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与各种胆道疾病,尤其是胆管胆色素结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6年5月所进行的逆行胰胆管造影或Oddi括约肌切开术的178例病人,根据胆道疾病的种类分组并观察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的关系。结果:81例原发性胆管胆色素结石病人中有44例存在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54.32%);8例胆管合并胆囊结石的病人中有4例(50.00%);33例继发于胆囊结石的胆管结石病人中有7例(21.21%);21例胆管末端和乳头部炎性狭窄的病人中有3例(14.29%);22例肝内胆管癌、乳头癌及胆管末端癌病人中有1例(4.54%);13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或SOD组中有5例(38.46%)。结论:胆管胆色素结石病人同时患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者明显多于继发于胆囊结石的胆管结石组、胆管末端和乳头部炎症狭窄组及胆管末端癌和乳头癌组,提示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和其可能导致的Oddi括约肌结构及功能异常,可能是原发性胆管胆色素结石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Oddi括约肌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u SD  Yu H  Wang HL  Su Y  Zhang ZH  Sun SL  Kong J  Tian Y  Tian Z  Wei Y  Jin HX  Jin JZ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8-61
目的探讨Oddi括约肌结构及功能异常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胆道术后留有T型管的患者123例,使用放射性核素^99mTc—DTPA判断是否存在肠胆反流,以此将患者分为反流组及非反流组,检测空腹血胃动素、胃泌素水平,随机选取53例使用胆道镜测压。采用钡餐透视观察胆管色素结石、非胃肠胆道疾病、胆囊息肉、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发生率;十二指肠镜观察原发性胆管色素结石、胆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继发于胆囊结石的胆管结石、胆管末端和乳头部炎症狭窄、胆管末端癌和乳头癌、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的十二指肠憩室内(旁)乳头的发生率。结果123例行胆道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的患者中有44例检测到十二指肠胆道反流(35.8%),反流组Oddi括约肌基础压(SOBP)、收缩波幅(SOCA)、胆总管压(CBD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反流组血胃动素、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无反流组及对照组(P〈0.01)。血胃动素与SOBP、血胃泌素与SOBP及CBDP呈正相关。钡餐摄影显示胆总管色素结石患者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发生率达36.62%,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胆管胆色素结石患者十二指肠憩室内(旁)乳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继发于胆囊结石的胆管结石组、胆管末端和乳头部炎症狭窄组及胆管末端癌和乳头癌组(P〈0.05)。结论胆管色素结石患者存在明显的肠胆反流和胆系感染,Oddi括约肌结构与功能状态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密切相关,其解剖及功能异常是胆管色素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憩室在胆结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的462例患者,其中合并乳头憩室92例(憩室组),无合并乳头憩室370例(非憩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胆结石的发病率、结石发生部位及结石成分方面的差异。结果 本组462例患者中,憩室组92例,占19.9%。憩室组平均年龄61.8岁,明显高于非憩室组(61.8 vs 51.2岁,P<0.O1),且憩室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P<0.01)。本组发现患者中,72例十二指肠憩室合并胆结石,憩室合并胆结石发生率78.3%,而非憩室组370例中仅97例合并胆结石,占26.2%。十二指肠憩室组并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憩室组。本组中乳头旁憩室胆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乳头周围型憩室者,有显著性差异。乳头旁憩室患者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及胆囊结石,且结石成分主要为胆色素结石。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胆结石发病率显著增高,且主要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与胆胰疾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镜下观察PAD的特点,分析PAD与胆胰疾病的发病关系.结果 PAD患者发病随年龄增大而升高,PAD患者胆道结石构成比明显高于非PAD组(P<0.001),其中原发性胆总管结石(P=0.004)和胆道探查术后复发性胆总管结石(P=0.022)高于非PAD组.边缘型PAD并发胆道结石高于并列型和包绕型(P=0.028),PAD直径3.0以上并发胆道结石高于PAD直径3.0以下患者(P=0.001).PAD组胰头癌发病率与非PAD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可能是胆胰疾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肝胆管结石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肝胆管残留结石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1985年2月~2004年6月纤维胆道镜治疗573例,十二指肠镜治疗36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经T管窦道用纤维胆道镜取石,取净率96.02%(507/528);经皮经肝纤维胆道镜置镜成功率84.21%(16/19),结石取净率78.95%(15/19);经皮下盲袢纤维胆道镜取石取净率84.62%(22/26).经十二指肠镜胆道造影成功率91.67%(33/36),结石取净率80.56%(29/36). 结论纤维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肝内胆管残留结石和复发结石有效、便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期三镜(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扩张导管(逐级扩张导管、球囊导管)、气囊鼻胆管(LCDND)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合并十二指肠憩室周围乳头部梗阻的临床应用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7年3月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合并十二指肠憩室周围乳头部梗阻51例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腹腔镜下成功切除胆囊和采用胆管镜探查取石术51例。逐级扩张导管扩张乳头并留置气囊鼻胆管68.6% (35/51),逐级扩张导管扩张乳头和推挤胆总管下段及乳头部结石入肠腔并留置气囊鼻胆管11.8% (6/51),逐级扩张导管联合球囊导管扩张乳头并留置气囊鼻胆管3.9% (2/51),逐级扩张导管扩张乳头、十二指肠镜乳头小切开或微切开并留置气囊鼻胆管13.7% (7/51),因胆总管残石并腹腔镜下留置T形管2.0% (1/51)。鼻胆管引流术后无残石,胆汁漏1例(2.0%),轻症胰腺炎2例(3.9%)。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再次手术和死亡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9%(3/51)。 结论从对本医院有限病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只要病例选择合适,LCDND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合并十二指肠憩室周围乳头部梗阻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应用腹腔镜手术联合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对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6月,针对118例胆石病患者,43例应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75例采用胆道镜配合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结果:118例手术均获成功,43例应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患者中28例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4例术后急诊行十二指肠镜治疗,24例择期行十二指肠镜治疗。75例外科手术配合胆道镜取石,胆道结石一次性取净率达72%(54例),其余21例有16例经T管道取净,使胆道结石总取净率达93.3%(70/75)。结论: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是有效的首选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总管十二指肠舌形切除吻合术治疗老年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经胆总管十二指肠舌形切除吻合术治疗36例老年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术后未发生电解质紊乱和手术死亡.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心衰和胸腔积液).手术时间为(50±5)min,术后住院(13±2)d.术后第10天钡餐检查显示逆流入胆管的钡剂在6~10 min内完全排空.随访7~84个月,均无胆管炎和胆管盲端综合征发生,4例2年后死于非胆道疾病,2例发生胆道蛔虫.B超检查未发现结石或胆管异常.24例钡餐检查结果如前述. 结论: 胆总管十二指肠舌形切除吻合术是老年胆管结石首选的内引流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叶部分切除术联合十二指肠镜、胆道镜治疗复杂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三镜联合治疗的复杂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58例(观察组)与开腹手术治疗的复杂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5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56例顺利完成胆总管一期缝合,1例留置T管,2例(3.4%)死亡,手术成功率98.28%,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便时间与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2%,显著低于对照组(20%)(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状况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肝叶部分切除术联合十二指肠镜、胆道镜治疗复杂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胆管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 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后,经胆囊管残端扩张、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切开或经胆总管前壁切口入路,采用胆管镜取石网取石、液电碎石、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T管引流或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等,有选择地对205例胆总管内径≤0.8 cm的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205例中,腹腔镜联合术中胆管镜取尽结石162例,中转为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43例,无中转开腹.胆管镜组16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12 min,术后并发症率5.5% (9/162),无残余结石;十二指肠镜组4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95 min.术后并发症率9.3%(4/43),术后残余结石1例.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管镜同期联合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胆管色素结石形成原因的阶段性研究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多角度研究及探讨胆管色素结石的成因。方法1997—2006年10年间围绕原发胆管结石成因的研究包括对胆管结石及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电镜观察:对胆管结石术后病人,放射性核素检测肠胆反流;同样利用该同位素,检测胆系病人肠道通透性;使用金黄地鼠制造胆囊色素结石模型,观察内毒素含量及二胺氧化酶变化,评价肠道黏膜通透性与胆结石的关系;调查胆管结石与胆囊切除术间的关联;观察门奇静脉断流术前后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的变化;研究肠胆反流及胆汁排出速度的变化对胆管结石形成影响;钡餐造影研究十二指肠降段憩室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间的关联;观察药物对Oddi括约肌收缩及胆道压力的影响。结果对原发性胆管结石病人结石及胆汁细菌培养表明,胆石中需氧菌阳性率29/30(96.7%);胆汁中需氧菌阳性率33/35(94.2%)。经扫描及透射电镜亦观察到结石内有细菌存在。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胆道残石病人中44/123(35.8%)存在明显的肠液反流。胆管色素结石病人肠壁通透性明显升高。胆囊色素结石模型提示金黄地鼠血清中内毒素含量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二胺氧化酶测试亦表明肠黏膜通透性显著升高。调查发现618例胆管结石病人中既往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者约占12%。切断迷走神经可使消化间期Oddi括约肌张力减低,餐后Oddi括约肌舒张延迟。核素显像对EST前后胆汁排出情况的研究发现,Oddi括约肌切开后胆汁排出明显加快。钡餐造影显示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在胆管色素结石病人中的发生率较高。多种药物可影响Oddi括约肌的运动功能。结论Oddi括约肌受神经体液因素影响,其结构、功能异常是诱发肠胆反流、胆道感染乃至胆管色素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细菌易位亦与胆管色素结石的形成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 对5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先行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取石成功后同期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 结果 58例中成功56例(96.6%),另2例1例结石不能完全取净、1例插管失败均改为LC联合术中电子胆道镜取石成功.56例成功者中EST出血1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2例,腹腔穿刺孔感染1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56).1例胆总管结石残余经十二指肠镜再次取石成功. 结论 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镜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和肝胆管狭窄的手术方法 ,提高治愈率和避免多次开腹手术。方法 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 (三镜 )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 36例。经十二指肠镜手术治疗肝外胆管尤其是胆总管下端结石及狭窄。经腹腔镜手术行胆囊切除及结合胆道镜行肝胆管探查术和耐高压球囊导管扩张术 (LPBD) ,解除肝门部胆管狭窄及行肝内胆管支架引流术。术后 2月行胆道镜和 或十二指肠镜治疗残余结石。结果  36例均获成功 ,未再施行开腹手术。结论 三镜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具创伤小、结石除净率高 ,狭窄胆管球囊导管扩张后置支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胆道镜治疗肝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41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肝切除术后治疗方案分为术后胆道镜组(652例患者,应用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和保守治疗组(589例患者,门诊随访有症状时给予利胆和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结石治疗效果、狭窄解除效果和并发症治疗效果,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术后胆道镜组患者结石清除率为96.63%(630/652),高于保守治疗组患者的76.23%(449/5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407,P<0.05).术后胆道镜组患者共发现胆管狭窄1237支,其中膜状狭窄(狭窄段<2 mm)698支、短管状狭窄(2 mm≤狭窄段≤5 mm)529支、长管状狭窄(狭窄段>5 mm)8支、“门缝样”狭窄(其内大量结石)2支;狭窄解除率为99.35%(1229/1237),6支长管状狭窄和2支“门缝样”狭窄未能解除.保守治疗组患者共发现胆管狭窄986支,狭窄解除率为80.43%(793/9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994,P<0.05).术后胆道镜组中9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5例胆道大出血患者(碎石电极击穿胆管壁3例、球囊扩张2例)出血量均> 1500 ml,通过球囊压迫止血,其中1例反复出血3次,在第3次出血停止后行出血胆管所在肝叶切除术而治愈.肝内重症胆管炎2例,经过急诊胆道镜治疗,解除胆管梗阻而治愈.窦道形成不全2例,均为80岁以上患者,经十二指肠镜放置胆管塑料支架管后治愈,但肝内胆管结石未能取出.结论 肝切除术后规范的胆道镜治疗能有效解除肝内胆管狭窄,取尽结石.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61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07年1月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61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胆管结石行ERCP、EST;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三镜联合治疗.结果 610例中成功施行589例,成功率为96.6%.住院时间7~28 d,平均13 d.无胆漏、十二指肠漏、十二指肠乳头出血、急性胆管炎等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411例随访1~3年,平均13个月,无胆管结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纯胆管结石行ERCP、EST,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效果较好,无内镜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复杂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复杂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余率、术后并发症、镇痛剂使用情况,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结石残留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镜联合治疗复杂性肝内外胆管结石创伤小、康复快,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残石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内镜联合气囊鼻胆管取石术、扩张术、引流术(LEBNE)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5年8月运用LEBNE治疗236例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胆总管内径为0.2~0.8 cm)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情况分为胆管镜组(52例)、十二指肠镜组(64例)和三镜组(120例)。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术后成功率、并发症和鼻胆管引流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胆管镜组行胆管镜取净结石31例(59.6%)。十二指肠镜组行乳头切开取净结石43例(67.2%)。三镜组经胆管镜、十二指肠镜联合取净结石99例(82.5%)。三镜组取净结石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9,P0.05)。手术成功率比较,三镜组手术成功率(100%)均高于其他两组(十二指肠镜组89.0%,胆管镜组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55,P=0.000)。结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LEBNE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道疾病(附1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尤其是乳头旁憩室在并发胆道疾病时的临床 诊治问题。方法 对我院近5年收治的18例十二指肠憩室进行分析。总结了憩室合并胆管结石的临床问题,尤其是胆囊胆管术后症状不消失,再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回顾了外科手术问题。结果 十二指肠憩室18例,17例位于乳头旁,2/3以上病例年龄大于50岁。16例(88.89%)并发胆管结石,7例(38.89%)曾行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仍有症状,经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和/或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6例行不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无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和胆管结石关系密切;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和ERCP检查是确诊本病可靠的方法;当胆道术后仍有症状或反复发生胆总管色素性结石时,应行内镜或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以除外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之可能;当憩室有合并症发生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内镜、介入技术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提高治愈率和避免多次开腹手术。方法 自1992年3月至2004年5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采用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扩张导管、球囊、支架、T管、液电碎石等技术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45例。经十二指肠镜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尤其是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及十二指肠乳头狭窄。经腹腔镜手术行胆囊切除及结合胆管镜行肝胆管探查碎石取石术、导管扩张术、肝门部胆管整形修复术、支架内引流术和T管外引流术。术后行胆管镜和(或)十二指肠镜继续治疗残余结石或胆管狭窄。结果 45例手术均获成功,随访期内未再施行开腹手术。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病例,腹腔镜、内镜、介入技术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具创伤小、结石除净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36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和肝胆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提高治愈率和避免多次开腹手术。方法: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36例,经十二指肠镜手术治疗肝外胆管尤其是胆总管上端结石狭窄,经腹腔镜手术行胆囊切及结合胆道镜行肝胆管探查术和耐高压球囊导管扩张术(LPBD),解除肝门部胆管狭窄及行肝内胆管支架引流术,术后2月行胆道镜和/或十二指肠镜治疗残余结石。结果:36例均获成功,未再施行开腹手术。结论:三镜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具创伤小,结石除净率高,狭窄胆管球囊导管扩张后置支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