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量绝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电磁轴承来实现叶轮血泵转子的悬浮,同时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装置的结构和控制更加复杂,消耗控制电能,增加了装置的体积和重量.目的采用永磁轴承和液膜轴承设计无源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并与电磁磁悬浮方法设计的心室辅助装置进行比较.方法装置由径向驱动,仅包含一个定子和一个转子.转子由驱动磁钢和叶轮组成;电机线图和泵壳组成定子.在装置的两端安装两付永磁轴承,为转子提供轴向悬浮力.同时,通过机械设计方法在血泵内部形成液膜轴承,产生径向的液膜动压力使转子在工作转速条件下能够径向悬浮.结果装置重200 g,直径40mm.转子的位置测量实验表明,当血泵的转子转速超过3 250 r/min、流量大于1 L/min时转子能够悬浮起来;装置的血动力学试验表明,转子转速达到3 500~4 000 r/min时,血泵输出流量可达4~6 L/min,压力达到100 mm Hg,可以满足临床心室辅助的要求.结论采用永磁轴承和液膜轴承设计永久性心室辅助装置的思路是可行的,装置不仅可以输出符合心室辅助要求的流量和压力,而且装置的设计比电磁磁浮血泵更加简洁、不需要人为控制,而且体积小、质量轻,提高了可植人性.  相似文献   

2.
袁海宇  茹伟民  曾培  钱坤喜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800-6801,i002
背景:绝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电磁轴承来实现叶轮血泵转子的悬浮,同时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装置的结构和控制更加复杂,消耗控制电能,增加了装置的体积和重量。目的:采用永磁轴承和液膜轴承设计无源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并与电磁磁悬浮方法设计的心室辅助装置进行比较。方法:装置由径向驱动,仅包含一个定子和一个转子。转子由驱动磁钢和叶轮组成;电机线圈和泵壳组成定子。在装置的两端安装两付永磁轴承,为转子提供轴向悬浮力。同时,通过机械设计方法在血泵内部形成液膜轴承,产生径向的液膜动压力使转子在工作转速条件下能够径向悬浮。结果:装置重200g,直径40m。转子的位置测量实验表明,当血泵的转子转速超过3250r/min、流量大于1 L/min时转子能够悬浮起来;装置的血动力学试验表明,转子转速达到3500~4000 r/min时,血泵输出流量可达4~6 L/min,压力达到100mmHg,可以满足临床心室辅助的要求。结论:采用永磁轴承和液膜轴承设计永久性心室辅助装置的思路是可行的,装置不仅可以输出符合心室辅助要求的流量和压力,而且装置的设计比电磁磁浮血泵更加简洁、不需要人为控制,而且体积小、质量轻,提高了可植人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心室辅助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虽然有不同的血泵在国外应用于临床,却很少在国内应用,主要原因是其价格太高。因此在国内研制相对价格较低的能应用于临床的自主血泵迫在眉睫。目的:测试置入式磁悬浮离心心室辅助装置主体血泵的溶血性能。方法: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磁悬浮离心式心室辅助装置主体血泵内部流场做初步分析。血泵在后负荷100mmHg(1mmHg=0.133kPa)、流量5L/min情况下,通过体外模拟血循环系统驱动羊血测试血泵体外溶血性能,计算血泵实际标准溶血指数NIH。结果与结论:在设计工况下计算流体力学结果显示血泵内部流线平稳,整个流道内部壁面剪切力均在68.5Pa以下,内部静压力分布均匀,过渡平稳,没有不良区域出现。体外溶血实验测得标准溶血指数NIH值为(0.075±0.017)mg/L。提示血泵驱动叶片及内部流道设计合理,同第3代血泵相比有较好溶血性能。血泵实验期间无不良状况发生,可以进行下一步长期的动物体内实验,进而评估血泵体内血流动力学性能和血泵置入对实验动物脏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人工心脏输出流量进行及时精确的检测直接关系到人工心脏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中的效果,但实现起来却比较困难。目的:探究辅助循环过程中,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如何反映血泵的工作状态?通过体外辅助循环实验,结合理论分析法,以得到掌握血泵流量特性的神经网络结果。方法:为了正确地评估和检测心室辅助装置中血泵的工作状态,建立两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级联模型,评估血泵转速、压力的连续变化对流量的影响。在第一级中,运用BP神经网络来评估在血泵不同转速下连续变化的压力对流量的影响;在第二级中,运用径向基网络估计血泵转速连续变化对流量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将经训练的级联网络应用于评估转速、压力对流量造成的影响,其结果与以往的方法相比显示了很好的评估能力。  相似文献   

5.
背景:对人工心脏输出流量进行及时精确的检测直接关系到人工心脏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中的效果,但实现起来却比较困难。目的:探究辅助循环过程中,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如何反映血泵的工作状态?通过体外辅助循环实验,结合理论分析法,以得到掌握血泵流量特性的神经网络结果。方法:为了正确地评估和检测心室辅助装置中血泵的工作状态,建立两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级联模型,评估血泵转速、压力的连续变化对流量的影响。在第一级中,运用BP神经网络来评估在血泵不同转速下连续变化的压力对流量的影响;在第二级中,运用径向基网络估计血泵转速连续变化对流量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将经训练的级联网络应用于评估转速、压力对流量造成的影响,其结果与以往的方法相比显示了很好的评估能力。  相似文献   

6.
机械性辅助循环对挽救心泵功能衰竭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价值[1] 。但应用机械血泵进行心脏辅助可引起一些重要的并发症 ,如溶血和血栓形成等 ,亟待进一步解决[2 ,3] 。在正常条件下 ,血细胞生存的压力环境基本处于正压区 ,因此 ,需确定机械性循环时非生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尚缺乏相应的研究文献揭示负压与机械转流管道中血流溶血过程的关系。本试验探讨了负压对机械性溶血的影响 ,对辅助装置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1 材料和方法模拟循环线路如图 1所示。图 1 模拟循环线路示意图  模拟循环系统包括离心式血泵(由本研究室自制 ) ,泵输入 …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应对费森尤斯床边血滤机在突发停机血泵停止运行状态下,不能自主有效回血的情况,设计研发血泵扳手辅助管路回血,并探讨其应用后的效果。方法 2021年6月选取我院血液净化室9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取自身对照和模拟实践的方法,在德国费森尤斯床旁血滤机裸机状态下,以正常情况下管路回血全过程血泵平均转圈数50圈为标准,记录护士徒手辅助血泵回血完成所用时间;再记录护士使用血泵扳手辅助血泵回血完成所用时间,对2种方法用时进行比较。结果 当停机血泵停止运转时,使用血泵扳手辅助血泵转50圈所需时间(224.1±10.86)s,少于徒手辅助血泵转动时间(401.1±28.04)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当血滤机停机血泵停止运转时,与徒手辅助管路回血相比,采用血泵扳手辅助管路回血,可以明显缩短回血时间。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人工心脏研究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在装置的性能上,人们希望它能符合自然心脏的生理机制,满足受者的生理需求。目的:针对主动脉血泵的控制,提出了基于心率的血泵流量控制算法。方法:通过分析心率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心率与流量的关系模型,并根据人体心率流量关系验证血泵流量模型的准确性。运用PID控制算法对血泵流量进行控制。结果与结论:仿真结果表明血泵可以实现快速稳定的输出。当心率为75次/min时,流量能达到5.01L/min;在50~120次/min心率范围内,流量会随着心率的提高而增大;当心率大小于50次/min或于120次/min时,血泵工作在恒流量状态下。通过PID控制,可使流量在0.1s内跟踪上参考流量。基于心率的血泵流量模型能反映人体血流量需求,通过控制血泵可实现满足人体需求的流量输出。  相似文献   

9.
钱坤喜 《中国临床康复》2009,(26):5122-5124
尽管搏动流叶轮式辅助泵和伞人工心脏叶轮泵的研制,以及流线型叶轮叶片的应用取得了进展,但是到现在为止最佳的结果是直叶片非搏动流单心室辅助泵取得的。之前按仿生原理所做的所有努力似乎是徒劳的,文章回顾过去25年里人工心脏研究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成就,并且与读者分享作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尽管搏动流叶轮式辅助泵和全人工心脏叶轮泵的研制,以及流线型叶轮叶片的应用取得了进展,但是到现在为止最佳的结果是直叶片非搏动流单心室辅助泵取得的.之前按仿生原理所做的所有努力似乎是徒劳的,文章回顾过去25年里人工心脏研究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成就,并且与读者分享作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王辉  徐磊  贺毅  董建增 《磁共振成像》2019,10(6):415-419
目的用心脏磁共振评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患者心脏形态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并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心尖部厚度及左房形态、功能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就诊并完成心脏磁共振、心电图及超声心动检查的患者,挑选出其中AHCM患者69例及健康对照组25例,比较两组之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al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左心室心肌厚度、收缩末期左房容积(left atrial end systolicvolume,LAESV)、左房整体峰值纵向应变(left atrial peak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LAPGLS)、左房整体峰值周向应变(left atrial peak 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LAPGCS)及左房面积变化分数(fraction area change,FAC)的差异,以及LAPGLS和LAPGCS与其他左心房室结构及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左心室心尖部厚度、左心室心肌质量、LVEF、LAESV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APGLS及FAC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的LAPGCS差异则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而左心房收缩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左心房FAC可作为LAPGLS的替代指标来判断左心室舒张功能是否下降。  相似文献   

12.
背景:缬沙坦是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已有相当多的试验证实它对于心脏的保护作用。Val-PREST研究证实长期口服缬沙坦可使支架内的再狭窄率显著降低,但目前缺乏缬沙坦对中国人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率影响的研究报道。目的:评价成功介入治疗后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口服6个月缬沙坦对临床事件的影响。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法评估,前瞻性设计。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复兴医院、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对象:在北京8家3级甲等医院入选200例金属裸支架介入治疗成功后的冠心病患者,按照统一的随机号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入选工作2002-12/2003-10完成。实际入选病例数196例(缬沙坦组100例,对照组96例)。干预措施:两组基础用药相同(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β-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等),缬沙坦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mg(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SD34004),1次/d口服。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主要观察指标:①6个月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复发心肌缺血、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②6个月时部分患者完成重复冠脉造影检查或运动试验,观察结果。结果:①缬沙坦组有2例(2%)因药物耐受不良在随访过程中退出试验,共有194例完成随访。②2组患者基础情况没有差异,病变类型、心功能及病变血管支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6个月随访时,对照组死亡1例,两组各有1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缬沙坦组1例进行了靶血管重建,复发心肌缺血事件缬沙坦组略低于对照组(11.2%比15.6%),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④6个月重复血管造影在缬沙坦组有1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⑤6个月复查运动试验缬沙坦组阳性(25.7%)的比例低于对照组(36.4%),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成功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口服6个月缬沙坦有降低复发心肌缺血事件和运动试验阳性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根据检验标本信息闭环管理中的节点数据,分析血液标本转运过程中的问题,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手段,提高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转运的工作质量。方法 通过提取、分析2017年10—11月干预前27 511份样本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液标本转运中的相关数据,发现工作问题;将2018年3—4月33 032份样本数据为观察组,实施多科室联合管理、配送流程再造、信息系统完善等一体化管理措施。通过比较2组配送标本接收漏扫码率、采样-取样时长、取样-送样时长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数据比较,标本接收漏扫码率从15.459%降低至4.829%(P<0.05),检验采样-取样平均时长从(67.13±53.49)min缩短为(53.34±49.35)min,检验取样-送样平均时长从(51.10±81.58)min降至(38.60±49.5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标本遗失。结论 血液标本转运节点信息追溯能够发现标本转运中的问题,通过一体化管理降低了标本漏扫码率,提高标本转运速度,缩短标本存放时间,保证检验前的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14.
背景: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是痴呆的一个因素,国外学者研究发现APP17肽对其可能产生影响。目的:观察注射APP17肽后糖尿病小鼠Tau蛋白Ser202/Thr205磷酸化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老化研究室。材料:实验在首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北京市宣武医院脑老化研究室完成。选用8周龄雄性昆明小鼠18只,体质量28~32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糖尿病组,APP17肽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方法:用链脲佐菌素选择性地破坏胰岛β-细胞,诱发小鼠糖尿病模型,并皮下注射APP17肽给予治疗。4周后取脑组织进行AT-8(抗Ser202/Thr205特异单抗)免疫组化染色。主要观察指标:①形态学观察。②AT-8分布。③免疫组化染色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组AT-8阳性反应细胞广泛分布于压后颗粒皮层、海马、丘脑、下丘脑等部位,而对照组及APP17肽治疗组仅在压后颗粒皮层、海马可见阳性反应细胞,且着色淡。结论:糖尿病脑内多个区域的神经元可能存在较多的AT-8阳性细胞,而APP17肽可能使AT-8阳性反应细胞出现的部位和数量正常化。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胰岛素在脑内通过胰岛素受体底物发挥作用,APP17肽有神经营养功能,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受体底物改善胰岛素缺乏引起的糖尿病脑病。目的: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熏观察APP17肽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宣武医院脑老化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3-09/10在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及宣武医院脑老化研究室完成,选择雄性昆明小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APP17肽治疗组3组,每组6只。方法:①糖尿病组和APP17肽治疗组小鼠按200mg/kg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熏3d后测尾部非禁食血糖熏大于15mmol/L者被认为糖尿病模型建立。②APP17肽治疗组于糖尿病造模2周后皮下注射APP17肽熏每次0.35μg/只熏1次/d熏共注射2周。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干预。③给链脲佐菌素4周后熏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进行胰岛素受体底物1免疫组化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脑胰岛素受体底物1阳性细胞形态及分布。结果:18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组胰岛素受体底物1阳性反应细胞广泛分布于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等部位熏而正常对照组及APP17肽治疗组仅在皮质、海马见有阳性反应细胞熏且着色淡。②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及APP17肽治疗组脑海马胰岛素受体底物1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细胞数分别为(28.7±1.5),(9.2±1.5),(10.1±1.4)个/10倍物镜,糖尿病组高于其他两组(P<0.001)。结论:糖尿病小鼠脑内多个区域的神经元存在较多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阳性细胞熏APP17肽能使胰岛素受体底物1阳性反应细胞出现的部位和数量正常化熏从而改善糖尿病小鼠海马神经元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准护理应用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9)和对照组(n=28),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主动脉疾病精准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122.5±12.8)mmHg,舒张压(69.3±7.2)mmH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综合征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护理模式可有效控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血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背景:D-半乳糖衰老模型具有与人类自然衰老相类似的生化改变,蛋白磷酸酯酶1在D-半乳糖脑老化小鼠表达降低是否与脑老化过程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APP17肽及救脑益智胶囊水提液对D-半乳糖脑老化小鼠海马蛋白磷酸酯酶1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和宣武医院脑老化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3-07/2004-07在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雄性昆明小鼠40只。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方法: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D-半乳糖对照组、APP17肽治疗组、中药小剂量治疗组、中药大剂量治疗组,每组动物8只。脑老化小鼠模型D-半乳糖组,APP17肽治疗组,中药小剂量治疗组,中药大剂量治疗组4组每日皮下注射半乳糖50mg/kg体质量,同时在APP17肽治疗组皮下注射APP17肽,每次每只小鼠注射含APP17肽0.35μg的生理盐水0.1mL,1次/d,连续注射3个月。中药治疗组分别给予0.3g/kg和1.0g/kg的救脑益智水提液(由北京朝阳门医院和山西曲沃传统医学研究所研制,其主要成分有:党参、白术、龟甲、穿山甲等)灌胃,1次/d。两个对照组每天注射和灌注等量的生理盐水,3个月后取脑组织做蛋白磷酸酯酶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动物海马蛋白磷酸酯酶1的表达。结果:4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D-半乳糖小鼠和大剂量救脑益智胶囊水提液治疗组小鼠海马蛋白磷酸酯酶1阳性细胞数目少,染色淡;正常小鼠、APP17肽保护和救脑益智胶囊水提液小剂量治疗的D-半乳糖小鼠海马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多,胞浆与突起深染。结论:抑制凋亡的蛋白磷酸酯酶1在D-半乳糖小鼠海马表达降低。APP17肽和小剂量救脑益智胶囊水提液治疗能影响D-半乳糖脑病小鼠脑内蛋白磷酸酯酶1的表达,使之接近正常。而大剂量救脑益智胶囊水提液治疗无此作用,其量效关系特点还需要进一步考察验证。  相似文献   

18.
背景颅脑损伤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内脏并发症,其中心血管并发症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所致循环和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及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水平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3/2004在首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和北京天坛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健康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只.方法颅脑损伤组用局部重物撞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对照组不打击.在撞击即时点后24 h取材,每组10只用于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检测,另外10只用于心肌病例形态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用均相竞争放免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的表达.③采用酶反应速率法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活性.④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等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4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颅脑损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65.52±176.71),(485.03±86.13)ng/L,P<0.05].②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活性颅脑损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2.77±4.07),(3.49±1.55)μkat/L,P<0.05].③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的表达颅脑损伤组的阳性反应物面积与灰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④苏木精-伊红染色颅脑损伤组心肌细胞胞浆强嗜酸性染色,明显的胞质皱缩,肌纤维断裂、减少或消失,可见心肌局灶性水样变性、溶解或坏死.超微结构的病理观察均见心肌病理损害.结论大鼠颅脑损伤可导致心肌损害的发生,血管紧张素系统变化可能是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性膝关节炎保守治疗一直以尽量减少膝关节负重及保持肌肉锻炼为主,急性发作时辅以非类固醇抗炎镇痛药.目的探讨玻璃酸钠膝关节腔内注射结合倍他米松痛点注射对骨性膝关节炎疼痛症状的缓解效应. 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对象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疼痛门诊2004-01/10就诊的骨性膝关节炎患者45例,年龄40~85岁.方法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液行患膝关节腔内注射,2.5 mL/次,1次/周,5周为1个疗程.详细体格检查,寻找膝关节周围痛点.使用消炎镇痛液行痛点注射,每一痛点用药2.0~3.0 mL.每周治疗前重复体格检查,若有痛点则继续行痛点注射,若经过治疗已经没有痛点则仅行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主要观察指标①安静时、运动时疼痛评分.②疼痛消失时间和应用倍他米松治疗的次数.结果纳入的4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联合治疗1周后安静时疼痛和运动时疼痛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安静时疼痛较运动时疼痛缓解为著(P<0.01).②疼痛平均于治疗后(17.07±6.00)d消失,应用倍他米松治疗的次数平均为(2.42±0.78)次.③病例中无一例出现注射后局部关节疼痛等不良反应.结论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倍他米松痛点注射可有效缓解骨性膝关节炎的疼痛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