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核仁形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对淋巴结、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和恶性淋巴瘤的细胞核内AgNoR的数量、形状大小和分布规律进行了观察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淋巴结细胞核内AgNOR均数1.93±0.76,淋巴结反应性增生3.07±1.14,恶性淋巴瘤5.41±1.21。从AgNoR数量范围表明,在淋巴结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之间,反应性增生与恶性淋巴瘤之间存在少量重叠。恶性淋巴瘤细胞核中AgNoR形状不规则,分布散乱,有的呈碎片状,平均计数明显增多,反映了随着细胞异型程度的增大,细胞活性增强的趋势。因此AgNoR的观察和研究在鉴别淋巴组织良恶性肿瘤,尤其是交界性肿瘤是有研究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丛琦  解礼华 《吉林医学》1996,17(1):13-14
本研究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BNoR)染色技术,在光镜下观察了72例淋巴结活检标本。光镜定量观察显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及恶性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AgNoR数目均显著多于慢性淋巴结炎,恶性淋巴瘤组AgNoR均值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但两组中AgNoR数值个别有重叠。结果提示,淋巴结活检标本进行AgNoR数目及形态表现的观察,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恶性淋巴瘤浅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及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恶性淋巴瘤浅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45个受累浅表肿大淋巴结声像图,并选择40例患者43个良性反应性增生肿大淋巴结做对比.比较两组淋巴结长径与短径比(L/S)、淋巴门髓质部形态(淋巴门髓质部存在时,还需比较淋巴门髓质部宽径与淋巴结宽径比)、结内血流分布,并比较两组患者浅表肿大淋巴结分布部位数.结果 恶性淋巴瘤淋巴结多数呈类圆形(L/S<2)、淋巴门髓质消失、非淋巴门型血流,且常多处肿大.同时本组资料中约1/3的恶性淋巴瘤声像图类似良性反应性增生,但这类淋巴瘤淋巴门髓质形态特异,可资鉴别.结论 超声对恶性淋巴瘤引起的浅表淋巴结肿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对声像图类似良性反应性增生的一类淋巴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普通HE切片对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选择18 例淋巴结弥漫型反应性增生和9 例免疫组化已证实的恶性淋巴瘤,在普通HE切片上进行病理改变的对比分析。结果:恶性淋巴瘤多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的破坏,排列紊乱的薄壁血管,和明显异形性的细胞成分等;而反应性增生则相反。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了这些特征。结论:淋巴结结构的破坏,血管增生,细胞形态和背景成分在良恶性鉴别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胃的良性淋巴样组织增生(Benign Lymp-hoid hyperplasia)作为一种独立疾病为Smith氏等于1958年首先提出。他们称为反应性淋巴样组织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他们从131例病理诊断为胃的恶性淋巴瘤病例中,复查出42例有不同程度反应性增生为特点的良性疾病,认为不应诊断为恶性淋巴  相似文献   

6.
郑萍 《四川医学》1999,20(6):567-568
目的:探讨普通HE切片对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选择18例淋巴结弥漫型反应性增生和9例免疫组化已证实的恶性淋巴瘤,在普通HE切片上进行病理改变的对比分析。结果:恶性淋巴瘤多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的破坏,排列紊乱的薄壁血管,和明显异形性的细胞成分等;而反应性增生则相反。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了这些特征。结论:淋巴结结构的破坏,血管增生,细胞形态和背景成分在良恶生鉴别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86例淋巴网状组织疾病进行抗κ和λ轻链抗血清标记。结果表明,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均为多克隆性。35例B细胞恶性淋巴瘤中,单克隆9例,大致单克隆15例,多克隆11例。提示单克隆和大致单克隆对确诊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有重要价值,多克隆性标记并不能完全排除恶性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淋巴套区淋巴瘤(Mantle-Zone Lymphoma,MZL)是近年来才被病理学界认识并命名的一型恶性淋巴瘤。国内仅有个案报道。鉴于此瘤形态结构颇易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相混淆,正确认  相似文献   

9.
在淋巴结活检中,反应性增生与恶性淋巴瘤的组织学鉴别诊断有时颇为困难,由此而造成误诊的病例也很常见。一、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概念与病因性类型:凡由已知感染原因引起的淋巴结慢性特异性增生性炎症,可称为慢性特异性淋巴结炎(如结核),而没有证据是感染引起,只是由某种抗原引起淋巴结的慢性非特异性增生性炎症,也可称为淋巴样增生,或淋巴结病,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10.
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 (简称MALT 淋巴瘤 )属淋巴结以外与粘膜相关的一种肿瘤。以前曾被误认为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或假性淋巴瘤 ,现在已明确将它定性为一特殊类型的淋巴瘤 ,即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 ,MALT)。是一组惰性的低度恶性淋巴  相似文献   

11.
<正> 胃假性淋巴瘤是发生在胃的十分少见的良性淋巴样组织增生。因局部常形成溃疡或与溃疡病并存,临床、X 线及胃镜检查易误诊为胃溃疡病、溃疡恶变或胃癌;因组织学改变颇似某些高分化恶性淋巴瘤,病理组织学上常将其误诊为胃恶性淋巴瘤。在文献上胃假性淋巴瘤有多种名称,如胃良性淋巴组织增殖,胃反应性淋巴网织细胞增生,胃淋巴样增生,慢性淋巴性胃炎,滤泡性胃炎,胃肠道假性白血病,淋巴息肉,胃良性淋巴瘤等。本病在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53BP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53BP1表达强度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MALT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0例MALT淋巴瘤和10例肿瘤周围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切片做53 BP1的抗原标记,检测其各自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53BP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高强度表达,表达强度与在MALT淋巴瘤和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的表达强度有明显差异(P<0.01);在MALT淋巴瘤中和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中呈低强度表达,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53BP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强度较高,在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强度较低,53BP1的表达强度可能作为诊断淋巴瘤恶性程度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舌根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方法 本文对我院1992.1-1998.12收治的3例舌根瘤样新生物进行了免疫组化、病理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误诊为舌根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病案均为舌根恶性淋巴瘤。结论 由于肿瘤复杂的组织图象,常易致临床误诊。免疫组化检查为临床诊断舌根恶性淋巴瘤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7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34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淋巴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患者淋巴组织中NF-κB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F-κB表达和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B细胞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中NF-κB表达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患者(P<0.05)。NF-κB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发生部位无关(P>0.05),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恶性程度和国际预后指数(IPI)有关(P<0.05)。结论 NF-κB的表达与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成为该病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E2F1、BIRC5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恶性淋巴瘤及15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E2F1、BIRC5蛋白的表达. 结果 恶性淋巴瘤中E2F1、BIRC5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组中的表达(P<0.05).E2F1、BIRC5蛋白在侵袭性及高侵袭性淋巴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惰性淋巴瘤中的表达(P<0.01),而两者在侵袭性与高侵袭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E2F1、BIRC5蛋白在Ⅲ期和Ⅳ期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中的表达(P<0.01).此外,经统计学分析,E2F1、BIRC5蛋白在不同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E2F1与BIRC5蛋白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E2F1和BIRC5的高表达可能是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6.
钱永生 《安庆医学》2000,21(1):43-44
<正> 淋巴瘤与淋巴结高度反应性增生的病人,都有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在临床上难以确诊并很容易误诊。 1.生物学行为及特征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网状组织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视淋巴瘤分型不同而有所不同,淋巴结高度反应性增生多与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它是淋巴结对不同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包括细菌、病毒、损伤、肿瘤、寄生虫和药物治疗等。消除病因后则淋巴结可自行缩小。 2.临床表现及细胞学特点 2.1 临床表现淋巴瘤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两  相似文献   

17.
反应性增生与肿瘤的鉴别是淋巴组织病理的难题.使得病理医师不得不去寻找新的技术方法以求达到理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就淋巴瘤细胞核的形志定量分析进行探讨,以期对诊断恶性淋巴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16例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OL),对部分病例作了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标记,结果表明:16例中恶性淋巴瘤9例,反应性增生2例,炎性假瘤5例。提示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OL良、恶性的鉴别,恶性淋巴瘤的组织学分型,结合文献对OL的病理分类与预后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56例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进行核仁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多项指标定量研究,发现恶性淋巴瘤、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与炎性假瘤及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的AgNOR颗粒均数、大小、形态及位置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AgNOR定量分析对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鉴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恶性淋巴瘤组织学鉴别诊断的困难。特通过对9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作以下的几项观察:(1)淋巴滤泡的分布、外壳、生发中心细胞组成和分期;(2)滤泡外淋巴组织组成细胞、淋巴窦的改变;(3)滤泡内外小血管、网状纤维的分布与数量变化;(4)淋巴结包膜外炎细 胞浸润等项进行观察,探索其变化规律。同时取滤泡型与弥漫型恶性淋巴瘤共20例作相应项目的对比观察。 观察结果分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其主要结论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