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怡勇 《健康》2012,(5):76-77
能杀人的植物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有一种叫日轮花的植物,它表面上看与一般植物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你去碰一碰它的花、叶或茎,场面就会变得十分危险。这种植物的叶子非常的灵敏,而且力量很大,一旦遇到外力侵害,就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美国西部山区有一片红豆杉林,山林中有一个小村镇,住着2000多居民。这个小村镇虽然不大,却以长寿而闻名美国。小村镇里,寿命最短的人都活到95岁以上,绝大多数人的寿命都在100岁以上,百岁寿星处处可见!这则新闻吸引了不少科学家的目光,纷纷到这来考察,然而他们并没有发现这里人的奇异之处,饮食生活与其他地区人群并无太大差别。仔细观察以后,发现这里的居民有两个与红豆杉有关的生活习惯,一是他们好采摘红豆杉树叶泡茶喝;二是经常到红豆杉树林中散步或者运动。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过不懈努力,美国施宝贵公司于1992年…  相似文献   

3.
花粉为植物的精子细胞,是植物的生命之源,植物的精华所在。它带着植物生命的遣传信息,孕育着植物新生命必需的营养基质。  相似文献   

4.
2003年10月苏州市一家快餐店所售食品中混有有毒植物,造成一起食物中毒事故,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国保健食品常用植物资源中植物甾醇含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我国保健食品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植物原料中植物甾醇含量,为今后植物原料的合理开发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对我国目前保健食品原料使用频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在保健食品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食两用植物30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40种,按照本实验室建立的方法,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这些植物原料中β-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烷醇的含量,并计算总含量及各成分占总量的百分比。结果不同植物原料在保健食品中的使用频次不同,使用频次较多的如山楂为408次、黄芪为342次;所有被分析的样品中均检测到了植物甾醇,但不同植物原料中植物甾醇的含量差异很大,从总含量不足10mg/100g到高达380mg/100g,在各种"仁"、"子"的样品中植物甾醇的含量较高。大部分样品中含量最多的是β-谷甾醇。结论研究传统植物原料的功能成分,对合理开发中医药有重要意义;在某些中草药中,植物甾醇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叶以来,化学杀虫剂广泛地用于灭蚊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它们确实为除病灭害工作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其用量的增加及施用范围的扩大,它们的缺点日趋显现:如在自然界生物降解慢,易引起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大量蚊虫对经常使用的化学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而导致杀灭效果下降,因此,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国科学家都致力于从植物中提取高效,低毒,价廉的替代型杀虫剂,特别是60年代以来,从除虫菊(Chrysatheum cinericacefoliun)成功地分离出除虫菊素用于灭蚊,以及各类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素用于商业生产,为此类研究展现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镉污染土壤植物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萃取是指在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连续的种植专性植物并收割植物茎叶作离地处理 ,以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浓度的新兴技术。利用此方法对镉污染土壤进行原位修复具有成本低、环境可持续性的优点。综述了近年来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及其商业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并展望了此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利用植物修复大气污染是一种经济有效、且易被社会接受的环境污染修复方式。详细地阐述了大气污染植物净化的机理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利用植物修复大气污染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常见植物食物中植物甾醇的含量和居民摄入量初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我国植物食物中植物甾醇的含量和分布进行分析,并初步估计了中国居民膳食植物甾醇摄入量。方法选择了常见7大类约160余种植物食物样品,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β-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烷醇、菜油甾烷醇含量并计算总植物甾醇含量;同时利用2002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初步测算我国城乡居民膳食植物甾醇的日平均摄入量。结果植物甾醇含量较高的植物食物包括植物油类、坚果种子类、豆类等;谷类中面粉植物甾醇含量远高于稻米,且粮谷类食品加工越精细,植物甾醇含量越低;蔬菜水果及薯类中植物甾醇含量较低。初步估计我国居民日均植物甾醇的摄入量为322.41mg/d,谷类食物和植物油类各提供约40%的膳食植物甾醇,其他类食物提供的比例较小。结论植物甾醇含量分析和摄入量估计对科学指导膳食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膳食模式下,增加面粉类、豆类、蔬菜水果类食物的摄入量,有助于提高居民植物甾醇摄入量和减少慢性病。  相似文献   

10.
新资源食品原料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酯的安全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甾醇天然存在于种子、豆类和植物中,安全性的研究未发现植物甾醇及植物甾醇酯具有明显的毒性和副作用,对血细胞和生化指标也未发现明显影响。美国、欧盟建议当某含量适宜可声称降低胆固醇作用。中国卫生部、欧盟、美国FDA推荐的植物甾醇摄入量为2.4~3.0g/d。目前,植物甾醇及植物甾醇酯在多种食品中应用呈现不断增加的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第三世界国家 ,传染病仍旧是威胁儿童和青少年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 ,每年引起 130 0万人死亡〔1〕。全世界每年有1.2× 10 8个新生儿需要接种水痘、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等 16种疫苗 ,因而对疫苗的需求量巨大。预防接种的理想疫苗应该是安全、简易、廉价、耐高温、便于运输和发放 ,传统的疫苗通常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因此 ,现在许多研究人员都在努力探索利用转基因植物系统生产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用疫苗就是运用植物转基因技术将抗原基因导入植物细胞 ,从而得到带有特异抗原基因的植物 ,人类或动物食用这些植物就可以达到免疫效果 ,不仅使…  相似文献   

12.
人们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绿色植物。 供氧的“超级肺” 产业革命以来的近200年中,人类的活动使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从290PPm增加到330PPm,总增加量的1/4是在近20年中造成的。这种变化不仅是由于大量用石油和煤炭作燃料所致,也是森林、草地被迅速破坏的结果。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固定碳。据测算,世界上全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所放出的氧约4600吨,只要3000年的  相似文献   

13.
离子选择性电极直接电位法测定氟离子浓度具有快速,操作方便,设备仪器简单等优点,其原理是氟电极中的氟化镧单晶对氟离子产生选择性的对数响应,电位差随溶液中氟离子的活度改变而变化,电位变化符合能斯特(Nernse)公式,根据电位差求出氟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14.
《健康必读》2008,(6):36
人类的生命与植物息息相关。大凡是植物都有各自的气味。无穷的植物气味和它们神奇的功效正在被人们探索、研究和利用。在中国,自古就有在家门口挂柏枝、艾叶、香蒲的习惯;在日本民间也有这个习俗。这是因为这些植物具有杀菌、抑菌作用。塔吉克斯坦有一所"香味"医院,病人来到医院不打针、不吃药、不做手术,而是到特定的诊  相似文献   

15.
不少植物含有能驱蚊、灭蚊的物质。但植物的驱蚊功能有限,想让它为我们赶蚊子,不太现实。  相似文献   

16.
植物雌激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具有类似动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植物成分,它们对激素相关疾病有广泛作用,尤其对乳腺癌,前列腺癌,绝经期综合征,心血管病和骨质疏松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其中的一些研究结果仍有争议。因此还需进行深入的人体研究和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7.
蚊通过吸食人体的血液,可以传播多种疾病,驱蚊和灭蚊现已成为各国特别是热带地区国家预防蚊传播疾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化学杀虫剂的应用存在日益严重的抗药性和对环境污染、对人畜有害等问题。植物防治蚊虫由于具有高效、环保、易降解、蚊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对驱蚊、灭蚊植物资源、应用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张扬红 《健康世界》2010,(8):108-109
早在公元前2600年以前,就有中国人使用植物的记载。从神农氏遍尝百草到李时珍编纂的《本草纲目》,植物治疗法几乎已成中国人生活的一环。在西方,圣经中也有使用植物治病及宗教目的之记述;埃及人更将植物精油之艺术发扬光大,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美容等领域,而最广为人知的,即是利用植物精油杀菌、防腐的特性来保存木乃伊。本文将向您介绍几种精油在家庭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与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是 2 0世纪科学领域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为人类解决食物不足、能源危机等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自 1 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 ( geneticallymodified ,GM)植物问世以来 ,转基因抗逆、抗除草剂等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相继培育成功 ,并进入田间生产。我国在转基因领域也取得了很大发展 ,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的转基因植物 ,有些品种已经获得国家安全生产的审批。1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问题1 .1 健康问题由于转入传统食品或作物中的基因可来自各种生物 ,有些是人们不能或极少食用的 ,如细菌…  相似文献   

20.
植物雌激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类的食物中含着数量可观的多种植物雌激素,主要分两大类:异黄酮和木脂素类。异黄酮主要存在于豆制品中,木脂素类主要来源于亚麻类植物。生化研究表明它的结构类似雌激素。从一系列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研究以及人类临床试验中提示了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的特征。它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骨质疏松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一系列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也发现在服用含有大量大豆和蔬菜的传统饮食的人群中,以上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