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异丙酚 (Propofol)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凋亡相关基因Bcl 2及Bax表达的影响 ,探讨异丙酚抑制凋亡的机理。方法 :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3~ 4代于融合状态 ,随机分为 7组 :对照组 (P0 ) ,2 5 μmol/L异丙酚组 (P2 5) ,TNF α组 (P0 +TNF α) ,12 .5 μmol/L异丙酚和TNF α组 (P12 .5+TNF α) ,2 5 μmol/L异丙酚和TNF α组 (P2 5+TNF α) ,5 0 μmol/L异丙酚和TNF α组 (P50 +TNF α) ,10 0 μmol/L异丙酚和TNF α组 (P10 0 +TNF α)。各组加入相应药物培养 2 4h后收获细胞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测定Bcl 2及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 (P0 )相比 ,异丙酚 2 5 μmol/L组 (P2 5)Bcl 2及Bax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TNF α(P0 +TNF α)组Bcl 2蛋白表达降低 ,Bax蛋白表达升高 (P <0 .0 0 1) ;而不同浓度的异丙酚预处理后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的各组 (P12 .5+TNF α、P2 5+TNF α、P50 +TNF α、P10 0 +TNF α)Bcl 2蛋白表达增加 ,Bax蛋白表达降低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临床相关浓度的异丙酚可通过调节Bcl 2及Bax蛋白表达抑制TNF α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及其移植的最佳时期。方法 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人脐血CD+34细胞 ,从CD+34细胞不同体外培养系中取样检测细胞总数、CD+34细胞百分率和CFC(包括CFU -GM和BFU-E)。结果 A组 (加rhSCF、rhIL - 3、rhG -CSF、rhEpo及rhTPO)与B组 (加rhFL、rhIL - 3、rhG -CSF、rhEpo及rhTPO)对各阶段造血细胞扩增效果无显著差异 ,C组 (加rhSCF、rhFL、rhIL - 3、rhG -CSF、rhEpo及rhTPO)各项结果均显著优于A组 (P <0 0 1)和B组 (P <0 0 1) ,rhCSF与rhFL有明显的协调效应 ;培养 7d时开始增多 ,培养 14d进入高峰 ,培养 2 1d开始下降 ,培养 2 8d明显下降。结论 C组能明显扩增人脐血造血细胞 ,培养 7~ 14d造血细胞达高峰 ,为移植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MIP 1 β ,TGF β抗体对人基质细胞支持的脐血CD34 + 细胞扩增的作用。方法 免疫磁珠法分选脐血中CD34 + 细胞 ,接种到预先照射的基质层上。分为 4组 :MIP 1 β( 30 0ng/ml)组 ,TGF β抗体 ( 2 0 μg/ml)组 ,MIP 1 β +TGF β抗体 ( 5 μg/ml)组和对照组 (不加细胞因子 )。第 5天半换液并加入MIP 1 β ,TGF β抗体 ( 2 0 μg/ml)和MIP 1 β +TGF β抗体 ( 5 μg/ml)。第 1 0天结束培养。第 5、1 0天收获细胞分别做细胞计数 ,集落培养法检测造血祖细胞数量 ,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 + 细胞数。结果 MIP 1 β组第 5、1 0天有核细胞数 ,造血祖细胞数 ,CD34 + 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TGF β抗体组 ( 2 0 μg/ml)及MIP 1 β +TGF β抗体 ( 5 μg/ml)组第 5天有核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第 1 0天有核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第 5、1 0天造血祖细胞数 ,CD34 + 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 ,MIP 1 β对人基质细胞支持的脐血CD34 + 细胞无明显的体外扩增作用。在TGF β抗体 ( 2 0 μg/ml)或MIP 1 β +TGF β抗体 ( 5 μg/ml)作用下 ,人基质细胞支持的脐血CD34 + 细胞可在 1 0d内扩增 1~ 3倍。MI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脐带血来源的基质细胞对脐血CD34+ 细胞体外扩增的促进作用。 方法:应用MACS磁珠分离系统分离脐血CD34+细胞,通过细胞因子对脐血前体基质细胞体外诱导,使其产生基质细胞和形成造血微环境。观察基质细胞的生长状态和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并建立以该基质细胞为滋养层的脐血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体系。结果:细胞因子联合培养对CFU-GM增长没有明显影响,但对于CFU-E的形成和细胞增长的影响细胞因子组和细胞因子+基质细胞组所培养的CPU-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 )。脐带血来源的基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时间-效应曲线显示,脐血基质细胞培养3、7、10、14和20 d后,TPO、SCF浓度在培养第7天时达到最高,而GM-CSF在第7天以后则逐渐降至最低。在脐血基质细胞作为滋养层的扩增体系中,加入相应的细胞因子可以使脐血造血细胞明显扩增,其中细胞因子(SCF+IL-3+EPO+TPO+GM-CSF)联合基质细胞培养体系的扩增作用最强。结论: 应用细胞因子可以体外培养脐血前体基质细胞产生脐血基质细胞,并可在该基础上形成造血微环境支持体外造血。  相似文献   

5.
细胞因子调节脐血CD3AK细胞诱导HL-60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 α,TNF α)、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 ,G CSF)对脐血CD3AK细胞诱导HL 6 0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细胞形态学观察 ,DNA琼脂糖电泳 ,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HL 6 0 ,CD3AK细胞诱导的HL 6 0 ,TNF α诱导的HL 6 0 ,CD3AK与TNF α共同诱导的HL 6 0 ,CD3AK与G CSF共同诱导的HL 6 0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HL 6 0自然凋亡率 (4.6 0± 1.71) % ,;CD3AK细胞诱导的HL 6 0凋亡率 (15 .6 0±3.2 1) % ;TNF α(5ng/ml)诱导的HL 6 0的凋亡率 (5 .2 0± 2 .0 7) % ;CD3AK与TNF α共同诱导的HL 6 0凋亡率 (36 .70± 4 .4 0 ) % (F =94 ,P <0 .0 1)。CD3AK与G CSF共同诱导的HL 6 0凋亡率 (4.88± 2 .2 3) % (F =5 8,P <0 .0 1)。结论 :TNF α协同CD3AK细胞诱导HL 6 0凋亡 ;G CSF抑制CD3AK细胞诱导HL 6 0凋亡。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介素10抑制枯否细胞诱导的肝星状细胞激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Weng S  Leng X  Wei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04-107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对与枯否氏细胞 (KC)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 (HSC)激活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肝脏离体胶原酶灌注消化 ,及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来分离培养HSC和KC ;将原代培养 2d的HSC和KC分为HSC单独培养、KC单独培养和HSC与KC共培养 3大组 ,分别加 2ng/ml和 2 0ng/ml的IL 10处理。 2d后 ,分别采用3 H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3 H TdR)掺入法检测HSC的增殖 ,Western印染法检测HSC中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的表达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含量。结果 IL 10对单独培养的HSC的增殖 (P >0 .0 5 )和α SMA表达 (P >0 .0 5 )无明显影响。共培养组HSC的增殖和α SMA表达分别增加了 2 .4倍和 6倍 ;2ng/ml和 2 0ng/ml的IL 10分别使共培养组HSC的增殖降低了 2 3%和 33% ,α SMA表达降低了 35 %和 4 9% ,均呈浓度依赖性 ,和HSC单独培养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或P <0 .0 0 1)。HSC单独培养组未检测出TNF α ;共培养组的TNF α量比KC单独培养组增加了 74 %(P <0 .0 1) ;2ng/ml和 2 0ng/ml的IL 10分别使共培养组的TNF α量降低了 2 7% (P <0 0 1)和 36 % (P<0 0 1) ,使KC单独培养组的TNF α量降低了 2 9% (P <0 0 5 )和 4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联合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以探讨人脐血MSCs的增殖性和安全性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健康自然分娩产妇志愿捐献的脐血 ,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 ,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2 0 %胎牛血清的DMEM/F12中 ,对照组不加细胞因子 ,实验组加入EGF和bFGF ,终浓度均为 10 μg/L ,剩余细胞用液氮冻存。培养 2 4h后倾去全部液体以去除未贴壁细胞 ,以后每 3d全量换液 1次。分别收集培养 1d、4d、7d、10d、14d、2 1d的贴壁细胞和冻存细胞 ,将细胞密度调整一致 ,采用反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脐血MSCs培养前后各时间段的巢蛋白 (nestin)和神经丝亚单位M(NF -M)mRNA表达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TRAP -ELISA)法检测人脐血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端粒酶活性变化。结果 :RT -PCR检测发现 ,未培养的脐血细胞nestin、NF -MmRNA均呈阳性表达 ;培养后NF -MmRNA的表达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强(P <0 .0 1)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细胞因子能明显促进NF -MmRNA的表达 (P <0 .0 1)。而nestinmRNA的表达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 (P <0 .0 1) ,至第 7d已不能检出 ;T  相似文献   

8.
米非司酮对早孕蜕膜中TNF-α和NK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观察应用米非司酮终止妊娠后子宫蜕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和自然杀伤 (NK)细胞亚群 (CD+ 56CD-16,CD+ 56CD+ 16,CD-56CD+ 16)的变化 ,探讨米非司酮致流产的免疫作用机制。②方法  4 0例早孕药物流产妇女 ,给予口服米非司酮 2d ,总量 15 0mg ,第 3天加服米索前列醇 6 0 0 μg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蜕膜组织中NK细胞亚群CD+ 56CD-16,CD+ 56CD+ 16,CD-56CD+ 16及TNF α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与 4 0例同孕龄的人工流产妇女 (对照组 )对照。③结果 药物流产组CD+ 56CD-16,CD+ 56CD+ 16,CD-56CD+ 16的百分比分别为 (2 9.2 2± 8.0 5 ) % ,(7.2 4± 4 .11) % ,(10 .0 2± 3.10 ) % ,对照组分别为 (15 .87± 5 .31) % ,(4.34± 1.98) % ,(5 .82± 2 .34) % ,二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4 .0 2 0~ 8.75 5 ,P <0 .0 1)。TNF α的表达程度药物流产组为 (34.4 5± 7.6 5 ) % ,对照组为 (2 1.6 4± 7.4 3) %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7.5 97,P <0 .0 1)。④结论 米非司酮主要作用于早孕母胎界面 ,可使蜕膜中NK细胞和TNF α表达增加 ,从而导致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变化 ,诱导胎儿免疫排斥反应 ,这可能是米非司酮致流产的免疫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不同细胞因子(IL-2、IL-7、IL-15)组合的诱导培养体系对人脐血来源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自然杀伤样T(NKT)细胞的扩增效果。[方法]通过IL-2、IL-7、IL-15的不同组合诱导扩增脐血来源的CIK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法对不同培养条件下CIK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免疫表型的比例进行了分析。[结果]经过21d的培养,CD3+CD56+CIK细胞以IL-2+IL-7+IL-15组扩增比例最高,为(24.5±5)%;NK细胞以IL-2+IL-15组扩增比例最高,为(59.1±0.5)%;上述细胞因子体系对脐血Vα24+CD161+NKT细胞扩增效果不明显。[结论]脐血中免疫效应细胞CIK、NK细胞等可通过IL-2、IL-7、IL-15的联合培养体系进行扩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及中药脑泰方提取物(NTE)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融合生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EC)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TNF α组、NTE对照组和NTE高、中、低剂量组 ,观察 1 0 0ng/ml的TNF α作用 2 4h后内皮细胞显微形态的改变及培养液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结果TNF α作用后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相差显微镜及普通光镜下主要表现为较多细胞收缩成圆形固缩状 ,细胞间隙变宽 ,甚至发生脱落并出现异常颗粒 ;部分细胞纵轴拉长 ,横轴缩小 ,表现为成纤维细胞型外观 ,培养液中vWF含量显著升高 (P <0 .0 1 ) ;NTE高剂量组、中剂量组细胞拉长 ,细胞间隙略增宽 ,但细胞及核边界尚清楚 ,形态较规则 ,与TNF组比较 ,圆形固缩状细胞数目减少 ,vWF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5 ,P <0 .0 1 ) ;单独添加中剂量NTE 2 4h后细胞形态和生长状况及vWF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一定剂量的NTE对TNF α诱导的HUEC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动态观察汉防己甲素 (Tetrandrine ,Tet)对博莱霉素A5(BLMA5)致肺纤维化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细胞总数、分类计数及肺泡巨噬细胞 (AM)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影响 ,探讨Tet防治肺纤维化机制。方法 :将 48只SD大鼠一次性气管内注入BLMA5制备肺纤维化模型 ,随机分为 :模型组 (n =2 4 )及Tet组(n =2 4 ) ,在实验的第 3d、7d、1 4d、2 8d分批处死后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并收集灌洗液 ,另取 8只为正常对照组 ,于实验的第 2 8d一次性处死记数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采用ELISA法测定肺泡AM培养上清中TNF α水平。结果 :模型组各期BALF细胞计数及肺泡巨噬细胞培养上清TNF α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P <0 .0 1 ) ,Tet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 <0 .0 5 ,P <0 .0 1 )。结论 :抑制TNF α释放可能是汉防己甲素防治鼠肺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晚孕期与足月胎儿脐血干/祖细胞功能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Ma Y  Zou P  Xiao J  Huang S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5):330-333
目的 对比研究中、晚孕期和足月胎儿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的表型及功能特性 ,为造血干细胞宫内移植和基因治疗先天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流式细胞术、液体培养、半固体甲基纤维素培养等对中、晚妊期及足月胎儿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比例、对细胞因子的反应性、体外增殖及自我更新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 未足月脐血中CD34+ 、CD34+ CD38- 细胞及CD34+ 细胞中CD34+ HLL DR+ 、CD34+ CD38- 细胞比例较足月脐血高 (平均 3 1 4 %、0 76 %比 0 78%、0 1 8%及 9 8%、2 0 4%比 3 9%、1 4 6 % ) ,产生的集落形成单位量 (CFU)较足月脐血高 ,且与CD34+ 细胞比例成正相关 (r =0 83) ,长期培养启动细胞 (LTC IC)约是足月脐血的 3倍 (5 7± 1 2 / 1 0 5细胞比1 7± 0 8/ 1 0 5细胞 ,P <0 0 5)。在短期液体培养体系中 ,不同胎龄脐血干 /祖细胞具有相似的扩增潜能 ,体外细胞因子支持下培养 7天 ,CFU C、细胞总数、CD34+ 细胞数、CD34+ CD38- 细胞数达高峰 ,之后逐渐下降 ,其中以SCF +FL +TPO +IL 3 +IL 6组合条件下效果最显著。结论 未足月胎儿 (尤其是中妊期 )脐血与足月胎儿脐血相比 ,含有较高的造血干 /祖细胞 ,有较强的集落形成能力 ,对细胞生长因子刺激敏感 ,在体外能有效地扩增和  相似文献   

13.
IL-11基因修饰的基质细胞对造血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造血因子白介素 11(IL 11)基因修饰的基质细胞对造血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方法 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IL 11基因转入基质细胞HFCL ,用Northernblot检测基质细胞HFCLIL 11基因的表达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L 11基因修饰的HFCL支持的脐血CD3 4 + 造血细胞体外扩增中表型为CD3 4 + CD3 8- 早期祖细胞和表型为CD3 4 + CD41+ 巨核系定向祖细胞的比例。结果 基质细胞HFCL能够表达逆转录病毒介导的IL 11基因 ,并且在这种IL 11基因修饰的基质细胞支持下 ,脐血CD3 4 + 造血细胞经过7d扩增 ,扩增细胞中表型为CD3 4 + CD3 8- 的早期祖细胞和表型为CD3 4 + CD41+ 巨核系祖细胞的比例分别为 (1.62± 0 .2 3 ) %、(9.9±1.1) % ,高于未转基因HFCL的 (0 .8± 0 .2 3 ) %、(6.5± 1.8) % ,而在相同条件下细胞因子支持的扩增细胞中则分别为 (0 .19±0 .14 ) %、(6.0± 1.1) %。结论 基质细胞能够表达经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IL 11基因 ,而且经IL 11基因修饰的基质细胞能显著促进CD3 4 + CD3 8- 的早期祖细胞和CD3 4 + CD41+ 巨核系祖细胞扩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后的体内重建造血功能,为临床脐血移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分离新鲜脐血中的CD34+细胞,培养7d后收集扩增的细胞,自尾静脉注射入经265cGy辐照的6周龄SCID小鼠体内,饲养6周后检测其骨髓中的人源细胞.结果 脐血CD34+细胞经体外培养7 d,CD34+细胞扩增(9.74±1.52)倍;移植6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SClD小鼠骨髓中的CD45+细胞百分含量为5.37%~11.31%;RT-PCR分析可同时检测到387 bp人β-actin和203bp小鼠β-actin,而对照组只能检测到小鼠β-acfin.结论 脐血CD34+细胞经体外扩增后可以重建经辐照SCID小鼠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2 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 ,模型组气管内滴入平阳霉素建立肺纤维化模型 ,对照组滴入生理盐水 ,分别于滴药后第 7d ,2 8d ,每组随机处死 5只取样 ,观察肺组织中丙二醛 (MDA)、内皮素 1(ET 1)、羟脯氨酸 (HYP)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白细胞总数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水平变化。结果 :第 7d模型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TNF α和肺组织匀浆MDA、ET 1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第 2 8d白细胞总数和ET 1模型组仍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MDA和白细胞总数、TNF α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83和 0 .6 8,P均 <0 .0 0 1) ;TNF α和白细胞总数、ET 1亦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6 7和 0 .6 6 ,P均 <0 .0 1)。结论 :MDA、TNF α和ET 1共同参与平阳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吉蕾  邢佩霓  魏绪仓  李梅生  王彤 《医学争鸣》2003,24(11):1010-1013
目的 :探讨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的体外扩增及其功能 .方法 :采用两步法 ,首先将慢性髓性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CD34+ 细胞与rhFlt3 L和rhTPO共育 7d,再用rhGM CSF ,rhTNF α及rhIL 4诱导培养1 4d ;同时以rhGM CSF ,rhTNF α及rhIL 4直接诱导体系作对照 .获得的DC通过免疫表型检测、电镜分析及染色体鉴定 ,并用MTT法检测其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及T细胞对CML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果 :两步法培养 2 1d ,CML的CD34+ 细胞扩增 (76 . 5 6± 5 . 1 7)倍 ,DC产率 (39. 1 0± 8. 0 3) % ,直接诱导产生DC扩增倍数及比例均低于两步法 (P <0 . 0 1 ) ,且此DC能刺激自体或异体T细胞增殖进而杀伤CML细胞 .结论 :两步法体外扩增培养可明显提高DC前体总数及产率 ,优于直接诱导培养 ;CML细胞来源的DC可诱导抗白血病免疫应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陈幸华  张曦  刘林  孔佩艳  彭贤贵 《重庆医学》2002,31(12):1206-1206
人脐血中存在基质细胞 ,但由于其数量少 ,扩增能力弱而限制了在临床上的使用。本课题通过研究不同细胞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干细胞生长因子 (SCF)、白细胞介素 3(IL 3)、肿瘤坏死因子 (TNF)及其组合对人脐血基质细胞集落形成作用的比较 ,筛选出能高效稳定扩增人脐血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并观察扩增后基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实验结果表明 :(1)BFGF、IL 3+BFGF、SCF +BFGF、IL 3+SCF +BFGF对脐带血基质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FU F计数与对照组、SCF、IL 3、IL 3+S…  相似文献   

18.
人脐血基质细胞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人脐血基质细胞(hUCBSCs)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促进作用. 方法应用MACS磁珠分离系统分离脐血CD34+细胞,按照DEXTER法行脐血基质细胞培养,观察hUCBSCs的生长状态及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建立以hUCBSCs为滋养层的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体系,并对脐血CD34+细胞短期扩增后行集落形成单位(CFU)-GM、CFU-E和CFU-Mg半固体培养. 结果脐血基质细胞为混合细胞群,包括CD68(+)、Fn(+)、CD31(+)和CD34(-);以hUCBSCs为滋养层的体外扩增体系对脐血CD34+细胞具有明显的扩增作用,体外液体扩增后的脐血CD34+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细胞因子(SCF+IL-3+EPO+TPO+GM-CSF)联合hUCBSCs体系的扩增作用最强,hUCBSCs在促进CFU-Mg集落形成的作用中具有明显优势. 结论hUCBSCs具有体外支持造血作用,与细胞因子联合对促进脐血CD34+细胞扩增作用更加明显.hUCBSCs对促进巨核细胞扩增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电针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NF-α的下调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裕新  田力  高巍  张少玲 《医学争鸣》2003,24(23):2113-2115
目的 :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 tivecolitis,UC)大鼠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 4组 :正常对照组 ,UC模型对照组 ,UC模型 +针穴组 ,UC模型 +非穴组 .在诱导产生UC大鼠模型的基础上 ,分别电针其相应部位 ,1 0d后同时处死 4组大鼠 ,观察其结肠质量、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TNF αmRNA表达水平、血清TNF α含量的变化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UC模型对照组结肠质量 /体质量 (mC/mB)及MPO活性均显著增加 (8.5 3± 2 .5 9vs 2 .4 6± 0 .4 2 ,1 4 5 .2± 2 5 .3vs 2 4 .3± 7.8,P <0 .0 1 ) ;血清TNF α含量和结肠组织TNF αmRNA表达水平分别上升 2 .5倍及 4 .3倍 (2 2 78± 1 70vs 894± 2 4 8,0 .98± 0 .1 1vs 0 .2 3±0 .1 1 ,P <0 .0 1 ) ;电针足三里穴后 ,mC/mB 和MPO活性显著降低 (5 .2 9± 2 .0 4vs 8.5 3± 2 .5 9,1 0 3.5± 35 .7vs 1 4 5 .2± 2 5 .3,P <0 .0 1 ,0 .0 5 ) ;TNF α含量和TNF αmRNA表达水平也分别减少 1 6 %和 4 4 % (1 91 3± 2 32vs2 2 78± 1 70 ,0 .5 5± 0 .1 3vs0 .98± 0 .1 1 ,P <0 .0 1 ) .非穴组与UC模型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电针足三里穴能够良性下调TNF α生成  相似文献   

20.
肿瘤坏死因子在重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TNF α在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重症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与TNF α活性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不同临床类型的肝炎患者 84人 ,正常对照组 18人 ,比较各型患者血清TNF α活性 ,并就血清内毒素水平与TNF α活性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 TNF α活性水平在各组间总的差别有显著性 (F =2 1.53,P <0 .0 1) ,呈现出重症肝炎 >CH(重 ) >CH(中 ) >CH(轻 ) >肝硬化 >AH ;且重症肝炎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均 <0 .0 1) ,其它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慢性乙肝 (重度 )合并G- 杆菌感染者和TNF α活性与内毒素水平呈正相关 (r =0 .9111,P >0 .0 5)。结论 TNF α可能参与了重症肝炎的发生 ,内毒素通过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大量TNF α促进肝细胞的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