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与增强CT对比,探讨超声造影在肝门部胆管癌(HCCA)诊断和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39例经病理证实的HCCA患者,对比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其诊断准确性以及其分型诊断准确性。结果 HCCA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征:动脉相高增强占79%,门脉相低增强占82%,延迟相均为低增强。超声造影诊断HCCA的准确率为100%,增强CT为97.4%;超声造影分型准确率为92.3%,增强CT为87.2%;两种方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和增强CT在HCCA的显示和分型方面有很好的一致性,超声造影可作为其术前评估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肝门部胆管癌动态增强MRI对比剂空间分布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动态增强MR对比剂空间分布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对28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行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瘤中心、瘤边缘和瘤旁MR对比剂空间分布情况;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MVD及分布情况,并分析与相应病灶MR对比剂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肝门部胆管癌瘤内部MR对比剂空间分布有显著性差异,瘤边缘早期强化率(△SI)显著高于瘤中心;所有病灶ΔSI边缘、ΔSI中心均高于ΔSI瘤旁,肝门部胆管癌动态增强MR对比剂空间分布与MVD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动态增强MR对比剂空间分布与MVD密切相关,可根据动态增强MR对比剂空间分布推测癌灶的微血管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以评估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分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分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56例经手术病上实的肝门部胆管癌进行超声研究,观察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浸润范围。肿瘤与门静脉的关系,以及肝内外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超声对肝门部胆管 中块的检出率为91%,对门静脉受侵,肝门部淋巴结,肝和胆囊浸润,腹膜转移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33%、35%,0%。在行彩超检查的47例患者中,肿瘤浸润肝或胆囊及脐内外转移者24例,转移组采 相似文献
4.
增强MRI及MRCP术前评估肝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肝门区胆管癌的MRI表现,探讨增强MRI及MRCP对肝门区胆管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肝门区胆管癌MRI增强扫描、MRCP表现,将MRI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0例肝门区胆管癌均显示肝门区肿块,增强以延迟强化为主,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MRI增强扫描结合MRCP可有效显示胆管受侵范围、门静脉血管受侵情况、肝实质及淋巴结有无转移。MRI综合评价肿瘤是否可切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2.4%、84.6%及83.3%。结论增强MRI结合MRCP,能在术前较为客观地对肝门区胆管癌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超声表现,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超声评估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均行彩超检查,并对其超声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超声显示肝门区肿物26例(87%),其中结节型13型(50%),弥散型8例(31%),乳头型5例(19%)。按Bismuth分型判断胆管受累范围,26例中,24例(92%)与术中分型相符。超声对门静脉侵袭、肝动脉侵袭和肝脏转移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实时谐波超声造影(CEUS)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46个肝门部胆管癌。采用χ^2检验比较肝门部胆管癌常规超声与CEUS回声分布差异;以手术确定的评估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χ^2检验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诊断门静脉受侵的准确率、对肝门部淋巴结的显示率差异。结果 在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有82.6%(38/46)及91.3%(42/46)的肝门部胆管癌表现为低回声,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晰,而常规超声63.0%(29/46)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等回声,病灶清晰显示率在常规超声、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为37.0%(17/46)、84.8%(39/46)、91.3%(42/46)。肝门部胆管癌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回声分布与常规超声回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64、53.939,P=0.000)。CEUS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为100%(46/46),高于常规超声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80.4%(37/4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2,P=0.005)。术中证实9例患者门静脉受侵,常规超声诊断7例患者门静脉受侵,CEUS诊断8例患者门静脉受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常规超声与CEUS均未发现肝动脉受侵。术中诊断8例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常规超声及CEUS均发现6例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与常规超声相比,CEUS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灶清晰显示率及对胆管侵犯范围的评估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及MRI在肝门部胆管癌(HHC)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提高HHC手术切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HHC,分析术前MDCT及MRI改变,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26例HHC中,肿块型8例,浸润型16例,管内结节乳头型2例,增强后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表现为边缘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与手术病理对照,MDCT及MRI分型符合率分别为76.9%及84.6%;MDCT正确评价胆管侵犯范围20例,MRI正确评价胆管侵犯范围22例;MDCT正确评价血管侵犯8例,MRI正确评价血管侵犯7例;淋巴结转移及肝脏侵犯13例,MDCT正确评价10例,MRI正确评价11例。结论 MDCT及MRI对HHC的分型及手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复习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文献.肝门部胆管癌无临床特异性,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者行高位胆肠Roux-en-Y吻合术.未切除者行姑息性治疗或内引流、外引流术.结果 12例患者中9例行根治性切除,2例行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1例因肿瘤广泛转移,阻塞肝门,胆总管中段只有1cm范围组织较软,行T型管外引流术.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根治性切除的原则是:两切断端无癌残留,肝内无转移,无淋巴结转移.术前正确评价可切除性,术中选择正确的术式是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行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某院23例经CT或MRI确诊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术前PVE治疗的疗效及护理经验。结果患者在PVE15d后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等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所改善,2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PVE后无一例死亡,仅1例患者发生胆漏、5例患者有发热症状。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行PVE能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增加手术安全性和手术切除率,加强PVE后的护理和积极处理并发症是患者尽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38例ICC患者,共38个病灶,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后分析病灶增强水平与增强方式。结果ICC病灶直径1.7-9.6cm,平均(5.6±2.2)cm。动脉相增强模式:均匀高增强5个,不均匀高增强10个,均匀低增强1个,不均匀低增强13个,环状增强6个,部分增强2个,均匀等增强1个。门脉相:低增强36个,等增强2个。延迟相:38个均表现低增强。14个病灶在注射造影剂45s内开始消退,22个在45~120S消退,2个在120S后消退。结论ICC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相多种增强模式,与病灶大小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与增强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术前行超声造影、增强MRI检查.结果 超声造影:动脉期5例周边环状高增强,1例整体均匀高增强,2例整体不均匀高增强;门脉期6例整体为低增强,2例内部呈低增强,周边仍见环状高增强;延迟期均呈低增强.增强MRI:动脉期8例环状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1例环状高增强,7例向心性增强.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与增强MRI表现不同,可能与疾病的病理特点及两种造影剂在人体内的分布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EUS和MRI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可疑肾实性小结节患者32例。对所有患者行CEUS和MR检查,观察小肾癌的CEUS图像特点,评价CEUS和MRI对小肾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CEUS示假包膜环状增强19例(19/21,90.47%),动脉期同/快进14例(14/21,66.67%),均匀增强14例(14/21,66.67%)。32例患者中,小肾癌21例,CEUS测量的结节大小[(1.95±0.62 cm)]与MRI测量结果[(1.87±0.69)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32,P>0.05)。CEUS诊断小肾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5.71%(18/21)、81.82%(9/11)、90.00%(18/20)、75.00%(9/12)和84.36%(27/32),MRI为90.48%(19/21)、90.91%(10/11)、95.00%(19/20)、83.33%(10/12)和90.63%(29/32)。结论 CEUS对无症状的小肾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于MR检查受限的患者,CEUS是可选择替代的较为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乳腺超声造影(CEUS)的增强特征,构建乳腺病变CEUS预测模型,探讨该模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乳腺病变患者192例共195个病灶,所有病灶均为常规超声检查BI-RADS分类4类及以上,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取得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CEUS组120例共123个病灶,均经CEUS检查;CEUS+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组72例共72个病灶,均接受CEUS及DCE-MRI检查。对CEUS组120例患者的CEUS模式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乳腺恶性病变的CEUS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以CEUS+DCE-MRI组72例患者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CEUS预测模型与DCE-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CEUS特征性表现为增强后病灶范围增大(OR=12.941,P=0.003),"蟹足"征或血管扭曲缠绕(OR=7.553,P=0.009),灌注缺损(OR=5.670,P=0.024)。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即Logistic回归方程为:Y=-4.108+2.560X6+2.022X7+1.735X8。该模型预测乳腺良恶性病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以穿刺或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EUS风险预测模型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分别为93.0%、73.3%、93.0%、73.3%、88.9%;DCE-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分别为94.7%、73.3%、93.1%、78.6%、90.3%。CEUS风险预测模型与DCE-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0)。 结论乳腺CEUS预测模型对鉴别良恶性病灶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操作相对简单、检查时间短、可重复性好、价格相对低廉,不失为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一种有效和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病例,分析病灶的增强时间、增强强度及增强方式,并比较造影前后病灶的清晰显示率。结果:肝门胆管癌平均在17.3s病灶开始增强,25.0s时增强达峰值,64.3s时回声已表现为低于周围肝实质。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有50.0%(15/30)及93.3%(28/30)表现为低回声。73.3%(22/30)的病灶增强方式表现为整体增强。造影后,病灶清晰显示率从造影前的23.3%(7/30)提高到93.3%(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病灶的清晰显示率,对于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病例,回顾性分析其超声造影时间一强度曲线,增强时间、增强强度以及病灶的增强方式,并比较病灶在造影前后的清晰显示率。结果肝外胆管癌病灶平均在(15.5±5.0)s开始显影增强,(22.0±4.5)s时增强达峰值,(55.0±8.5)S时造影剂开始消退,(85.5±20.0)S时廓清。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分别有30%(4/16)、60%(10/16)及6.2%(1/16)表现为等增强,分别有10%(1/16)、40.0%(6/16)及93.8%(15/16)表现为无增强,有70%(11/16)在动脉相表现为高增强。75%(12/16)的病例表现为整体增强,造影后病灶的清晰显示率从造影前的53.0%(9/16)提高到造影后的93.8%(15/16)。结论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肝外胆管癌病灶的显示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与磁共振成像测量乳腺癌肿块大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CEUS)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测量乳腺癌肿块大小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常规超声、CEUS及DCE-MRI对26个乳腺癌肿块大小进行测量,结果与术后肿块病理标本实际测值对比,比较三种方法测量肿块大小的准确性.结果 常规超声测量乳腺癌肿块最大径与病理标本实际测值相差≤2 mm者 7例(7/26,27%),而CEUS和DCE-MRI测量肿块最大径与病理测值相差≤2 mm者分别为16例(16/26,62%)和17例(17/26,65%),CEUS和DCE-MRI测量肿块大小的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 〈0.05).CEUS与DCE-MRI比较,二者准确性吻合度高,一致性好.结论 CEUS测量乳腺癌肿块大小与DCE-MRI吻合度高,是术前准确评估乳腺癌肿块大小的可靠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