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其中药防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ribrosis)是指由多原因引起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在肾间质内过度沉积和肾间质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的增生.肾间质纤维化几乎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和主要病理基础.有研究表明小管-间质纤维化组织学分级与肾小球硬化的组织学分级相比更能反映肾功能的丧失程度[1].  相似文献   

2.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几乎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共同通路[1],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病理基础.TIF以肾小管萎缩及消失、肾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为特征[2].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中,肾间质纤维化都可作为肾功能恶化的一个十分准确的预测指标,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比肾小球硬化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更为密切,故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正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3.
小管间质纤维化是所有肾脏疾病进行性肾功能衰竭的共同病理改变。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能够阻止和(或)逆转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内肌成纤维母细胞的聚集是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特征,且与纤维化的程度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速度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活性维生素D3 (VitD3)除具备调节钙磷代谢作用之外,还能够保护肾小球上皮细胞和系膜细胞,促进多种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增殖等。本研究通过单侧输尿管结扎(UUO)的方法建立小管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观察VitD3减少间质内肌成纤维母细胞聚集和阻止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与肾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无论是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或是肾血管及小管间质性疾病,RIF的程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比肾小球硬化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更为密切.目前认为,RIF的发病主要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产生与降解失衡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所致.关于调控ECM代谢的ECM降解系统,尤其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的表达与活性异常在RIF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MMPs和TIMPs的研究发展及与RIF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肾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肾纤维化(renal fibrosis)是所有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必经之路.它主要表现为肾间质纤维化(renalinterstitialfibrosis)及肾小球硬化(gromerulosclerosis)两方面.主要特征为肾小管和间质毛细血管的丧失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积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肾小管间质病变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中的重要性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在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中,肾间质纤维化可作为肾功能恶化的十分准确的预测指标。小管间质损伤已经成为肾小球肾炎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标志性过程。  相似文献   

7.
肾间质纤维化(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以肾间质中细胞及胶原成分聚集增多、伴肾小管萎缩和扩张变形、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肾单位进行性破坏、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它是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病理表现,是肾功能改变的最重要影响因素[1],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延缓终末期肾脏疾病的进展,延长患者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周细胞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周细胞与RIF的关系加以综述,简述其参与RIF的可能机制以及对于临床治疗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蛋白尿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及防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不同病因的慢性肾脏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ESRD)的共同病变过程。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表明,各种肾脏疾病进行性肾功能恶化主要取决于肾间质损伤的严重程度。蛋白尿是肾小球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长期蛋白尿不仅引起肾小球硬化,而且可以直接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后者与肾小球疾病进展的关系更为密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血压、肾功能均正常且其他各项临床指标相近的条件下,显著蛋白尿IgA肾病患者的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更为严重,蛋白尿可作为独立的致病因子,直接造成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因此,研究肾间质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延缓ESRD的进程意义重大。本文重点阐述蛋白尿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现况。  相似文献   

9.
活血祛瘀法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防治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肾纤维化是几乎所有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通路,其特征包括肾小球纤维化、肾问质纤维化、肾血管纤维化^[1],是各种肾脏疾病慢性化主要的病理学表现之一,是各种肾小球、血管和小管间质本身疾病的最后结局。肾间质纤维化(RIF)是以细胞外基质(ECM)在肾间质的过度积聚与沉积以及成纤维细胞增生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肾小管间质容量改变在狼疮性肾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68例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行肾活检检查,以定性、定量的方法观察了其小管间质损害程度、间质容量变化及肾小球病变各自对狼疮性肾炎肾功能状态的影响。结果发现:(1)伴有明显肾间质损害及肾功能异常者,肾间质容量(Ⅳ)明显增加(34.7±14.3%vs14.8±4.8%△Ⅳ为21.9±10.9%);(2)肾间质容量变化与肾功能改变之间呈明显相关关系;(3)不同的肾小球病变类型、肾小球病变活动性指数及有无IgG在小管基膜上沉积对Ⅳ及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提示肾间质容量改变可以直接反映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乃至肾功能的变化。在LN伴明显肾间质损害时,肾功能的变化主要与肾小管间质改变程度有关,而与同期存在的肾小球病变类型、严重程度及活动性关系不大。Ⅳ的定量分析可作为临床判断肾脏损害程度及功能状态的一项颇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三七总苷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导致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最终进展为慢性肾衰竭(CRF)。传统的观点认为,CRF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的严重病变所致,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小管一间质纤维化与CRF的关系较肾小球更为密切。此外,肾间质纤维化在早期是可逆的,所以肾脏病学界把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作为本世纪的主要目标之一。三七总苷通过促进肾成纤维细胞凋亡,阻断肾小管上皮转分化,抑制肾小管上皮增殖及胶原合成分泌等作用拮抗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可望成为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国内慢性肾衰竭的首要病因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随肾功能的减退伴发不同程度的肾间质纤维化早期准确评估肾功能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有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血清肌酐测定法评价肾功能,敏感性差;肾脏穿刺虽然是确定病理变化的金标准,但有创伤和并发症等[1].肾脏结构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采用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肾功能存在局限性[2],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适用于肾脏研究[3],目前尚未见应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1 慢性缺氧学说的提出 慢性缺氧学说是Fine等在1998年提出的[1],在肾病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在80年代初Brenner等提出用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解释肾脏疾病的进行性发展[2],由于这个理论是基于对大鼠试验得出的结论,在其他动物身上并没有得到验证,因此,国际肾脏病学界对于肾脏病的慢性进展的机制又进行了新的探索.随后的研究发现,小管-间质病变较小球病变能够更好地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减少,提示小管-间质病变决定慢性肾脏病的预后[3].一般认为小管超负荷的蛋白尿与小管-间质损害密切相关,减少蛋白尿可以减缓进行性肾损害的速度[4],但这不能解释临床上没有蛋白尿的患者存在进行性肾纤维化,而肾小球微小病变存在大量的蛋白尿却常没有严重的小管-间质纤维化,因此,可能存在另外的进行性肾损害的机理.“慢性缺氧学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慢性缺氧是指在进行性肾损害过程中,肾小管-间质部分存在着慢性氧耗竭的现象,这种慢性缺氧是导致肾脏纤维化的机理之一[1,5].  相似文献   

14.
肾纤维化的分子病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肾纤维化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如炎症、损伤等作用下,间质细胞及细胞间质增多,尤其是基质蛋白合成增加,基质降解受抑制造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大量堆积导致的肾小球硬化和小管间质的纤维化.它的主要病理形态特点为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内血管硬化.几乎所有慢性进行性肾脏疾病都是纤维化破坏过程的结果,深入研究肾纤维化的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肾小管标志蛋白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近年来肾小管间质病变,或称肾小管间质性肾病(TIN)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对TIN的认识水平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TIN在整个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据最近统计,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约20%~40%,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约10%~25%系由TIN所致。近来研究还发现,即使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或肾血管疾病,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间质损害,而且其损害的严重程度直接与肾脏病变的发展速度和预后密切相关,甚至超过了肾小球或肾血管病变本身。这使得人们对肾小管间质病变研究的兴趣日益增长,并且已深入到包括肾小球疾病和肾血管疾病在内的所有肾实质性疾病。 肾小管间质不仅在空间上占整个肾脏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16.
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1990年,Bogenschutz等研究发现IgA肾病患者,若肾小球病变较重,但无明显间质损害者预后良好;而间质损害严重,肾小球病变不明显者预后不佳,并提出了肾脏间质纤维化是预测肾脏病情的重要指标。随后肾间质损害在肾脏病中的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相继的一些研究表明,肾脏间质纤维化对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了解间质损害的机制,控制间质损害的发展对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流行病学临床上,肾小管间质病变与肾功能进展和预后有密切联系。近20年有关慢性肾小球疾病进展和预后相关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的临床研究,对象集中于全世界发病率较高及预后较差的几种肾病,如IgA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等。在膜性肾病的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肾小管间质病变是决定10年肾脏存活率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肾小球疾病本身。在FSGS中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国南方地区原发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性(FSGS)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情况及探讨FSGS临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1988年7月至2005年7月经我院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FSGS的263例成人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并进行分析。 结果 (1)原发性FSGS占同期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7.02%,占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6.33%,其构成比近年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青壮年为成人FSGS的主要患病人群,临床以不同程度的蛋白尿为特征,以NS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有133例,占50.6%。(2)主要病理特征: 48.4%患者肾小球硬化比率≥25%,肾小球硬化并伴有肾小管间质病变者占88.6%,其中伴严重肾小管间质病变占25.2%。(3)肾小球硬化程度及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Ccr呈负相关 (P < 0.01),并与Scr水平呈正相关(P < 0.05)。肾小球硬化程度与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 < 0.01),与血浆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 < 0.05)。肾小管间质病变是FSGS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原发性FSGS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就诊时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已损害明显,并与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从而延缓FSGS的进展仍是广大肾脏病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肾脏纤维化是各种原因所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包括肾小球硬化与肾间质纤维化。大量研究表明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通路,是决定肾脏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根据终末期肾衰竭现代医学的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其隶属于"关格"、"水肿"、"虚劳"等范畴。  相似文献   

19.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肾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检测不同间质纤维化程度的肾活检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和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A)的表达 ,观察CTGF、α -SMA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和肾功能之间的关系 ,探讨CTGF在肾脏肌成纤维细胞形成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选取不同病因和类型的肾活检标本 4 5例 ,按常规进行染色 ,根据光镜下小管间质的病变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各组标本CTGF和α -SMA的表达 ,并将CTGF的表达、α -SMA的表达、间质纤维化程度和患者血肌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CTGF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一些肾间质细胞胞浆 ,并且随间质病变的加重 ,表达量增加 ,范围增大 ;α-SMA在病变肾间质区域表达增强 ,一些管腔破坏和萎缩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也可见表达 ,阳性分布区域与CTGF相似。肾小管间质中CTGF、α -SMA表达量之间呈正相关 ,CTGF和α -SMA表达量与肾间质纤维化病变程度和患者血肌酐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CTGF可能通过促进间质中肌成纤维细胞的形成而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 ,CTGF的表达上调对肾脏疾病有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中药抗肾间质纤维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指由多原因引起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在肾间质内过度沉积和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生。肾间质纤维化几乎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和主要病理基础。目前,人类肾脏疾病病理改变和。肾小球损害实验动物模型的大量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