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90mmHg)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方法;4例采用单纯结扎,20例采用体外循环直视下肺动脉切开PDA缝合术,2例采用左心转流下降主动脉切开PDA缝合术。结果单纯结扎4例中有2例导管再通。体外循环直视下肺动脉切开PDA缝合术20例中有1例肺动脉壁切口缝合出血,再次体外循环,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2例采用左心转流下降主动脉切开PDA缝合术痊愈。结论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如果伴有其他心内畸形,可采用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脉干PDA缝合术。如果单纯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应直接采用左心转流下降主动脉切开PDA缝合术。  相似文献   

2.
复杂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术后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复杂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术后监护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例,年龄5月龄~2岁,体重5~10kg。其中3例为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1例为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弓部狭窄、肺动脉瓣轻度返流、肺动脉高压;1例为先天性心脏病镜面右位心、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本组病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手术,术后均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或合并心内复合畸形手术难度较大,以往常行单纯结扎或分两次手术,我院自1988年5月至1994年10月采用郭氏[1]方法为7例动脉导管未闭或合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及肺动脉高压患者,在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直视下施行PDA VSD直视修补术。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7例,男2例,女5例,年龄5~10岁。术前均有心慌气短,活动受限;常发肺炎3例,经检查证实合并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及室间隔缺损2例,心导管检查示合并中、重度肺…  相似文献   

4.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或合并心内复合畸形手术难度较大,以往常行单纯结扎或分两次手术,我院自1988年5月至1994年10月采用郭氏[1]方法为7例动脉导管未闭或合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及肺动脉高压患者,在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直视下施行PDA+VSD直视修补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我们采用小儿体外循环术后并发低氧血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8例,女28例,年龄1.5~8(平均4、5)岁。非体外循环手术7例,均为动脉导管未闭(PDA);体外循环手术39例,其中法洛四联症7例,心内膜垫缺损2例,室缺加流出道狭窄5例,室缺加肺动脉高压6例,单纯室缺9例,单纯房缺10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1993年1月至2003年6月间外科治疗的34例成人PDA合并心内畸形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痊愈,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综合征,1例死于出血,死亡率5.9%;随访复查心脏B超,导管无再通,房室间隔无残余分流。结论: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PDA,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术,加强术后处理,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中的15%。女性与男性之比为3∶1。(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多数是单独存在,也有部分可与其它心血管畸形并存。如合并主动脉缩窄,室间隔缺损等。我院自1973年——1986年共施行单纯性动脉导管未闭手术5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42例,最大的年龄32岁,最小的年龄2岁。正常情况下,在胎儿出生后2—3个月内动脉导管自行闭合,形成动脉韧带,个别婴儿生长到1岁时才完全闭合,但在1岁之后很少有闭合的机会,临床上称为动脉导管未闭。由于导管的存在,可使患者肺循环血量增多,体循环血量减少,因而加重了左心的负担,引起左心扩大及肺动脉高压,重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9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遇有术前未能确诊动脉导管未闭的处理经验,强调了术中深低温、低转流量、不停止体外循环转流、术中需维持良好的左心转流、先经肺动脉切口直视下缝闭动脉导管,随后处理合并的心内病变,以及术中对动脉导管未闭的确认。9例病人除一例死于术后严重免疫性溶血外,全部康复出院,出院时无流及脑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小儿心内直视手术中登工动脉导和未闭在诊断及手术处理技巧等方面的特殊性。方法“总结1996年1月 ̄1998年7月间共收治先天性心内畸形合并PDA患者74例,均同期行畸形矫治手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随访1 ̄1.5a,心功能达1级,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术前漏诊率6.8%。结论:对心内直视手术中合并动脉导管宜采取同期手术,并存的动脉导管在体外循环并行下闭合是一种较理想的安全术式,同期  相似文献   

10.
60例体外循环病人在围术期对胃液量、游离酸、总酸度、胃液呈咖啡色、胃潜血及处置进行前谵性监测,并试图探讨与体外循环阻断时间及灌注压的关系。 临床资料 1 本组男3例,女27例,14岁32例,15岁28例,平均年龄16岁。 2 病例选择:房缺14例;单纯室缺13例、室缺合并卵园孔未闭2例、室缺并肺动脉高压2例;法鲁氏四联症8例;右心室双出口3例;动脉导管未闭并重度肺动脉高压2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17例法氏四联症患者的I临床回顾,总结法洛四联症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1例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缝闭、右室流出道疏通、肺动脉自体心包片加宽,室缺未与处理,其余16例均一期处理动脉导管未闭、房缺、卵圆孔未闭及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6例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10例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自体心包补片跨瓣加宽右室流出道10例,右室流出道加宽(未跨瓣)5例,单纯右室流出道疏通2例。结果 本组17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治愈14例,死亡率17.6%,治愈率82.4%。结论 术前准确的诊断,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术中精确、迅速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积极防治并发症,特别是对心律失常、低心排的有消防治,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术中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曲华  王霞 《齐鲁护理杂志》2002,8(7):499-500
2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9月我院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49例 ,2例术中死亡 ,47例痊愈出院 ,现将术中护理要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9例 ,男 2 6例 ,女 2 3例 ,10 5个月~ 12岁 ,体重 5~ 42kg。 47例顺利完成手术 ,2例术中死亡 ,其中 1例因畸形严重 ,难以矫正 ,另 1例因肺动脉高压、巨大心脏 ,复跳困难死亡。其心脏疾病种类见表 1。表 1 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种类  病  种n室间隔缺损 2 8房间隔缺损 7法乐四联症 4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 3右位心合并室间隔缺损 1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13.
硝普钠降压及单纯丝线结扎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硝普钠降压下单纯丝线结扎闭合动脉导管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手术中及手术后应用硝普钠控制血压、单纯手术丝线结扎闭合未闭动脉导管110例。结果:110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死亡2例,结扎不完全致残余分流2例,余107例能正常工作生活,无自觉症状。结论:应用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及单纯手术丝线结扎法闭合动脉导管,有着效果确实、安全、方法简单等优点,合理应用,可减少术中、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可扩大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unilateral absence of apulmonary artery,uAPA)为一种罕见的心血管畸形,临床较罕见,诊断、治疗均有难度。据国外报道121,UAPA发病率约为1/20万,且多与法洛四联征、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等并存。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实施3例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手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9例体外循环心内直机手术中遇有术前未能确诊动脉导管未闭的处理经验,强调了术中深低温、低转流量、不停止体外循环转流、术中需维持良好的左心转流,先经肺动脉切口直视了缝闭动脉导管,随后处理合并的心内病变,以及术中对动脉导管未闭的确认。9例病人除一例死于术后严重免疫性溶血外,全部康复出院,出院时无残流及脑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总结分析我院7年间对42例成人PDA的外科手术治疗及围术期处理的完整资料。25例管型及漏斗型导管单纯用丝线双重结扎,11例窗型或瘤型采用缝扎或切断缝合术的方法,6例用垫卷置于导管上方压迫结扎;其中合并其他心脏病的11例于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缝扎或结扎导管。组中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6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喉返神经损伤、栓塞、灌注肺等并发症,随访无假性动脉瘤及再通发生。结论: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及术中认真仔细的探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PDA是较为安全的选择,特别适合有合并心血管畸形及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新生儿动脉导管闭合前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存在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生儿41例,应用三尖瓣反流法评估其肺动脉收缩压,于服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3~7 d后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动脉导管是否闭合,以及肺动脉收缩压、右房室腔大小、肺动脉主干内径的变化,分析肺动脉压力与动脉导管内径的相关性。结果 4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30例于治疗3 d后闭合,6例于治疗7 d后闭合,2例未闭合,3例死亡。36例经治疗后动脉导管闭合的新生儿,其动脉导管闭合后肺动脉收缩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右房室腔大小和肺动脉主干内径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1例患儿肺动脉压力与动脉导管内径呈正相关(r=0.77,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在评价新生儿动脉导管闭合前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情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梁绍伟  田子朴 《华西医学》1991,6(2):201-202
本文报告我科1985年6月至1986年10月,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先心病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0例的诊断和治疗结果。术前确诊4例,余6例均在手术中明确诊断。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中低温、低流越不停循环下,缝合封闭PDA之肺动脉内口。全组无手术死亡。本文对先心病合并PDA的临床特点,术中发现,以及手术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侧肺动脉缺如(unilateral absence of apulmonary artery,UAPA)为一种罕见的心血管畸形,临床较罕见,诊断、治疗均有难度[1].据国外报道[2],UAPA发病率约为1/20万,且多与法洛四联征、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等并存.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实施3例先天性—侧肺动脉缺如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手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处理动脉导管未闭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CPB)下处理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年10月至2005年2月正中切几下处理100例PDA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其转归。结果术后除右心功能不全2例及术后早期出现声音嘶哑3例外,无其他重大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各种心内畸形经常合并PDA,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意义重大;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提高CPB技术,对降低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经肺动脉切口缝闭PDACPB下处理PDA的主要方法,术中应用Foley导尿管阻断动脉导管血流,有利于术野显露、缩短CPB时间,可降低肺部、脑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