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病危险因素,为CIN和宫颈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兰溪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选取179例CIN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排除CIN的336名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CIN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02份,两组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性伴(OR=1.217,95%CI:1.061~1.253)、性伴多性(OR=2.038,95%CI:1.044~3.828)、性接触传播疾病(STD)感染(OR=12.546,95%CI:5.728~17.257)和无保护性行为(OR=1.429,95%CI:1.017~1.293)是CIN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性伴、性伴多性、STD感染和无保护性行为可增加CIN患病风险。应加强生殖健康和安全性行为知识宣传,控制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妇女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研究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第二代杂交捕获(hybrid capture,HC-Ⅱ)实验对30~49岁的已婚妇女进行高危型HPV DNA检测,采用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V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病变(CIN)的关系。结果:调查人群高危型HPV DNA总检出率为18.7%,与正常组相比检出率随病变程度加重呈趋势性增高(χ2=444.04,P<0.001)。各年龄组宫颈HPV DNA的检出率几乎一样,无显著性差异(χ2=10.25,P>0.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CINⅡ)及癌症的发生高度相关(OR=121.1)。结论: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当地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宫颈癌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防止HPV感染、对HPV感染的筛查和密切监测已感染高危型HPV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高危型HPV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浙江省瑞安市红十字医院妇科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间经阴道镜取组织活检确诊的CIN Ⅰ、CINⅡ、CINⅢ患者各200例,问卷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并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HPV DNA技术(HCⅡ)行高危型HPV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CI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入组病例高危型HPV的感染率达80.33%(482/600).与未感染者相比,感染患者发生CIN的危险度均升高,其中HPV31亚型感染者发生CINⅡ的OR值为11.02,发生CINⅢ的OR值为69.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CIN Ⅰ相比,性伴侣≥2个(OR=1.76,95%CI:1.05~2.96)、感染HPV16(OR=2.70,95%CI:1.77~4.10)和感染HPV 18(OR=1.96,95%CI:1.06~3.63)感染是CINⅡ的独立危险因素;性伴侣≥2个(OR=3.91,95%CI:1.84~8.33)、未使用安全套(OR=1.82,95% CI:1.18~2.80)、感染HPV16 (OR =2.85,95% CI:1.85 ~4.41)、感染HPV18(OR =2.04,95% CI:1.10~3.79)和感染HPV31 (OR=4.17,95%CI:1.66~10.49)是CIN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PV16、HPV18、HPV58和HPV31可能是CIN的主要致病亚型,或可作为癌前病变筛查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月就诊的153例宫颈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宫颈癌组(44例)、CIN组(54例)及宫颈炎组(55例),检测3组患者沙眼衣原体及HPV感染率。结果宫颈癌组和CIN组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率、HPV感染率、高危型HPV感染率、HPV混合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宫颈炎组(均P0. 05),宫颈癌组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率、HPV感染率、高危型HPV感染率、HPV混合沙眼衣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CIN组(P0. 05)。宫颈癌组和CIN组患者单纯HPV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宫颈炎组(均P0. 05),宫颈癌组患者单纯HPV感染率显著低于CIN组(P0. 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V高危型感染和HPV混合沙眼衣原体感染是宫颈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HPV高危型感染和HPV混合沙眼衣原体感染是宫颈病变的危险因素,治疗时应及早检测HPV感染类型,有效针对微生物混合感染进行治疗,尽可能控制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子宫颈癌高发区江西修水地区调查其危险因素,为现阶段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0~49岁的1907例已婚妇女为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月经婚孕史、性行为及卫生习惯、避孕史、既往疾病和肿瘤家族史等。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病例组是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及中高度鳞状上皮病变者,共86例;对照组是经病理诊断正常者,共1737例。结果:该人群高危型HPV DNA总检出率为18.7%。病例组HPV感染率为94.2%,对照组HPV感染率为11.8%。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危型HPV感染、饮用井水、婚姻次数、性伴侣数及宫颈炎病史等5个因素具有显著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高危型HPV感染(OR=154.5)和饮用井水(OR=2.85)具有显著意义。结论: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当地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宫颈癌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防止HPV感染、对HPV感染的筛查和密切监测已感染高危型HPV的对象上。当地井水的水质情况与宫颈癌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HPV DNA检测是一种较实用的宫颈癌初筛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患者的各HPV型别分布,及各型别HPV感染与宫颈不同程度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微阵列分型检测技术,分析740例女性HPV感染者的HPV型别,同时检测宫颈病变程度。结果在740例HPV感染者中常见的21种亚型均被检出,排在前3位的亚型分别为16、58、52;高危型HPV混合低危型HPV的混合感染与单一高危型HPV感染和多种高危型HPV混合感染之间,宫颈不同程度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以上几种感染类型与低危HPV感染相比,宫颈病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16型HPV(OR=3.56,P<0.01),58型HPV(OR=1.29,P<0.05)使宫颈癌患病风险大大增加;把宫颈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等级(CINⅠ)和高等级(CINⅡ、CINⅢ)病变,以不同程度的宫颈上皮内瘤变作为分析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6型HPV(OR=6.99,P<0.01)、11型HPV(OR=5.92,P<0.01)感染将使感染者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的风险大大升高。结论相对于低危型HPV,感染高危型HPV是宫颈病变加重的重要因素;高危型的16、18型HPV感染引起宫颈癌的患病风险增加,低危型的6型、11型HPV感染则更易引低级别的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选择在本市多家医院就诊的患者或健康体检者880例。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口腔HPV感染情况。结果 832例门诊患者中,口腔HPV阳性检出率为6.0%(50/832),其中宫颈HPV阳性占80.0%(40/50);宫颈疾病组HPV阳性率为27.3%(18/66);宫颈对照组HPV阳性率为5.8%(47/8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CINⅠ、CINⅡ、CINⅢ组口腔HPV感染风险OR值分别为10.5(95%CI:3.6~30.6)、3.2(95%CI:1.2~8.4)、4.4(95%CI:1.6~12.1)和6.9(95%CI:4.3~11.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提示性伴侣数3个、口交频率高是口腔-宫颈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口腔HPV携带者的宫颈HPV感染率较高,宫颈病变的患者HPV感染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宫颈炎1 040例(72.6%),CINⅠ级221例(15.4%),CINⅡ级94例(6.6%),CINⅢ级51例(3.6%),宫颈癌27例(1.9%)的完整的临床资料,以慢性宫颈炎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5组患者在年龄、HPV阳性、直系亲属宫颈癌史、宫颈炎病史、吸烟史、初次性生活年龄、婚姻次数、性伴侣数量、性生活频率、初次分娩年龄、怀孕次数、生育次数、避孕方式等因素分布差异,并探究不同程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宫颈炎组、CINⅠ组、CIN Ⅱ组、CIN Ⅲ组和宫颈癌组患者在年龄、高危型HPV阳性、性伴侣数、初次性生活年龄、生育次数、性及宫颈癌相关知识知晓程度、避孕方式、分泌物异味、宫颈息肉、接触性出血和宫颈肥大等因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阴道分泌物无异味是CINⅠ~Ⅲ发病的保护因素;了解性及宫颈癌相关知识是CINⅢ和宫颈癌的保护因素,而有接触性出血是CINⅢ和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性伴侣数≥2个是CINⅠ~Ⅲ及宫颈癌的危险因素;高危型HPV阳性是CIN Ⅲ和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宫颈息肉和宫颈肥大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 结论 女性应注重宫颈癌筛查、保持性健康,积极主动了解宫颈癌相关防治知识。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襄垣县妇女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7,自引:3,他引:74  
目的 了解我国宫颈癌高发区妇女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研究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对山西省襄垣县1997名35-45岁巳婚妇女自己采集的阴道细胞和医生采集的宫颈细胞,检测13种高危型HPV脱氧核糖核酸(DNA)。采用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V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用卡帕(kappa)系数衡量两种标本HPV检测的符合度。结果 该人群的高危型HPV DNA总检出率为20.8%。HPV DNA检出率随病变程度加重呈趋势性增高(X^2=444.04,P=0.000)。两年龄组(35-39岁和40-45岁)妇女的宫颈HPV DNA检出率几乎一样(20.9%:20.6%,X^2=0.03,P=0.86)。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及癌症(≥CINⅡ)和低度病变(CIN I)的发生高度相关(OR=254.2和OR=26.4),归因危险非分比(ARP)分别为98.1和83.6%。自我取样HPV检测的灵敏度低于医生取样HPV检测(84%:98%,X^2=5.92,p=0.015),特异度差异无显著性(86%:85%,X^2=0.00,P=0.997),但两种标本HPV检测的符合度较好(kappa=0.74)。结论 女性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当地宫颈癌CIN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宫颈癌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防止HPV感染、对HPV感染的筛查和密切监测巳感染高危型HPV的对象。自我取样HPV检测是一种较实用的宫颈癌初筛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级患者随访与抗病毒干预效果及引发CIN的危险因素,为建立高危评价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2014年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做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病理分型为CINⅡ的患者60例,进行2年的基液细胞学检查(TCT)和人乳头瘤病毒(HPV)随访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至随访12个月时,有1例失访和2例施行了CINⅢ级手术治疗,其余患者TCT和HPV检查均属正常的比例为45.61%(26/57);至随访24个月时,有2例失访和5例施行了CINⅢ级手术治疗,其余患者TCT和HPV检查均属正常的比例为88.68%(47/5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07,95%CI:1.062~1.231)、无性生活防护(OR=0.274,95%CI:0.103~0.811)、多伴侣性行为(OR=2.032,95%CI:1.038~3.941)和性传播疾病感染(OR=15.402,95%CI:5.873~43.904)是CIN患者致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大部分CIN患者可通过随访干预治疗而不施行手术治愈;早期诊断发现CIN并通过干预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癌的现患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65例和随机选取的114例确诊未发生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的健康妇女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检查,对各指标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宫颈癌现患率为240/10万。单因素分析发现,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P<0.01)、血清硒(Se)含量<1.06μg/ml(P<0.01),患宫颈炎年限>2年(P<0.01)、性伴侣>3个(P<0.05)、避孕套防护(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发现宫颈癌发病主要危险因素依次是HPV感染(P<0.01)、血清Se含量<1.06μg/ml(P<0.01)。结论:宫颈癌现患率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HPV感染、血清Se含量低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很大关联,因此预防HPV感染,补充微量元素Se对控制女性宫颈癌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CO2冷冻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伴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的疗效,并分析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11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治疗的CIN伴HPV感染患者5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CIN和HPV感染的治疗效果,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治疗后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后6个月,CIN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83.04%,HPV转阴率为73.7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性伴侣个数≥2个、人流次数≥1次、生殖道炎症是CO2冷冻治疗后HPV持续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CO2冷冻治疗对CIN和HPV感染清除均有一定的效果, HPV清除效果受到年龄、性伴侣个数、人流次数、生殖道炎症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行为和生物学因素与藏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医学院确诊的100例藏族宫颈癌患者为宫颈癌组,另选取同期医院就诊的200例非宫颈癌患者为非宫颈癌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100例藏族宫颈癌患者HPV阳性84例,感染率84%;高危型HPV感染为主,其中HPV16型60例,占71.43%;HPV18型14例,占16.67%。200例非宫颈癌患者中HPV阳性感染者89例,阳性率44.50%;HPV高危型85例,占95.50%。单因素分析宫颈癌诱发与HPV感染、初潮年龄,月经持续时间、经期性行为、初次性行为年龄、初次生育年龄、生育次数、流产史、婚外性行为、避孕方式、外阴清洗和伴侣清洗与宫颈癌发生均有关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V感染(OR=5.92,95%CI:2.17,16.14)、月经持续时间(OR=5.62,95%CI:1.06,29.70)、经期性行为(OR=11.24,95%CI:4.16,30.38)、初次生育年龄(OR=3.78,95%CI:2.27,6.30)、流产史(OR=3.74,95%CI:1.34,10.44)、婚外性行为(OR=1.69,95%CI:1.06,2.68)、初次性行为年龄(OR=0.10,95%CI:0.03,0.30)、避孕方式(OR=0.17,95%CI:0.06,0.48)、外阴清洗(OR=0.27,95%CI:0.13,0.58)和伴侣清洗(OR=0.36,95%CI:0.17,0.80)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结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和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是导致藏族妇女诱发宫颈癌的重要影响因素,早期筛查和行为学干预是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内蒙古某医院妇科门诊进行宫颈活检的673例妇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Ⅰ~CINⅢ)、宫颈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避孕方法、生育次数、清洗外阴频率、接触性出血等7个因素与宫颈病变程度相关。以宫颈炎为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生育次数≥2次、宫颈肥大和相关知识知晓率低(OR值分别为7.643、11.957和5.697)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分泌物异味、接触性出血(OR<1)是CIN(Ⅰ~Ⅲ)的保护因素。结论: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生育次数、宫颈肥大、知晓相关知识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因此,要重视人群健康宣教,普及妇科知识;建立完整的筛查系统,及早发现癌前病变,有效控制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女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无症状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5年1-6月在山西省襄汾县选取女性志愿者,采集宫颈脱落细胞检测高危型HPV,分析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高危型HPV总感染率为8.60%(172/2 000),感染率较高的5个HPV型别为HPV58(1.75%)、HPV16(1.50%)、HPV66(1.20%)、HPV52(1.00%)和HPV39(0.85%)。多重感染率最高的HPV型别为HPV39(0.50%)、HPV52(0.45%)、HPV16(0.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交(OR=2.92,95%CI:1.11-7.63)、近5年性伴≥2名(OR=2.02,95%CI:1.14-3.55)、初次性生活年龄≤20岁(OR=1.51,95%CI:1.08-2.10是高危型HPV感染的影响因素;冲洗外阴间隔时间超过7d(OR=2.21,95%CI:1.07-4.57)是多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高危型HPV无症状感染以HPV58、HPV16、HPV66、HPV52和HPV39为主,主要与性行为方式和阴道卫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的危险致病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支持。方法选择CIN病人97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阴道镜下活检和高危型HPV检测,同时给予高频电波刀宫颈环状电圈切除术(LEEP)治疗。结果本组97例病人中CINⅠ、Ⅱ、Ⅲ期病人例数分别为53例、27例、17例,经由LEEP术治疗后94例患者临床治愈,治愈率为96.9%,余3例有病灶残留;7例复发,占7.2%;本组高危型HPV阳性患者为59例,占60.8%;与CINⅠ期相比,CINⅡ、Ⅲ期病感染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IN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性伴多、年龄、无性生活防护以及性传播疾病(STD)感染。结论 CIN的发生与患者下生殖道感染以及性行为等因素存在密切关联;CIN治疗手段中LEEP术效果确切。重度CIN与高危型HPV感染存在关联性;对于CIN患者预后而言,高危型HPV检测可有效指导临床预测复发或病灶残留。  相似文献   

17.
刘长云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315-5316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该病提供相关资料。方法:以在应城市人民医院确诊的68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的70例非宫颈癌女性为对照组,收集两组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HPV感染(OR=19.784,P=0.000)、性传播疾病史(STD,非HPV)(OR=15.608,P=0.000)、工作压力大(OR=7.722,P=0.009)、吸烟史(OR=3.621,P=0.031)等,而盆腔炎、流产史、分娩史等并没有增加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病率(P>0.05)。结论:HPV感染、性传播疾病史(非HPV)、工作压力大、吸烟史等因素可增加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病率,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R-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3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45例CINⅡ、53例CIN Ⅲ及68例浸润性宫颈癌患者的HR-HPV进行检测,并应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R-HPV各亚型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CIN Ⅰ患者HR-HPV阳性率为75.00%(24/32),CIN Ⅱ患者HR-HPV阳性率为80.00%(36/45),CIN Ⅲ患者HR-HPV阳性率为84.91%(45/53),浸润性宫颈癌患者HR-HPV阳性率为89.71%(61/68).不同级别CIN患者与浸润性宫颈癌患者HR-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乳头瘤病毒(HPV) 16分布频率按CIN Ⅰ、CINⅡ、CIN Ⅲ的顺序递增[15.6% (5/32)、22.2%(10/45)、28.3%( 15/53)],OR值也呈递增趋势(3.23、5.34、6.23).结论 HPV16感染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李肖甫  李雁青  智艳芳  张琳琳  沈勇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655-1657,1667
目的探讨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3月间行高危型HPV(HR-HPV)筛查的门诊或病房患者阳性病例306例,27例HPV-DNA阴性作为对照组,用杂交捕获二代法(HC2)检测HPV-DNA,所有患者均填写HPV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调查信息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第一次结婚年龄、被动吸烟、曾经怀孕、人工流产、使用避孕套、第一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与HPV感染存在相关性(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人均收入,被动吸烟,使用避孕套,第一次性生活年龄有关(P﹤0.05)。结论被动吸烟、人工流产、性伴侣数多是HPV感染的危险因素(OR﹥1),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收入多、使用避孕套、第一次性生活年龄大是HPV感染的保护因素(OR﹤1)。因此应加强对HPV易感人群的卫生宣教与管理,从而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宫颈病变高危因素分析研究:附2696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宫颈病变发病的高危因素.方法 应用液基薄相(TCT)和阴道镜下病理活检进行细胞、组织学检测,同时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衣原体、支原体、人巨细胞病毒和人类白细胞抗原.结合对2696例妇女的问卷调查,采用单、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宫颈病变相关性. 结果 2696例妇女宫颈病变的发病率分别为慢性宫颈炎12.69%(342/2696)、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 2.56%(69/2696)、CIN Ⅱ 1.85%(50/2696)、CINⅢ2.34%(63/2696)、宫颈癌222.55/10万(6/2696);农村妇女宫颈癌发病率为277.78/10万(5/1800),明显高于城市妇女的111.61/10万(1/896).多因素条件Logistk:回归分析显示,宫颈癌与初次性交年龄、性生活后出血、HPV、衣原体和支原体密切相关.结论 初次性交年龄、性生活后出血、HPV、衣原体和支原体是宫颈病变尤其是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为制定进一步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