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彩色彗尾征”——输尿管结石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输尿管结石中的特征性表现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 80例输尿管结石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并与 B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8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输尿管结石 ,上中下段结石的特征为可见结石后方的五彩尿流信号——“彩色彗尾征”,阳性率 97.5 % ,特异性 10 0 % ,而下段结石还具有输尿管喷尿受阻的特征而出现喷尿消失 ,两侧对比鲜明 ,经排石和手术得以证实。结论 :“彩色彗尾征”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的特异性征象 ,有确诊价值 ,输尿管喷尿两侧不对称可作为可疑输尿管结石的指标 ,弥补了B超诊断的不足。对有明显结石症状而高度怀疑泌尿系结石的患者 ,在 B超检查结果阴性时建议加做彩超检查 ,以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输尿管囊肿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输尿管囊肿的二维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二维灰阶超声可直接显示囊肿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变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喷尿的尿流束由囊肿向膀胱喷射时较为明显,表现为细而色艳的彩色流束,而由输尿管向囊肿内喷射时流束则粗而色暗。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提高诊断输尿管囊肿的准确率,可做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提高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方法 对216例有肾绞痛患者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并采用CDFI观察、比较两侧输尿管喷尿情况.结果 211例患者确诊,漏诊5例;大部分患侧输尿管喷尿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喷尿消失19例,喷尿形态失常或频率减慢125例,喷尿无改变67例.结论 应用CDFI有利于提高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特别是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及无肾积水者.  相似文献   

4.
输尿管囊肿的三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三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输尿管囊肿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三维、彩色多普勒血流观察了 10例输尿管囊肿的立体形态及喷尿情况。结果 :三维超声立体感强 ,形态逼真 ,定位准确。彩色多普勒显像示喷尿的尿流束由囊肿内向膀胱喷射时较为明显 ,表现为细而色艳的彩色流束 ,而由输尿管向囊肿内喷射时流束则呈粗而色暗。结论 :三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提高诊断输尿管囊肿的准确率 ,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疗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高泌尿系结石的诊断水平。方法对30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行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利用彩色多普勒显像协助观察,在可疑结石强回声后方寻找彩色快闪伪像以确定结石的存在;通过观察输尿管末端喷尿多普勒信号变化判断其有无梗阻。结果肾结石(结石直径小于4mm,后方声影不典型)B超检出率为90%,应用彩色多普勒快闪征检出率提高到100%,对输尿管结石位于第一狭窄及第三狭窄处二维超声与彩色多谱勒超声检出率相同。介于第一狭窄与第三峡窄之间的结石病灶B超检出率为45%,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后检出率提高到7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未发现的8例患者,有6例显示输尿管末端喷尿次数减少,信号减弱,综合其超声表现、患侧肾盂集合系统分离程度及临床表现,提出疑似诊断,后经临床及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著泌尿系结石的诊断水平,充分利用彩色多普勒闪烁伪像,通过体外检查基本可达到对体内结石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超声检查对X线阴性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疑诊泌尿系结石而X线腹部平片阴性患者,超声检查肾、输尿管和膀胱,观察有无结石以及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等征象。结果:56例中检出肾脏小结石16例,输尿管小结石37例,膀胱内小结石3例。结论:对临床疑诊泌尿系结石的急诊患者实施超声检查,简便易行,诊断准确率高,在X线阴性泌尿系小结石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儿童泌尿系畸形的超声影像特点,探讨儿童泌尿系超声检查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 260例儿童泌尿系超声检查与随访结果.结果 超声检查发现.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18例,重复肾5例,马蹄肾3例,婴儿型多囊肾1例,输尿管囊肿3例,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狭窄3例,膀胱输尿管反流1例,后尿道瓣膜1例,孤立肾2例,肾发育不全2例,...  相似文献   

8.
实时超声显像诊断输尿管囊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实时超声显像诊断输尿管囊肿江西医学院附属二院黄敏,李泉水,熊大遂,李薇,徐淑梅,任军我们使用实时超声显像检测输尿管囊肿13例16侧,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24~72岁。本文16例输尿管囊肿实时超声显像共检测出14侧,误诊输尿管近出口处结石1例、...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高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42例(144个结石)输尿管结石患者行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利用彩色多普勒显像协助观察输尿管走行;在可疑结石强回声后方寻找"彩色快闪伪像"以确定结石的存在;通过观察输尿管末端喷尿多普勒信号变化判断其有无梗阻.结果 144个结石位于输尿管第一狭窄及第三狭窄处共计75个,二维B超与彩超均检出74个,检出率相同;介于第一狭窄与第三狭窄之间的结石病灶共计69个,B超检出率为46%(32/69),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后检出率提高到77%(53/69),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超声未发现结石的17例患者,有11例显示输尿管末端喷尿次数减少、信号减弱,综合其超声及临床表现,提出疑似结石诊断,后经临床及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著提高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 ,2 5岁。因左侧腰痛 1周来诊 ,检查见左肾叩击痛 ( ) ,实时超声观察在膀胱三角区左侧可扫及一圆形环状结构 ,壁薄而光滑、内无回声、透声佳 ,紧贴膀胱壁 ,在输尿管喷尿时可见光环逐渐增大 ,在喷尿间歇期可见光环慢慢减小 ,大小分别为 2 7mm×2 4 mm,2 4 mm× 2 1mm (图 1) ,呈周期性变化。纵切时可见囊状结构与扩张的输尿管、盆腔段相通 ,左输尿管盆腔以上内径增粗为 11mm,两肾形态大小正常 ,并见左肾集合系统分离为 2 4 mm。讨论 :本病多属先天性疾病 ,由于胚胎期 ,输尿图 1 输尿管囊肿声像图管与生殖窦间的一层隔膜吸收不全而持续…  相似文献   

11.
高低频超声结合诊断输尿管疾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低频超声结合诊断输尿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3例输尿管疾病,先常规应用3.5MHz低频探头超声扫查,再用7.5MHz或10MHz高频探头进一步检查(腹壁法),同时行多普勒血流检测。结果133例中输尿管结石70例,其中1例合并输尿管积脓;输尿管口囊肿11例,其中2例同时合并下段多发性结石;输尿管狭窄11例;输尿管息肉2例;输尿管肿瘤13例;盆腔肿块压迫8例;输尿管结核3例;其它先天性畸形15例。结论高低频超声结合扫查输尿管,两者可优势互补,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输尿管疾病的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输尿管下段梗阻性病变的腔内超声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腔内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输尿管下段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腹部超声可疑输尿管下段梗阻性病变的39例患者,应用腔内超声(经直肠或经阴道)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盆段输尿管.结果 39例患者中,明确诊断38例,其中输尿管结石33例;输尿管癌4例;输尿管手术后瘢痕狭窄1例;1例输尿管炎性狭窄,误诊为输尿管末端小囊肿.结论腔内超声结合CDFI为临床诊断输尿管下段梗阻性病变提供了一个无创,费用低廉而较经腹部超声效果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腹腔脏器病变患者术前经腹超声检查报告并分析超声漏诊及误诊的原因。  方法  通过病理工作站导出2013年3月1日至8月31日因腹腔脏器(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脾脏、肾脏、肾上腺和阑尾)病变于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病理资料, 评估相应超声报告, 记录漏、误诊报告信息, 分析漏、误诊原因。  结果  共评估超声报告1081份, 漏、误诊报告58份(5.37%, 58/1081), 其中肝脏病变6例(5.77%, 6/104), 均为误诊; 胆囊和胆管病变6例(1.30%, 6/462), 漏诊5例、误诊1例; 胰腺病变14例(19.72%, 14/71), 均为漏诊; 肾脏和肾上腺病变20例(6.47%, 20/309), 漏诊11例、误诊9例; 阑尾病变12例(16.00%, 12/75), 漏诊11例、误诊1例。漏诊结节样病变最大径平均值显著低于误诊病变(P=0.001)。  结论  不同腹腔脏器病变因性质、部位、体积以及超声本身的局限性等原因导致超声漏诊或误诊, 超声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做到全面、仔细、谨慎, 了解各腹腔脏器病变的自身特点以及超声显像的局限性, 不断积累经验, 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后卵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超声特征及临床价值,以减少对该病的漏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5月我院超声诊断的6例产后卵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资料,并结合文献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产后卵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较为罕见,临床体征和症状无特异性,超声表现为腹主动脉或下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领面部囊肿诊断上的实用价值。方法 收集应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颌面部肿块118例。其中1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颌面部囊肿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另97.96%、60.00%及91.53%。还分析误属诊的原因。结论 二维超声对颌面部囊肿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结合能提高颌面部囊肿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超声对185例肾上腺肿瘤诊断及漏诊、误诊病例分析,寻找影响肾上腺肿瘤超声漏诊及误诊的因素。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185例肾上腺肿瘤超声与病理的资料,对超声漏诊和误诊原因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总结。结果:通过185例肾上腺肿瘤的超声检查,超声诊断出肾上腺病变122例,诊断正确率65.95%,明显低于相关文献报道,漏诊57例,误诊6例。漏误诊率(34.05%),明显高于相关文献报道,综合分析其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将漏误诊原因归纳为五种:①左侧肾上腺肿瘤;②小于2.0cm的肿瘤;③混合性回声的肿瘤;④临床及超声医师对肾上腺肿瘤认识不足;⑤误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肿瘤巨大,造成定位困难。结论:通过对肾上腺肿瘤漏诊及误诊分析,可以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漏误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阴道或直肠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输尿管盆段结石诊断的价值.方法 用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0例正常人双侧输尿管和21例输尿管盆段结石者的正常与患侧输尿管,显示输尿管及腔内结石;测量排尿期及排尿间隔期输尿管腔内径,记录输尿管口喷尿持续时间、间歇时间.结果 腔内超声对输尿管盆段结石的显示率100%.结石近段管腔内径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伴输尿管口侵犯的腺性膀胱炎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 18例腺性膀胱炎侵犯单侧输尿管开口12例,双侧6例.(1)可能诱因的治疗:膀胱结石3例、膀胱颈部狭窄7例、尿道外口狭窄2例、前列腺增生3例先行给予相应手术或药物治疗;均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2)能辨认输尿管开口者5例,置双“J”管后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3)不能辨认输尿管开口者共13例.肾功能正常者10例,先行病变黏膜下注射丝裂霉素,能辨认输尿管口者,置双“J”管后电切;不能辨认者先行经尿道电切,术中发现输尿管口者则留置双“J”管,不能置双“J”管者,术后肾绞痛、肾积水加重,再次膀胱镜下置管;肾功能异常者,先行输尿管切开后置双“J”管或输尿管再植术,肾功能恢复后行经尿道电切术;(4)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结果 1例伴发膀胱腺癌者行膀胱切除术,余17例共6例复发,再次电切术后未复发;肾积水均消失或明显减轻;主要并发症为尿路感染6例、血尿3例、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结论 侵犯输尿管口的腺性膀胱炎,确保输尿管引流通畅可避免膀胱全切或部分切除,去除诱因、抗感染、黏膜下注射、术前利尿能提高输尿管置管成功率,经尿道等离子电切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小儿泌尿系结石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泌尿系结石的超声诊断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7例小儿泌尿系结石的超声影像特征及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肾结石病13例;输尿管结石26例;肾及输尿管结石3例;膀胱结石5例。本组病例临床采取四种方法治疗。结论小儿泌尿系结石的超声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拟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Ureteral injuries are uncommon but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laparoscopically-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 The ureter is particularly at risk for inadvertent injury when the cardinal-uterosacral ligament complex is coagulated and divided below the uterine vessels. We present two recent cases which describe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abdominal ultrasound including color Doppler mapping in the diagnosis of ureteral injury after laparoscopically-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 Transabdominal ultrasound including color Doppler mapping has great diagnostic potential as a method for 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post-operative ureteral conditions. Ultrasonic triads (absence of a ureteric jet, ascites, and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hydronephrosis) are capable of differentiating diagnosis of complete, partial, or nonobstructive surgical ureteral inju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