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忠玉  黄进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7):2354-2356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1例STEMI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25例)和未使用替罗非班的对照组(46例),比较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随访住院期间和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TIMI血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LVEF、MAC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0d两组LVEF、MAC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80d两组比较LVEF有所升高,MACE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EMI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在重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重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例,采用替罗非班治疗,在入院时及治疗后两月对病人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进行临床结局评定,对照组为既往类似患者。结果治疗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临床结局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重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使用替罗非班能促进血管再通,降低病人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改善重症卒中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STEMI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直接PCI,60例)和对照组(直接PCI,60例)。PCI术中根据TIMI血流分级、TIMI计帧法(cTFC)评价冠状动脉血流。术后24h进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查,计算心肌灌注缺损计分指数(CSI)及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MSI)。分析术后1h2组患者心电图sT段偏移总和比值(sumSTR)的变化。结果替罗非班组TIM13级血流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而cTF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CSI(1.23±0.33.1.38±0.43,P〈0.05),WMSI(1.52±0.39:1.70±0.38;P〈0.05)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术后1hsumSTR〉70%比例更高(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能改善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血流,防止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疗效。方法9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替罗非班+PCI治疗,对照组单纯PCI治疗。结果观察组梗死相关动脉(IRA)PCI术后即刻血流TIMIⅢ级及TIMI心肌灌注(TMP)3级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7d及9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降低术后MACE的发生,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前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的药物治疗方案加PCI,治疗组同对照组治疗方案+术前应用替罗非班;评估指标:PCI术中无复流或慢血流、术后心肌微循环的情况、术后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著降低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率,显著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降低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P〈0.05),血小板集聚率昵显降低(P〈0.05),轻度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P〈0.05),重度出血并发症增多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前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能显著降低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显著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进一步降低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而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I生。方法将8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及硝酸脂类药物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观察组远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9.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71%(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氯吡格雷联合治疗AC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王宝玉  吴海燕 《医药论坛杂志》2013,(1):113+116-113,116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0例,两组均给予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等基础药物治疗,研究组再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为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与阿司匹林和肝素合用,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桔抗剂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效果。方法:60例ABC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常规治疗加替罗非班持续泵入36h,后者只给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30d内心脏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及出血的比例。结果:替罗非班组的心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的比例无显著差异。结论:盐酸替罗非班用于ACS患者效果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将同期住院治疗的192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96例),对照组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统计有效率。结果治疗后14d,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可明显改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及抗缺血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替罗非班以负荷量0.4μg/(kg·min),30min内微量泵泵人,继以维持量0.1μg/(kg·min)微量泵泵入48h。观察两组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冈、血小板、凝血功能(APTT)、肌钙蛋白T及主要出血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电图ST—T改变方面有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96.97%)与对照组(7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比较血小板数目未见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48h后较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对照组治疗前后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h后观察组肌钙蛋白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血等不良反应方面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替罗非班是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辅助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来本院治疗的4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高压氧治疗组(HBO组)16例和对照组30例。高压氧治疗组在脑卒中发作后接受药物治疗,3~5d开始接受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只接受药物治疗,未接受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早期(发病后2周)和晚期(发病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在治疗初期和第一次评估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但两组NIHSS评分在治疗1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有效的,尤其在远期预后方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季玮  江艳芬  陈春叶 《中国药房》2011,(32):3021-3023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Fg)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注射用血塞通0.4g·d-1,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d-1,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14d。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血浆CRP和Fg浓度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第14天,2组血浆CRP和Fg浓度及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血浆CRP和Fg浓度及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降低(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能使急性脑梗死患者升高的血浆CRP和Fg浓度降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赵颖  赵连东  杨文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720-3721
目的:观察高压氧(HRO)合并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症(P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高压氧合并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评分(HAM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两组病例在治疗后HAMD评分和NIHS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各项评分变化均优于对照组(HAMD评分,P<0.01;NIHSS评分,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压氧对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怡川  蔡业峰  招远祺 《现代医药卫生》2013,(23):3528-3529,3532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穴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影响的即时效应。方法设针刺百会治疗组(百会组)与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将2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百会组12例和对照组11例。两组于针刺前后分别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期峰速(Vd)、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百会组与对照组比较,针刺前后大脑中动脉Vs、Vd、V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和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百会组TCD探测深度52mm和56mm的Vs和Vm针刺前后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法能使大脑中动脉血流量增加,且针刺百会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在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0.15PNA静脉滴注14d,对照组按常规+依达拉奉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SS)、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评估(BI及OHS),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BI、OH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之间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86.68%,对照组为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尿激肽原酶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臭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臭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用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臭氧治疗。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检测其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CA、BA、VA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臭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雷蕾  周志斌  姜丹  彭军 《安徽医药》2016,20(3):508-511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 Toll样受体4 (TLR-4)mRNA的表达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入选5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压氧治疗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高压氧治疗。另入选25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正常组),高压氧治疗前、治疗第5、10天分离两组患者PBMCs,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TLR-4mRNA表达。高压氧治疗前、治疗第5、10天及起病21 d患者随访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脑梗死患者(对照组,高压氧治疗组)起病时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LR-4mRNA表达均下降,高压氧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高压氧治疗组治疗第10天及起病21 d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则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压氧治疗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LR-4mRNA的表达,减轻脑损伤后继发性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在常规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的基础上,替罗非班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把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入选标准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微量泵持续泵入替罗非班,对照组微量泵持续泵入普通肝素。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疗程均为2~3d。观察两组心电图改变、血小板聚集率、PCI术后血流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CI术后血流情况和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有明显好转(P〈0.01);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同时又具有较好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金艳  张春和  王艳玲 《中国医药》2012,7(11):1366-1368
目的 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1例)为研究对象,未卒中患者(100例)作对照,血浆Lp-PLA2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浆ADMA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计算脑梗死体积大小,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TC、TG、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1.2) mmol/L比(3.6±0.9)mmol/L,(2.0±0.6)mmol/L比(1.5±0.4) mmol/L,(3.9±1.2) mmol/L比(2.3±1.1)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DL-C低于对照组[(1.49 ± 0.18) mmol/L比(1.57±0.20) m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Lp-PLA2、ADMA水平第1、3、7天明显高于对照组[Lp-PLA2分别为(216±16)、(468±29)、(362±21)μg/L比(169±21) μg/L;ADMA分别为(1.03±0.22)、(1.29±0.29)、(0.83±0.19) μmol/L比(0.53 ±0.1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恢复正常水平.血浆Lp-PLA2、ADMA水平随脑梗死体积增加而递增(P<0.05);血浆Lp-PLA2、ADMA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PLA2、ADMA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其与脑梗死体积相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拜阿司匹林片)、和(或)抗凝(法安明)、和(或)降脂(辛伐他汀)和(或)溶栓(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同时观察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eath-associatedproteinkinasel,DAPKI)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激酶(DAPKI)在脑梗死的相互作用,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发病在72h以内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11例、常规治疗组56例,并选择我科因后循环缺血住院患者46例做为对照组。溶栓组除了给予rt—PA溶栓外,与常规治疗组均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和(或)抗凝(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和(或)降脂(辛伐他汀片20mgqN)及活血化瘀(奥扎格雷钠40mgqd)、清除自由基(依迭拉奉30mgbid)等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0d后患者的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含量的变化,以及肝功能、血小板、凝血机制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治疗10天后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DAPKl)含量均降低,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0.05),溶栓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降低(P〈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肝功能、血小板、凝血功能、血脂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死亡蛋白激酶1(DAPK1)通过与NMDA受体的NR2B亚型结合激活神经细胞死亡通路,激发神经细胞死亡,形成卒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