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三叉神经患支内结缔组织改变与神经脱髓鞘的关系。方法对手术切取的TN患者三又神经患支标本及对照标本行髓鞘染色,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神经横截面形态改变,并采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半定量测量。结果形态观察及图像分析结果都显示TN患者三叉神经患支明显脱髓鞘,神经内结缔组织显著增生,F检验证实二者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结论TN患者三叉神经惠支内神经内结缔组织增生,可能是TN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我们对常规的COP、CHOP方案的用药剂量和时间均作了调整,并就阿霉素使用的安全剂量及中毒后的救治提出我们的看法。我们认为两周内给予阿霉素80mg是一比较安全的剂量,过量的阿霉素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生白能(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粒细胞缺乏症的救治具有明确的疗效,通常在用药4天后白细胞总数开始回升,10天后基本上能渡过粒细胞缺乏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聚乙烯己二醇包被脂质体—阿霉素药物系统(pegylated liposmal doxorubicin,PLD)在舌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药物分布和治疗效果,评估PLD治疗口腔肿瘤的价值。方法 建立金黄地鼠舌癌淋巴转移模型,并在癌周注射PLD及单纯阿霉素,分别观察肿瘤体积,外周血药浓度,淋巴结内药物浓度和分布等多项指标,并通过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其在淋巴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PLD组的抑癌能力及有效药物浓度均明显优于单纯阿霉素组。结论 PLD是进行口腔癌淋巴化疗的良好药物。  相似文献   

4.
卡铂、阿霉素微囊对Tca8113作用的体外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MTT法对顺铂、卡铂、阿霉素及自行研制的卡铂微囊、阿霉素徽囊进行了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发现阿霉素抗肿瘤作用强;采用本法制作微囊对药物的抗肿瘤活性无明显影响;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可以增强卡铂的作用;顺铂和卡铂在化疗中的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肌腱抗原(TN)在涎腺肿瘤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方法检测涎腺慢性炎症8例,良性肿瘤50例。恶性肿瘤57例中TN的表达。结果:在恶性肿瘤中,TN表达强度高于良性肿瘤和慢性炎症组织,低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有神经血管侵犯组与无神经血管侵犯组两者无明显差别。结论: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TN可能调节着涎腺肿瘤上皮细胞的黏附过程,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霉素诱导人涎腺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游离Ca2 ([Ca2 ]i)和蛋白激酶C(PKC)浓度的变化特点和意义。方法:选择阿霉素诱导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凋亡,采用光镜、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同时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内[Ca2 ]i,Bradford法测定PKC浓度。结果:阿霉素作用于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细胞24h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细胞凋亡过程中,胞内[Ca2 ]i明显升高;而PKC浓度在凋亡早期明显升高,到凋亡晚期则明显降低。结论:细胞内[Ca2 ]i和PKC浓度的改变是阿霉素诱导涎腺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为治疗涎腺癌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霉素作为G-四联体配体对Tca8113细胞端粒酶活性、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讨G-四联体结构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TRAP法和改良TRAP—G4法,分析阿霉素对Ra8113细胞端粒酶介导的端粒延伸反应的影响。研究分2个实验组进行,用药组培养液含2.5μmol几阿霉素,非用药组培养液加相应体积生理盐水,细胞培养1、3、5和7d后.利用TRAP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并对2实验组间凋亡率进行t检验;Giemsa染色和SA—β—gal染色观察凋亡和衰老细胞。结果:TRAP和改良TRAP—G4检测表明,阿霉素通过诱导G4形成抑制Tca8113细胞端粒酶介导的端粒延伸反应。在2.5μmol/L阿霉素作用下,Tca8113细胞端粒酶活性在3d后出现降低:用药组细胞增殖受抑制,停滞于G0—G1期和S期;所有观察期内2实验组间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出现衰老和凋亡细胞。结论:阿霉素诱导G-四联体形成,可抑制Tca8113细胞端粒酶活性,降低其增殖活性.促进衰老和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8.
盐酸吡柔比星又名吡喃阿霉素等,主要成分为吡柔比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端粒酶和端粒结合蛋白(TRF)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甲基噻唑四唑法(MTT)检测阿霉素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姬姆萨染色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和检测5mg/L阿霉素诱导凋亡情况;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分析端粒酶活性;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标记法观察和检测TRF表达及其水平。结果 5mg/L阿霉素处理Tca8113细胞5d和7d后,出现明显凋亡;端粒酶活性降低呈时间依赖性;TRF在细胞核内表达,其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霉素诱导Tca8113细胞凋亡可降低端粒酶活性,但不改变TRF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
阿霉素注射神经干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1989年以来,我们根据神经轴浆逆行运输原理采用了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本文对经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的302例病人术后随访情况予以总结,并对三叉神经撕脱术,无水酒精封闭术以及病变骨腔刮治术等治疗的40例患者予以比较分析,并对三叉神经痛的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阿霉素纳米微粒经舌动脉超选择性插管给药后,药物在靶器官及易损器官内的分布特点,探讨阿霉素纳米微粒治疗舌癌的靶向性.方法 将40只荷舌癌的纯种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阿霉素纳米微粒组和阿霉素组,每组20只,以超选择性舌动脉插管分别注射阿霉素和阿霉素纳米微粒.每组给药后1 h、5 h、15 h各处死5只兔,分别取舌、舌癌、心、肝、脾、肺、肾组织各1.0 g,血浆1 mL,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组织和血浆内的药物浓度.给药45 d后切取兔舌癌组织,制作连续病理切片,检测治疗效果.结果 给药后1 h、5 h、15 h,阿霉素纳米微粒组舌癌内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阿霉素组(P<0.01),而血浆、心、肺中阿霉素浓度则显著降低(P<0.01);阿霉素纳米微粒组中,给药后1 h、5 h、15 h以舌癌和舌组织内药物浓度为最高,各时间点均以心脏药物浓度为最低.45 d后阿霉素纳米微粒组均达到完全缓解,病理切片仅见少量癌细胞.结论 阿霉素纳米微粒经舌动脉超选择性插管给药后,可以显著提高阿霉素在舌癌病灶内的浓度,具有显著的靶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霉素影响端粒酶活性、端粒酶mRNA表达、细胞周期及周期蛋白表达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改良TRAP—G4法和RT—PCR法检测Tca8113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端粒酶hTERT和TP1mRNA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CyclinB1和CyclinA表达水平。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所有实验浓度阿霉素均可降低Tca8113细胞端粒酶活性.当端粒酶作用底物变为5'-(GGGATr),GGGTT-3’时,端粒延伸反应完全受到抑制;5μg/ml阿霉素作用24h后,hTERT和TP1mRNA表达降低,CyclinB1表达明显增强,G2/M期细胞百分率显著下降。结论:阿霉素抑制端粒酶活性、降低端粒酶表达、影响细胞周期及CyclinB1表达的作用机制与其诱导鸟嘌呤-四联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关于重组γ-干扰素与阿霉素联合应用对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细胞的体外培养及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实验分为4组:单独使用γ-干扰素组、单独使用阿霉素组、联合应用γ-干扰素与阿霉素组、对照组。结果显示:γ-干扰素对人粘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系具有一定的抑制增殖效果;γ-干扰素与阿霉素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强阿霉素抑制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增殖的效应,对裸鼠移植瘤的抑瘤率可达97%,且可改善动物的机体状况、降低阿霉素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霉素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75例(209支),随机分为阿霉素组(87例,104支)和无水乙醇组(88例,105支)。阿霉素组用1%阿霉素神经阻滞,无水乙醇组用无水乙醇神经阻滞,观察治疗后7d临床疗效及局部反应,并随访2年。结果治疗后7d并发症比较,阿霉素组局部肿胀9支、疼痛10支、神经分布区域麻木26支;无水乙醇组局部肿胀19支、疼痛20支、神经分布区域麻木36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7d阿霉素组有效率为93%,与无水乙醇组(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年阿霉素组有效率为81%,无水乙醇组为6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霉素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明显优于无水乙醇,且尤其适用于不能接受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阿霉素纳米微粒经兔舌动脉给药后,舌癌病灶及易损器官的药物分布,确定阿霉素纳米微粒治疗舌癌的靶向性。方法:将30只荷舌癌的纯种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阿霉素组和阿霉素纳米微粒组,每组15只。分别将阿霉素和聚氰基丙烯酸正丁脂阿霉素纳米微粒(平均粒径93.1nm±11.7nm),通过超选择舌动脉导管给药(药物剂量2mg/kg、药物浓度1mg/ml)。每组给药后1、5、15h分别处死5只兔,取舌、舌癌、心、肝、脾、肾组织各1.0g,血浆1ml,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组织和血浆内的药物浓度,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1、5、15h阿霉素纳米微粒组在舌肿瘤和舌组织内的药物含量显著高于游离阿霉素组(P<0.01);而非靶器官心、肝等药物浓度显著降低,差别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阿霉素纳米微粒经舌动脉给药,可以显著增加抗癌药物的靶向性,增加药物疗效,同时由于非靶器官药物浓度减少,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口腔颌面肿瘤活检标本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检测口腔颌面部癌肿活检标的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明确临床常用各种化疗药物对口腔癌敏感性差别。方法 150例口腔癌化疗前活检新鲜组织标本行改变MTT药敏检测。检测用药是顺铂、5-氟尿嘧啶、平阳霉素、紫杉醇、替尼泊苷、表阿霉素、长春地辛和甲氨蝶呤8种常用化疗药物。结果 150例标本成功完成MTT药敏检测的有140例,检测成功率是93.33%。MTT药敏检测所用药物浓度是各药物峰血浆浓度的5倍。结果表明,8种药物对口腔癌细胞体外平均生长抑制率分别是:替尼泊苷63.76%、顺铂25.93%、表阿霉素25.86%、紫杉醇23.52%、平阳霉素22.97%、氟尿嘧啶22.08%、长春地辛18.42%、甲氨蝶呤18.93%;替尼泊苷对口腔颌面恶性肿瘤体外抗瘤效果显著高于其他7种化疗药物(P<0.05)。>40%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标本对替尼泊苷、顺铂、表阿霉素3种药物中度以上敏感;>40%的腺源性口腔癌标本对替尼泊苷、紫杉醇和表阿霉互中度以上敏感。结论 大多数口腔颌面部癌肿对替尼泊苷敏感,顺铂、表阿霉素和紫杉醇敏感性也较高。替尼泊苷、表阿霉素和紫杉醇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有潜力的化疗药物,其敏感性强于长春地辛、氟尿嘧啶和甲氨蝶呤。临床上应用改良MTT药敏检测法,筛选口腔颌面部癌肿化疗的有效药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聚乙烯已二醇包被脂质体-阿霉素药物系统(pegylated liposmal doxorubicin,PLD)在舌癌模型的外周血及颈淋巴结内的药物浓度,探讨PLD治疗舌癌的价值。方法:建立舌癌淋巴转移模型的金黄地鼠40只,注射PLD后,分别观察外周血药浓度,淋巴结内药物浓度,并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PLD组的有铲药物浓度及持续作用时间明显优于阿霉素组。结论:PLD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系统,在控制口腔癌转移方面是具有一定潜力的。  相似文献   

18.
脂质体-阿霉素系统治疗舌癌及淋巴结转移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聚乙烯己二醇包被脂质体-阿霉素系统(pegylated liposmal doxorubicin,PLD)对舌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治疗效果。探讨PLD治疗口腔肿瘤的价值。方法:建立舌癌淋巴转移模型的金黄地鼠70只,分别观察体重,肿瘤体积、脏器转移、外周血药浓度和淋巴结内药物浓度。结果:PLD组的抑癌能力及有效药物浓度,全身反应明显优于阿霉素组。结论:PLD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系统,在控制口腔癌转移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眶下神经周围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10:1)的混合溶液后,神经干及三叉神经节内阿霉素自体荧光的表达及其时相变化。方法:将含10%NaCl和1%阿霉素的混合溶液(A组)或单纯10%NaCl(B组)注入大鼠眶下孔后,分别于10h、20h、2d、4d、7d和10d观察眶下神经及神经节内阿霉素荧光的表达。给药后每天观察大鼠须垫部的感觉功能变化。结果:眶下孔内神经周围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溶液后10h、20h、48h时,眶下神经外膜呈现连续强阳性荧光表达,神经干和三叉神经节内荧光表达呈上升趋势,48h达高峰,10d消失。A组对照侧、B组三叉神经节及所有动物的下颌神经、眼神经前根纤维及后根均未见荧光表达。结论:大鼠眶下孔内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后,可在三叉神经节前外侧区见到神经节细胞内的荧光表达。神经节细胞的荧光表达是阿霉素破坏神经节细胞的必要条件,经皮穿刺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有望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阿霉素眶下神经注射后对兔三叉神经节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阿霉素对兔眶下神经及三叉神经节的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阿霉素20μl注入眶下神经。从三叉神经复合动作电位、阿霉素自体荧光和形态学3个方面分不同时期对眶下神经、三叉神经节的病理生理改变予以观察。结果在适当浓度阿霉素作用下,阿霉素自体荧光于注射后10h出现,20h后达到高峰。复合动作电位振幅10h后开始降低,20h后基本消失。6个月后观察无恢复。术后15d始,可观察到病理改变,随时间延长而加重。6个月后无神经细胞再生表现。坏死神经和三叉神经节周围组织未见形态学改变。结论阿霉素可引起神经轴突和与其对应的神经元的永久损害。其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和自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