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包膜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间临床表现或其他影像学诊断怀疑为肝包膜下肝癌的51例患者,分析其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51例患者,共53个病灶,经手术、介入、临床表现或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病灶均位于肝脏包膜下,45个病灶紧贴肝包膜,8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10 mm以内。肝包膜下病灶以等回声和稍高或稍低回声为主,占90.6%(48/53),肿块边界不清和欠清者占94.3%(50/53)。超声造影显示53个病灶中48个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同步增强5个。门脉期38个病灶减退呈低回声,占71.7%(38/53);15个病灶呈等回声,占28.3%(15/53);延迟期50个病灶减退呈低回声,3个病灶仍呈等回声改变。53个病灶中,超声造影检查符合"快进快出"类型38个,占71.7%(38/53);"快进慢出"类型12个,占22.6%(12/53);"快进不出"类型3个,占5.7%。常规超声检出15个病灶,检出率为28.3%(15/53),超声造影检出53个病灶,检出率为100%(53/53),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枫  黄备建  袁海霞  李超伦  王文平  张兴伟 《肿瘤》2014,(11):1023-1027
目的 :比较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51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的超声造影和增强MRI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51例患者共有55个病灶。超声造影显示55个病灶在动脉期均有增强;门脉期有8个呈现为等回声,47个呈现为低回声;延迟期55个病灶均呈现低回声。增强MRI显示55个病灶在动脉期均有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延迟强化的病灶有44个,11个病灶呈现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显示有42个(76.4%)病灶表现为周边环状增强,13个(23.6%)病灶表现为整体增强,增强过程中有40个(72.7%)病灶表现为"树枝样"向内延伸的增强方式;增强MRI显示40个(72.7%)病灶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15个(27.3%)病灶表现为整体强化。超声造影的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周边环状增强,并呈"树枝样"向内延伸,达峰值时大多数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增强;增强MRI的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期周边环状增强,而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延迟强化。以"快进快出"、周边环状增强和(或)"树枝样"增强作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特征,其出现率为70.9%(39/55);而以动脉期周边环状增强和延迟增强作为增强MRI的特征性表现,其出现率为69.1%(38/55)。超声造影与增强MRI的特征性影像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和增强MRI均有特征性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诊断<3.0cm的恶性肿瘤肝转移病灶的准确性,探讨超声造影对转移性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87例已确诊为恶性肿瘤并疑有肝转移的患者进行SonoVue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分析病灶造影增强模式,病灶大小及数目,并进行造影前后良恶性诊断5级评分。结果造影后21例(24.1 %)评分提高2~4分,21例(24.1%)提高1分, 超声造影后33例(37.9%)较常规超声检出的病灶明显增多,肿瘤边界更清晰。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转移性小肝癌的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造影在肝脏小转移病灶的检出及定性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对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40例,共计45个病灶,病灶最大径≤3 cm,使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病灶分别进行诊断,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 45个病灶中38个中-低分化癌动脉期明显增强,7个病灶高分化癌动脉期明显增强;超声造影、常规超声与增强CT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90.0%、77.5%、82.5%.结论 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超声造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早期诊断率,为临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不均匀低增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并于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将增强模式表现进行分类,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72例患者共74个结节。不均匀低增强43个结节,其中31个乳头状癌,9个结节性甲状腺肿,2个桥本氏甲状腺炎,1个髓样癌;超声造影不均匀低增强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86.11%(31/36)、68.42%(26/38)和77.03%(57/74)。结论:超声造影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仅仅依靠“不均匀低增强”诊断PTC存在较高的误诊率,所以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结节增强后的边界、形态及甲状腺包膜完整性等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局灶性脂肪肝与肝脏良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手术或行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肝脏良性肿瘤及局灶性脂肪肝共患者156例(156个主要病灶),均有完整病史、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结果.结果:超声造影检查对局灶性脂肪肝与肝脏良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82.61%、特异度为92.73%、阳性预测值为82.61%、诊断准确率为89.74%,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的63.04%、82.73%、60.42%、76.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性脂肪肝的46个病灶表现为与肝组织同步增强及消退,肝血管瘤、肝脏腺瘤、肝局限性结节增生在动脉相、门脉相时表现各有不同.结论:超声造影用于局灶性脂肪肝及肝脏良性肿瘤诊断时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可根据动脉相及门脉相的表现对局灶性脂肪肝与肝脏良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不典型肝转移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不典型肝转移癌病灶进行常规超声(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检查,观察转移癌造影剂灌注特征,比较造影前后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CEUS较常规超声显示不典型肝转移癌血流的病灶数目增多(P〈0.05),血流灌注、增强类型复杂多样。CEUS和常规超声对不典型肝转移癌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3%、37%。超声造影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提高(P〈0.05)。超声造影显示病灶最大径测值、新病灶数较常规超声增多。结论超声造影对不典型肝转移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肝脏局灶性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肝脏肿瘤患者93个病灶的临床诊断资料,对肝脏不同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共有89个超声造影结果准确,诊断率为95.7%。在93个肝脏肿瘤病灶中,有78个恶性肿瘤病灶,有15个良性肿瘤病灶。超声造影回声增强程度、增强均匀度、消退快慢和增强快慢在肝脏良恶性肿瘤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本次研究中,有肝转移癌( metastatic liver carcinoma ,MLC)病灶26个,有肝细胞癌( hepato cellular carcinoma , HCC)病灶52个,HCC和MLC在超声造影增强程度和增强均匀度上差异明显(P<0.05),在增强快慢和消退快慢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中超声造影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内低回声占位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常规超声不能明确诊断的肝内低回声占位病变患者55例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5例病灶肝内低回声占位病变中,超声造影定性诊断51例(92.7%),其中良性病变造影主要表现为"慢进慢出"或"同进同出",恶性病变造影主要表现为"快进快出". 结论:超声造影可有效动态地评价肝肿瘤的血管化程度,提高了超声对肝局灶性占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原发性与转移性小肝癌(≤3cm)的造影剂灌注特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67例小肝癌患者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查,并分析其造影特征。结果: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准确性为95.5%(64/67)。原发性肝癌中93.5%(43/46)病灶为多血供,造影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均匀增强;转移性肝癌中76.2%(16/21)病灶为乏血供,造影表现为动脉相周边呈环状或内部呈不规则散在点状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对小肝癌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对部分小肝癌的不典型造影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