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心脏瓣膜置换术200例围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手术前后给予精心护理,加强支持治疗和并发症预防。结果:本组197例存活,心功能明显改善,3例死亡。结论: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加强围术期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做好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2000年3月~2007年3月我院完成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98例,现将围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5例围术期合并癫痫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围术期合并癫痫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癫痫发作3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5例患者头部CT检查中3例发现脑梗死病灶,2例无阳性发现;3例术后出现癫痫发作的患者出院时无神经系统缺陷,随访3个月~2年,无晚期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术前即有癫痫病史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系统检查、制定有效的癫痫发作控制方案,围术期不中断抗癫痫药物的使用,可有助于患者平稳渡过围术期;对于术后新发癫痫患者,尽早进行头部CT检查,可有助于发现可治疗性脑部病变,针对病变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112例心脏瓣膜病病人围术期护理要点进行总结。详细介绍了术前对病人心理的疏导、术后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监控、起搏器的护理和维护、抗凝治疗、肾功能监护、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等护理要点的具体操作方法,为以后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护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9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月97例风湿性心脏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给予精心护理,术后严密监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痊愈出院94例,术后死亡3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监护,维持循环功能稳定是换瓣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为后续实施精准输血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进行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492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围术期术中和术后两个时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情况和相关数据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两个时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时期人均异体红细胞输注量(3.27 U)明显高于术中时期(2.91 U)。将患者术中、术后时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及相关性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构建多重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术中失血量、术前血红蛋白、体重指数(BMI)、体外循环时间和年龄是术中时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的影响因素(P<0.05);术中失血量、心包引流量、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BMI和切口愈合不良是术后时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围术期异体红细胞决策影响因素众多,根据分析相关有效因素,提前制定个体化用血方案,有助达到精准有效的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总结49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术期处理,探讨此类患者围术期处理的经验,以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方法:术前准备: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及保肝等治疗。麻醉:采用中、小剂量芬太尼静吸复合全麻,尽量减少麻醉药物对心功能的影响。体外循环: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中度血液稀释,使用进口膜式氧合器。必要时体外超滤。术中注意良好的心肌保护。手术方法:经右房—房间隔切口暴露二尖瓣。二尖瓣置换采用2/0Prolene线连续缝合。主动脉瓣替换采用间断褥式带垫片缝合或三象限2/0Prolene线连续缝合。对扩大的三尖瓣环常规进行Key’s或Devega环缩。对术前LAD>50mm或/和有左房血栓的患者,应积极行左房折叠术 左心耳结扎术。术后复苏治疗一般应适当延长呼吸机治疗时间,加强镇静、镇痛治疗,避免增加心肌耗氧。加强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结果:全组行DVR TVP13例,MVR TVP8例,DVR2例,AVR TVR2例,AVR2例。总死亡率18.5%(5/27)。早期死亡率11%(3/27),晚期死亡率7%(2/27)。结论:我们认为加强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特别是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是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处理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健康教育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程锦秀 《中国康复》2003,18(6):377-377
目的 :观察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30例 >6 0岁的老年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有计划、分阶段的健康教育。结果 :30例患者通过围手术期教育 ,2 9例均能积极配合治疗 ,无并发症发生。仅 1例出现肺部感染等。结论 :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各种原因造成的瓣膜病晚期常需要进行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术 ,围术期ICU治疗有其特殊性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全组病人共 2 9例 ,其中男 18例 ,女 11例 ,年龄 2 3~ 6 4岁 ,平均 33 8± 8岁。其中 2例为细菌性心内膜炎致瓣膜损害 ,其余均为风湿性心瓣膜病。其中单纯主动脉瓣损害 3例 ,单纯二尖瓣损害 16例 ,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损害 9例 ,二尖瓣合并三尖瓣损害 1例。病程 9个月~ 30年(平均 7 2年 ) ,心功能四级 2 5例 ,心功能三级 4例 ,心胸比例0 6 7~ 0 83,其中 >0 75者 11例 ,心电图除 2例窦性外其余皆为房…  相似文献   

10.
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手术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 4 3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 ,均为风湿性二尖瓣和 /或主动脉瓣病变 ,分别行单瓣或双瓣置换术。围手术期采用Swan Ganz四腔气囊漂浮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右房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 ,并计算心排血量、心脏指数和周围血管阻力。结果  4 3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无早期死亡。结论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有效的心肌保护是围术期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延迟性心包填塞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论心脏瓣膜置换(cardiac valve replacement,CVR)术后延迟性心包填塞(delayed cardiac tamponade,DCT)的发病诱因、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施行CVR术483例中发生DCT的21例临床资料、诊治经过及急救措施。结果 3例死亡,18例治愈出院,随访症状消失,心功能稳定,疗效满意。结论 心功能不全、抗凝治疗过度及心包纵隔引流不畅等为DCT发病主要诱因,心脏瓣膜置换术1周后若出现胸闷、心悸、末梢湿冷等症状或充血性心衰,应高度警惕DCT,一旦确诊,及时穿刺或手术。  相似文献   

1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对抗凝治疗依从性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对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治疗依从性调查表及健康知识水平调查表对80例瓣膜置换术后半年以上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对抗凝治疗依从性得分为服药依从性最高,影响依从性的因素有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性别、术后时问。结论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护士应关注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心脏瓣膜置换的缝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林  王武军  张希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6):623-625,631
心脏瓣膜置换有多年的历史,瓣膜的缝合方法也有多种类型,然而,现有的间断缝合和连续缝合均有一定的缺陷,新型的瓣膜手术缝线可以充分吸取现有缝合方法的优点,而除去其缺点,是比较理想的缝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如何通过正确的呼吸机治疗和气道管理,提高术后的成功率.方法 通过呼吸参数的设置、机械通气期间的监测和呼吸道管理,及时调节呼吸机参数,掌握吸痰及拔除气管插管的时机及撤机后加强术后管理.结果 本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4 h至5 d,平均15.6±12.4~15.2 h.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为12.3%,死亡6例,其中5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死于心律失常.结论 加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呼吸机治疗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VAP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心脏瓣膜置换117例围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凤菊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4):2425-2426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17例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行呼吸功能锻炼,术后做好生命体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瓣膜置换术后出现低心排出量综合征7例,顽固性心律失常4例,二次开胸止血4例。治愈112例,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于顽固性心律失常,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结论:加强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前护理,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术后严密监护,可提高护理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监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 ,探讨血小板计数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8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 ,从术后 6h开始动态监测血小板值的变化 ,根据有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分成非SIRS组及SIRS组 ,观察术后恢复情况与血小板下降程度、回升趋势的关系。结果 非SIRS组手术结束 6h血小板计数为术前的 (72± 2 1) % ,术后第 3天开始回升 ,术后第 7天开始超过术前水平。SIRS组手术结束 6h血小板计数为术前的 (4 8± 16 ) % ,恢复到术前水平约需 9~ 17d。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值下降程度与变化趋势能较正确、敏感地反映病情和预后 ,可作为术后能否获得良好恢复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2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机械通气的效果。结果本组无1例因应用机械通气而死亡,出现肺部并发症13例,其中肺不张3例,气胸2例,肺部感染8例,经对症治疗,调整呼吸机和使用抗生素后治愈。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有效的应用机械通气可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护理体会。方法对87例患者术后进行心电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功能、肾功能的监测等处理措施,同时进行抗凝处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结果早期生存79例,死亡8例,其中5例为顽固心室颤动致死,3例为术后持续低心排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并发症72例,其中心律失常51例,低心排综合征11例,急性心包堵塞6例;脑栓塞并发症4例。结论术后加强循环、呼吸、心功能等监护及抗凝治疗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