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PH分配原理PKa值对临床用药问题的讨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临床使用药物浩如烟海,但其中很多属于微酸性微碱性药物,这些药物在水中有些解离成离子型存在,有些则未解离而为分子型,药物解离度的强弱与该药物的PKa值有密切关系,而PKa值又和周围介质的PH值有关。周围介质的PH值除决定于胃肠、血管、脑脊液等各器管内的PH值外,还与同服其它药物的化学性质有密  相似文献   

2.
药物的体内排泄有许多途径,如肾脏排泄、胆汁排泄、肺排泄、唾液排泄、乳汁排泄、皮肤汗腺排泄等,但肾排泄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按药物的吸收规律,分子型的药物脂溶性大易吸收,离子型药物不易吸收。药物的解离程度取决于药物的pKa及溶液的pH,对每种药物来说在一定溶液中的pKa是常数,因此药物的解离度主要取决于溶液的pH。临床应用的药物许多是有机弱酸或弱碱,弱酸的pKa在3~7.5、弱碱的pKa在6~12范围内时,其肾排泄可因尿液pH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服用阿司匹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长期来,人们一直认为这仅仅是阿司匹林的直接刺激作用。为减少刺激,多与小苏打配伍使用,通过提高胃液PH值,增加阿司匹林的解离度,延缓和减少阿司匹林的胃内吸收。但并不恰当,因为小苏打也升高尿液PH值,肾小管内阿司匹林的解离型浓度增加,阿司匹林的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显降低阿司匹林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4.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究其原因,除了与前列腺的解剖位置(前列腺位于骨盆底部,药物不易到达),前列腺的PH值(前列腺液的PH值呈碱性,抗菌药物在碱性环境中作用降低)和前列腺外有一层脂质膜(这层脂质膜会影响前列腺对非脂溶性药物使用中药物的吸收)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患者自身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使用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不但可使药物中的有效成份直达患处(中药成份一般不会受到前列腺液PH值等因素的影响),还能间接地调养患者的体质,从根本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相似文献   

5.
<正> 药物代谢动力学一词是由Dost FH(1953)提出的。它是在动物或人体上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以及与它相应的药理的、治疗的或毒性等反应。药物的吸收、分布乃至排泄等过程都要通过机体的生物膜。生物膜是细胞膜和多种细胞器膜的总称,由双层液态脂质,镶嵌球形蛋白质所构成。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  相似文献   

6.
<正> 四、排泄中的药物相互作用改变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功能的药物可改变药物的肾清除。保泰松抑制甲苯磺丁脲从肾小管分泌;丙磺舒抑制青霉素从肾小管分泌,从而提高它们的血浓度,延长它们的半衰期。由疾病或药物所致尿液PH的改变可影响药物的重吸收。药物的肾小管重吸收机制与胃肠道同。弱碱药物在酸性尿中解离,不易吸收而排泄。同理,弱酸药物在碱性尿中解离,不易吸收而排泄。在治疗上,欲加速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肾清除,可通过改变尿PH的途径来实现。例如弱酸药物:苯巴比妥、水杨酸等给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弱碱药物:苯丙胺、神经节阻断剂、吗啡等给氯化铵酸化尿液,以促进它们排泄。  相似文献   

7.
由于各种药物的体内过程不同,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病理生理特点直接影响药物疗效,所以临床用药时应予全面考虑,否则,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一、药物在儿童的体内过程。1.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主要由药物的理化性质所决定,如脂溶性、离子化程度和药物分子大小。儿童与成人之间,不存在影响胃肠吸收的功能性差异,但新生儿的  相似文献   

8.
在葡萄糖注射液生产过程中,5—羟甲糖难的形成直接影响药液的质量要求。自1992年以来我们对降低注射用葡萄糖杂质吸收度进行了一些尝试,现报告如下。1使用仪器GW-751分光光度计,PHS—2型酸度计。2原料来源榆树市华威制药厂,批号920112。葡萄糖注射液浓配与稀配及主要控制指标对杂质吸收度的影响(附表互、2、3、4)10%葡萄糖注射液控制PH值、浓配115C、30’所测杂质吸收度表1。10%葡萄糖注射液控制PH值、浓配110C、40’所测杂质吸收度表2。10%葡萄糖注射液控制PH值,稀配115℃、3y所测杂质吸收度表3。10%葡萄糖注射液控制PH…  相似文献   

9.
口服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毛细血管吸收(通过门静脉汇集于肝脏,然后进入体循坏,路程较长,并要经过胃液,肠液中酶的破坏和肝脏代谢作用的影响,故口服给药吸收较慢,且效果差异甚大。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因素颇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胃肠道中PH值:大多数药物为弱有机酸或弱有机硷。一般说来,只有在胃肠道内呈分子状态不解离的药物(电中  相似文献   

10.
葡萄糖注射液(以下简称葡萄糖液)在临床上常配伍其他药物,进行静注或静滴。若配伍不当,可造成疗效降低或无效,甚至出现结晶和沉淀.栓塞病人血管而导致死亡。产生的原因主要受输液PH值等因素影响,即输液PH值不同,抗菌药物在一定时间内分解失效的量亦不同。由于输液时间较长,药物加入输液后其PH值不稳定,同时也常含有催化作用的离子等,使一些抗菌药物的效价降低,所以输液本身的PH值变化是直接影响抗菌药物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尚未引起临床广泛重视,在基层尤其突出。本文特就几种常与葡萄糖液混合静滴的药物作一阐述,以…  相似文献   

11.
药典规定10%的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在3.2-5.5之间,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糖在灭菌前后PH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有颜色变黄,对5种批号的精灭菌前后的PH测定。上述灭菌温度在115℃3Omino·7kg/cm’下进行的,灭菌前后PH值平均下降1.08,从表中可以看出,灭菌前PH值越高,灭菌后PH值下降幅度赵大,这是由于葡萄糖分子结构特点决定的,葡萄糖的水溶液在温度较高时(尤其是碱性条件下)能脱水产生5一羟甲基喷嚏醛,此物可进一步分解产生甲酸、乙酸丙酸或聚合生成有色的聚合物,因而导致溶液变黄或产生浑浊和微细絮状物沉淀使PH值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囊型肝包虫PH值、囊内压、渗透压及内囊生发层的变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方法:应用精密PH值测定仪检测肝包虫囊肿囊液PH值的变化;采用穿刺测压法检测肝包虫囊肿囊内压力的变化;应用渗透压测定仪检测肝包虫囊肿囊液渗透压的变化;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肝包虫囊肿存活情况及内囊生发层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不同分型囊型肝包虫,其囊液的PH值、囊内压力、囊液的渗透压、内囊生发层的变化有显著差异(〈0.01)。结论:不同分型的囊型肝包虫随着其活性的变化,囊内环境亦呈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脂质体(liposome)亦称类脂小球,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由不溶性的具有极性的磷脂质为主要膜材并加入胆固醇等附加剂组成。脂质体具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囊泡,可长时间吸附于靶细胞周围,使药物充分被靶细胞、靶组织吸收。将药物做成脂质体后,  相似文献   

14.
脂质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欣欣  金楠 《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2):20-21,136
脂质体(liposome)亦称类脂小球,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由不溶性的具有极性的磷脂质为主要膜材并加入胆固醇等附加剂组成。脂质体具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囊泡,可长时间吸附于靶细胞周围,使药物充分被靶细胞、靶组织吸收。将药物做成脂质体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前后实施CT增强动态扫描其定量参数的改变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治疗的84例NSCLC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治疗前后均予以CT增强动态扫描,观察病灶最大径、灌注值、M/A、Tp及PH的改变情况。结果 132例患者实施靶向治疗后,参考病灶的最大径改变,有76例为好转(好转组),有28例为稳定(稳定组),有28例为进展(进展组)。治疗后好转组病灶最大径、PH及灌注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治疗前后最大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PH、Tp、M/A值、灌注值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进展组治疗后病灶最大径、PH及灌注值较治疗前均增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PH判定结果、灌注值判定结果分别与最大径判定结果进行判定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判定NSCLC治疗效果方面,PH值、灌注值判定结果与最大径判定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57、0.616(均P〈0.05)。结论 NSCLC实施靶向治疗后,患者病灶的血流动力学及增强动态扫描的参数均发生改变,其中灌注值及PH改变能够反映治疗效果。当治疗为有效时,所得灌注值及PH均降低;为进展时,所得灌注值及PH均增大。肿瘤灌注值改变与病灶最大径对疗效判定具有一致性,可以将灌注值作为NSCLC靶向治疗效果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们在作粪便隐血试验同时作PH值测定,结果发现,42例结肠癌中28例PH值高于正常人。报告于下。1临床资料1.l病例:42例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42~68岁。皆为结直肠癌,其中,高分化腺癌5例,溃疡型腺癌25例,粘液腺癌12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恶性可能10例。正常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5~65岁。临床告已排除消化道癌肿、溃瘤或炎症病变者。1.2粪便PH检查:两组饮食不限,但近1月皆未用过药物治疗。粪便PH值采用精密试纸测定法。结果:正常组PH为6.2土0.7(5.2~7.0)。结肠癌组PH为7.7土0.6(62~8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内皮素(ET-1)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CHD患者,其中伴肺动脉高压(PH)43例,轻度PH25例,中度PH9例,重度PH9例,肺动脉压正常组(非PH组)18例,及16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浓义。结果:(1)CHD伴PH患者血清ET-1浓度较非PH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血浆ET-1浓度随肺动脉高压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2)39例房间隔缺损患者,血浆ET-1浓度与房间隔缺损大小呈正相关,结论:CHD伴PH及肺血流量增加时,可导致血浆ET-1浓度升高,ET-1可能能促进先心病PH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醚聚乙二醇300曲拉通X100对肺癌耐药细胞A549/DDP(顺铂)多药耐药性的逆转及其机制。方法用MTT法进行体外耐药逆转实验,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ADM药物浓度。结果合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前后,A549/DDP对化疗药物阿霉素、顺铂、丝裂霉素、5-FU、依托泊甙和长春新碱的敏感性均有显著性差异(各组都为P〈0.01);三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都能显著增加耐药细胞内ADM浓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三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逆转A549/DDP耐药性的作用,逆转机制可能是改变细胞膜的流动性,抑制多药耐药相关膜蛋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 四、体内酸碱平衡对药物的分布和排泄的关系。药物的药理效应的发挥取决于和药物发生作用的受体所在部位(细胞内或细胞外),改变血浆的酸碱度可以改变组织细胞内外药物分布的浓度比例。如苯巴比妥为酸性药(药物受体在细胞内),在呼吸性酸中毒时,其非离子化型增加,它是脂溶性且易于透过细胞膜,药物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增多,药理作用增强,使昏迷的病人昏迷加深。当使用碳酸氢纳等改变血液酸碱度使细胞外液呈碱性后,就可使苯妥英钠的离子型积聚于细胞外(离开受体),药理效应即降低,患者的症状也随之减轻。降压药美加明是一种弱碱性药物,它的作用部位的受体在细胞外,因此,在酸中毒时,有利于它在细胞外积蓄,使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增加,药理作用提高。尿的酸碱度改变,也可以明显地影响肾对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排泌。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中呈大量的离子化  相似文献   

20.
一、配伍不当可影响胃肠道吸收多种药物常以口服方式给药,如配伍不当,即可影响其吸收,使药物在血中浓度降低而影响疗效。其相互妨碍和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兹分述如下: (一)酸碱性药物对一些药物吸收的影响近年来由于生物药剂学的发展,发现了药物吸收和转运的规律,认识到由于生物膜的特性决定了药物的吸收和转运,因此要了解药物的吸收转运情况,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