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患者,男,40岁,主因右侧肢体无力4 h于2011年2月17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既往吸炯史15年,平均20支/d,间断饮酒。查体:右侧肢体肌力Ⅲ级,余神经系统未见阳性定位体征。头颅CT示:右基底节、右额叶深部腔隙性脑梗死;头颅磁共振成像(MR)示:右基底节、右额叶深部陈旧腔隙性脑梗死;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图1 A、B)示:两侧颈内动脉、基底动脉显示较细,颈内动脉虹吸段显示不清,右侧大脑前动脉及右侧大脑后动脉似可见显影,其余血管均无清晰显示,代之以较多细小侧支循环血管,形态走形均不清晰,呈烟雾状。诊  相似文献   

2.
例1,男,46岁,2年前开始间歇性头痛、头晕,逐渐加重,有时伴有恶心、呕吐。5个月后,突然眼睑及口唇抽搐,嘴吐白沫,约10分钟后消失,此后常有类似发作。入院前几天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呛食,神志有时不清。检查:精神淡漠,双眼底视乳头水肿。右中枢性面瘫。咽反射迟缺,悬雍垂偏左。左例偏瘫。双腹壁反射消失。提睾反射迟钝。膝反射左侧活跃。脑脊液检查:潘氏试验( ),细胞数10个/mm~3,糖定量30—40mg%。双侧颈内动脉造影:右侧大脑前动脉向左侧呈弧形移位,虹吸部C1、2聚拢。左侧虹吸部向下受压呈“u”字形,大脑前动脉呈弧形向左移位,距中线  相似文献   

3.
利用头颈CT血管成像( CTA )技术筛查出单侧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患者,分为变异优势侧组和劣势侧组,再根据前循环是否有变异分为前循环完整组和非完整组,后运用颅脑CT灌注( CTP)技术分别测量两组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血容量( CBV)、脑组织血流量(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造影剂达峰时间(TTD)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优势侧和劣势侧进行配对t检验. 90例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的患者中右侧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失30例,右侧大脑后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失5例,左侧大脑后交通动脉纤细或缺失49例,左侧大脑后动脉缺失6 例. 前循环完整组73例;前循环非完整组17例,其中7例为前交通动脉缺失,10例为单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 前循环完整组后循环优势侧CBV、CBF、MTT、TTD与劣势侧各组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循环非完整组后循环优势侧CBV、TTD与劣势侧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T、TTD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在前循环完整组,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劣势侧与优势侧脑血流灌注无明显差异;在前循环非完整组,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劣势侧MTT大于优势侧,CBF小于优势侧,与临床不明原因的晕厥可能有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4.
例 1 ,患者 ,男 ,5 0岁 ,已婚 ,广东澄海市人 ,因右耳鸣 ,右耳听力下降 4月 ,右鼻塞 1月于 1 999年 3月 8日入院 ,入院时伴右颞部持续性隐痛 ,右侧面麻 ,无复视 ,无吸涕血 ,无声嘶。查体 :鼻咽顶后壁偏右菜花样肿物 ,约2cm× 1cm ,侵及右侧咽隐窝。右侧头面部及颊粘膜浅感觉减退 ,伸舌右偏 ,右鼻唇沟变浅。右上颈肿大淋巴结 1个约 2cm× 3cm ,右中颈肿大淋巴结 1个 ,约 0 .5cm× 0 .5cm ,均质硬 ,活动受限。鼻咽及颅底CT平扫 :鼻咽右侧壁 ,顶后壁明显增厚 ,右侧咽鼓管口及咽隐窝变浅 ,右咽旁间隙消失 ,颈动脉鞘界限不清 ,颅底…  相似文献   

5.
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并不少见,约占14%,多数发生在异网样新生血管和扩张的侧支循环上。笔者报告2例烟雾病合并脉络膜后动脉的假性动脉瘤。例1:男,36岁。2个月前突然头痛、跌倒,不省人事约12h。外院检查脑膜刺激征阳性,腰穿为血性脑脊液。按蛛网膜下腔出血对症处理,病情稳定后转来我院。血压16.5/9.3kPa,全身体检无特殊发现。头颅 CT 在增强后显示右侧脑室三角部有一直径约1.0cm 的圆形高密度影。全脑血管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大脑前、中动脉细小,脑底有异网形成,眼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增粗,右侧脉络膜后动脉上有0.5×0.8cm 的动脉瘤影。左侧颈内动脉也有类似改变。诊断为烟雾病合并脉络膜后动脉瘤。在全麻下经右顶叶进入侧脑室三角  相似文献   

6.
黄尚飞 《吉林医学》2011,(35):7550-7551
目的:回顾性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特征,旨在提高对CT诊断的认识。方法:对35例CT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35例均行CT平扫,其中11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35例中单侧血肿26例,其中左侧16例,右侧10例,双侧血肿9例;血肿呈新月形24例,梭形5例,"3"字形6例;脑沟变浅或消失30例,脑白质塌陷征和灰白质界面内移27例,患侧脑室受压变形、向健侧移位18例,大脑镰下疝5例,35例CT诊断正确30例,漏诊5例。结论:由于血肿呈等密度,平扫很难观察血肿全貌,而间接征像如脑沟消失,灰白质界面内移,中线移位,脑室变形、移位,侧裂池消失等征像,对本病的定性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脑白质塌陷征和灰白质界面内移、脑沟变浅或消失更具有价值,CT增强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28岁、未婚。1978年3月27日下午7时突然头痛、呕吐,步行来院急诊。经检查无阳性体征发现,给予对症处理。3小时后患者头痛急遮加剧、频频呕吐,并迅速陷入昏迷。检查:双侧瞳孔散大(右0.7Cm、左0.5Cm)、对光反应消失。眼底视神经乳头边缘清晰、右侧有大片出血.颈项强直,左侧上下肢活动少,双侧Babinski征阳性,血压170/110 mmHg,脉搏110次/分,呼吸30次/分。右侧颈内动脉造影正位象显示大脑前动脉向左移位0.3 Cm;侧位象大脑前动脉胼胝体膝段孤度增大,呈脑积水征象,脉络膜前动脉脑室段有不够清  相似文献   

8.
内耳迷路骨化的临床表现为听力和前庭功能障碍。现就我院经颈骨探查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证实的2例迷路骨化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例1,男性,17岁。因间歇性右侧领部闷胀感2年于1993年7月22日入院。5岁时右额撷部摔伤后右侧听力丧失,3年后发现右眼闭合不全和口角歪斜。入院检查:右侧完全性周围性面瘫;右耳鼓膜稍混浊,较薄,无穿孔;纯音和电反应测听检查示右耳全聋;右耳同侧和左耳对测声反射均未引出;变温试验示右侧前庭功能消失。左耳未见异常。CT检查:右颧骨岩部骨质增生、硬化、膨大,致使颅中窝底抬高,内耳道…  相似文献   

9.
例1:女,20岁,头痛并进行性加重,1月余1992年8月26日入院,查体除双侧视乳头水肿外,其他无特殊,脑室造影显示第三脑室以上中等扩大,导水管上端变粗并向前向左移位,经股动脉插管椎动脉造影,显示大脑后动脉抬高,小脑上动脉下移,基底动脉前移,小脑上动脉四叠体移位明显向内移动及运端血管变粗,大脑后动脉向外移位,提示:小脑幕切迹部占位性病变,手术发现小脑幕切迹部有4cm×4cm黄白色肿瘤,大部分位于幕上,小部分位于幕下,硬膜不粘连,行囊内次全切除术,病理报告为纤维母细胞型脑膜瘤. 例2,男,47岁.头痛并进行加重,走路不稳,1月多入院.查体发现双侧视乳头水肿,右侧小脑征阳性,脑室造影显示第三脑室以上中等度扩大,中脑导水管变粗,显示大脑后动脉抬高,小脑上动脉下移,基底动脉前移,小脑后下动脉袢及颅袢下移,小脑幕切迹以幕下有4cm×4cm肿瘤染色区.临床诊断小脑幕切迹脑膜瘤,术中发现小脑幕切迹部4cm×4cm肉红色肿瘤,不与硬膜粘连,基底紧贴脑干,行次全切除术,病理报告为血管母细胞型脑膜瘤,本组2例术后恢复良好.其中1例术后5个月死于恶变.  相似文献   

10.
<正>烟雾病又称颅底动脉环闭塞症或颅底异常血管网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进展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虹吸部、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伴脑底部和软脑膜烟雾状细小血管形成,本病多发生于少年儿童,临床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11.
梁庆乐 《吉林医学》2011,32(26):5415-5417
目的:进一步了解螺旋CT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3例颅内动脉瘤病例,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扫描,头颅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扫描范围:颅底至颅顶,主要包括脑底动脉环。结果:9例患者有头痛、头晕症状,5例有突然头痛伴不省人事症状,13例有偏瘫,2例有发作性抽搐,10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所见:平扫一般表现为类圆形稍高密度占位,无钙化或边缘有钙化。7例表现为片状低密度灶即脑梗死CT所见,6例表现为脑实质内出血,10例表现为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A检查可清楚显示动脉瘤形态及所在部位。5例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4例位于颈内动脉虹吸段,7例位于右侧大脑中动脉,5例位于左侧大脑中动脉,2例位于脑底动脉环前交通支。肿瘤呈圆形,类圆形8例,卵圆形12例,呈血管局限性增粗2例,呈葫芦形1例。直径1~3 cm,平均为2 cm,边界清楚、光滑。结论:螺旋CT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高,可以判断动脉瘤的范围及分型,图像直观,直接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图像清晰。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15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四肢抽搐3年,伴头痛、呕吐1个月收入院。查体:体温37.9℃,神志清,精神差,被动体位,颈抵抗明显,双视乳头水肿,布氏征阳性,克氏征阳性。血WBC:18.5×10~9/L,N 0.8、L 0.2。CT示右颞顶5cm×5cm×5cm混杂密度,边缘清晰,周围无水肿。高密度部分平扫时43Hu,增强扫描53Hu。低密度部分增强前、后均为3Hu。中线结构无移位。脑室右侧颞角受压消失。临床诊断:右颞脑膜瘤,不除外炎性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42岁.腰背部隐痛向双肩部及骶尾部放射1个月,并逐渐加重.B超示:右肾上腺大小9.4 cm×6.3 cm,弱回声,界清,包膜完整;左侧肾上腺大小12.4 cm×13 cm,弱回声,界不清,部分区有包膜.初步诊断:双侧肾上腺恶性肿瘤.CT示:双侧肾上腺区巨大块影,右侧肿块眦邻肝脏.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分析 患者,男,34岁.首诊主诉:20d前开始右侧头痛,渐伴右侧面部肿胀,麻木及咀嚼乏力,同时伴右耳闭且有水响感,无回吸,涕带血.2次鼻咽部CT均示:右侧鼻咽部恶性病变侵入翼腭窝且向上颌窦后方突出6cm×7cm,右侧颅底骨质(颅中窝)明显破坏.肝B超:肝转移癌.先后在我科门诊及省肿瘤医院4次行鼻咽部活检,未见异常.2个月后以鼻咽癌晚期收入院.入院体检:慢性病容,轻度恶质,颌下及颈部未触及包块,右侧面部肿胀.右侧鼻咽部隆起,暗红色,表面欠光滑,张口不足二指.实验检查:AFP( ).入院1周后发现右侧扁桃体肿胀,3周后伴有张口困难及右眼睑下垂.经右侧扁桃体周围软腭隆起部穿刺涂片,结果显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5周后,因全身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15.
颅底动脉解剖影像特征的量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底动脉的内径、各主要动脉之间所构成的角度、颈内动脉 (ICA)解剖三维影像特征 (3D特征 )以及Willis环的变异情况。方法 对 30具甲醛固定的成人湿头颅标本的颅底动脉进行乳胶灌注后解剖观察和测定 ,同时对 6 2例脑血管病 (CVD)患者ICA及其分支的 3D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1)颅底各主要动脉的内径 :ICA起始部左为 5 12mm± 1 4 8mm ;右为 5 11mm±1 4 2mm ;MCA起始部左为 2 93mm± 1 4 4mm ;右为 2 92mm± 1 4 6mm ;ACA起始部左为 2 6 3mm±1 33mm ;右为 2 6 1mm± 1 32mm ;VA颅外段左为 4 37mm± 1 2 1mm ;右为 3 2 2mm± 1 6 4mm ;BA近心端为 4 4 5mm± 1 2 8mm ;PCA起始部左为 2 6 2mm± 1 36mm ;右为 2 6 1mm± 1 2 2mm。 (2 )颅底各主要动脉所构成的角度 :虹吸部近心端与虹吸部远心端为左 32°± 2 2° ;右为 36°± 2 8°;ICA与ACA左为4 3°± 2 6° ;右为 4 6°± 2 8°。 (3)ICA解剖特征和 3D特征分级具有一致性 (P >0 0 5 ) ,Ⅳ级病例血管内治疗 (EVT)成功率低。 (4 )Willis环的变异分型 :普通型 17具 (占 5 6 7% ) ;前型 5具 (占 16 7% ) ;后型 6具 (占 2 0 0 % ) ;前后型 2具 (占 6 7% )。结论 颅底动脉内径的测量值有助于EVT中各种导管的选择 ;颅底各主  相似文献   

16.
鼻腔纤维瘤较少见,现将所见二例报告如下。例一、女,6岁,因双鼻腔反复流血1年多,于1980年5月19日入院。患儿入院1年多前不明原因的双鼻腔反复流血,以右侧为主,量最多约50CC,少时仅涕中带血。检查:鼻背宽大,右鼻腔有约1.5Cm 直径大小的肿块、色暗红、触之稍硬、有一定活动度。软腭略下塌。咽部侧位及颅底照片:咽后部有一较大的园形软组织肿块影,颅底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征。意见:鼻咽部软组织肿瘤。于1980年5月30日作气管切开,并行气管内插管麻醉,经右鼻侧切开术,从右中道  相似文献   

17.
1 病历报告患者 ,女 ,5 1岁。 7年前出现右耳鸣 ,听力下降 ,半月前出现双眼视物模糊 ,有时头晕、头痛 ,无恶心、呕吐 ,于 2 0 0 3年10月 10日入院。体检未发现异常 ,实验室检查正常。头颅CT平扫 :右中颅窝可见一膨胀性软组织密度灶 ,其内密度高低不均 ,可见大量散在分布的钙化影 ,边缘可见环形高密度影 ,境界欠清 ,右侧颞骨鳞部及岩部部分被破坏 ,右颞叶受压内移 ,右侧裂池受压变扁 ,中线结构左移。头颅MRI增强扫描 :右中颅窝底病灶呈不均匀增强 ,部分病灶明显增强 ,病灶周围可见完整的低信号环。术前诊断 :右中颅窝占位性病变。术中所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西门子Emotion 16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头颅扫描,分析16排螺旋CT对6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检查结果。比较16排螺旋CT诊断结果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结果。结果本次研究患者68例中左侧大脑中动脉和右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共8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和左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共3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共2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共18例,右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共5例,左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共5例。无狭窄或者无闭塞的患者共8例。16排螺旋CT诊断和血清Hcy检测的诊断准确率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排螺旋CT成像速度快,显像清晰,可以对急性脑缺血的发病位置、缺血范围、严重程度进行准确的诊断,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谭慧琴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5):3338-3339
目的:旨在提高对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认识,探讨其在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脑梗死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4岁~80岁,平均年龄59岁,所有患者发病1h~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24h后CT复查。结果:12例患者均发现有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5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CT诊断早期脑梗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提高对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认识,探讨其在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脑梗死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4岁~80岁,平均年龄59岁,所有患者发病1h~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24h后CT复查。结果:12例患者均发现有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5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CT诊断早期脑梗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