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冯云 《中国当代医药》2014,(32):149-151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对标本采集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行检验标本采集的1000人作为参考组(未实施针对性护理),收集2012年2月~2013年2月行检验标本采集的1000人作为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问题的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问题(标本量不足、患者准备不充分、标本留取不规范、送检不及时、其他)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检验标本采集中,医护人员要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减少存在的问题,提高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化检验标本分析前护理质量控制策略。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检验科患者100例,于2017年01月--2018年01月收治,以电脑随机双盲法划分为两组:常规组、研究组各50例,常规组行生化检验之前进行常规化护理,研究组在常规化护理的同时进行全面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标本检验后的异常率。结果:研究组标本检验异常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分析生化检验标本之前积极开展全面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标本检验异常率,确保临床检验准确可靠,为临床诊疗患者提供有效依据,值得临床普及。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工作中 ,检验的正确与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作过程中 ,我们发现试验室以外的环节对检验质量准确性的影响 ,即从医生开出化验单起到护理部门标本采集以及将标本送至试验室为止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均可影响检验报告的准确性。1 影响检验结果的试验室外因素1 1 标本采集前患者的准备 患者的准备对检验非常重要 ,如果患者准备不当 ,检验结果对诊断和治疗是无价值的 ,甚至会造成误诊 ;如患者进食的成分、饮食的习惯对标本的成分和含量都有较大影响 ,一般进食后血糖、血脂都可能升高 ,而使血清无机磷降低 ,麝…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并分析门诊检验标本采集不当导致结果误差的原因,以提高门诊检验标本的准确率。方法我院2010年12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期间,门诊共检验血液标本2700份,对引起误差的原因进行了较为系统与全面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2700份血液标本采集中,共出现结果误差62份,导致血液标本采集结果误差的原因如下:患者自身因素;标本采集因素;标本送检因素;标本检验因素等。结论在门诊检验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并加强送检、检验等工作,以保障医院门诊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PDCA循环法用于结核科患者痰标本留取护理管理中,评价对提高留取率的积极影响。方法以我院结核科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并需留取痰标本送检的1259例患者为对象,当中620例患者痰标本留取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列入对比组;其他639例患者痰标本留取实施PDCA循环护理管理,列入试验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护理管理前、后痰标本留取送检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痰标本留取送检率(94.99%)高于对比组(82.10%),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核科患者痰标本留取护理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法,能够优化工作质量,使痰标本留取送检率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6.
卢梅 《中国实用医药》2014,(14):269-270
目的重视人性化服务理念对临床护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方法以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的改进及血液标本检验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等2个事例进行分析论述。结果绷带替代胶带固定经口气管插管可消除胶带导致约20.32%的皮肤发红或破溃的不良反应,也使意外脱管率从6.25%降为1.35%。而血液标本采集后至检验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将影响一些检验项目结果的准确性,按检验项目调整标本的采集时间或建立标本恰当的临时存放制度,将促进血液标本检验数据准确性提高。结论重视临床护理工作中人性化服务理念的贯彻,将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张玮 《中国医药指南》2013,(13):779-780
目的研究并总结ICU检验危急值的护理安全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ICU病房的护理管理水平。方法以我院2010年12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期间ICU病房中的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进行分组,即对照组:19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安全管理;观察组:190例患者进行ICU检验"危急值"护理安全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好,差异具有显著性,即P<0.05。结论对于ICU病房患者而言,实施ICU检验"危急值"护理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于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进行检验的阳性率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于为临床的相关干预工作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选择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调查的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将2017年5月作为基准线。本研究将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的1000份临床微生物标本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同时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的1000份临床微生物标本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对于这两个不同时间段的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标本的检验结果进行调查,对照组微生物检验标本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检验,观察组微生物检验标本在检验过程中落实规范化的检验工作,对于两组微生物标本检验的阳性率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比较。结果对于本研究两组微生物标本的阳性率情况进行分析,主要从血液标本、痰液标本、尿液标本、大便标本以及腹水标本等方面进行比较,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血液标本培养中,对照组的阳性概率明显比观察组阳性概率偏低,P <0.05;而大便标本培养过程中,两组标本之间没有差异,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的几个方面的标本进行分析,对照组的标本的阳性率比观察组高,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为了保证标本质量的可靠性需要做好对于不同时期和不同标本类型的标本的检验工作,要对于标本进行仔细的分析,确保临床检验具有良好的价值,以便于为临床患者的诊治工作提供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顾正航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11-212
目的探讨了解常规检验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异常的概率,分析凝血实验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14例患者凝血检验APTT异常的标本,进行重新静脉采血复查,并将两次检验结果做具体比较。结果首次检验结果与复查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检验标本采集过程中,标本进行及时充分处理对检验结果准确应具有很大影响,异常结果需要进行重新采血确保检测准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措施;保证血液检验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间血液检验中出现误差的标本53例,对这些标本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对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结果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患者本身原因;②标本采集原因;⑤标本送检原因;④标本检验原因。0结论造成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只有从各个环节着手,提高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解决措施,才能尽量避免血液检验中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生化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方法,以此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检验科1000例生化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生化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现象的患者进行统计,并且分析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结果 50例患者的标本检测结果不合格,所占比例为5%。其中,标本量较少是造成标本检测结果不及格的重要原因,所占比例为30%,其次为标本放置时间较长、标本溶血、餐后抽血、血清中含有EDTA-K2抗凝剂存在问题以及采血位置存在问题等。结论生化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会对生化标本检测的准确性造成较大影响,要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此来将临床生化检验的准确性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和防范,减少错误的发生,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方法参考了近几年相关文献并结合实践总结进行归纳。结果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本的收集与运送等,是检验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血液标本的采集极大影响了生化检验的结果,生化检验结果的误差导致医疗纠纷常常出现,熟练的掌握血液标本采集的相关知识,规范的护理操作,以预防和减少检验结果的误差,从而降低相关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护理因素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新立 《河北医药》2009,31(3):373-374
临床检验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状态不符的现象时常可见,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临床医师、护士及检验人员的密切配合,现从护理工作的角度上就如何做好患者的宣教准备工作,精神、运动、饮食、药物等因素对检验标本的影响以及标本的正确采集、标本的保护等问题进行详细的总结,并阐明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预防措施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住院患者检验单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科自2003年以来,逐步加强和完善了对患者检验单的规范化管理。现将具体做法报告如下。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1.1三项查对制度一是检验申请单查对制度。护士负责查对检验申请单的内容是否齐全、规范、字迹是否清晰可辨,床号与姓名是否相符,有无漏项、涂改之处。二是检验标本查对制度。护士收集标本前查对检验项目与标本收集器具是否符合,收集过程中严格落实三查七对制度,以免张冠李戴,导致严重后果;收集后查对标本采集质量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三是检验报告单查对制度。护士要检查检验报告单是否规范,结果字迹是否清楚,有无涂改痕迹等。如发现有报告单丢失、误发、迟发等现象,要及时与检验科联系,查明原因,以免耽误患者诊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与预防策略。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9份检验血液的误差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出现的原因与预防措施予以分析。结果:标本采集42例,占38.53%;患者自身16例,占14.68%;标本检验33例,占30.28%;标本送检18例,占16.51%。结论:血液检验中不同因素会对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造成影响,所以,血液检验中需规范相关工作,强化送检工作,保证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应用针对性管理措施对接受尿液检验的患者及标本进行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8例接受尿液检验的患者及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常规尿液检验管理操作对对照组患者及标本实施管理;采用针对性管理措施对研究组患者及标本实施管理。结果研究组缺陷标本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尿液检验分析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每次尿液检验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际接收尿液检验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针对性管理措施对接受尿液检验的患者及标本进行管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药实践》2020,(2):135-138
目的:评价PDCA循环在医院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2月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所获得的检验标本1 258例为对照组,其中门诊患者392例,住院患者407例,健康体检者459例;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所获得的检验标本1 265例为观察组,其中门诊患者389例,住院患者413例,健康体检者463例。比较两组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健康体检者标本不合格率;对两组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门诊患者标本不合格率为3.08%,对照组为7.14%;观察组住院患者标本不合格率为2.18%,对照组为5.16%;观察组健康体检者标本不合格率为1.08%,对照组为3.70%。观察组门诊患者标本不合格率、住院患者标本不合格率、健康体检患者标本不合格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标本污染及条码无法识别标本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应用于医院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中,能够降低标本不合格率,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导致检验前生化标本出现质量问题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检验科的生化标本共2500例作为回顾性分析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相符或者结果异常的样本数和其结果异常的原因。结果在2500例生化标本中有109例标本出现与临床症状不符或者是标本不及格,不及格率为4.36%。其中有30.28%是由于标本量少,有19.27%的标本是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而17.43%的标本是由于标本溶血以及餐后抽血所导致的。结论生化标本检查前的质量控制是影响影响生化标本检测结果正确性的重要环节。其中涉及到患者,护理工作人员对标本的采集,标本的运送时间,标本的处理等。做好每个环节的质控,提高生化标本的检测水平,为患者提供可靠的临床检查数据。  相似文献   

19.
马南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215-216
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的住院患者的检验标本在采集前的准备通知、标本的采集、标本的运送等工作都是由护理人员来负责的[1].对患者准备工作的交待情况、采集方法的告知情况、采集部位的选择情况、采集标本量的多少情况、通知标本送检的及时情况、标本送检的准确情况等护理因素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本文通过统计的120份不合格误差化验标本事例分析,总结出影响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的主要护理因素以及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为感染性疾病提供诊断及治疗依据。方法收集我院微生物检验科在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进行感染类疾病患者的检验的标本有2500份,作为A组;收集在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行感染类疾病患者的检验的标本有2500份,作为B组;根据标本类型进行分类,具体为血液、呼吸道分泌液、尿液、粪便及穿刺液;所有标本均经过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微生物检验,回顾性分析比较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标本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标本的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不同临床标本对比发现,A组标本的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为19.70%、B组标本的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为26.71%,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呼吸道分泌液及穿刺液标本的两个时间段检验阳性率显著差异(P<0.05),而尿液及粪便标本的两个时间段检验阳性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患者的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可以监测病原菌的流行现状,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