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输液技术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手段除一次穿刺成功外,输液完毕拔针和按压技术也是护理服务水平的体现。现介绍一种拔针和按压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技术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手段除一次穿刺成功外,输液完毕拔针和按压技术也是护理服务水平的体现.现介绍一种拔针和按压改进方法.传统拔针和按压方法为输液完毕,关闭水止,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改进方法:在莫菲滴管内液体滴完,输液管内液面下降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胶布不分离,不关闭水止,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既刺入皮肤针眼和刺入血管针眼).一般按压时间以3~5 min为宜;凝血机制不好患者需按压15 min以上.拔下针头的手快速反折头皮针,防止液体外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静脉穿刺拔针后按压方法,减轻婴幼儿出血和皮下瘀血的发生率。方法从我院儿科注射室抽取静脉穿刺拔针后的0个月~5岁婴幼儿600例,分两组,对照组300例婴幼儿使用传统方法,即拔针后给予干棉枝局部按压穿刺点。实验组300例,静脉穿刺后拔针只用保留的3L输液贴,家长用大鱼际肌在穿刺点起固定按压作用,其余四指环绕起支持作用,就象家长整只手握着患儿穿刺的手或脚,进行大面积按压,按压时间同为4min。结果实验组出血、皮下瘀血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是手、足、头等部位的拔针,实验组都能有效降低患儿出血和皮下瘀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静脉穿刺后按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静脉穿刺抽血拔针前或后按压以及按压方向操作方法不同 ,止血效果也不同 ,为了减少穿刺部位的血肿或瘀斑 ,减轻受检者的痛苦 ,我们从 93 2 0名静脉抽血者中 ,随机抽取 14 40例 ,分为三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观察 ,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7年 10月~ 1998年 9月来我站健康体检的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 ,年龄 17~ 70岁 ,共 93 2 0人。从中随机抽样 14 40例 (已剔除凝血功能障碍及穿刺部位血液渗漏者 ) ,分为三组 ,组间年龄、性别、职业均一致。1.2 方法 :1.2 .1:静脉采血由专人负责 ,严格无菌操作 ,使用一次性 7号针头 ,应…  相似文献   

5.
静脉抽血后按压部位与按压时间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厚荣  郑慧新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783-1784
目的:探讨静脉抽血拔针后按压部位及按压时间对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静脉抽血的3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扩充按压法,按压时间≥5分钟;对照组采用传统按压法,按压时间1~3分钟。结果:按压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对照组为85%;观察组皮下淤血发生率1.97%,对照组分别为1分钟11.18%、3分钟3.29%。结论:扩充按压法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也是临床用药的主要途径。本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针对静脉输液中常见穿刺方法的问题,每一个具体细节的操作方法进行探讨,报道如下。根据不同的静脉状况要采取不同的进针方法。从大量的静脉输液实践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静脉正面穿刺比侧面穿刺更有利于  相似文献   

7.
<正>临床上经常见到患者在静脉采血后,穿刺部位有压痕,出血,皮肤瘀血青紫。其原因除患者自身凝血机制不好,按压方法不当及护士操作失误等原因所致外,与棉签按压也有关,我们对500例次患者采用医用滴注敷贴按压后发现穿刺点压痕,出血、皮下淤血青紫明显减少。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颖  李江薇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4):133-134
周围浅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静脉输液是药物通过静脉血管内给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快速吸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疾病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和方法。护士通过及时准确的静脉输液来为患者抢救生命。减轻痛苦,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十还必须尽量减少静脉输液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麻烦。因此静脉输液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利益及护理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关于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按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护理工作中不仅应重视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也应重视在输液完毕时”无痛性”拔针和拔针后“无瘀血”。拔针按压不当不但给患带来痛苦,而且给下次穿刺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老年及慢性病需长期静脉给药治疗的患。我们对静脉输液患输液完毕时采用新式拔针按压法,并与传统的拔针按压法进行比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静脉给药是临床给药的一个主要方法,1次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至关重要,它不仅保证了治疗药物及时有效的应用,还减少了患者痛菏。临床上静脉穿刺最常用的部位足手部静脉,如何使手部静脉穿刺成功,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方法的选择与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临床护理研究。方法:①轻拍静脉;②正确绷扎止血带;③非握拳穿刺法;④增大进针角度;⑤增加输液管内负压。结果:在掌握每个不同类型患者静脉的特点,利用扎实的基本功,发挥穿刺技巧的特点,穿刺成功率均达到98%以上。结论:不同类型患者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关键在于掌握不同类型患者的静脉特点,利用扎实基本功,发挥好穿刺技巧,同时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耐心又细致,才能达到一针见血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静脉穿刺是治疗疾病和抢救危重病人的一项基本损伤,也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功。如何确保手背静脉穿刺一次成功和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问题,是临床护理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临床上我们采用不同的穿刺方法,对160例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珊珊  章萍  付小鸥 《江西医药》2001,36(5):397-397
穿刺后拔针方法的不同,往往会使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及血管损伤.目前,<基础护理>教材中介绍的静脉穿刺拔针法为"用消毒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11]",但对拔出针头的方法却没有明确规定.我们通过临床试验与观察,认为将头皮针的针翼逆时针转动90°,然后用消毒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手持针翼平贴皮肤快速拔出针头,病人的疼痛明显减轻,血管损伤也显著减少,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刘爱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570-2570
静脉输液和注射均是迅速而有效的补液、抢救给药方法,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要求护士“一针见血”,而且还要达到无痛性拔针和避免拔针后皮下瘀血,使病人减轻疼痛,同时保护静脉为下一次穿刺创造条件。笔者通过临床护理实践,初步克服了静脉穿刺拔针的疼痛和拔针后皮下瘀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是常见的护理操作,但常常由于按压不当导致皮下出血,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还会导致其精神紧张。特别是新人院的病人,还会因此怀疑护士的技术水平,产生不信任感,影响护患关系。对护士来说,皮下出血影响血管的清晰度,给再次静脉穿刺带来困难,增加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王蕴 《河北医药》2012,34(14):2236-2237
输液是现代医学治疗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治疗方法,静脉穿刺又是输液治疗中的关键环节,它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最常用且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临床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确保患者治疗及危重患者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措施[1].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此项操作技术,才能迅速准确的完成静脉穿刺.如何应用最佳的静脉穿刺方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是广大护理人员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正确的握拳方法可以使静脉迅速充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抢救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稳、准、快、好地将治疗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是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成功的静脉穿刺与正确拔针等方面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静脉穿刺是临床诊疗最基本的操作方法之一,也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护理技能.静脉穿刺拔针后因按压方法不当引起针眼处疼痛及穿刺部位皮下瘀斑[1]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患者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因此引起医疗纠纷,为克服此类弊端,我们对静脉穿刺拔针后的按压方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探讨和改进,研究发明了"直压轻按拔针法",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敏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59-760
目的提高婴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方法选择1岁以内的婴儿300例,根据营养状况及出生时胎龄、体质量分为正常体质量儿及肥胖体质量儿和营养不良儿、早产儿、足月小样儿组。每组随机分为取右侧股静脉及左侧股静脉穿刺。在进针方式上,每组分别采取垂直进针法或斜刺进针法,从而比较一次性进针穿刺成功率的高底。结果正常体质量儿及肥胖体质量儿组取右侧股静脉垂直进针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斜刺进针法,经统计学处理,χ2=4.30,P<0.05;而营养不良儿、早产儿、足月小样儿组取右侧股静脉斜刺进针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垂直进针法,经统计学处理,χ2=5.87,P<0.05。结论正常体质量儿及肥胖体质量儿组取右侧股静脉垂直进针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而营养不良儿、早产儿、足月小样儿组取右侧股静脉斜刺进针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