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小肠移植已成为治疗常规手段无法治愈的小肠疾病的理想方法[1].目前,在全球领先的小肠移植中心,受者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别可达90%和80%[2],这固然与小肠移植外科技术、适应证选择、围手术期处理、排斥反应监测、感染防治及促进移植肠功能恢复等主要技术进步有关,但小肠是一个高度免疫原性器官,移植肠的排斥反应是小肠移植成功的最主要障碍,因而预防排斥反应的措施,如免疫抑制方案及理念的改进在小肠移植的整个环节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本文就小肠移植中相关免疫抑制方案的变化,以及更为重要的新治疗理念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患者最为理想的治疗方式.自1988年德国Deltz成功进行首例人体小肠移植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小肠移植的关键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小肠移植的患者和移植物的存活率大大提高,国际上已将小肠移植作为肠衰竭患者的常规治疗方式,而国内小肠移植仍处于临床起步阶段.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建立大动物小肠移植模型的基础上,1994年完成亚太地区第1例小肠移植,在小肠移植起步阶段的环孢霉素A时代取得了存活近1年的疗效,成为当年国家十大医药新闻之一[1],2003年我们又完成国内首例肝小肠联合移  相似文献   

3.
小肠移植临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小肠移植的现状80年代后期随着环孢素A(CsA)的问世 ,小肠移植才开始有了根本性的突破。 1 987年Starzl等[1 ] 为 1例肠衰竭患儿成功实施包括肝、胰、小肠和胃的首例腹腔多脏器移植 ,术后存活 6个月 ;1 989年Grant等[2 ] 又率先实施了首例肝 小肠移植 ,并获得成功。据国际小肠移植登记处统计[3] 资料显示 ,1 985年~ 1 997年 2月 ,全球共有 33家机构为 2 60人开展了 2 73例次的小肠移植 ,移植例数逐年递增 ,1 996年达 58例 ,2 / 3的受者为儿童和青少年。移植类型包括 :伴或不伴结肠的单独小肠移植 (41 % )、肝 小肠移植 (…  相似文献   

4.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中移植肠管的植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肠移植是治疗晚期肠功能衰竭综合征的有效方法[1 3 ] ,在移植肠的植入技术方法上存有争议[1,2 ] 。我院于1999年 5月 2 0日成功地进行了国内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4 ] ,2 0 0 1年 1月 6日又施行了第 2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临床资料例 1男 ,18岁 ,身高 185cm ,体重 48kg。因肠扭转坏死切除大部小肠 ,残余空肠 40cm。 1999年 5月 2 0日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供体为患者父亲 ,44岁。例 2男 ,15岁 ,身高16 7cm ,体重 34kg。因盲肠旁疝嵌顿肠坏死切除大部小肠及盲肠 ,残余空肠 10cm。 2 0 0 1年 1月 6日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供…  相似文献   

5.
小肠移植是治疗小肠功能衰竭终末期的唯一确切手段.移植手术导致移植肠外源性神经去除,内源性神经连续性被破坏,产生肠功能障碍,成为影响术后移植肠功能恢复的原因之一.大量研究显示,失神经支配导致移植肠的运动,分泌,吸收功能均发生变化[1,2],影响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6.
自1964年人类实施首例肠移植至今已近50年,同其他器官移植一样,小肠移植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受者和移植物的1年存活率已达到其他实体器官移植的水平,但更长时间的存活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1].肠移植分为单独小肠移植、肝肠联合移植和腹腔器官簇移植.单独小肠移植的适应证为肠衰竭患者,而一旦出现肠外营养导致的肝功能衰竭,就需要施行肝肠联合移植.  相似文献   

7.
����С����ֲ�ٴ���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是高免疫源性器官 ,小肠移植往往导致严重的排斥反应 ,活体小肠移植供体多为亲属 ,具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 ,并能减少局部冷缺血时间 ,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发展前景 ,受到广泛的关注。1 临床背景  活体小肠移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据 1996年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1] ,在世界范围内的 180例小肠移植病例中 ,大部分为尸体供肠 ,只有少数为活体小肠移植 ,但外科技术及存活情况有很大差异[2~ 6] 。 1988年Deltz报道了首例成功的活体小肠移植[7] ,一例 42岁的短肠综合征的妇女接受了其同胞妹妹的小肠。第二例成功的活体小肠移植于1995年在…  相似文献   

8.
小肠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全球先进的小肠移植中心移植术后患者和移植脏器一年存活率已分别达到92%和89%[1],这得益于小肠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进步.我们总结已完成的多例单纯小肠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结合学习美国Pittsburgh大学Thomas E.Starzl器官移植研究所先进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对单纯小肠移植围手术期处理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
肠扭转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扭转是一段肠袢沿其系膜长轴旋转而形成的闭袢型肠梗阻,也是绞窄性肠梗阻[1],其病死率可高达15%~20%[2].肠扭转可见于从新生儿到老年的不同阶段.各游离的肠段均可发生扭转,但以小肠和乙状结肠为多.我科自2001年8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肠扭转36例.  相似文献   

10.
1964年美国的Deterling首次施行人小肠移植2例,但2例均因排斥反应分别于术后12h和2d切除坏死小肠。到1972年以前,全世界共施行8例小肠移植,其中1例存活6个月,其余均未超过1个月。1972年环孢素A投入临床应用,但小肠移植的存活率改善不明显,加之全肠外营养的发展,1970~1987年间临床小肠移植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87年,美国匹兹堡移植中心成功为1例肠功能衰竭患儿实行了腹部多器官移植。  相似文献   

11.
小肠移植是目前治疗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移植技术不断进步,对术后感染的有效控制,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小肠移植的预后不断改善[1].文献报道,全球最大的小肠移植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其移植物和受者的1年存活率分别达到92%和89%,受者的5年存活率达75%.但是小肠移植的远期疗效仍不理想,高达30%~40%的受者在移植后5年出现难以逆转的慢性排斥反应,需要切除移植小肠,恢复肠外营养或再次移植口].因此慢性排斥反应是目前影响小肠移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现就小肠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2.
小肠移植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肠移植 (SBT)是治疗终末期肠功能衰竭 ,如短肠综合征的唯一确切方法[1] 。虽然从 196 4年Detterling开始临床第 1例活体和第 2例尸体供肠移植[2 3] 起的小肠移植已有 35年历史 ,但由于技术和免疫排斥等原因 ,SBT一直没有成为标准的外科手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极其重要。SBT实验动物模型常用的动物有大鼠 ,小鼠 ,猪和犬等。一、大鼠大鼠作为SBT模型较其他动物有显著的优点 ,如 :购买和饲养的花费低 ,免疫学的构成更可控和对感染相对较强的抵抗力等[4 ] 。因此 ,在SBT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活体小肠移植术供肠灌洗和保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理想方法。目前仅有少数国家开展这项研究工作 ,而开展临床活体小肠移植的则更少 ,全世界至今仅报道 9例[1] 。我们于 1999年 5月 2 0日施行了国内首例临床活体小肠移植 ,现将供肠灌洗和保存过程中的初浅体会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供体男性 ,44岁 ,为受体之父。受体 ,男性 ,18岁 ,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大部切除 ,仅残余空肠 40cm ,每日腹泻 10余次 ,均为未消化食物 ,诊断为短肠综合征。2 .供肠的灌洗、修整及保存 :仔细分离好支配供肠的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分支后 ,经周围静脉注入 5 0 0 0…  相似文献   

14.
1967年Minnesota大学Lillehei首先报道人体小肠移植 ,移植一短段十二指肠用于胰腺移植的一部分 ,随之又移植了一例胃、小肠和胰腺 ,但长期效果不佳。即使在 1 978年引进了环孢霉素后仍不能降低由于排斥和脓毒症引起的高死亡率。Grant于 1 990年报道了一例小肠、肝联合移植的长期存活结果。Ontario国际小肠移植注册处报告小肠移植的 3年移植体和病人生存率分别为 40 %和 5 0 %。移植指征为短肠综合征。1 996年英国两个移植中心受英格兰和威尔士国家专家顾问团的委托对成人小肠移植进行评估 ,评估对象均为不可逆小肠功能衰竭和因胃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5.
大鼠旋转输液装置与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肠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1].建立稳定可靠的近交系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是进行临床小肠移植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以往由于成本高、操作困难、大鼠术后存活率低,使得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6.
刘婧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542-543
在全胃肠外营养(以下简称TPN)应用于临床以前,肠衰竭患者几乎难以生存,而长期的TPN支持,不仅费用昂贵,患者生活质量差,对肝脏损害也非常严重[1]。多年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理想疗法[2]。然而目前活体小肠移植只在少数国家开展,因为在人体脏器中,小肠属于高免疫原性器官,小肠移植是大器官移植中甚为复杂且困难的手术之一[3]。我院在历  相似文献   

17.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患者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包括单独小肠移植、肝 小肠联合移植和含小肠的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非常高 ,平均每位患者发生 4次感染 ,感染约占移植术后死亡原因的 5 0 % [1] ,因此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极为重要。一、小肠移植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1.手术前因素 :( 1)由于原发病 ,小肠移植患者在术前一般要经历一次甚至多次腹部手术 ,部分患者直到小肠移植前 ,可能仍存在消化道瘘和 (或 )尚未控制的腹腔感染灶 ;部分患者有长时间入住ICU病房和长期应用大剂量广谱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当实质性器官如肾和肝脏的移植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已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时,临床小肠移植治疗肠功能衰竭则刚刚起步,在保存技术和免疫抑制方案不成熟的早期临床尝试几乎都不成功,经数十年发展,临床小肠移植有了长足进步,据国际肠移植中心登记,已有33个医疗中心为260例病人作了273次小肠移植,一年成活率达60%,但与实质性器官移植相比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与小肠移植自身的特点有关。小肠移植适应证小肠移植的适应证为不可逆性小肠功能衰竭,以全肠外营养(TPN)提供营养而生存,并尝试所有增加残肠适应功能失败的病人。目前小肠功能衰竭的定义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移植小肠吸收功能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20只近交系Wistar(RT1k)大鼠行异位全小肠移植后第2天开始分2组给予肠外营养(TPN)至第10天,常规TPN支持为对照组;常规TPN支持的同时加用HGF(150μg·kg-1·d-1)为HGF组,两组完成小肠移植及TPN支持的大鼠分别测定移植肠对稳定性同位素15N标记的甘氨酸(15N-Gly)的吸收功能和移植肠黏膜功能酶包括双糖酶(乳糖酶、蔗糖酶及麦芽糖酶)及Na+-K+ATP酶活性,观察移植肠对氨基酸吸收能力的变化及功能酶改变。结果HGF组1、2、3h时血浆15N-Gly丰度值分别为1.875%、2.314%和2.479%,对照组分别为0.205%、0.683%和0.823%;HGF组血浆15N-Gly丰度分别为对照组的9.2倍(P=0.006)、3.4倍(P=0.003)和3.0倍(P=0.01)。HGF组及对照组移植肠黏膜Na+-K+ATP酶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基准(P<0.0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双糖酶活性较正常基准明显降低(P<0.05),HGF组双糖酶活性较基准下降不明显(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GF能保护大鼠移植小肠对氨基酸的吸收功能及功能酶活性。  相似文献   

20.
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最理想的方法,但由于供体的短缺和其剧烈的排斥反应及因此而导致的远远低于实质脏器移植的成功率,使小肠移植的临床开展受到极大的限制。1小肠移植的发展和现状小肠移植的实验研究早在1902年即已开始,而首例临床小肠移植于1964年由Detterling等开展,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