纯母乳喂养等与婴幼儿骨量减少有关。结论:多数婴幼儿骨密度在正常范围,临床应注意母孕期及产后给予小儿补钙,并注意混合喂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儿骨密度情况,分析影响小儿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unlight Omnisense 7000P骨强度测量仪测定2013年1~3月期间1 000例儿童的骨密度情况,并设立包括性别、年龄、身长、体重、是否补充维生素D、喂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的统一问卷,调查影响因素。结果:1 000例儿童中骨密度正常者592例,异常者408例,异常率为40.8%。儿童骨密度与年龄、身长、体重、补充维生素D情况以及喂养方式呈明显相关性(χ2=5.472、15.165、13.916、9.789、8.932,P<0.05),而与性别、父母文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χ2=2.152、0.248,P>0.05)。结论:年龄、身长、体重、维生素D补充情况、喂养方式是影响该院儿童骨密度的影响因素,临床应早防早治,减少骨密度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产后骨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产后42-60 d妇女骨密度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髋关节骨密度、L1-4腰椎骨密度,利用MES-运动功能分析仪进行双下肢肌肉功能分析,自制调查表调查孕期小腿抽筋情况、分娩方式、母乳喂养情况、产后钙摄入情况。结果产后骨密度存在不同程度下降,骨密度值与孕期小腿有无抽筋、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产后钙摄入情况密切相关。结论孕期和产后补钙有助于预防产后骨密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易筋经运动锻炼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及对照组32例。对两组患者骨痛积分及骨密度进行测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腰、背、四肢疼痛积分变化比较,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疼痛积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腰椎骨密度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骨密度值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股骨颈骨密度值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易筋经锻炼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且优于传统运动疗法,值得在老年人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分析骨代谢生化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162例中老年女性腰椎正位骨密度,同时检测所有受检者空腹血清骨钙素、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晨尿吡啶啉,尿吡啶啉用肌酐校正。按年龄段和不同骨密度组对骨代谢生化指标值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质疏松在中老年女性中普遍存在,发病率很高,达51.2%。骨代谢指标按年龄分析,中老年女性骨钙素和尿吡啶啉/肌酐在50~69岁时明显升高。70岁以后又趋于下降。而血清碱性磷酸酶各年龄段无显著性差异。按骨密度分析,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低组的骨钙素和尿吡啶啉/肌酐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而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低组的骨钙素和尿吡啶啉/肌酐值无显著性差异。各骨密度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骨质疏松症是1种危害极大的疾病,在中老年女性中患病率很高,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血清骨钙素、尿吡啶啉/肌酐分别是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有助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吴涤  杨国安  李德春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3):3537-3539
目的:探讨影响农村女性股骨骨密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生活方式情况调查表对349名农村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对349名女性研究对象进行股骨扫描,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女性一般特征及劳动强度、吸烟、饮酒、饮茶、绝经与股骨密度的关系。结果:349名被调查女性的股骨密度为(940.79±202.87)mg/cm2,年龄与股骨骨密度呈负相关,身高、BMI与股骨骨密度呈正相关;在调整相关危险因素后,劳动强度和饮酒可增加股骨骨密度(P=0.045,P=0.006),而吸烟、绝经可降低股骨骨密度(P=0.021,P<0.001)。结论:在农村女性人群中年龄、身高、身高体重指数、劳动强度、饮酒、吸烟和绝经状况与股骨骨密度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方口服避孕药(COCs)妈富隆(去氧孕烯/炔雌醇)对青春期女性骨矿物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接纳150例年龄16~18岁女性应用COCs避孕为观察组,用药24个月;接纳150例年龄16~18岁从未应用激素避孕药女性做对照组;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BMD。结果:观察组用药2年后腰椎和股骨颈BMD从基础值1.010±0.107g/cm3和0.818±0.089g/cm3降低到1.007±0.108g/cm3和0.813±0.090g/cm3,分别降低了0.29%和0.61%;而对照组则从基础值1.008±0.109g/cm3和0.816±0.087g/cm3增高至1.027±0.106g/cm3和0.824±0.089g/cm3,分别增高了1.88%和0.98%;用药2年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BM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青春期女性应用COCs避孕2年对BM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机械振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0月就诊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康复理疗科及骨质疏松门诊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60例,分为阿仑膦酸钠组(ALN组)和机械振动组(WBV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抗骨质疏松基础治疗,分别于入组时、治疗6个月后测定骨密度。结果WBV组治疗6个月后L1~L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Ward's三角、左股骨大粗隆BM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其中Ward's三角BMD变化率最大(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N组治疗6个月后L1~L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左股骨大粗隆BM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其中L1~L4 BMD变化率最大(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Ward's三角BMD虽有增加,但治疗前后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WBV组左股骨(颈、上端、大粗隆)、Ward's三角的变化率均高于ALN组,而ALN组腰椎BMD变化率要高于WBV组。结论阿仑膦酸钠能明显增加腰椎骨密度;而机械振动对股骨、髋部骨密度提升明显,其中Ward's三角可以作为机械振动治疗指征和疗效判定指标;机械振动尤其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膳食模式与中老年人骨密度水平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的营养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乌鲁木齐市45岁及以上居民956人,用食物频率问卷进行膳食调查并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膳食模式,使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分析膳食模式与骨密度水平的关系.结果 本次调查获得4种膳食模式:相对均衡模式,油盐模式,奶类及薯类模式,水产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不同病期患者的骨密度及骨矿盐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非透析CKD患者345例,根据2002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K/DOQI专家组CKD分期以及我国慢性肾衰竭分期方法按血清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分为CKD 1 ~5期,CKD 1期75例,CKD 2期65例,CKD 3期65例,CKD4期65例,CKD 5期75例,抽取受试者静脉血,分离血清,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钙、磷和SCr;用苦味酸法测定血尿素氮(BUN);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1,25羟基维生素D3[1,25(OH)2 VitD3].结果 CKD患者随着肾功能下降,血iPTH、磷水平逐渐升高,以CKD4期和CKD 5期升高明显,与CKD1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6578±187.7945)、(482.0667±232.2065)μg/L比(77.8431±52.9760) μg/L,(1.6938±0.1960)、(2.6034±0.5986) mmol/L比(1.3833±0.4068) mmol/L,P< 0.05];血钙、1,25(OH)2VitD3水平逐渐下降,以CKD 4期和CKD5期下降明显,与CKD 1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185±0.4633)、(1.8293±0.3075) mmol/L比(2.0893±0.2245) mmol/L,(10.0892±0.2638)、(7.6058±0.4356) ng/L比(18.0036±0.3218) ng/L,P< 0.05].随着肾功能减退,骨质疏松的比例也逐渐升高,且以CKD5期最显著,与CKD 1期和CKD 2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0%(45/75)比20.00%(15/75)、23.08%(15/65),P<0.05].结论 随着肾功能减退,血iPT-H、磷水平逐渐升高,血钙、1,25 (OH)2 VitD3水平以及骨密度逐渐下降,尤其以CKD4期和CKD5期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人的骨密度评测结果,为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9月-2013年5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老年门诊就诊的728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进行骨密度测定和一般人口学调查.结果 老年人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3个部位骨密度及T值评测结果分别为(0.90±0.44)、(0.67±0.15)、(0.48±0.17)和(-1.80±1.79)分,其中Ward三角骨密度值最低.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腰椎评测结果的有性别和运动;影响股骨颈评测结果的有性别、年龄、婚姻、职业和运动,影响Ward三角、T值评测结果的有性别、年龄、婚姻和运动;男性>女性,运动量较多>中等>少者,非劳力>劳力者,60岁~>65岁~>70岁~>75岁~,老伴健在>丧偶者(P<0.05),其中性别和运动是影响老年人骨密度及T值评测结果的共同因素.结论 不同人口特征老年人的骨密度评测结果不同,高龄、女性、丧偶、运动少、劳力型职业的老年人骨密度低,为骨质疏松的高风险人群,应重点关注该群体,进行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8.
长春市13348例女性骨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女性年龄、绝经年限、生育次数、饮食、运动、吸烟、嗜酒、慢性胃炎、Ⅱ型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父亲骨折病史、母亲骨折病史及体重指数(BMI)等因素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pDEXA)检测前臂远端BMD,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记录受试者生活习惯、慢性病史及绝经、生育史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年龄、BMI、运动、饮食、吸烟、嗜酒、慢性胃炎、高血压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及母亲骨折病史与BMD检测值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父亲骨折病史、Ⅱ型糖尿病病史与BMD无关,女性绝经年限和生育次数与BM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吸烟、嗜酒、母亲骨折病史、慢性胃炎、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病史及女性绝经、生育次数是OP的危险因素。运动、喝牛奶、吃海产品、体重是OP的可控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20~30岁正常年轻女性超声骨密度状况,确定该年龄段女性超声骨密度正常参考值,为骨质疏松症的超声诊断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30岁深圳居住的正常女性280例为检测对象,以每周岁分组共分为11组,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QUS)测定受检者足跟部骨密度(BMD)值,同时测量受检者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结果:20~30岁健康女性BMD值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骨峰值年龄出现在25岁组和26岁组,但除了与29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外,与其它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身高、体重、BMI和BMD变化无相关性(分别r=0.098,P>0.05;r=0.004,P>0.05;r=-0.062,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20~30岁正常女性体重、身高、BMI和足跟部BMD值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获得的BMD值将为确定我国正常女性超声骨密度的参考值和骨质疏松症的超声诊断标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Italian middle-aged wome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steoporosis is a major health issu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on account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fractures. A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is possible but still un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spine bone mineral density measured by means of dual photon absorptiometry at lumbar spines, and levels of past and recent physical activity has been assessed by means of a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study carried out on 1373 women (age 40–64 years) in the North-East of Italy. Physical activity at work and in leisure time was investigated for three specific periods of life: at age 12, between 15 and 19 years (during bone formative years), and in the recent years prior to the interview (30–39 or 50–59 years). Data were analysed comparing low versus high bone mineral density tertile (i.e., 458 and 461 women, respectively), aft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known contributory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steoporosis. A positive association emerged with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with significant trends at age 15–19 (odds ratio (OR) for low versus high tertile of leisure time activity: 1.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8–2.4) and at most recent age (OR: 1.7, 95% CI: 1.1–2.6). Risk trends with occup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were less clear and non-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present Southern European cross-sectional study lends further support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past and recent physical activity helps increasing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middle-aged women. Although the most beneficial type and intensity level of exercise has yet to be determined, the present results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that participation in even moderate exercise programs should be encourag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