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明艳 《中国医药》2006,1(12):719-720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胰岛素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榆注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组25例与多次皮下注射组25例,观察2组血糖迭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组迭标时间短,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较多次皮下注射组低(P〈0.01)。结论门冬氨酸胰岛素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降糖平稳、迅速、安全,是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44例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21)、观察组(n=23),对照组采用多次皮下注射(MDI)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SCⅡ)治疗。治疗2周,对比两组血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变化、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FBG、2hPG及HOMA-IR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MCP-1及MI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9.5%,对照组30.4%,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疗效优于多次皮下注射。  相似文献   

3.
赵雪  桑婉玉 《北方药学》2021,18(1):111-113
目的:回顾性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探讨适合当地人群的强化治疗模式.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人民医院、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包钢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T2DM患者82例,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对患者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持续性的胰岛素皮下输注(CSII)方法治疗,为治疗组;同时选取5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方法治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两周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变化、胰岛素的使用总量,血糖达到生理性指标的时间及合并症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BG及PBG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胰岛素的使用量较MSII组明显减少(P<0.05),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P<0.05),合并症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采用持续性的胰岛素输注方法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空腹、餐后血糖指标,降低胰岛素的使用总量,明显缩短用药后血糖达到正常水平的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较低,适宜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初诊的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随机分为CSII组和MDII组,观察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平均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方法观察组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CSII组)52例,采用胰岛素泵持续诺和锐皮下输注,对照组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MDII组)52例,采用每日三餐前皮下注射诺和锐及睡前皮下注射长秀霖。结果两种方法均可较好地控制血糖(P<0.05),且CSII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下降均优于MDII组(P<0.05),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平均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少于MDII组(P<0.01)。结论 CSII更能有效模拟人生理胰岛素分泌,使用胰岛素剂量更少、更安全、更快、更有效控制高血糖,是治疗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控制血糖情况、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方法对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或多次皮下输注胰岛素(MSII)治疗,比较二者达标时间以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CSII与MSII相比,达标时间更短,所需胰岛素量更少,发生低血糖次数更少。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可在短期内安全有效地使血糖达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5)与对照组(n=35),治疗组给予CSII,对照组给予MSII,对两组糖尿病患者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及3AM的血糖均进行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治疗天数以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方案均能降低餐后血糖,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降糖效果更为显著,且胰岛素用量少,治疗周期短,低血糖的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初诊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泵65例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吕颖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5):678-679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日益西方化,糖尿病患者呈上升趋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直接影响其预后,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得以理想控制,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1-3],胰岛素治疗方式常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4-5],本研究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将新入院的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CSII)组和胰岛素皮下多次注射(MSII)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均可使血糖达标,但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MSII组(P〈0.01),低血糖发生率与MSII组无差异。结论 CSI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高血糖治疗差异.方法5 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各2 5例,均为血糖控制不良需要住院使用或调整胰岛素.CS Ⅱ组采用优泌淋R胰岛素放置于瑞士海创H-TR0Nplu s V100胰岛素泵内,持续皮下输注,MS Ⅱ组采用诺和灵R和诺和灵N装入诺和笔,于三餐前及10pm皮下注射.结果两组均可使血糖达标.CS Ⅱ组较MS Ⅱ组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p<0.05),CS Ⅱ组血糖达标所需的治疗时间少于MS Ⅱ组(p<0.01),CS Ⅱ组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MS Ⅱ组(p<0.05).结论CS Ⅱ能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免去病人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的疗效。方法将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120例初诊T2DM患者予胰岛素强化治疗,作为治疗组;另选取120例初诊T2DM患者予口服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2个月后各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变化情况。强化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疗效。结果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FBG、PBG、HbAlc等显著下降,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降低高糖毒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细胞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后及中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胰岛素泵对31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CSII)强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及6个月后血糖、胰岛素、C肽、果糖胺(FA)、糖化血红蛋白(GHbAIc)、胰岛B细胞功能(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结果 治疗后的空腹及餐后血糖达到良好控制;FA显著降低(P〈0.05),lh C肽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HOMA—IR和HOMA—B明显改善(P〈0.05,P〈0.05)。结论 胰岛素泵CSII强化治疗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血糖控制,有利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恢复,部分患者能够获得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3.
静脉及皮下连续输注式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3种不同的胰岛素给药方法对临床高血糖治疗的效果。方法:12例NIDDM及10例IDDM病人接受了观察。其中10例行常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8例接受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4例行胰岛素泵连续静脉输注治疗。 3组治疗的靶血糖值均在3餐前及睡前血糖为≥3.6 mmol/L但≤7,2 mmol/L,至少 3天。结果:3组达到靶血糖值时胰岛素用量无显著性差异(均 P>0.05),但两泵组强化治疗平均治愈天数显著缩短,且血糖控制更优于常规组。但皮下泵连续注射组低血糖发生率略高于常规用药组。结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或静脉输注胰岛素模拟了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较常规皮下注射能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是目前常用的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曹春丽  张静  张红梅 《中国药师》2015,(10):1747-1749
摘 要 目的: 探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未达标的初诊2型糖尿病加用沙格列汀或吡格列酮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2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12周血糖未达标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联合沙格列汀或吡格列酮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指数(BMI)变化及两组不良反应的差别。结果: 联合治疗12周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沙格列汀组2hPG及HbAlc下降幅度优于吡格列酮组(P<0.05),但FPG下降幅度小于吡格列酮组(P<0.05)。吡格列酮组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及HOMA-IR的改善优于沙格列汀组(P<0.05),沙格列汀组治疗后BMI无改变(P>0.05),吡格列酮组治疗后BMI增加(P<0.05);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沙格列汀或吡格列酮均能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沙格列汀更适合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或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12周口服降糖药短期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抛硬币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格列美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强化治疗,持续12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下降,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12周口服治疗可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采用胰岛素泵持续注射(CSⅡ)胰岛素与传统多次注射胰岛素(MSⅡ)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过程中的血糖控制和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00例目标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分配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分给予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照组给多次注射胰岛素,4周/疗程。根据采集数据和随访结果,对比两种治疗方法产生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显示CSⅡ和MSⅡ两种方法均可有效地控制目标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但经CSⅡ治疗后发现患者血糖水平控制稳定且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Ⅱ疗法较MSⅡ疗法更迅速、平稳、持久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且胰岛素用量较低,疗效显著,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采用亚莫利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糖尿病提供有利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给予预混胰岛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即使用诺和灵30R笔芯/诺和锐30笔芯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每日23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口服由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的格列美脲片(即亚莫利)进行治疗,早餐前15 min口服1次2、4或者6 mg,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后的HbA1c、2hPG、FPG以及BMI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7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前、后的HbA1c、2hPG、FPG以及BMI等指标比较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亚莫利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更为科学、安全,有效的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分别给予皮下胰岛素泵连续注射(CSII)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两种强化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均得到明显控制,CSII组的血糖达标时间和每日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MSII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也明显低于MSII组(P〈0.05)。治疗后CSII组的空腹C肽和餐后2h C肽显著升高(P〈0.05),MSII组无明显改变。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快速安全有效的控制血糖,且能改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19.
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2种方法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诊断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1例,一组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治疗(CSII),另一组予三餐前门冬胰岛素加睡前地特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MDI),治疗2周,随后门诊口服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2组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空腹血清C.肽、餐后2h血清c-肽、HbAlc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住院治疗后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显著下降(P〈0.01),2组空腹血清c.肽、餐后2h血清C.肽均明显升高(P〈0.01),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较MDI组短(P〈0.05)。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0.161次/人)低于MDI组(0.387次/人)(P〈0.05)。门诊治疗6月后,CSII组的HbAlc下降值较MDI组显著,未服口服降糖药血糖达标率较高(P〈0.05);CSII组的血清空腹c-肽及餐后2hc一肽增加较MDI组显著。结论2组注射方法均能使血糖获得良好控制,使用胰岛素泵能尽快使血糖达标,低血糖发生较少,中长期血糖控制及胰岛B细胞功能保护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联合短期胰岛素泵(CSⅡ)强化治疗对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及其疗效。方法:将106例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6)和对照组(n=40),观察组予CSⅡ联合罗格列酮、对照组予以单纯CSⅡ连续强化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Ic)、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胰岛素抵抗指数(HOMR—IR)、胰岛素敏感指数(IAI)、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腰围等变化。停止CSⅡ治疗后,观察组继续应用罗格列酮随访观察3个月。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血糖、血脂、HOMR—IR、IAI、腰围、EDD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OMR—IR降低和IAI、EDD升高更显著(P〈0.05),且血糖达标时问短、胰岛索用量少(P〈0.05);随访观察3个月,观察组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逐渐减量,无严重低血糖及心、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罗格列酮联合CSⅡ强化治疗可显著减轻初诊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早期应用可改善初诊T2DM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