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bile duct,IPN-B)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确诊的IPN B患者共9个病灶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超声造影采用SonoVue造影剂和低机械指数连续实时成像技术.结果 常规超声5个病灶表现为“胆道扩张型”,即胆管内有乳头状肿物4例、菜花状肿物1例,均有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血供稀少;3个病灶表现为“囊实混合型”肿物,实性病灶内可见多个小片状无回声区,病灶均与周围轻度扩张胆管相通,血供丰富或稀少;超声造影8个病灶实性成分具有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门脉期、延迟期减退为低增强的特点,1个病灶超声及超声造影未见明确肿瘤性病变.结论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术前诊断率低,需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常规超声发现扩张的胆管内有乳头状结节或菜花状肿物,超声造影提示动脉期呈高增强,门脉期、延迟期减退为低增强,需考虑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照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结果,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病例的病理资料及螺旋CT表现,其中囊腺癌3例,囊腺瘤5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8例均行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延时期三期增强扫描。结果:8例患者的病灶均呈薄壁囊性肿物,圆形、类圆形分叶状或趋于分叶状,外缘光滑7例,1例伴发感染而外缘模糊。3例囊腺癌中,囊内出血1例,囊液密度均匀2例;多房伴分隔2例;伴细小囊壁钙化1例,粗大壁结节3例。5例囊腺瘤中,多囊伴分隔4例,分隔菲薄均匀;囊液密度均匀5例;伴细小壁结节3例;增强后病灶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均呈持续强化改变。病理上,大体所见与影像学所见相似,为类圆形、边界清楚囊性病灶;镜下,囊壁内衬单层上皮,上皮下为致密纤细的梭形间质细胞增生,肿瘤间质血管较少。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和动态增强能较好地反映其病理学特点,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超声造影表现特征,探讨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68例经病理确诊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结果68例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包括复杂肝囊肿7例,肝包虫2例,肝脓肿15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肝细胞腺瘤4例,肝内脂肪沉积不均16例,肝脏炎性假瘤12例,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1例,肝内胆管囊腺瘤1例。68例良性病灶中,7例复杂囊肿、2例肝包虫及1例孤立性坏死性结节始终无增强。16例肝内脂肪沉积不均为等增强;8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增强。15例肝脓肿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的网格样增强,门脉期呈等增强或低增强,延迟期低增强。4例肝细胞腺瘤动脉期均为高增强,其中3例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增强或高增强,1例门脉期病灶中心区退出,呈低增强。12例炎性假瘤中8例三期无增强,3例动脉期分隔状增强后迅速退出,1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呈低回声。1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实性部分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延迟期呈低增强,中央可见三期无增强区。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常规超声诊断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42例,误诊26例,诊断符合率为61.8%(42/68);超声造影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63例,误诊5例,诊断符合率为92.6%(63/68),高于常规超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P<0.01)。结论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可提高超声检查对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结合Bosniak分级诊断囊性肾癌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结合Bosniak分级诊断囊性肾癌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囊性肾癌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评估指标包括囊隔数目、囊隔或囊壁厚度、有无实性结节以及囊壁、囊隔或结节处血供情况.根据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进行Bosniak分级并统计其诊断符合率.结果 常规超声声像图表现:2个病灶内未见分隔,8个见少量分隔,14个见多条分隔;5个囊壁或囊隔厚度≤1 mm,19个>1 mm;7个病灶内见实性结节;11个病灶的囊壁、囊隔或结节处可见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8个病灶内见少量分隔,16个见多条分隔;1个囊壁或囊隔厚度≤1 mm,23个>1 mm;9个病灶内见实性结节;所有病灶的囊壁、囊隔或结节处均可见造影剂灌注增强.Bosniak分级示Ⅲ级15个,Ⅳ级9个,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与常规超声相比,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囊性肾癌的血供和复杂的内部结构,超声造影结合Bosniak分级可用于诊断囊性肾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病理及综合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11例患者中,肝胆管囊腺瘤6例,囊腺癌5例。4例有上腹部不适、胀痛等临床症状。免疫组化:囊腺癌患者CEA、CK7、CK19阳性表达;囊腺癌肿瘤间质Vim、Actin和PR标记阳性。影像学表现:9例位于肝左叶,8例为多房囊性或囊实性肿物,7例肿物周边胆管扩张。肝胆管囊腺瘤5例边界规整,囊内间隔多薄而规整,无或较小囊壁及间隔结节,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CT、MR增强无明显强化;肝胆管囊腺癌4例边界不规整,囊内间隔多为厚分隔,囊壁及间隔结节较大,CDFI可见血流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肝多房囊性或囊实性肿物、囊壁及间隔结节、肿物周边胆管扩张征象有助于诊断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特征,并结合鉴别诊断分析误诊原因,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方法对收集的9例肝内胆管囊腺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中有8例呈多房性,1例单房性。2例囊壁或分隔有钙化。9例囊壁及间隔呈稍低密度,无壁结节,囊液密度均匀。动态增强后囊壁及分隔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稍低于强化的肝实质,延迟后稍高于肝组织,而囊液无强化。误诊4例,诊断正确率约56%。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具有较高特征性,综合分析能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MR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的MR检查影像表现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瘤3例,2例局部可见癌变。3例均为女性,年龄39~72岁,平均52岁。常规扫描横轴位GR-T1WI、抑脂T2WI,其中1例行MRCP检查,采用3D LAVA或FAM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3例均行三期及延迟期扫描。结果:3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中1例呈囊实性结构,可见囊壁及乳头状实性肿块;1例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多房囊状结构,囊壁及分隔光滑,囊壁局部明显增厚,有壁结节,周围见轻度的肝内胆管扩张;1例为巨大的多房囊状结构,囊壁及分隔光滑,局部均匀增厚;3例中的囊壁、分隔、壁结节及实性部分均呈T2WI稍高信号、T1WI稍低信号,囊内液性部分均呈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肿瘤瘤体大小径线范围3.4~13.5cm。3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中囊壁、分隔、实性肿块和壁结节动脉期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略减低,强化程度均高于同期肝实质。MRCP示1例左肝内胆管分支进入到囊实性结构的瘤体内,肝内胆管均未见明显的扩张。结论:MR能明确显示肝内胆管囊腺瘤的整体影像的特征性表现,若囊壁上有结节或乳头状肿块提示局部有癌变,MR常规扫描结合动态增强及MRCP成像对肝内胆管囊腺瘤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7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其中1例作常规螺旋CT平扫,6例作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延时期三期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囊腺癌3例,囊腺瘤4例;CT扫描均表现为薄壁囊性肿物,病灶呈现类圆形,边界光滑.3例囊腺癌中,1例伴有细小囊壁钙化,1例伴有囊内出血,3例伴有壁粗大结节;4例囊腺瘤中,4例囊液密度均匀,2例壁结节细小.病灶囊壁及壁结节平扫平均CT值36HU;增强后囊壁及壁结节持续强化,动脉期平均48HU,门静期平均66HU,延时期平均71HU.结论: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该病有很高价值,是诊断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准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之间的MRI表现差异,以提高对两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囊腺瘤及10例囊腺癌患者的MRI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大小、瘤周胆管扩张,囊壁结节和强化方式等征象,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4例囊腺瘤中单囊型5例,多囊型19例,多囊型病灶内有分隔,分隔菲薄且均匀;囊壁平均厚度(1.7±0.5)mm,伴瘤周胆管轻度扩张8例;增强后囊壁及囊隔中度强化5例,轻度强化19例。10例囊腺癌中单囊型6例,多囊型4例;10例均见囊壁不同程度增厚,平均厚度(2.2±0.7)mm;9例病灶囊壁见菜花状结节,伴瘤周胆管扩张8例;增强后囊壁中度强化8例,轻度强化2例。结论 囊腺瘤和囊腺癌的分房、大小,瘤周胆管扩张,囊壁厚度,囊壁结节和强化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扫描及结合MRCP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肝局灶性炎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炎性病变超声造影的增强表现。方法采用造影剂SonoVue和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对肝脓肿、炎性假瘤、胆管周围炎症、肝结核和真菌感染共58个肝局灶性炎性病灶施行了超声造影检查。观测病灶的增强水平、形态以及随时相变化的特点。结果32个肝脓肿病灶在动脉期呈现高增强、等增强和低增强分别为26个、5个和1个;30个病灶为周边环状增强伴中央无增强,其中22个见内部分隔状增强;20例显示动脉早期病灶所在区域肝组织楔形高增强;26个高增强病灶至门脉期14个、至延迟期共21个消退至低增强;5个等增强病灶至门脉期3个、至延迟期共4个消退至低增强。5例胆管周围炎症者动脉期表现为不均匀高增强(3例)或等增强(2例),门脉期及延迟期所有病灶减退至低增强。19个炎性假瘤病灶动脉期高增强、等增强和低增强分别为11个、3个和5个,其中12个具有周边环状增强的特点,门脉期及延迟期所有病灶均表现为低增强。1个肝结核病灶和1个真菌感染炎性病灶动脉期均呈不均匀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亦减退至低增强。结论肝脓肿病灶大多数在门脉期为低增强,与欧洲指南所描述的典型表现有所不同。胆管周围炎和局灶性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则表现出在动脉期高增强或等增强后,门脉期及延迟期消退为低增强,与恶性肿瘤的增强模式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描述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探讨该肿瘤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和诊断。结果 6例肿瘤最大径为5.4~26.4cm,平均11.2cm。3例位于肝右叶,2例位于肝左叶,1例同时累及肝左右叶。肿瘤均为多房性单发囊性肿块,内见多发分隔,边界清楚。2例囊内分隔局部增厚,其中1例见分隔处有局限性乳头状突起,1例见壁结节,1例分隔见多个点状及短线状钙化。增强后,囊壁、分隔、乳头状突起及壁结节轻至中度强化。2例因肿块压迫出现肝内胆管扩张。其中1例肿块的小囊与肝内扩张的胆管相通。结论中年女性,CT表现为肝内单发低密度囊性肿块,边界清楚,囊内有多个分隔,囊内可有乳头状突起或壁结节,此时应考虑肝内胆管囊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在肾脏良性囊性占位中的表现,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2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脏良性囊性占位患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观察囊性占位大小、回声、边界、有无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观察病灶囊壁、分隔及实质成分等内部结构的增强表现.结果 本组24个囊性肾占位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单纯性囊肿11个,复杂性囊肿5个(其中4个伴出血或感染),肾实质和肾盂炎症5个,肾脏血肿2个和肾盏憩室1个.24个囊性病变最大直径范围2.1~19.4 cm,其中<3.0 cm 7个.常规超声显示囊性肿块8个,囊实性肿块16个,其中内见分隔12个,钙化6个,囊壁增厚或实质成分4个.5个病灶囊壁或分隔上发现彩色血流信号,19个未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后15例见病灶增强,其中7个表现为少分隔规则增强,5个囊壁增强,3个蜂窝状增强,另9例未见增强.结论 囊性肾占位无增强、囊壁增强或少分隔规则增强应考虑良性病变,超声造影对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IPNB)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腹部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IPNB患者,其中9例伴癌变(癌变组),7例伴中重度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增生或瘤变组);对比观察2组病灶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结果 16个病灶中,11个形态不规则并与肝内胆管相通,10个内部探及点线状血流信号;病灶内部回声可表现为囊性(单房/多房无回声)、囊实性及实性。组间病灶直径、形态、是否与胆管相通及病灶内是否探及血流信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部回声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灶CEUS多表现为"快进快出",动脉期均以不均匀增强伴乳头状强化为主,增强模式及动脉期增强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PNB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ama,ICC)的造影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对22例患者肝内的29个病灶进行检查,记录病灶二维超声特点,观察超声造影各时相增强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肝内胆管细胞癌二维超声表现多样.(2)超声造影动脉相共观察到4种增强模式:①动脉相病灶整体高增强(20.69%);②动脉相不均质稍高增强(55.17%);③动脉相呈不均质低增强,中心大部分区域呈无增强,仅见树枝状稀疏血管伸入其中(10.34%);④动脉相呈周边环状高增强(1 3.8%).(3)病灶增强模式与病灶大小关系:长径≤2.5 cm的病灶动脉相多呈整体高增强,>2.5 cm的病灶则以不均质稍高增强为主(P<0.000 1).长径≤2.5 cm的病灶门脉相多呈低增强,>2.5cm者多呈等增强(P<0.000 1);延迟相:病灶均呈低增强表现.(4)超声造影动脉相高增强部分,病理结果显示其内癌细胞较多,血管较丰富.造影示动脉相浅淡增强或充盈缺损部分,病理表现其成分以纤维组织为主,其内稀疏分布的血管,同时可见灶状坏死.结论 ICC超声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造影技术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胰腺囊实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63例胰腺囊实性病变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影像学特点;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良、恶性胰腺肿瘤的符合率。结果 63例中恶性32例,其中导管腺癌20例,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2例;良性31例,其中浆液性囊腺瘤18例,黏液性囊腺瘤13例;常规超声显示胰腺导管腺癌和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主要表现为病灶边缘光整、形态规则、实性区域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有或无、有钙化等,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无钙化、无血流信号等;超声造影显示胰腺导管腺癌在增强期和减退期为低回声,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在增强期为高回声,减退期为低回声,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在增强期为等回声或高回声,减退期为等回声或低回声;超声造影诊断良、恶性胰腺肿瘤的符合率(83.87%、84.37%)高于常规超声检查(61.29%、46.87%)(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胰腺囊实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诊断囊性肾癌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09年4月-2013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癌的患者28例(28个病灶),分析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二维超声主要观察囊性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情况。超声造影主要观察囊性肿块囊壁、分隔及实性成分的增强表现,主要指标:增强模式、增强程度及假包膜征。结果 本组28个囊性肿块包括多房性囊性肾癌16个,透明细胞癌出血、坏死及囊性变12个。二维超声显示囊实性肿块18个,多房囊性肿块8个,未见分隔及实性成分肿块2个;CDFI示20个肿块内部可见血流信号,8个未见血流信号,CDFI血流显示率为71.43%(20/28)。超声造影示全部肿块内囊壁、分隔及实性成分均见造影剂增强,超声造影血流显示率为100%。超声造影增强模式:15个肿块表现为“快进慢退”,7个表现为“快进快退”,6个表现为“等进等退”;增强程度:16个肿块呈高增强,12个呈中等增强;假包膜征:6个肿块可见假包膜征,22个未见假包膜征。结论 超声造影在显示囊性肾癌内低速血流及微循环血供情况,其敏感度优于二维超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获取正常肝门部胆管微循环超声造影表现资料.方法 选择正常人9例、正常移植肝6例行肝门部胆管壁超声造影检查,记录胆管壁、肝动脉和肝实质开始增强时间、胆管壁与肝实质开始增强时间之差、胆管壁增强消退至与肝实质回声相等及低于肝实质时间;记录注射造影剂后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胆管壁增强水平.结果 正常人和正常移植肝胆管壁增强时间及增强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胆管壁均早于肝实质增强.动脉期,正常人以高增强为主(8/9),正常移植肝全部为高增强(6/6).门脉期和延迟期,正常人多为等增强(8/9),正常移植肝以等或低增强为主(5/6).结论 正常人与正常移植肝肝门部胆管壁增强特点为增强时间早于肝实质;增强水平在动脉期以高增强为主,门脉期和延迟期以等或低增强为主,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8.
肝胆管囊腺癌的CT、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肝胆管囊腺癌的CT、MRI表现,评价CT、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胆胆管囊腺癌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均为单发囊性病灶,其中3例有壁结节和分隔,另2例病灶中有实质性软组织肿块,CT表现主要为液体密度病灶,可有囊壁或分隔,乳头状软组织影响囊向突出。MRI表现:T1WI因囊液成分不同可呈低或高信号,T2WI病灶高号为主,肿瘤壁和分隔相对低信号。增强后CT,MRI均表面为囊壁,分隔及囊腔内实质部分有强化。结论:CT、MRI可显示肝胆管囊腺癌的特征性表现,是诊断肝胆管囊腺癌准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在囊性肾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癌的27例患者29个病灶的声像图特点.结果 囊性肾癌的超声表现:14例15个病灶囊壁和/或分隔不规则增厚,其中1例增厚的囊壁和分隔伴弥漫性粗细不均钙化.2例囊壁薄而规整,超声误诊为肾囊肿.1例囊壁及多数分隔较规整,超声误诊为多房性肾囊肿.10例11个病灶伴壁结节和/或附隔结节中仅1例壁结节内见多发小囊变区.14例囊腔透声差,呈细密点状弱回声及不均质片状高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大多数增厚的囊壁、分隔和实性部分可探及动脉血流信号.结论 超声有助于囊性肾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超声造影(CEUS)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病理确诊为ICC 35例患者的42个病灶的常规超声及CEUS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常规超声及CEUS特征并评价其诊断准确率。结果 CEUS正确诊断ICC 38个病灶,诊断准确度为90%。(1)18个病灶(43%)常规超声提示周边肝内胆管“蜘蛛征”样增宽。(2)CEUS动脉相表现:a.5个病灶(12%)呈整体均匀性高增强。b.37个病灶(88%)呈整体不均匀性高增强,其中12个病灶(29%)呈环状高增强;6个病灶(14%)呈一过性膨胀性厚环状高增强;19个病灶(45%)呈典型或不典型“鸟巢样”高增强。c.<3 cm的病灶表现多样,其中均匀性高增强、一过性膨胀性厚环状高增强仅见于<3 cm的病灶。d.≥3 cm的病灶呈不均匀高增强,其中典型“鸟巢样”高增强仅见于≥3 cm的病灶。(3)所有病灶均见廓清,<3 cm的病灶多在门脉相廓清而≥3 cm的病灶多在延迟相廓清。结论 CEUS诊断ICC有其特征性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