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动平板试验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柳  何国祥 《重庆医学》2003,32(2):206-207
目的 探讨活动平板试验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范围与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临床患者447例,对其造影结果与造影前活动平板试验结果进行对照分拆。结果 活动平板试验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90.32%,特异度为19.64%;阳性预演值为65.12%,阴性预测值为55.00%。冠状动脉多支病变S—T段下移程度较革支病变严重,S—T段下移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且运动负荷量较小;运动中、后S—T段缺血性下降>0.1mV的导联在Ⅱ、Ⅲ、avF、V4、V5、V6出现频率高。结论 活动平板试验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范围与程度真有较好的预测诊断价值;但S—T段阳性出现的导联与冠状动脉分支病变无明显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企图评价有暂时性S—T段升高与有暂时性S—T段降低的心绞痛患者的区别方法。 有人认为S—T段升高意味着预后较差和心肌梗塞死亡的可能性较大。也有人认为S—T段升高的患者,可能在冠状动脉近端有病变,而末梢病变很轻,因此,是手术再植血管的最好适应症。 本文比较了两组有类似心绞痛临床表现患者的冠状动脉解剖学改变,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3.
对106例有典型心绞痛症状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的病人,描记双极胸导(Nchb导联)并与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对比。同时选择冠心病病人20例,正常人30例均描记常规12导心电图及Nchb导联。结果显示冠心病组S—T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5%(P<0.05),A导4.5%,I导20%,常规12导心电图S—T段检出率为3.5%。待诊组S—P段检出率次之。D导43%(P<0.01),A导32%,I导10%。运动试验阳性率22%。正常组S—T段下移3%。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简介观察37例无严重冠状动脉狭窄而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绞痛的病人。男女之比为3∶1,平均年龄52岁。全部病人于休息时发生典型心绞痛;86%的病人夜间发作,46%劳力时疼痛;86%每日平均吸烟30支,43%有高血压史,22%有雷诺氏病和27%有偏头痛史。心电图和血管造影所见 37例中两例无心电图改变。59%显示S—T段和T波改变,于自发型心绞痛时,虽偶见到S—T段下降,但一般S—T段是抬高的。27%心绞痛时有严重心律失常,24%有室速或室颤,5%有完全性房室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显示的颈部动脉常见病变;与DSA比较,明确3DCE—MRA诊断颈部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741例超声多普勒怀疑颈部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3DCE—MRA成像,并根据其病变表现总结分类;206例患者同时行DSA检查,将颈部动脉分为颈总、颈内、颈外、锁骨下及椎动脉5个部位,由2位放射学专家独立评估DSA及3DCE—MRA血管资料。结果 36.71%病例(272/741)显示无异常,63.29%(469/741)显示颈部动脉有病变,共计827段,其中动脉粥样斑块占34.22%(283段),动脉狭窄占34.46%(285段),动脉闭塞占3.39%(28段),动脉发育纤细占14.87%(123段);动脉开口变异占3.87%(32段),动脉扭曲占3.63%(30段),动脉瘤占0.72%(6段),动脉夹层占1.21%(10段),肿瘤包绕或推压动脉占1.45%(12段),术后复查占2.18%(18段)。对206例的412段血管与DSA比较,3DCE—MRA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主要是对动脉粥样斑块(256段与283段)和动脉狭窄(258段与285段)存在一定的高估。但对412段血管整个样本,两种方法在同一部位诊断各种血管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以DSA为标准,3DCE—MRA诊断颈部5个部位血管病变的准确度分别为:锁骨下动脉99.51%,颈外动脉98.54%,颈总动脉96.60%,颈内动脉96.36%,椎动脉93.93%;诊断各部位动脉斑块、血管狭窄、血管闭塞的准确度分别为97.71%、97.62%及100%。结论 3DCE—MRA是有效可靠的颈部动脉病变诊断方法,能基本替代DSA。  相似文献   

6.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心电图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的心电图变化。方法:选取16只SD大鼠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电图Ⅱ导联P波、QRS波群、T波、S—T段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①造模成功12只。②QRS波群改变:12只大鼠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即刻均出现短暂的R波异常增高;再灌注15—20min出现q波或原有q波加深,随再灌注时间延长,q波逐渐加深、加宽。③ST—T改变:12只大鼠在结扎LAD即刻至20min时S—T段、T波进行性抬高,此后相对恒定;再灌注早期S-T段、T波快速回落,15min内回落〉50%。④心律失常发生情况:13只大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多出现在结扎LAD后5—10min和再灌注早期。结论:大鼠心肌缺血20min内S—T段、T波进行性抬高达峰值可作为大鼠冠状动脉准确结扎的标志;再灌注15min内S—T段、T波快速回落〉50%可作为冠状动脉再通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对经CT证实无心血管病史的260例急性期脑卒中病人的心电图(ECG)资料进行分析,发现ECG异常203例(78.1%)。ECG改变:主要表现为T波,S—T段的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ECG异常改变与脑卒中有明显关系,与病变性质无关;ECG异常改变程度与脑卒中严重程度成正比。ECG改变的可逆性与脑卒中严重程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76例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中有T波变化及轻度缺血型S—T段压低(<0.05毫伏)或虽无压低,但S—T段水平延长,QX/QT≥50%者进行活动平板试验,换气过度及心得安二级梯试验,并结合临床症状观察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中,T波变化和上述轻度S—T段异常的意义。活动平板试验的结果:T波变化组中,仅有2例伴有典型心绞痛者呈阳性反应,其余37例(95%)为阴性;S—T段变化组24例中11例呈阳性(48.5%),13例阴性(54.2%);S—T~T变化组13例中5例阳性(38.4%),8例阴性(61.6);S—T段及S—T~T变化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T波变化组,(P<0.001)。因此认为对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中出现的轻度的S—T段异常值得重视,其可能是心肌轻度缺血的表现。而对单纯T波变化,是否应作为判断双倍二级梯运动的阳性或可疑阳性的标准,值得进一步商榷。而过度换气试验对判断T波变化的性质并无价值。心得安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对判明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不一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的S—T段的改变,发现前壁或下壁梗塞,凡有相反性S—T段降低严重者其并发症及死亡率高.本文认为不应把这种S—T段降低仅解释为电学上的“相反性效应”,而可能是相应部位心肌受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62年。主因心前区憋闷疼痛伴大汗2小时于1993年9月22日急诊住院。入院ECG(图1见封三)示:窦性心动过速,P—P间期0.48S(室率145次/分);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S—T段弓背抬高,I、act及V_4—V_6导联S—T段明显压低,V_5导联S—T段压低达0.45mv,V_1—V_3导联呈陈旧性Qs梗塞波型。入院诊断:冠心病,广泛性心肌缺血,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窦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1.
在为1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行Amplatzer法封堵术中,在打开封堵伞时患者出现S—T段抬高及相应胸痛、胸闷症状,经撤出导管,静脉推注硝酸甘油处理,约5分钟左右胸痛、胸闷症状缓解,S—T段恢复正常,考虑为冠状动脉痉李。  相似文献   

12.
1983年1月至1992年12月,我院共行放射治疗食管癌482例,其中病变长度5cm以下者171例(占35.5%)。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共171例,男130例,女41例;年龄23~83岁,平均57岁,51~65岁100例,占58.5%。临床上有胸背部疼痛51例,占29.8%。病变部位(以病变中心划段):颈段3例,占1.8%;胸上段41例,占24.0%;胸中段124例,占72.5%;胸下段3例,占1.8%。病变长度均在5cm以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  相似文献   

13.
对156例急性心肌梗塞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墓碑形S—T段抬高组CK值、心梗后心绞痛(PIA)、严重心律失常、心衰发生率,以及一周内死亡率较通常式抬高组显著增高。结论:墓碑形S—T段抬高可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塞预后不良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低钾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监护。方法:对123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于入院时抽血测定血钾、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根据血钾水平分为低血钾组(血K^+〈3.5mmoL/L)和正常血钾组(血K^+3.5—5.5mmoL/L),同时在1周内严密加强监护,观察住院期间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猝死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低钾血症的总发生率为30.1%,低血钾引起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32.9%)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10.8%)。结论:低钾血症对AMI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加强临床监护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十二指肠降段出血疾病的胃镜特点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降段病变并出血的病因、主要临床表现及胃镜下改变。方法:总结本院10年来胃镜诊断十二指肠降段病变并出血4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胃镜下改变。结果十二指肠降段病变并出血病因复杂,以降部溃疡最常见.占42.5%,其次为降部息肉25%.降部癌肿15%.降段钩虫感染5%,降段憩室炎5%.降段炎5%,降段血管病变2.5%。其出血以黑便为主100%.呕血占20%。降部溃疡出血以单发溃疡多见.息肉以单发尤其表面糜烂者多见,癌肿以进展期常见。结论:十二指肠降段病变并出血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胃镜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进行心电图检查时,经常遇到ST—T异常变化出现。ST—T变化产生的原因很多,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颅内压病变、药物和电解质的影响,也可见于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等。心电图ST—T改变为一种非特异性表现。Frieberg氏分析1000份心电图中,有ST—T变化者为209例,其中原因不明者为49例(4.9%),占全部ST—T改变的24%,其中有不少病例虽经临床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存在的证据。患者以女性为多见,常伴以心悸、出汗,胸闷、气急和失眠等植物性神经失调症状,一般称为心脏神  相似文献   

17.
汪宁 《安徽医学》1996,17(2):64-64
<正> 患者成年男性,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炎。心电图(附图)Ⅱ导联示:基本节律窦性,频率70次/分,QRS波为Rs型,时间0.06 s,P—R间期0.14 s,S—T段及T波均正常。R_(2、4、9、11)为提前出现,呈qR型,时间0.09s,其前无 P波,S—T段压低,T波低平,为交界性早搏伴非相性室内差导性传导;其中R_(2、9)呈插入性,其后窦性激动的S波略加深,P—R间期延长至0.16 s,说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HBV—DNA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法同时检测149例乙肝患者。结果HBeAg阳性58例血清中前S1抗原阳性占82.76%,HBV—DNA阳性55例,占94.83%,同时阳性者46例,占79.31%;HBeAg阴性的77例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53例,占68.83%,HBV—DNA阳性41例,占53.24%,同时阳性者33例,占42.86%。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HBV—DN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叉不完全相等。  相似文献   

19.
心得安试验对功能性ST-T改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服心得安试验对功能性ST—T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86例40岁以上伴有心悸、胸闷、气短症状,静息心电图有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T波低平的患者,通过口服心得安药物20mg,分别在30、60、90、120min描记心电图观察其变化。结果口服心得安20mg60min后描记心电图,86%女性S—T段恢复正常,呈阳性改变,与男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性(P〈0.05);与男性不同年龄组相比,随年龄增加阳性率逐渐降低,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86%以上的女性ST—T改变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为功能性改变,与器质性ST-T改变无相关性和必然联系,对冠心病诊断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90.6%.阳性预测价值为88.9%.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83例临床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人ECG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3例ACS冠状动脉病变ECG检出阳性率为67.6%;非ST段抬高的ACS以多支中、重度血管病变为主。ST段抬高的前壁心肌梗死以前降支病变为主,下壁心肌梗死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结论ECG对ACS诊断价值较大,但单纯通过ST—T异常诊断冠心病易导致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