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药川续断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及移动过程中牙槽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48只SPF级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川续断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实验模型,川续断组每日灌服6 g/Kg川续断水煎剂,对照组每日灌服3 mL生理盐水,两组动物于正畸加力7、14、21、28天分批次处死,每批次6只,分离大鼠上下颌骨,测量牙齿移动的距离及牙槽骨骨密度(BM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川续断组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川续断组大鼠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且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灌服川续断水煎液能有效地改善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骨密度降低的程度,有利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磨牙移动实验模型,研究骨碎补对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槽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用48只SPF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8周龄健康雌性W 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大鼠磨牙移动实验模型,实验组每日灌服骨碎补水煎剂6g/Kg;对照组每日灌服生理盐水3m l,两组动物于正畸加力7、14、21、28天后,分批处死,分离大鼠上下颌骨,测量各期上颌第一磨牙牙齿移动的距离,并选择下颌第一、二、三磨牙根尖下约0.15 cm2的牙槽骨,测量其质量,得到牙槽骨密度值。对两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实验7、14、21、28天,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及牙槽骨骨密度均大于对照组,除实验7天时两组的牙齿移动距离平均值及牙槽骨密度平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期的差异都有显著性。结论中药骨碎补能减缓牙槽骨骨密度的降低,加速正畸牙移动,缩短正畸治疗的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药丹参联合电动牙刷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及移动过程中牙槽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72只SD雄性大鼠,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实验模型,随机分为丹参联合电动牙刷+加力组(A组)丹参+加力组(B组)和对照组单纯加力组(C组),每组24只。 A组每天于左上第一磨牙颊黏膜处注射丹参,并间歇进行15 min电动牙刷颤动,B组注射丹参,C组为对照组。3组动物于正畸加力1、3、7、14 d分批次处死,每批处死6只,分离大鼠上颌骨,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并测量牙齿移动的距离及牙槽骨骨密度。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A组和B组较C组的牙周组织中更早更多出现破骨细胞;A、B组除第1 d外牙齿移动距离均明显高于C组(P<0.01),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1);第7d,A组牙槽骨密度明显高于C组(P<0.05),第14 d,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且A、B组均高于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联合电动牙刷在加速牙齿移动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牙槽骨骨密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骨碎补、丹参在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对牙槽骨密度降低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72只8周龄、SPF级健康雌性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随机分为骨碎补组、丹参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24只。骨碎补组和丹参组每天分别灌服中药药液6 g/kg,生理盐水组每天灌服0.9%生理盐水3 mL。镍钛螺旋弹簧每周加力1次。3组动物于正畸加力第7、14、21、28天分批处死,每组分别处死6只。分离上、下颌骨,分别测量牙移动距离和牙槽骨密度,采用SPSS18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碎补组、丹参组牙移动距离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均大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碎补组、丹参组牙槽骨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均大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骨碎补、丹参水煎液在加速正畸牙移动的同时,均能够减缓牙槽骨密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灌服川续断水煎液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银生  靳淑梅  颜淑云  张君 《口腔医学》2010,30(11):649-651,678
目的 研究灌服川续断水煎液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48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2组,每组24只,于上颌一侧第一磨牙与上切牙之间结扎正畸螺旋弹簧,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实验模型。实验组每日灌服6g/kg川续断水煎液;对照组每日灌服3ml生理盐水。两组动物于正畸加力7、14、21、28d后分批处死,取上颌磨牙及牙周组织,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畸加力7d,实验组大鼠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畸加力14、21、28d,实验组大鼠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川续断能够加速正畸牙齿的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药川续断在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破骨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48只SPF级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川续断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实验模型.川续断组每天灌服6g/ks川续断水煎剂,对照组每天灌服3mL生理盐水,2组动物均于正畸加力7、14、21、28d时分批次处死,每批次5只.分离大鼠上、下颌骨,测量牙移动的距离,同时制作上颌第一磨牙区牙周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并利用PASW statistics18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川续断组牙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显示,川续断组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P<0.05).结论:川续断水煎液能促进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牙槽骨吸收及其修复重建,有利于正畸牙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TFE)对正畸大鼠牙齿移动及压力侧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进行。选取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40只,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c、D组),每组10只。从正畸加力第1天开始,A、B、c、D组分别灌服不同剂量TFE(依次为0、75、150、300mg/kg),每天1次,第10天处死全部大鼠。测量大鼠左上第一磨牙移动距离,HE染色观察其压力侧牙周组织变化。结果A、B组牙齿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C、D组牙齿移动距离均明显小于A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E染色显示,实验组正畸牙齿压力侧骨吸收陷窝少于对照组。结论’FFE可抑制正畸大鼠牙齿移动及压力侧牙槽骨吸收,且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油包水型(W/O)微乳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及其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选用蓖麻油和无水乙醇分别作为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作为油相,M-CSF水溶液为水相,制备成M—CSF油包水型微乳。加力ld开始,每2d将该微乳局部注射于大鼠左上第一磨牙,分别于1d,3d,7d,14d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用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改建情况。结果加力1d,4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加力3d,M—CSF微乳组正畸牙移动距离大于其它组,但与M—CSF水溶液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力7d和14d,M-CSF微乳组正畸牙移动距离同样大于其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压力侧牙槽骨骨吸收陷窝增多,呈“锯齿”状。结论大鼠正畸牙齿局部注射M.CSF油包水型微乳可以促进其移动及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通路探讨Piezo1蛋白通道的抑制剂GsMTx4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75只健康SD雄性大鼠构建正畸模型,随机分为对照、加力、加力+GsMTx4组。测量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HE染色观察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压力侧牙周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RANKL、OPG在压力侧牙周组织的表达量及定位,并观察RANKL/OPG比值的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压力侧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量变化。结果: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牙齿移动距离逐渐增加,加力组牙齿移动距离高于加力+GsMTx4组(P<0.05);加力组与加力+GsMTx4组RANKL、RANKL/OPG比值以及破骨细胞数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OPG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加力+GsMTx4组的值低于加力组(P<0.05)。结论:GsMTx4能够降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组织中RANKL、OPG蛋白的表达,并且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从而降低骨吸收活动,进而抑制牙齿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正畸加力时间牙槽骨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和MMP-9表达水平,探讨骨质疏松对正畸力作用下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取6月龄雌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去势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术后6个月,于两组大鼠上颌双侧磨牙与中切牙之间安装矫治器,并施以0.49 N的拉力.分别于加力后0、5、7、10、14 d取材,免疫组化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压力侧牙周组织中MMP-9表达水平及破骨细胞数.结果:去势组和对照组大鼠移动牙齿压力侧MMP-9表达水平及破骨细胞数均随加力时间延长而增加,加力7d时达到高峰,10d后逐渐降低;相同加力时间点内两组相比,去势组MMP-9的表达和破骨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除加力14 d时两组破骨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状态下大鼠正畸移动牙齿压力侧牙槽骨吸收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成骨特异转录因子Runx2在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的表达规律。方法:选用3月龄雌性未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去势组(OVX)与假手术组(Sham)各25只。全麻下行大鼠去势术或假手术,术后饲养3个月。构建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牙移动模型,并分别于牙移动0d、1d、3d、7d与15d处死去势组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各5只,取上颌第一磨牙周围牙周组织,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的改建。结果:去势大鼠与假手术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基本相似,即张力区以成骨为主,压力区以破骨为主。去势组大鼠牙移动15d张力区成骨细胞及压力区破骨细胞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大鼠(尸〈0.05)。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Runx2表达先升后降。牙移动1d、3d、7d张力区与压力区Runx2表达均显著高于0d(P〈0.05),15d与0d则无显著差异。去势组大鼠牙移动牙周组织Runx2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大鼠基本一致,但是去势组1d压力区和7d张力区Runx2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结论: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符合正畸牙移动的基本规律,但其牙周组织的改建更为活跃。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内Runx2的表达增强,这可能与活跃的牙周组织改建相关,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中老年鼠与青少年鼠牙对正畸力的反应。为中老年人正畸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12月龄SD大鼠20只(A组),7周龄SD大鼠20只(B组),以上颌中切牙做支抗,牵引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分别于加力后3 d、1周、2周、3周随机处死其中的5只大鼠,测量左右侧牙齿移动距离;拍摄X线片;组织学观察,测量压力侧牙周膜的宽度变化;统计压力侧和张力侧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数。比较中老年鼠(A组)与青少年鼠(B组)之间的差别。结果:①牙齿移动距离:加力3 d、1周、2周、3周后,A组牙齿移动距离较B组小(P〈0.05)。②牙周韧带宽度:A组在每个时间段均窄于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③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数:两组大鼠均呈现明显的压力区和张力区。加力1周时,A组压力侧破骨细胞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3周时,A组压力侧及张力侧成骨细胞均少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畸力均可使中老年鼠和青少年鼠牙产生移动,但无论是移动速度还是牙周韧带、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反应,中老年鼠均低于青少年鼠;提示在临床上对中老年病例的正畸过程中要注意力的控制,并关注牙周组织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etor-BB,PDGF—BB)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破骨细胞内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表达的影响,探讨PDGF-BB对正畸牙移动骨改建中破骨细胞的作用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方法80只sn雄性大鼠上颌安装施加50g力的正畸装置,牵引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隔日于正畸牙局部黏膜注射10ng的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ecombinant human pt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rhPDGF-BB),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在加力后1,4、7、10、14d处死动物,制备标本并测量牙齿移动距离,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破骨细胞内FAK表达变化。结果PDGF-BB明显促进压力侧破骨细胞增殖,加速正畸牙移动,除第1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牙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点实验组破骨细胞FAK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灰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的PDGF—BB影响正畸牙移动骨改建过程。在大鼠正畸牙压力侧牙槽骨改建的过程中,FAK参与了破骨细胞信号转导的下游通路,其表达能被外源性的rhPDGF-BB所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重组人类可溶性受体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64只雄性SD大鼠,从加力第1天起在大鼠牙齿局部分别注射重组人类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1受体Ⅱ(sIL- 1- R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sTNF- RⅠ)、两者混合物,测量磨牙移动距离,用苏木精- 伊红(HE)染色观察被移动磨牙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应用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组织化学染色对破骨细胞和破牙骨质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的时相性改变进行分析。结果各受体组大鼠磨牙牙周组织形态学时相性变化与对照组相似,但各时间点牙槽骨吸收程度均较轻微,多数大鼠牙根表面很少或几乎没有明显牙骨质吸收迹象。与对照组相比,在第14天所有受体注射组牙槽骨及牙根表面TRAP染色阳性细胞降低了约50%(P<0.05),但受体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鼠正畸牙局部注射重组人类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1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可以减少牙齿移动距离并减少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He-Ne激光照射对兔正畸牙周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He-Ne激光照射促进正畸牙周组织改建的机理。方法:用波长632.8 nm,激光功率20 mW,能量密度2.50 J/cm^2的He-Ne激光照射兔正畸牙齿移动牙周组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组织切片VEGF mRNA、VEGFR-2 mRNA的表达,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及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和5 d组He-Ne激光照射侧压力区的VEGF mRNA和VEGFR-2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侧压力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5和7 d组He-Ne激光照射侧张力区的VEGF mRNA和VEGFR-2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侧张力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He-Ne激光照射有效促进正畸牙周组织中VEGF mRNA及VEGFR-2 mRNA的表达,通过促进血管改建从而加速正畸牙周组织改建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lapless micro-osteoperforation and corticision on the rate of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in rats.Materials and Methods:Forty-five 8-week-old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groups: micro-osteoperforation and orthodontic force (MOP + F), corticision and orthodontic force (C + F), and orthodontic force only (F, control). The left maxillary first molars were pulled forward with a force of 50 g. Flapless surgical interventions were conducted in the MOP + F and C + F groups. The total duration of the experiment was 6 weeks. Alveolar bone density and the number of osteoclasts were evaluated using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and histologic examination, respectively.Results:The tooth movement dista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both experimental groups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Bone density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decreased in the MOP + F and C + F groups. The number of osteoclasts in the MOP + F and C + F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F.Conclusion:The two minimally invasive flapless surgical interventions increased bone remodeling and osteoclast activity and induced faster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for at least 2 weeks in rats. No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outcome of flapless micro-osteoperforation and corticision in the ra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牙齿移动距离的差异、牙周组织中破牙骨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及牙根吸收面积的差异,研究伊班膦酸钠对大鼠正畸源性牙根吸收的作用。方法:48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齿移动动物模型,设置自身对照,对照侧为对侧未注药侧。在大鼠上颌双侧第一磨牙与上切牙之间安置一0.012英寸镍钛拉簧,施力60 g左右,所有大鼠均于安装矫治器前3 d在实验侧(大鼠上颌左侧)移动牙齿近中腭侧黏骨膜下局部注射50μL伊班膦酸钠,对照侧(大鼠上颌右侧)注射50μL 0.9%氯化钠液。每3 d注射一次直至实验结束。实验第3、7、14 d随机选择8只大鼠处死。分离大鼠头颅骨,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 mm)测量上颌双侧第一磨牙移动的距离,并制备大鼠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两侧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破牙骨质细胞的数量,采用图像处理软件对两侧的牙根吸收指数进行分析。结果:①牙齿移动距离随实验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组间比较:实验第3 d,实验侧和对照侧的牙齿移动距离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第7 d和14 d,实验侧的牙齿移动距离均小于对照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侧第3 d、7 d和14 d大鼠第一磨牙牙周组织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数量均小于对照侧,且第7 d和14 d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侧第3 d、7 d和14 d大鼠牙根吸收指数均小于对照侧,牙根吸收程度均比对照侧轻,且第7 d和14 d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伊班膦酸钠可以减缓正畸牙齿移动的速度,减少牙周组织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的数量,减少正畸源性牙根吸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