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培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86-87
目的探讨CD44V6和P53在大肠癌组织和大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1例大肠癌、48例大肠腺瘤手术切除标本的石蜡组织切片进行CD44V6和P53检测。结果CD44V6在大肠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0.7%,P53为53.7%,腺瘤阳性表达率为40.9%-1118.2%。结论对大肠腺瘤行CD44V6和P53检测对预测腺瘤恶变和决定手术范围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对15例大肠粘膜,39例大肠腺瘤和88例大肠腺癌进行检测。结果:15例正常大肠粘膜,39例大肠腺瘤和88例大肠腺 癌中,P53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0、10.3%、53.4%(P<0.01);Bcl-2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93.33%,61.54%,35.23%(P<0.01)。大肠癌P53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Bcl-2表达随机组织分级的降低而降低(P<0.05)。88例大肠癌中,P53阳性表达的术后5年生存率为36.2%,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的68.3%(P<0.01;Bcl-2阳性表达的术后5年生存率为64.52%,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的17.54%(P<0.01),结论:P53和Bcl-2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于永亮  尚亚飞 《实用医技》2007,14(36):5014-5015
目的:探讨P53阳性表达对结肠癌手术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结肠癌标本的P53蛋白表达,并完成3年随访,对其表达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53蛋白阳性表达在大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有无肿瘤细胞转移及随访3年后有无肿瘤复发转移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蛋白表达对判断结肠癌术后肿瘤复发转移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P53、Bcl—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P53、Bcl-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和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78例新鲜大肠癌手术标本的癌,癌旁及其中的26例正常黏膜组织中P53、Bcl-2的表达情况,同时取29例大肠腺瘤进行P53、Bcl-2的测定,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肠癌、癌旁和正常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29.49%和0,癌、癌旁和正常组织P53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癌表达明显高于癌旁表达(P<0.05)。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中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0%,66.67%和83.33%,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增加而渐升高。大肠癌、癌旁和正常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69%,85.90%和15.39%,癌、癌旁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癌旁表达明显高于癌表达(P<0.05)。在不典型增生腺瘤中,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增加,Bcl-2阳性表达率升高,但在癌变时又有所下降。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中表达为75.00%,在癌变时为57.69%。Bcl-2阳性表达与大肠癌分化、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在腺瘤中,P53和Bcl-2表达呈负相关(r=-0.61)。结论:P53和Bcl-2协同作用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P53与肿瘤分化、分期有关。P53在大肠腺瘤向腺癌演变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Bcl-2和大肠癌分化、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因此,P53和Bcl-2等相关基因的多基因联合检测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特别是在大肠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恶变的鉴别诊断方面更具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探讨p53蛋白与大肠癌发生及发展的关系,并结合细胞增殖相关抗原PCNA的表达,进一步探讨p53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中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大肠标本63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p53基因及PCNA抗原的表达。结果判断:p53和PCNA表达均以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和为阳性细胞。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大肠癌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68%,PCNA阳性7.1%,大肠癌p53和PCNA在高中分化组42%及46%,低未分化组88.5%及91.4%。p53突变表达时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而当p53表达明显增高时,PCNA表达也增高。结论: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与p53异常密切相关,p53过度表达和PCNA过度表达肿瘤分化程度低,转移率高表明预后不良,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对p53基因突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7例正常大肠黏膜、32例大肠腺瘤与165例大肠癌中P53及hMLHI蛋白的表达。[结果](D正常大肠黏膜组、大肠腺瘤组与大肠癌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1.9%与48.5%,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7.5%与87.3%,其中正常大肠黏膜组与大肠癌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高中分化、低分化与黏液腺癌组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5%、17.6%与16.7%,其中前者与后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70.6%与50.0%,前者明显高于后两者(P〈0.05)。③在大肠腺瘤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组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5%与40.0%(P〉0.05);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6%与60.0%(P〈0.05)。④大肠腺瘤中随hMLH1蛋白的表达减少P53蛋白表达增多,但无明显相关性(P〉0.05);大肠癌中两者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大肠癌发生过程中hMLH1基因的功能异常可能是p53基因突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48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CK20mRNA的表达情况,并以12例健康志愿者为阴性对照,以胃腺癌细胞株BGC-823作阳性对照。结果CK20mRNA术前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4%,阳性表达率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分化程度、肿霜邵位、患者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术后CK20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术前(P〈0.05);12例健康志愿者无一例阳性表达,胃腺癌细胞株BGC-823均为阳性表达。结论CK20mRNA作为标志物用于检测大肠癌的血循环微转移是可靠的,手术操作可促使肿瘤细胞释放入血。  相似文献   

8.
赵国琴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144-145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50例大肠癌手术标本和10例相应癌旁及14例正常大肠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同时将17例大肠腺瘤活检标本制作成常规切片,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HIF-1α在它们中的表达。结果HIF-1α在大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64.0%(32/50),明显高于其正常大肠组织中的28.6%(4/14)(P〈0.05);在正常大肠组织和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如.05);在癌旁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腺瘤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大肠癌组织中HIF-1α蛋白的表达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HIF-1α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述增高,可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CK20 mRNA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肿瘤细胞血行播散的标志,探讨CK20 mRNA阳性表达与肿瘤病理指标的关系,观察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K20 mRNA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对大肠癌42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例、对照组(非癌肿)10例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靶基因CK20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非癌肿)10例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例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K20 mRNA均为阴性表达。大肠癌组42例,手术前外周血中CK20 mRNA阳性表达率为50.0%(21/42),手术后48h外周血中CK20 mRNA阳性表达率为59.5%(25/42)。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细胞病理分化程度无关,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肿瘤细胞血行播散的标志,有助于判断大肠癌的预后及鉴别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和大肠癌肝转移。手术操作会促使肿瘤细胞向血液中播散,手术过程中应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癌细胞的播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β-catenin、E-cadherin、C-myc和cyclinD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30例大肠腺瘤恶变及50例大肠癌组织中pcatenin、E-cadherin、c-myc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大肠腺瘤恶变和大肠腺瘤的pcatenin胞浆和(或)胞核异位表达率分别为:62.0%、53.3%、30.0%,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pcatenin异位表达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P〈0.01)。大肠癌、大肠腺瘤恶变、大肠腺瘤c—myc和cyclinD1阳性率分别为:56.0%、66.0%;60.0%、50.0%;46.7%、30.0%,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0%、0%)(P〈0.01),大肠癌cyclinD1阳性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P〈0.01)。大肠癌中pcatenin、E-cadherin膜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6.0%、34.0%,显著高于大肠腺瘤(10.0%、6.67%)和正常大肠黏膜(0%、0%)(P〈0.01),二者膜表达缺失和cy—clinD1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大肠癌中pcatenin异位表达与c-myc和cyclinD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3,P〈0.01;r=0.57,P〈0.01)。结论:pcatenin异位表达,激活癌基因c—myc和cyclinD1阳性表达是大肠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并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catenin、E—cadherin膜表达缺失和cyclinD1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1.
苏晓路  张煦  田卫华 《医学争鸣》2007,28(24):2263-2266
目的:研究中心体相关激酶Aurora—A和突变型P53(mt—P5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Aurora—A和mt—P53在51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学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正常大肠组织、癌旁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Aurora—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6%和69%;mt—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1%和57%、与正常大肠组织和癌旁组织相比,大肠癌组织中Aurora-A和mt—P53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两者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程度关系密切(P〈0.05),mt—P53还与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Aurora—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nat—P53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76,P〈0.01).结论:Aurora—A蛋白的过表达与P53的突变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urora—A和nat—P53蛋白的表达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C-erbB-2蛋白,P53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erbB-2癌基因蛋白及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免疫组化sP法检测69例大肠癌C-erbB-2癌基因蛋白、P53蛋白表达。结果:大肠癌69例中C-erbB-2、P53表达阳性率为50.7%、36.2%。C-erbB-2、P53在大肠癌中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大肠癌中P53表达还与Dukes分期相关。结论:C-erbB-2、P53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及其切缘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表达与手术切缘的安全性关系。方法 用PCR-SSCP和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20例胃癌和10例大肠癌标本和切缘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胃肠道恶性肿瘤组织中有很高的p53基因突变率(63%)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53.33%)。(2)肿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是切缘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前提。(3)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表达随肿瘤切缘距离的增加而呈现极显著的递减趋势。结论 就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表达而言,距离肿瘤边缘5cm可定为肿瘤的分子切缘。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c-erbB-2和nm23癌基因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芳  秦霞 《前卫医药杂志》2001,18(3):171-173
目的 根据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探讨结直肠癌手术标本中c-erbB-2和nm23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术前检测c-erbB-2和nm23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手术标本96例,其中56例经肠镜活检标本病理证实,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erbB-2和nm23蛋白在手术标本及活检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c-erbB-2阳性率为21.4%-28.6%,nm23为69.6%-76.1%。c-erbB-2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关,c-erbB-2表达阳性组5年生存率低于阴性组;nm23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Dukes'分期及学类型有关,且nm23表达阳性组5年生存率高于阴性组。c-erbB-2和nm23蛋白的阳性率在结直肠癌的肠镜活检标本和标本中无显著差异。结论 对结直肠癌组织进行c-erbB-2和nm23蛋白的检测,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及非手术临床分期的判断,以及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和评估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p53表达在胃癌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81例临床标本(慢性浅表性胃炎29例、萎缩性胃炎13例、胃炎伴异型增生21例、胃癌18例)的bcl-2、bax、p53蛋白表达。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无bcl-2表达,异型增生组阳性表达率5%,胃癌组为20%,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增加趋势;bax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为83.3%,萎缩性胃炎组为64.3%,异型增生组为60%,胃癌组为46.7%,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减少趋势;p53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无表达,在异型增生组阳性表达率20.6%,胃癌组为42.4%,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在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凋亡抑制,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逐渐受抑而抑凋亡基因的表达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中Survivin、Caspase 3基因的表达与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检测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caspases家族的caspase3在大肠癌的表达,探讨两者在大肠癌发展、转移等生物学特性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大肠癌组织62例和25例正常大肠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TUNEL检测凋亡指数。结果62例大肠癌组织,35例Survivin表达阳性,大肠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56.4%,而在正常大肠组织中不表达。Caspase3在25例正常大肠组织中22例表达阳性(88%),在62例大肠癌组织中26例阳性表达(42.5%)。且survivin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比较,凋亡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3的活性来抑制凋亡,促使肿瘤增殖。检测survivin及caspase3基因的表达也许可以预测恶性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MUC-1基因在胃癌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胃癌MUC-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活检标本和外周血中MUC-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56例胃癌病例中MUC-1 mRNA阳性表达率为48.2%,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3.6%,临床分期中I和II期病人阳性表达率MUC-1 RNA为33.3%,MUC-1蛋白为40%,而-Ⅲ期病人则分别高达65.4%和69.2%,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外周血的癌细胞MUC-1高表达,阳性率为73%,结论:MUC-1是一种较好反映胃癌恶性程度和转移性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西咪替丁在体外对大肠癌细胞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MTT法体外检测西咪替丁对54例大肠癌患者癌细胞的药物敏感性,依其性别、年龄、部位、Dukes分期、p53蛋白表达分组,统计分析各组病例的敏感药物的差异。结果西咪替丁在54例大肠癌患者中有14例敏感,敏感率为25.9%;结肠癌的敏感率为46.2%,显著高于直肠癌(7.1%);p53阳性表达者的敏感率为40%,显著高于p53阴性者(8.3%);性别、年龄、Dukes分期与药物的敏感率无关。结论西咪替丁在体外对部分大肠癌患者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结肠癌和p53阳性表达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PCNA、P53和BCL-2三种基因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疲组化法检测44例手术切除NSCLC标本中三种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44例标本中29例(65.91%)PCNA过度表达.23例(52.27%)P53过度表达,21例(47.73%)BCL-2过度表达。PCNA和P53阳性表达率随分化程度升高而升高。BCL-2阳性表达率随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且高、低分化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阳性表达率在肺癌淋巴结有无转移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NA、P53和BCL-2基因过度表达可能与NSCLC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kp2、c-Myc和P27^kip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以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大肠粘膜、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及60例大肠癌组织中skp2、c-Myc和P27^kip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Skp2与c-Myc和P27^kip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结果:Skp2、c-Myc和P27^kip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67%、66.67%和21.67%。随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加深、病理分期延迟及伴有淋巴结的转移,P27^kip1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Skp2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c-Myc过表达与浸润深度加深、病理分期延迟及伴有淋巴结的转移有关。三者的阳性表达率均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大肠癌组织中Skp2与P27^kip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Skp2与c-Myc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从正常大肠粘膜-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癌过程中,Skp2、c-Myc和P27^kip1蛋白表达发生相应变化,均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其蛋白的检测可为判断大肠癌恶性进程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大肠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