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幸存者多有偏瘫后遗症,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笔者总结中风神志障碍、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斜及语言蹇涩五大主证,在临床上运用针药配合,辨治体会如下:一、神志障碍(昏迷):有闭证与脱证之分,均属危笃证候。(一)闭证:突然跌倒,昏迷不醒,两手紧握,牙关紧闭,便秘,小便不通。  相似文献   

2.
偏瘫是指脑中风后遗留的,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症.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等特点.中风患者经挽救生命后往往遗留有不同程度、形式不一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痛苦.早期康复是指在中风发病后,只要病人没有出现神志障碍和严重并发症,不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均应在24h后开始康复治疗,且偏瘫的康复治疗应选择2-3种康复方法综合应用[1].笔者现就近年来对头针和促通技术治疗偏瘫作的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风痰瘀阻型是中风常见证型之一,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痰多而黏,喉中痰鸣,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等症状[1]。中风急性期治疗后常遗留中风偏瘫,据统计,在存活的中风患者中,超过80%患者存在肢体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采用穴位敷贴法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偏瘫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的相关性。方法 :用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医院 ,用Spearman(斯皮尔曼相关 )分析方法进行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有阴虚阳亢 (火热 )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阴虚血瘀证与感觉障碍、自发性神经痛呈正相关 ,与口角斜呈负相关。阴虚阳亢 (火热 )证与肢体硬瘫、肢体麻木呈正相关 ,与肢瘫软硬不显、自发性神经痛呈负相关。气虚血瘀证与肢体软瘫呈正相关 ,与肢体硬瘫、口角斜、肢体麻木、感觉障碍等均呈负相关。风痰阻络证与肢瘫软硬不显、口角斜、吞咽困难呈正相关 ,与肢体硬瘫呈负相关。结论 :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与中风主症各自的病机特点有关 ,提示中风后遗症的辨证要重视主症变化  相似文献   

5.
张培义  朱恒康  张华光 《光明中医》2022,(23):4403-4406
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给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损害,其偏瘫等后遗症更使患者痛苦万分。中医学几千年来对于治疗中风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显著,近年来中医人不断在针刺治疗中风方法上进行临床研究并取得喜人成果。笔者对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成果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中风偏瘫的临床治疗提供不同思路。  相似文献   

6.
郑丽 《光明中医》2009,24(11):2186-2188
通过探讨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认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中风后常见证型,而本虚多以气血亏虚多见,标实则与痰、瘀、风、火相关,临床常以痰瘀、痰湿、痰火、风痰或夹杂多见。因此,从虚实辨证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基本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7.
浅谈从痰论治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人经急性期抢救神志清醒后,多留有或轻或重的后遗症。此时若治疗及时得当,可使相当一部分病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尚可继续参加工作、劳动。若延误或治疗不当就可能留有终身残废。所以在中风病的防治中,后遗症的治疗亦是较关键的环节。笔者临证工作10余年,对本病从痰论治,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入化痰药获效较佳,现浅谈体会如下。中风的成因,虽有虚、火、风、痰、瘀等之分别,但以痰湿为多见。中风病人以肥胖者居多,胖人多痰湿,而胖人常喜食酒腻肥甘,聚湿生痰,壅塞中焦,脾失健运,痰郁化热,痰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风左偏瘫和右偏瘫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方法:对首次发作的中风左偏瘫组136例和右偏瘫组124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两组各证型的例数及比例,比较两组证型分布的差异。结果:左偏瘫组证型分布依次为血瘀、阴虚阳亢、痰、气虚、火热、风,右偏瘫组证型分布依次为痰、气虚、火热、风、血瘀、阴虚阳亢,两组血瘀证、阴虚阳亢证、痰证、气虚证分别对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左偏瘫组证型以血瘀证、阴虚阳亢证多见,右偏瘫组证型以痰证、气虚证多见,两组证型分布的差异对于中医辨证论治中风偏瘫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757例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的相关性。方法:用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医院,用Spearman(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有阴虚阳亢(火热)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阴虚血瘀证与感觉障碍、自发性神经痛呈正相关,与口角呙斜呈负相关。阴虚阳亢(火热)证与肢体硬瘫、肢体麻木呈正相关,与肢瘫软硬不显、自发性神经痛呈负相关。气虚血瘀证与肢体软瘫呈正相关,与肢体硬瘫、口角呙斜、肢体麻木、感觉障碍等均呈负相关。风痰阻络证与肢瘫软硬不显、口角呙斜、吞咽困难呈正相关,与肢体硬瘫呈负相关。结论: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与中风主症各自的病机特点有关,提示中风后遗症的辨证要重视主症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程丑夫教授论治中风后遗症经验。程教授认为,中风后遗症病机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虚、气血虚为发病之本,瘀血、痰浊为标;治以补虚扶正、健脾补益气血为基础,泻实祛邪,注重活血通络、祛痰。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中风后遗症分为肝风痰热证,脾虚肝旺、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分别选用导痰汤、醒脾汤、补阳还五汤加减,可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风根据有无神志改变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仅有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无神志改变称为中经络,合并有神志改变者称为中脏腑。中脏腑又根据其虚实分为闭证与脱证。历代医家治疗中风闭证多应用镇肝息风、化痰清热开窍、温经活络诸法,虽能取得疗效,但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急性出血性中风偏侧肢体障碍、痰火上攻为标,其本在于瘀热上行阻于脑部。笔者从瘀热立论,应用凉血散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以期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疗效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4.
中风为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疾病 ,起病急 ,变化快 ,证候复杂 ,致残率高。急性期经过救治 ,神志清楚后多留有后遗症———偏瘫 ,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部分自理能力丧失 ,给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精神、经济上的负担。因此 ,加强后遗症的功能锻炼及护理 ,是减少致残率的关键。笔者对 5 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了观察和护理 ,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中风后偏瘫患者 5 0例 ,均属不完全性偏瘫。其中男 30例 ,女 2 0例 ;年龄最大 71岁 ,最小 5 4岁 ,平均5 5岁 ;住院 2 8~ 92d ,平均 6 0d。2 护理方法2 1 基础护理 :中风后偏瘫患者…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并因其常遗留后遗症,并反复发作而使治疗颇为棘手.中风之发病主要与风、火、痰、气、瘀有关,而痰在中风的病因病症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痰可分为风痰、湿痰、热痰,贯穿于中风病的整个发病过程.结合理论、文献及临床实际应用,笔者认为重视痰证的治疗无论是在中风的急性进展期、恢复期还是预防中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 偏瘫,属中风后遗证范畴,病机多为气虚血滞,风痰阻络,痰瘀同病。据此,从1990年4月至1991年4月笔者采取痰瘀同治的方法,收治偏瘫3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风是一种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以中老年人为多发人群。中风病发病后,虽经有效救治,但大多数患者会遗留神志不清、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肢体不遂等后遗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李智杰教授基于络病理论及现代研究,认为中风病本虚标实,病程缠绵,以肝肾阴虚或气血亏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病程半年以上,气虚血亏,痰瘀阻络,络脉不通,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进入中风后遗症期。李智杰教授基于“久病入络”运用虫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总结其治疗经验,以供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风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属中医“偏枯”“偏风”范畴,其病位及病理表现与维筋相交“伤左角,右足不用”的理论一脉相承。巨刺属古代九刺之一,通过“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的操作方法调整机体气血阴阳,是维筋相交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特殊针法。维筋与肢体功能活动联系密切,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意义重大。分期巨刺则是根据偏瘫早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不同临床表现,辨其经络及部位所采取以刺健侧为主的方法,针对患肢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疗效突出。本研究从维筋相交与中风偏瘫的关系出发,认为维筋受损是偏瘫的核心病机,治疗应首辨偏瘫分期,采用分期巨刺,早期调益元神,恢复期疏导经气,后遗症期温运阳气,进而达到平衡阴阳、通经养筋的目的。故基于维筋相交理论指导临床,以期为治疗中风偏瘫及传承巨刺疗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将118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型,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缺血性中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水平。结果: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中医证型特点是以血瘀证、阴虚阳亢证、气虚证为主,而此3证血浆HCY水平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风证组、火热证组、痰证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中医证型特点与血浆HCY水平有关.为辨证施治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