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将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照MRI观测脊髓受压程度及信号的变化特点,进行手术前后随访,比较改善率.结果 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脊髓的受压程度与改善率呈负相关(P<0.01),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组预后较好,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组预后较差.结论 MRI检查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2例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病人,根据病情分别采取保守治疗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结果:经2年-5年,平均3年2个月随访,本组22例病人肢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对于MRI显示脊髓无明显受压患者,经保守治疗多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MRI显示脊髓有明显受压患者,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有利于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述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过伸性损伤临床特点、损伤机制和评价一次性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方法:将35例诊断为颈椎管狭窄并发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患者分为手术组(12例)和非手术组(23例),手术组行一次性前后路手术,一期前路复位、间盘摘除、植骨、内固定术+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手术均为一人完成。术后随访1年,计算JOA评分,对术前术后颈椎管矢状径及术后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脊髓功能改善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颈椎管矢状径明显扩大,CT示由术前的(10.9±1.8)mm扩大到术后的(18.5±2.3)mm。根据JOA评分评定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脊髓功能改善率,非手术组1、3、6和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率为45.5%、48.3%、50.4%和53.2%,手术组术后 1、3、6和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率为53.4%、55.1%、57.5%和59.7%,明显高于非手术组脊髓功能改善率(P<0.05)。结论:颈椎管狭窄并发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患者及早行一次性前后路手术恢复颈椎稳定性,同时给予脊髓充分减压,最大限度地恢复脊髓神经功能,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I检查中过伸位与过屈位脊髓矢状径变化幅度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11月,共53例颈椎病患者术前行高分辨率1.5 TMR中立位及过伸过屈位成像并量化脊髓T2信号强度值,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1个月~3年,平均14.6个月.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变脊髓信号强度、颈椎活动度等不同指标.将患者按动态脊髓受压程度分为两组,分析两组间各观察指标的差异.并运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检验动态脊髓受压幅度与术前JOA评分及改善率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JOA评分为(9.2±2.5),末次随访为(13.8±2.8),末次随访改善率为(57.02±16.23)%.经两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动态受压变化组患者在颈椎活动度、脊髓T2信号强度方面高于低动态受压变化组,在术前JOA评分及病程方面小于低动态受压变化组.改善率、术前JOA评分与动态脊髓受压幅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P=0.643及-0.27、P=0.04.结论 在病程较短的前提下,脊髓神经动态受压变化的程度与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关系,而与颈椎病预后的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5.
Qian J  Tian Y  Hu JH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7):3368-3370
目的 对颈椎病与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进行初步的临床研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对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手术的55岁以下男性颈椎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患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减退的病例共19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初步探讨,并统计术前和术后随访时勃起功能障碍评分(IIEF-5)和JOA评分的改善率及两者相关性.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年龄48.8岁,其中12例行前路手术,7例行后路手术.随访5~18个月,平均11.8个月.所有勃起功能障碍的男性颈椎病患者术前临床及影像学上均有脊髓受压表现.IIEF-5评分为(12.1±5.6)分.术后末次随访时84.2%的病例勃起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IIEF-5为(17.6±5.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勃起功能改善率平均为39.8%,而同期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59.3%,但相关分析显示两者间无相关性(P=0.172).另外不同的手术入路间勃起功能障碍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4).结论 颈椎病脊髓压迫除了可导致常见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受损外,还可能与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手术减压则可能有助于改善该功能,但反应神经脊髓功能的JOA评分和勃起功能障碍评分两者的改善率没有相关性.上述结论尚待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并深入研究其机制.  相似文献   

6.
李家冉  郭涛 《中华全科医学》2023,(5):753-756+760
目的 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术后脊髓功能恢复与术前颈椎MR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1年9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52例,采用JOA评分和改善率评定患者颈脊髓损伤功能。针对脊髓损伤MRI类型、脊髓损伤MRI范围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与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术后预后的相关性,并明确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52例。男性41例,女性11例,年龄为36~76(58.50±10.46)岁。入院时JOA评分为(5.69±2.09)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1.84±2.79)分,改善率为(54.49±20.1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脊髓损伤MRI类型、脊髓损伤MRI范围与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术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脊髓损伤MRI类型较脊髓损伤MRI范围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影响更大。结论 脊髓损伤MRI类型、脊髓损伤MRI范围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研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方法: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病人21例,用JOA17分法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变化,测量术前术后椎管矢状径变化。结果:术后2W-3W内18例(85.71%)病人获不同程度症状改善。10个月后20例(95.23%)病情获得好转,脊髓功能的平均改善率达68%。术后颈椎椎管矢状径扩大明显。结论:①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扩大椎管容积,缓解脊髓压迫,改善脊髓功能。②本手术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③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且单节段或两节段脊髓受压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后路手术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导致颈脊髓病需再次手术的患者资料,通过总结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的再次手术治疗策略及其疗效,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术后进展的再次外科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方法:在2006年5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中,选取既往因后纵韧带骨化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再次手术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节段及手术入路,采用前方入路减压者12例,采用后方入路扩大减压者5例。采取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脊髓功能。将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症状持续时间,脊髓高信号,是否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因素与术前JOA评分及术后JOA改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ANOVA方差分析;手术前、后的JOA改善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随访时间60~348个月,平均137.5个月。手术均顺利完成,首次手术和再次后路手术各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再次手术时,前路手术有2例、后路有1例发生硬膜撕裂致脑脊液漏,无感染发生。不同临床因素与术前JOA评分及JOA改善率无显著相关性。首次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患者的JOA评分从术前9.4±4.1升高到12.8±2.8,有显著改善(P<0.01),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导致颈脊髓病后又出现下降,再次手术后较术前神经功能显著改善(P<0.05)。再次手术的远期改善率较第一次术后的首次改善率和再次手术后6个月的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的改变制定的再次手术减压策略,能显著改善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导致的脊髓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2例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病人,根据病情分别采取保守治疗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结果:经2年~5年,平均3年2个月随访,本组22例病人肢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对于MRI显示脊髓无明显受压患者,经保守治疗多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MRI显示脊髓有明显受压患者,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有利于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脊髓损伤后髋关节严重异位骨化的临床效果以及预防措施,为提高患者的预后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例脊髓损伤后髋关节严重异位骨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髋关节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情况与髋关节功能相比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手术治疗脊髓损伤后髋关节严重异位骨化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情况,同时改善髋关节的活动度,减少了对患者的护理强度,可在临床上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手术时机及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5例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损伤机制、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手术方法。结果:23例病人采用手术治疗,2例采用非手术疗法,17例痊愈,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4例死亡。结论:早作头颅CT扫描、早诊断、早手术,术中充分减压、止血、避免横窦二次受压和注意对冲性损伤,是提高外伤性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A series of368 cases of cervical spine injuri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Section of Orthopaedics and Rehabilitation,School of Medicine,SIU and studied to definethe so-called multiple level injuries and determine the clinical patterns for the benefit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evaluation of surgical results.Of the368 cases,3o casesbelonged to multiple level injuies of the cervical spine,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hreegroups:(1)cervical spine fracture associated with a thoracic or lumbar spinal fracture(12 cases),(2)non-contiguous fractures in the cervical spine(10 cases)and(3)morethan two-leVeI contiguous injuries of the CerviCa1 spine(8 cases).The mechanism of In-juries and possible results of treatment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手术治疗方法、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本组自1999年9月-2008年7月手术治疗的62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按照JOA评分标准判定其术后改善率,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 62例患者中合并原发性椎管狭窄23例,术前MRI示脊髓信号改变者21例;采用前路手术23例,后路手术37例,后前路联合手术2例.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为72.7%,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为58.1%.后前路联合手术2例,改善率分别为32.3%和30.1%.前路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9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3例、切口感染2例、术后局部血肿压迫脊髓至神经症状急性加重1例.后路手术后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7例,皮肤坏死、切口不愈5例.结论 应根据后纵韧带骨化部位、范围及椎管狭窄率选择合适手术方法,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氟骨症引起的黄韧带骨化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评价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术疗效。方法:收集2008-01~2009-12氟骨症黄韧带骨化(OLF)病例19例。病人OLF所累及脊柱水平均行后路全椎板切除术。病人术前体检,行X线平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和尿氟测定。术后查体、复查MRI,观察病人临床恢复及椎管狭窄缓解状况。应用ASIA评估标准进行分级,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评分对比,评价脊髓损伤进行脊髓减压的治疗效果。术中切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制作切片观察。结果:术后除2例长期严重截瘫病人外,余17(89.5%)例病人症状均较术前有所改善,症状明显改善12例(63.2%)。复查MRI,显示OLF累及节段椎管狭窄均明显缓解。术后病理切片示骨质硬化和软骨内成骨。结论:氟中毒是高氟地区黄韧带骨化的重要病因,可累及全脊柱大量椎体节段。MRI可明确脊髓病变情况,并为OLF术前诊断、鉴别诊断,术后评估提供依据。氟中毒椎管狭窄需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特征,探讨手术治疗的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30例支气管类癌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病理证实,21例为典型支气管类癌,9例为非典型支气管类癌;手术治疗后21例病人存活超过5年,其中10例超过10年;4例3年内死于肝脑转移,5例术后不足5年,仍健在。结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肺癌,支气管类癌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手术是治疗支气管类癌的主要方法,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胆石症致门脉高压症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石症所致的门脉高压症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二家医院 10年间收治的 36例胆石症门脉高压症患者 ,根据Child分级的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结果 :肝功ChildA级的患者 ,无论行一期分流或断流均有较好的结局 ;ChildB级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仍可以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ChildC级的患者 ,即使行简单的外引流或二期手术 ,仍有半数以上的死亡率 ;结论 :胆石症性门脉高压与门脉高压性胆石症是二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胆石症 -胆道梗道-肝纤维化 -胆汁性肝硬化 -门脉高压症这一疾病发展的不同环节上 ,ChildA级的患者宜采用一期、根治性的手术 ;ChildB和ChildC级的患者 ,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以胆石症治疗为重点 ,尽可能缩小手术范围和创伤 ;此类患者术后 1周内肝功能明显较术前恶化 ,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维护 ;术中使用生长抑素和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并有利于术后肝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Harrington装置可使胸腰段脊柱骨折和骨折脱位者获得良好复位。由于它对脊柱有坚固的稳定作用,因而对截瘫病人的护理也较为适宜,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和推广。1981~1986年用脊柱支撑器治疗78例胸腰骨折脱位并截瘫。其中41例不完全瘫痪者功能得到了恢复,37例完全性瘫痪中12例感觉、运动有部分恢复,术后有两例在8和3个月时脱钩。本文还就手术方法及一些临床问题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这一手术对这类截瘫病人的康复是一种有较好疗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本科手术治疗纵隔软组织肿瘤23例,占同期手术治疗纵隔肿瘤390例的5.9%,年龄35岁以下者17例,占73.9%。男女之比为4.8:1(19/4),本病的临床及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学检查。本组中良性肿瘤15例(65.2%),恶性肿瘤8例(34.8%),手术治疗24例次,肿瘤切除率为91.7%(22/24),手术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前路钉板系统在颈椎骨折脱位早期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钉板系统在早期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115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钛钢前路颈椎锁定钢板(AO系统,Spine-tech,Orion系统)内固定,结果:除1例皮肤伤口感染,1例术后出现喉返神经牵拉现象外,其余术中,术后无并发症,未见螺钉钢板松动,肿出,断裂现象,术后病人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早期前路减压手术疗效满意,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前路颈椎钉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材料相容性好,内固定确实,为早期行颈脊髓前路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20.
前路钉板系统在颈椎骨折脱位早期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钉板系统在早期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 115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钛钢前路颈椎锁定钢板 (AO系统 ,Spine -tech ,Orion系统 )内固定。结果 :除 1例皮肤伤口感染 ,1例术后出现喉返神经牵拉现象外 ,其余术中、术后无并发症 ,未见螺钉钢板松动、脱出、断裂现象 ,术后病人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早期前路减压手术疗效满意 ,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前路颈椎钉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材料相容性好 ,内固定确实 ,为早期行颈脊髓前路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