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OPCAB即时与关胸时乳内动脉桥血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使用即时超声血流探测仪对比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术中左乳内动脉 (LIMA)桥吻合完毕当时 (早期 )与关胸时 (晚期 )桥血流变化规律。方法  2 0 0 2年 1月至 8月 ,对 6 5例OPCAB病人进行了早期与晚期动脉桥血流的对比研究。其中男 5 0例 ,女 15例 ;年龄 47~ 75岁 ,70岁以上病人 19例 ( 2 9 2 %)。病人均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其中冠状动脉三支病变 32例 ( 49 2 %) ,二支病变 2 6例 ( 40 0 %) ,单支病变 7例 ( 10 8%)。OPCAB术中常规使用LIMA与左前降支 (LAD)吻合。于LIMA与LAD吻合完毕和手术结束关胸前 ,用即时血流测量仪 (transit timeflowmeter)直接测量并记录LIMA桥血流波形、平均流量、舒张期流量、收缩期流量、搏动指数及平均动脉压。结果 两组平均动脉压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LIMA桥平均血流量早期 ( 2 9 91± 3 32 )ml min显著高于晚期 ( 2 5 12± 2 5 6 )ml min ,P =0 0 3;舒张期流量早期 ( 5 9 2 6± 5 2 1)ml min与晚期 ( 5 4 36± 4 2 7)ml min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8;收缩期流量早期 ( 12 98± 1 6 4)ml min显著高于晚期 ( 6 17± 1 93)ml min ,P <0 0 0 1;搏动指数早期 2 6 9± 0 12明显小于晚期 3 36± 0 37,P =0 0 2。结论 LIMA与LAD吻合  相似文献   

2.
Gao CQ  Zhang T  Li BJ  Xiao CS  Ma XH  Wu Y  Dong B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1):820-822
目的 了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 (OPCAB)术中左前降支 (LAD)狭窄程度与左乳内动脉 (LIMA)桥血流量的相关性。 方法 将行OPCAB治疗的 16 7例患者 ,按LAD狭窄程度 (<75 %、75 %~ 95 %、>95 % )分为 3组 ,A组 31例、B组 6 2例、C组 74例 ,常规用LIMA与LAD吻合 ,吻合完毕时用即时超声血流探测仪直接测量并记录LIMA桥血流波形、平均流量、舒张期流量、收缩期流量、搏动指数 (PI)及平均动脉压 ,进行LIMA血流量的对比研究。 结果  3组间平均动脉压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C组LIMA桥平均血流量 (2 8 3± 3 2 )ml/min ,舒张期流量 (5 5 1± 5 3)ml/min ,均显著高于A组 [(11 1± 1 2 )、(2 6 3± 2 8)ml/min]和B组 [(16 3± 1 6 )、(34 8± 3 2 )ml/min](P均 <0 0 1) ;B组平均流量、舒张期流量大于A组 (P <0 0 1、P <0 0 5 ) ;PI值C组小于其他两组 (P <0 0 1) ,B组小于A组 (P >0 0 5 ) ;而收缩期流量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OPCAB中 ,LAD狭窄程度越高 ,LIMA桥血流量越大 ,PI值越小 ,而收缩期血流量与狭窄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瞬时测血流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瞬时测血流量 (TTFM)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中的应用经验 ,探讨异常血管桥瞬时血流量技术参数特点、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2 0 0 1年 9月至 2 0 0 2年 5月 ,连续对5 0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 40例常规体外循环下旁路移植者进行血管桥血流量测定 ,随机 30例进行左侧乳内动脉 (LIMA)血流量测定。结果  30例LIMA离断后TTFM参数 :平均血流 (42 9± 33 0 )ml min ,弹力指数 (PI)值 1 0 0± 0 6 4,波形曲线为收缩期、舒张期双向血流 ,收缩期为主 ,实际平均血流为(37 4± 2 8 8)ml min ,相关系数为 0 98。 9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TTFM参数 :LIMA到左前降支 (LAD)平均流量 (2 9 9± 9 5 )ml min ,平均PI值 2 47± 0 88。大隐静脉或桡动脉到回旋支系统平均流量 (33 7±17 5 )ml min ,PI值 4 0± 1 9;到右冠状动脉系统 ,平均流量 (31 5± 19 2 )ml min ,PI值 2 6± 1 3 ;到前降支及回旋支系统为双向血流 ,血流以舒张期为主 ,收缩期可形成负值 ;到右冠状动脉系统 ,收缩及舒张期为双向灌注 ,较少出现负值。TTFM技术提示 ,2 87支血管桥中有质量问题血管桥 6支 ,均手术证实并加以矫正。 90例病人均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其它严重并发症 ,无死亡。随访 2~ 10个月 ,病人无心绞痛及心肌  相似文献   

4.
国人桥血流搏动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国人桥血流的搏动指数 (PI值 )合适的范围。方法 将 35 7例CABG病人分为二组 ,不停跳 (OPCAB)组 2 6 3例 ,停跳 (CCABG)组 94例。常规用原位带蒂左乳内动脉 (LIMA)与左前降支 (LAD)吻合 (LIMA组 ) ,其余桥使用大隐静脉 (SV组 )。SV吻合口多于 2个时采用序贯式吻合 ,近端吻合于升主动脉。移植完毕动脉血压稳定后 ,用直径为 2~ 3mm超声微探头直接测量LIMA和SV桥的平均血流量、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量以及PI值 ,并记录血流波形。确定PI值“合适”的标准 :舒张期血流波形良好 ;平均血流量大于 10ml min ;术中及术后CK MB、cTnI在正常范围和无ECG改变及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等。结果 各组测量桥血流时血压差异无显著性。共测量LIMA 35 7根 ,SV 32 4根。LIMA之PI值 :OPCAB为 2 4 9± 0 91,CCABG为 2 39± 1 16 ;SV之PI值 :OPCAB为 2 6 8±1 35 ,CCABG为 2 5 9± 1 4 2 ;各组间PI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用全部PI值计算出总体平均值为2 5 6± 2 35 (95 %置信度 )。结论 国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流的PI的参考值范围为小于 5。  相似文献   

5.
Gao CQ  Zhang T  Li BJ  Xiao CS  Wu Y  Ma XH  Liu GP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2):1429-1432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左乳内动脉(LIMA)和大隐静脉(SV)桥血流的变化。方法将547例行CABG患者分为非体外循(OPCAB)组(403例)和体外循环(CCABG)组(144例)。常规用LIMA与左前降支(LAD)吻合,其余靶血管使用SV吻合。于全部吻合口吻合完毕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下,用即时血流测量仪(TTFM)直接测量并记录桥血流各项参数。结果搏动指数(PI值)、无效血流率及舒张期峰流量,LIMA桥OPCAB组分别为2.7±1.8,(2.2±4.3)%,(46.8±2.7)m l/m in,CCABG组分别为2.8±2.0,(3.4±3.1)%,(52.8±3.7)m l/m in;SV桥,OPCAB组分别为2.8±0.1,(1.8±0.3)%,(85.8±3.2)m l/m in,CCABG组分别为2.6±0.2,(1.3±0.2)%,(93.9±5.6)m l/m in,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流量及收缩期峰流量,CCABG组[SV桥(62.9±3.9)与(106.9±7.3)m l/m in,LIMA桥(32.5±23.5)与(41.6±4.4)m l/m in]均大于OPCAB组[SV桥(47.2±1.7)与(58.0±2.7)m l/m in,LIMA桥(26.5±19.9)与(27.0±1.6)m l/m 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6.77,5.16,5.96,P均<0.01);CCABG组血管阻力LIMA桥与SV桥分别为(3.6±0.3)与(1.6±0.2)mm Hg.m l-1.m in-1,小于OPCAB组的(4.7±0.2)与(2.7±0.1)mm Hg.m l-1.m in-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均<0.01)。结论CCABG组与OPCAB组对比,桥血管的通畅率无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术中旁路早期通畅性。方法  6 0例 3支血管病变的病人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 ,每组各 3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组胸骨正中切口 ,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 ;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对旁路血管进行流量测量。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的各项指标及各血管旁路流量、搏动指数和血流波形。结果 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CAB组与CCABG组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 (3 6±0 6 )支与 (4 3± 0 9)支 (P <0 0 1) ;两组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旁路血流量、搏动指数差异无显著性。CCABG组回旋支序贯旁路和远端吻合口多 ,血流量较OPCAB组高。两组弥漫病变血管旁路血流量小。结论 OPCAB与CCABG治疗 3支病变 ,两组血管旁路早期通畅性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未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的竞争血流对左乳内动脉(加雌)旁路血流量、方向及旁路血流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方法15只猪行㈣术建立不同程度狭窄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与LIMA旁路血管竞争血流动物模型,并检测LIMA旁路血流中NO、ET含量。结果LAD近端狭窄程度越轻,LIMA旁路平均血流量越小,且收缩期逆向血流越大,IAD近端30%狭窄、50%狭窄时LIMA旁路的血流量均明显低于90%狭窄时(P〈0.01)。IAD近端30%和50%狭窄时旁路血流NO含量均明显低于IAD近端90%狭窄时(P〈0.05);LIMA旁路血流中ET含量均较移植前高(P〈0.05)。结论CABG术后,来自未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的竞争血流导致加雌旁路血流量下降并产生双向血流,进而引起旁路血流中NO含量显著下降,可能是早期LIMA血管旁路闭塞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70岁以上患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介绍7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结果和围术期处理策略. 方法对70岁以上患者行CABG 121例,119例(98.3%)为不稳定型心绞痛,113例(93.4%)合并其他疾病.80例(66.1%)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CABG(OPCAB),41例(33.9%)选择常规体外循环CABG(CCABG);胸膜外技术游离左乳内动脉(LIMA),保持胸膜腔完整,常规将LIMA与左前降支(LAD)吻合,其余桥用大隐静脉(SV).术中使用即时超声血流仪(TTFM)测量移植血管血流,保证吻合口通畅.术后加强物理治疗和营养支持,严格控制血糖于6~10 mmol/L.结果行CCABG患者移植血管3.08±0.75支, OPCAB患者2.24±0.82支,110例(90.9%)使用LIMA.全组死亡1例(急诊手术),死亡率0.8%,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并发症4例(3.3%).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OPCAB患者10.04±5.68小时,CCABG患者21.46±14.54小时;住ICU 时间2.65±1.45天,术后12.22±5.56天出院. 结论充分评估手术风险,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经过缜密的围术期处理,高龄患者亦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70岁以上病人非体外循环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目的 探讨 70岁以上老年病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疗效。方法 比较 78例 70岁以上OPCAB和 32例 70岁以上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术后桥通畅率均为 10 0 % ,OPCAB和CCABG两组平均住院时间 (9 2 5± 4 0 3)d对(13 18± 7 5 4)d ,平均ICU时间 (2 4 0± 8 5 )h对 (38 5± 2 5 5 )h ,房颤发生率为 8%对 15 %。结论 老年病人有选择的施行OPCAB是一种合理和安全的术式 ,如果可能的话应尽量考虑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10.
119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 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体会。方法  1996年 10月至 2 0 0 2年 5月在国内 15个冠心病微创外科中心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198例 ,占同期冠心病手术的 79 5 % ,OPCAB实施率 (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 )为 85 2 %。年龄平均 (6 1 6± 9 0 )岁 ,男性占 77 3%。 18 7%为左主干病变 ,76 9%为 3支病变。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 0 5 6± 0 17。其中二次手术者占 1 5 % ,急诊手术占 9 9%。结果  2 2例为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手术 ,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OPCAB手术。远端吻合口为 (3 1± 0 9)个 ,乳内动脉桥占 6 5 6 % ,桡动脉桥占 18 0 % ;5 2 %病人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住院死亡 14例 ,病死率 1 2 %。其中术后心跳骤停或室颤 7例 ,大出血 2例 ,昏迷伴肾功能衰竭 2例 ,大面积脑梗塞 2例 ,呼吸衰竭 1例。并发症中 ,围术期心肌梗死占 0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占 0 3% ,严重心律失常占 1 2 % ,呼吸系统并发症占 2 0 % ,器质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占 1 2 % ,新发或加重的肾功能不全占 0 7% ,出血二次开胸占1 0 % ,胸骨愈合不良占 0 6 %。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 ,早期效果满意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