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调查全麻插管手术患者并发呼吸道感染状况,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医院手术室行全麻插管择期手术患者,随访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状况,同时对麻醉机呼吸回路空气分别在术前、术后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共调查180例全麻手术患者,术后随访确诊38例发生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21.1%,感染发生率与患者自身年龄高低呈正相关(P<0.05),与手术时间长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机呼吸回路气体细菌培养术前及术后阳性率均较高。结论麻醉医师一定要无菌操作,做好麻醉机呼吸回路的无菌化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全麻插管手术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麻患者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用经气体消毒剂消毒过的麻醉机进行麻醉,Ⅰ组使用一次性过滤器,Ⅱ组不使用;对麻醉机回路内、病毒/细菌过滤器做细菌培养,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痰培养,做常规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结果Ⅱ组麻醉机污染率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术后从麻醉机内和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采样未捡出细菌,下呼吸道感染率明显低于Ⅱ组。结论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作为医院感染监测重点;针对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预防措施,降低全麻患者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麻醉相关因素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从麻醉机回路内、病毒/细菌过滤器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口腔和支气管内吸取的分泌物做细菌培养。结果术前采样的15台未消毒的麻醉机中有8台细菌培养呈阳性;每例患者术中口腔、支气管分泌物及术后病毒/细菌过滤器均分离出相同细菌;使用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的病例,术后从麻醉机内和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麻醉机采样未捡出细菌;未使用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的病例,术后麻醉机内可分离出与口腔相同的细菌。结论研究结果提示麻醉机很易受到手术患者的污染,而麻醉机的循环使用可将病原菌传播到下一个手术患者,是导致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手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两种消毒方法对降低麻醉机内部通气回路细菌含量的效果,降低全麻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为预防术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300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均采用麻醉机辅助下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使用的麻醉机采用ZJ-XD-I型医院仪器管路消毒机对其内部呼吸回路消毒,对照组使用的麻醉机仍然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清洗消毒,对比两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麻醉机细菌检出阳性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规范、有效的对麻醉机内部回路进行消毒,可有效降低麻醉机通气回路的细菌阳性率,明显降低全身麻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麻醉机通气系统细菌污染与全麻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以控制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进行全麻的238例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麻醉机通气系统细菌污染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术前对使用的麻醉机采样后进行细菌培养,以是否被细菌污染进行分组,分为污染组和未污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情况。结果共对麻醉机进行采样238台次,细菌培养阳性21台次,阳性率8.82%;对通气系统中吸气端、呼气端、钠石灰和气管导管共进行采样952件次,细菌培养结果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阳性16件次,阳性率为1.68%,为主要污染菌;通气系统中气管导管污染18件次,占1.89%,为主要受污染部件;238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3例,感染率5.46%;其中术前麻醉机污染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11例,发生率为52.38%,明显高于未污染组的0.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8,P<0.05);术前麻醉机污染与术后肺部感染存在相关性(r=0.64,P<0.05)。结论麻醉机通气系统细菌污染与全麻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存在相关性,对麻醉机通气系统进行消毒处理有助于控制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在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预防气道感染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接受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应用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而对照组则未用,分别在麻醉前和手术结束时用无菌棉签采集麻醉机呼气端、吸气端表面标本行细菌学检测;在手术结束时收集钠石灰罐底部10g钠石灰行细菌学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和术后24h内气道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开始前麻醉机呼气端、吸气端细菌学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手术结束时,麻醉机吸气端、呼气端和钠石灰的细菌学培养阳性率均为0,对照组分别为5.26%、42.11%和15.79%,观察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气道感染发生率观察组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机气管插管全麻可增加患者气道感染的机会,通过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及时更换钠石灰等措施,可有效预防气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9,(7):869-870
目的比较两种麻醉机内部消毒方法对麻醉机细菌检出阳性率及呼吸道感染率的影响。方法以本院例行麻醉手术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实验组予以消毒机消毒,传统组则予以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在消毒前、使用前、使用3天在呼吸回路处采样,计算细菌检出阳性率,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率。结果消毒前、使用3天,两组的麻醉机污染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3天,实验组的细菌检出阳性率为10.5%,低于传统组的19.1%(P <0.05)。实验组的肺部感染率3.8%,与传统组的5.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麻醉机予以消毒机及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对预防呼吸道感染疗效相似,但前者更能有效降低麻醉机细菌检出阳性率,消毒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不同方式对麻醉通气设备进行合理统一的管理与监测,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麻醉科通气设备的最佳医院感染管理方式.方法 将麻醉机及通气设备根椐所在手术间的不同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件,A组麻醉机定期清洗、消毒加一次性通气设备应用,B组麻醉机及通气设备进行普通消毒;对每组麻醉机及通气管道在每次使用前、后及清洗、消毒前、后分别进行细菌培养采样.结果 两组各采样部位均培养出条件致病细菌,A组麻醉机定期的清洗、消毒前虽有细菌被检出,但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机清洗、消毒后A组细菌阳性率为8.00%,低于B组的52.00% (P<0.01);B组应用75%的乙醇的密闭容器浸泡麻醉咽喉镜,使用前喉镜片细菌的检出率达100.00%;且术后有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结论 麻醉机及通气设备定期清洗、消毒处理可以使麻醉机的机械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延长机器使用寿命;配合与一次性麻醉呼吸回路可以有效地避免围手术期患者呼吸道的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病人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80例择期气道内插管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应用病毒/细菌过滤器,两组病人均在手术开始前和手术结束时在气道不同部位采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麻醉机吸气端、呼气端和钠石灰端均未检出细菌,而对照组麻醉机呼气端和钠石灰端可检出与口腔、气管相同的细菌,且钠石灰应用时间越长检出率越高。结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增加病人气道细菌感染的机会,合理使用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及其他无菌气管插管器材可降低细菌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麻醉机呼吸回路消毒联合人工鼻滤器的应用价值及对呼吸回路细菌阳性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4月本院运用的4台麻醉机进行信封法分组,对照组麻醉机呼吸回路不消毒+不使用人工鼻滤器;观察组麻醉机呼吸回路不消毒+使用人工鼻滤器;试验组麻醉机呼吸回路消毒+不使用人工鼻滤器;研究组麻醉机呼吸回路消毒+使用人工鼻滤器。对四组麻醉机吸气端口取样50份完成细菌培养处理,对比样本细菌阳性检出情况。结果:对照组麻醉机比试验组麻醉机使用前后细菌阳性检出率均更高(P<0.05);观察组麻醉机使用前后细菌阳性检出率与研究组相互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观察组和研究组麻醉机使用后细菌阳性检出率与对照组和试验组相比,增加幅度并不明显(P>0.05)。结论:麻醉机呼吸回路消毒联合人工鼻滤器可以大幅度降低呼吸回路细菌阳性率,避免患者细菌感染,保证患者麻醉机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Following an outbreak of hepatitis C in surgical patients in Australia,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ransmission can take place as a result of contaminated anaesthetic circuits. It has therefore been recommended that filters should be placed between patients and breathing systems with a new filter being used for each patient. Although nosocomial pneumonia is a major manifestation of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it is unclear whether contamination of ventilator circuits is implicated in the aetiology of this condition. Some data suggest that bacteria cannot survive well in anaesthetic circuits and several studies have failed to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contamination of circuits in clinical situation. Several outbreaks of pneumonia related to contaminated anaesthetic equipment have been described, but many of these were controlled by appropriat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respiratory equipment. Although ventilator filters are used by the majority of intensive care units and filters do have the ability to filter bacteria and viruses, there are few data suggesting that the use of filters reduce the rate of pulmonary infections in long-term ventilated patients. Furthermore, to change filters between operations would have significant financial implications, and there is no conclusive evidence that they would reduce cross infection. Until more data are available on the role of filters in both long-term ventilated patients and operations, standard hygienic measures such as appropriate disinfection protocols are still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reducing ventilator-associated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内毒素(EAA)检测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革兰阳性球菌(G+菌)感染40例,革兰阴性杆菌(G-菌)感染80例],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非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清PCT、EAA水平及阳性率,并分析EAA、PCT诊断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类型的特异度、敏感度。结果G-菌感染组的EAA、PCT水平高于G+菌感染组、对照组(P<0.05);G+菌感染组与对照组的EA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菌感染组的PC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EAA、PCT阳性率分别为73.33%、63.33%,高于对照组的13.33%、6.67%(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EAA对G+菌感染、G-菌感染区分的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90.00%、83.29%,PCT对G+菌感染、G-菌感染区分的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75.00%、91.72%。结论检测血清EAA、PCT水平可有效筛查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并能验证病原菌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喷他佐辛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30例早孕患者分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芬太尼组)和喷他佐辛复合丙泊酚组(喷他佐辛组),每组65例.比较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记录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收缩压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芬太尼组术中呼吸频率、SpO2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喷他佐辛组(P<0.05).芬太尼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显著高于喷他佐辛组[ 20.0%(13/65)比6.2%(4/65)](P<0.05).结论 喷他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中麻醉,其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无痛人工流产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麻醉机全麻手术后患者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针对麻醉机细菌污染与手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分别使用环氧乙烷与含氯消毒液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消毒处理后的效果,分析全麻手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采用环氧乙烷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消毒处理后,经细菌培养检验,附着在机体及其配件上菌株阳性率为1.67%,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过的麻醉机及其配件阳性率为1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675,P<0.01).结论 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规范消毒处理对降低应用麻醉机全麻术后患者肺部感染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了解麻醉不同时点(期间)手术环境致病微生物的检出情况,从而评估不同麻醉时点的微生物感染风险,为今后控制因麻醉过程导致的患者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全院手术室每日第一例全麻手术的相关器材进行采样,规定预计手术时间≥2 h以上者可以进行采样,采样对象有静脉三通旋转阀、氧气流量调节钮、减压阀门、螺纹管接口、麻醉机呼出气入口、麻醉机呼吸回路氧气入口,共采集了84例手术的504个采样点(84例手术,每例手术均采集上述6个采样点,共504个采样点),并在麻醉操作前(时点0)、麻醉操作后5 min(时点1 麻醉操作后5 min)、麻醉操作后2 h(时点2 麻醉操作后2 h)进行采样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 静脉三通旋转阀在时点0的标本未培养出细菌,合格率为100.0%,但时点1检出阳性61例,合格率为27.4%,时点2检出阳性84例,合格率为0.0%;氧气流量调节钮、减压阀门、螺纹管接口、麻醉机呼出气入口以及麻醉机呼吸回路氧气入口的细菌数均在允许范围内,各时点的合格率均为100.0%。静脉三通旋转阀及螺纹管接口时点0时无细菌检出,其余检测点在各时点均有细菌检出。在检出的细菌中,3个时点均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棒状杆菌,鲍曼不动杆菌。棒状杆菌在静脉三通旋转阀、螺纹管接口及麻醉机呼出气入口时点1时未检出,但在麻醉操作后5 min及麻醉操作后2 h各采样点均被检出。鲍曼不动杆菌在静脉三通旋转阀时点1及时点2及减压阀门各时点均被检出。结论 在手术患者麻醉过程中,静脉三通旋转阀污染比例较高,致病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在麻醉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控制因麻醉过程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肥胖患儿外伤性白内障术中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按体质指数分别选择肥胖患者(肥胖组)和正常体重患者(正常体重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记录两组患儿循环呼吸变化、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者对麻醉满意度的主观评价,离开手术室时苏醒程度评分,术中及苏醒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肥胖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术者对麻醉满意度的主观评价及离开手术室时苏醒程度评分偏低,且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肥胖患儿丙泊酚靶控输注中容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且苏醒时间延长,因而要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综合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病原菌种类。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2010年患者感染率,并进行分析。结果: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为ICU,主要部位是下呼吸道,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结论:医院ICU感染发病率高,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率高,应加强引起感染相关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护理干预减少全麻手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将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外科行全麻手术的25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125例,术中空气采用空气克菌片消毒、气管插管前用无菌生理盐水漱口、拔管前麻醉师用较细吸痰管深部(26~28 cm)充分吸痰,对照组125例,术中无空气消毒措施,气管插管前患者不漱口,拔除气管插管之前常规吸痰,吸痰深度约24~25 cm;观察两组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12.8%,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2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全麻手术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