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伴有骨脆性增高及易导致骨折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妇女,主要表现症状为全身骨痛,腰腿痛,易发生骨折等。现就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定义)。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院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质量。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降低,骨组织的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高,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腰背疼和病理性骨折,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中,发生率高达60%以上。一些最新提供的药物已证实能够降低骨质疏松症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风险。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现在仍然有越来越多的骨折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需要新的治疗药物和理念。新的骨形成促进剂和骨吸收抑制剂,如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通过维持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平衡,从而维持骨形成。基于对骨质疏松症在病理生理学上更深入的理解,这些新药物的出现,将对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很大的改善,有助于大大降低目前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在发生率,该研究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引起骨折。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发生率为7.31%~12.2%,而将近一半的脆性骨折发生在骨量减少者中~([2])。由于骨量丢失通常在无症状的情况下发生~([3]),常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即Osteoporisis简称OP),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它是由于生理性或病理性骨矿物质丢失(各种原因)导致机被性骨机能不全或者骨折危险性增加的疼痛综合症即骨质疏松症,简称OP。1990年10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三届国际OP大会上下的定义是: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以及随之而来的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1994)。  相似文献   

7.
随着卵巢雌激素产生下降,更年期骨质疏松的标志是骨矿物质和结构元素的侵袭性和持续性丧失,导致骨强度降低和骨折风险增加。骨折风险预测通过开发骨小梁评分(有助于评估骨微结构,增加标准骨密度测定值和骨折风险评估工具算法技术)等方法得到显著提高。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疗法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骨质疏松症的单一治疗仍是临床实践的主要问题。预防骨折和降低骨折风险目标的新型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案正在超越传统单一骨质疏松症的抗吸收剂和合成代谢剂治疗。  相似文献   

8.
徐献明 《重庆医学》2012,41(15):1502-150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减少。临床以疼痛、脊柱变形及发生脆性骨折为表现,早期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骨质疏松症已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由环境因素调节的一种多基因疾病。传统上,将骨转换生化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起病隐匿,悄然发生,往往以骨痛、腰背下肢酸痛、乏力、麻木及骨折为主要表现而就诊,严重减低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自2005年以来,笔者用中成药骨疏宁[1]内服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痛63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退化为特征,骨强度降低,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主要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三类.最先发生于以松质骨为主的骨结构区,最大危害在于易发骨折,20%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有发生骨质疏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矿含量减少,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升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高,治疗费用大,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在于预防,尤其女性绝经后30~60%患有骨质疏松症,50岁以上骨折危险性持续上升。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常以同性别、同部位峰值骨量2、5s的骨密度为诊断标准。但骨密度不能完全反映骨弹性、骨强度,故不能很好地预测骨折危险程度。定时超声骨量,  相似文献   

12.
<正>骨质疏松症(osto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代谢性骨病~([1])。骨转换率增高,骨形成低于骨吸收是导致绝经后OP的主要机制~([2])。福美加是一种能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率抗OP药物,  相似文献   

13.
一骨质疏松症 (一)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之病名,对骨质疏松症的现代认识也只是在十余年的事,然而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对骨病的描述与记载甚为丰富,有骨痿、骨枯、骨痹、骨蚀、骨极、历节等.根据所述及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笔者认为,骨质疏松症与"骨痹" 骨痿等频为相似,且与"骨痿"更相近.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继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临床以腰背疼痛,身长缩短、驼背,甚则骨折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医学科普》2014,(9):48-48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质量降低、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骼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折的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osteopomsis,OP)是以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约占骨质疏松症的90%,它又可分为两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位居全球常见病的第7位,由骨质疏松所致的骨痛和骨折可直接影响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骨质疏松症治疗的药物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主要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两大类。  相似文献   

16.
冯佳  苏林冲  向阳 《安徽医学》2012,33(6):767-770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肌无力、身材缩短和骨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其病因主要是与年龄、妊娠和哺乳、活性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水平、雌激素、遗传、钙的摄入量,还有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等多因素相  相似文献   

17.
骨创伤患者骨碱性磷酸酶检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蓉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6):2195-2196
本文简要概述了骨折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骨质疏松是导致中老年骨折的重要因素。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中老年骨折患者,95%病人血液骨碱性磷酸酶(BALP)超出正常范围(>250U/L~450U/L)。非骨质疏松引起的青壮年骨折患者,83%病人BALP在正常范围,17%在正常范围上限,与正常对照组基本一致。BALP对于骨质疏松症骨折的诊断是一种简便、可靠、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讨论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2001年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应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没有明确的病因。  相似文献   

19.
刘涛  任成山 《重庆医学》2013,(22):2674-2676
骨质疏松症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多发生于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绝经后妇女骨组织更新加快,骨形成降低而骨吸收增加,引起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症常引起腕、脊椎和髋的骨折。随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日趋增高,其预防和治疗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雷奈酸锶(trontium ranelate,SR)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本文分析了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25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发生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了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