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RA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中药单味药和复方药对RA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中药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对称性、慢性进行性、侵蚀性多关节炎为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RA启动始于致病因子被T细胞识别,抗原递呈激活CD4淋巴细胞,继而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关节滑膜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导致新生血管翳形成,软骨以及骨质破坏.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RA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文概述了中药单味药及其提取物对RA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传统医学通过以细胞因子为突破口,通过辨证治疗,运用中药、针灸等不同方法研究中医药对RA的作用靶点,为RA的治疗拓宽了思路,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青藤碱在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因子影响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以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认为青藤碱能一定程度上调节细胞因子间的网络失衡,改善关节炎症,能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性指标IL-1β、SIL-2R、IL-6以及血管内皮生 长因子VECF水平变化的检测,探讨RA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RA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将 RA患者分为两组,A组(中药、西药加针灸治疗组)、B组(西药治疗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IL-1β、SIL-2R、IL-6、VECF的水平,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结果:A组、B组血清IL-1β、SIL-2R、IL-6与VECF水平均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A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B组IL-1β值 无明显变化,其它三项均下降(P<0.05),且A组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B组。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西医结合治疗对RA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祖国医学顽痹范畴,是一种周身性、终生性、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病程长、病情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呈进行性损害。目  相似文献   

8.
王连荣  吴伟康 《中药材》2001,24(11):837-839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被认为致病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利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评价中药的药效及探讨其作用的机理是寻找新疗法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中药调节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细胞因子的文献作了系统回顾,着重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了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参考文献25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风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7.5 mg 1次/周,白芍总苷胶囊0.6 g 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骨风散1剂/d口服。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服药8周后空腹采取静脉血,观测2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白细胞介素(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RP、ESR、R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均0.05)。2组治疗后IL-4、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均0.05)。结论骨风散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显著降低患者CRP、ESR、RF水平,其可能通过降低IL-4、IL-6、TNF-α水平发挥抗风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痹祺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痹祺胶囊治疗组60例和甲氨喋呤对照组60例,治疗前后作对比观察。【结果】痹祺胶囊能明显降低RA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的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的改善平行。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67%,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痹祺胶囊可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及全身病变,存在抑制RA关节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内科“痹证”范围,其病势缠绵难愈,严重者可使人致残,故引起医者的广泛关注。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本病进行观察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仅就本病的有关方面问题淡一下我们的体会。一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未一致,有的认为自身免疫引起,有的认为感染引起。我们主要以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中药外敷治疗RA的方法及对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40例RA住院患者实施中药外敷治疗的同时,予以心理及健康指导、饮食、功能锻炼等方面的护理。结果:患者在住院期间对中药外敷治疗效果满意,并对护理工作积极配合。结论:对RA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痛苦,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养阴清热、化湿通络中草药日1剂口服加中药外敷和对照组养阴清热、化湿通络中草药日1剂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91.3%、73.9%,对照组分别为77.3%、36.4%,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症状体征及主要化验指标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应用内服外敷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上安全可靠。结论:中药内服加外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主要变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A取得了较大进展,许多单味中药都显示出对RA的抑制作用。对单味中药及其衍生物在治疗RA的研究进展方面作一综述,旨在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药治疗胶原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及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87-01/2007-01全部有关中药治疗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的作用效果的文献,并参考部分国外有关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研究的文献。结果:中药治疗RA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可以通过多环节,多靶点的途径发挥疗效:抑制免疫反应,调节T细胞亚群,调整致炎或抑炎的细胞因子、酶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平衡。结论:与作用途径相对单一的西药相比,中药治疗RA具有广阔的前景,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使用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减轻药物副作用、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滑膜中血管生成增加是造成滑膜炎、骨和软骨破坏、血管翳生长的原因。血管生成是一个由促血管生成和抑血管生成调节因子调控的复杂过程。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组织中有许多促血管生成因子被表达,它们在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促血管生成和抑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应用雷公藤内酯醇等阻抑血管生成药物治疗RA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证治体会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刘孟渊 《中医杂志》2001,42(8):465-466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它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等范筹,其病位在关节、筋骨、肌肉、皮肤,甚至脏腑,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即以气血虚弱、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为标。在治疗RA的临床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中药寒热配伍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了近十年中医药治疗RA的临床用药情况,发现虽然各类方剂治则以及所针对的RA证型与病程各不相同,但治疗复方中多数注意了寒热配伍的应用形式,认为其配伍机理在于针对RA的寒热错杂病证特点,调整机体阴阳寒热、疏通气血经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