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作为新手父母,最为焦虑和抓狂地莫过于半夜突然发现孩子生起病来:发热、呕吐、惊厥,当半夜发现孩子有这些症状时,该如何应对呢?为此,本期我们特别整理了"三大夜间急症应对方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发热应急护理若半夜发现孩子有发热的症状时,家长不要过度焦虑,首先做好如下护理:测量体温如果采用的是水银温度计,居家建议测量腋下体温,操作比肛温方便且安全些。每次测温要在腋下至少夹5分钟(哭闹或测温时  相似文献   

2.
1病例介绍患者王XX,男,38岁,已生育一男一女,1989年获准出国打工,于国外染上艾滋病毒,1992年1月回国探亲时,被厦门市卫生检疫局检出,1997年2月发病,4月9日死亡,为我市首例艾滋病死亡者。1997年2月,患者开始发热,体温持续在38+C至39C之间,仅在当地村卫生所购退热药内服,未作其他治疗,继而食欲不振,腹泻、疲乏、消瘦。发病50天后,求治于某医院,有作如上主诉,但隐瞒艾滋病感染史并漏诉慢性腹泻。医院门诊检出腋下肿块,初诊为“腋下脓肿”,收外科住院治疗。医生进一步体检,发现患者颌下、锁骨上、腋下及纵隔淋巴结均肿…  相似文献   

3.
发热乳房肿块心包积液黑便浙江医科大学绍兴市第一教学医院内科教研室(312000)茅尧生,彭放病例摘要患者,女性,60岁。因右腋下淋巴结肿大一年,发热3月,右乳房肿块,黑便20余天,于1990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于1989年8月发现右腋下有三颗蚕豆...  相似文献   

4.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22岁,大学生.发现左腋下疼痛性包块4 d入院.患者在上举左上肢时感觉腋下轻度疼痛,自己触摸到一个核桃大小包块,轻度触痛,皮肤表面正常,不伴发热、盗汗,无咽痛、咳嗽,精神状态好,食欲正常.3周前左手无名指被猫咬伤,伤口处红、肿、痛,口服"罗红霉素"2 d,伤口红、肿、痛逐渐消失,并按程序注射狂犬疫苗5针.  相似文献   

5.
对3~14岁的572名正常儿童分别测量直肠和腋下或口腔和腋下温度,分析不同年龄小儿的体温正常值范围及不同测温法的相互关系,发现小儿体温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年龄阶段小儿体温正常值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由此认为判定小儿有否发热应注意年龄因素.  相似文献   

6.
孕妇,41岁,主要因"停经33+周,双下肢浮肿2月,发热伴胸闷气短2日余"入院.末次月经:2009年3月27日,预产期:2010年1月4日,既往体健.孕妇于入院前2月出现双下肢浮肿,休息后可缓解,于1月前在当地医院产检时发现血压为170/120mmHg,未做治疗.  相似文献   

7.
发热是儿科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凡体温超过正常范围(腋下温度36-37度,肛温36.5-37,5度)即为发热,发热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高热惊厥,甚至死亡。1临床资料我院儿科年2011年3月至2010年9月共收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7岁。于1986年10月12日饮酒后全身出现皮疹伴搔痒,同月20日发现右耳后有一蚕豆大包块,此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发病后2个月出现间歇性发热,多汗,咳嗽,右侧胸痛,皮肤搔痒加重,对症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9.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2岁,大学生。发现左腋下疼痛性包块4d入院。患者在上举左上肢时感觉腋下轻度疼痛,自己触摸到一个核桃大小包块,轻度触痛,皮肤表面正常,不伴发热、盗汗,无咽痛、咳嗽,精神状态好,食欲正常。3周前左手无名指被猫咬伤,伤口处红、肿、痛,口服“罗红霉素”2d,伤口红、肿、痛逐渐消失,并按程序注射狂犬疫苗5针。查体:体温37.5℃,咽部轻度充血,右侧颌下扪及2个黄豆大小淋巴结,左腋下扪及1个3cm×2cm×2cm大小淋巴结,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质地中等、轻度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无波动感。胸部X线透视检查:双肺无异常发现,…  相似文献   

10.
患儿寇某,女,6月龄,足月顺产,1998年4月16日出生,产后24h在某医院产科常规皮内接种卡介苗(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批号971216·失效期1999年3月).2个月后,其母发现患儿左腋下胸壁处,有一黄豆大小红色斑,因无不适未予治疗.至4个月时红斑逐渐增大为 1.5cm X1.5cm肿物.同年 9月1日脓肿破溃感染发热就诊住院,9月20日行左腋下胸壁皮下组织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正>冬季流感频发,尤其在人群密集区域比如学校发生的风险更加大,孩子们生病时常会出现发热症状,那退热药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体温超过多少度为发热?发热到什么程度需要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腋下温度大于或等于37.5℃定义为发热。退热治疗主要目的是缓解发热带来的不  相似文献   

12.
<正>1临床资料向某,男,19岁,因"发现左侧腘窝包块2月"于2009年9月24日入院。患者两个月前触及左侧腘窝处皮下一小包块,花生米大小,质软,局部皮肤无突起及红肿热痛,不伴全身发热、头痛、乏力等不适。  相似文献   

13.
3—14岁以下正常儿童体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14岁的572名正常儿童分别测量直肠和腋下或口腔和下温度,分析不同年龄小儿的体温正常值范围及不同测温法的相互关系,发现小儿体温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录同年龄阶段小儿体温正常值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由此认为判定小儿有否发热应注意年龄畸形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5岁,于2004年1月27日发热37.4℃,伴尿痛、尿频,按"尿路感染"治疗5d后症状缓解.2月17日再次发热3d,体温均未超过38℃,伴咳嗽,咽痛,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7d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全市发热门诊就诊人员症状监测系统"在疫情期间的监测数据,为政府下一步开展新冠病毒肺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导出2020年2月11日至3月16日"全市发热门诊就诊人员症状监测系统"数据,并结合利用其发现的确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8 296人,发现确诊病例38例;经趋势卡方检验,发热门诊就诊率(Z=629.11,P=0.0000.005)从第2周开始逐渐下降;不同地区发热门诊就诊率(χ~2=2 819.54,P=0.0000.05)与确诊率(χ~2=7.80,P=0.0050.05)差异提示,市区确诊率较高,县区就诊率较高;不同年龄段发热门诊就诊率(Z=2 261.99,P=0.0000.008)与确诊率(Z=10.69,P=0.0010.008)提示,就诊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确诊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襄阳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效果显著,但下一步仍应加强对重点地区(市区)与重点年龄段(儿童青少年)发热门诊就诊人员的筛查力度。  相似文献   

16.
猫抓病国内文献已有报道,我院曾收1例,误诊为皮脂腺囊肿及急性淋巴瘤,本文综合文献,结合本例的经验教训报告如下: 患者,男,15岁。因在腋下发现包块15天,1988年1月11日入院。于1987年12月27日洗澡时偶然发现左腋下有一鸽蛋大包块,无任何不适,第二天来我院,门道诊断为皮脂腺囊肿,未作处理。此后包块迅速增大,且有阵发性刺痛、触痛及酸胀感。1988年1月8日再次就诊,拟为“恶性淋巴瘤”收住院。患者纳平,二便正常,无发热、头痛、咳嗽、恶心、呕吐、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发病前有与猫密切接触史,但无明确抓、咬  相似文献   

17.
发热是极为常见的症状,因此而就医者约占内科急诊总数的30%以上。但人们对发热的认识仍存在某些误解。何谓发热目前普遍采用腋下测温法。若人体体温>37度,昼夜间波动>1度即为发热,<38度的发热称为低热,38~39度为中度热,39~41度为高热,>41度为过高热。发热持续在2周以上体温>  相似文献   

18.
“发烧”,医学上称为发热,即体温比正常温度高0.5℃以上。通常,人体的体温可以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但有个体差异,少数人体温可以低于36.2℃或高于37.2℃。一般情况下,临床多将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5℃称为发热。 大多数人的发热是由于能引起发热的物质作用于机体所致。医学上把这种能引起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把由致热原所致的发热称为致热原性发热;又根据致热原的来源不同,分为感染性发热及非感染性发热。发热的临床经  相似文献   

19.
例1女,50岁,以胸闷、胸痛2年,加重3个月之主诉入院.入院查体发现左腋下单发的肿大淋巴结,胸部64排CT扫描示:右肺中叶、左肺下叶多发结节,纵隔内多个大小不等结节,双侧胸腔积液.行左腋下淋巴结摘除活检术,病理结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未确诊出院.  相似文献   

20.
合理处理发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通常以腋下体温37~37·9℃为低热、38~38·9℃为中度发热、39~41℃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很多人,特别是家长,对孩子发热过度恐惧和焦虑,如:我们在临床上常见有人每天去医院三四趟,迫切要求医生多次肌肉注射退热针,甚至不合理地应用激素类药物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