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爱莲 《浙江医学》2009,31(8):1141-1142
颅内肿瘤又称脑瘤,是因肿瘤引起的视神经乳头水肿以及肿瘤本身对视神经或视交叉的压迫,常引起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力减退(可达80%)^[1],致使部分患者首诊为眼科。因此对于原因不明的视力下降、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应尽可能详查病因,并行常规头颅x线片检查,必要时行头颅CT及磁共振(MRI)检查,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复发引起视神经萎缩一例屈晨李佩玲韩万春临床医学一系眼科教研室(上海,200072)关键词鼻咽肿瘤;视神经萎缩;病例报告分类号R774.63鼻咽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文报告一例鼻咽癌侵犯颅底、压迫视神经、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索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3.
23例急性甲醇中毒的眼部主要表现有视力急剧下降,短时间内双眼光感消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眼底初期视盘充血水肿,2~3天内迅速发展为视神经萎缩。视力变化为可逆性,瞳孔散大程度对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在抢救过程中应重视对视功能的保护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 青光眼是致盲率比较高的常见眼病。据国际防盲协会报告,在各种致盲的原因中,青光眼占首位(占24.2%)。视神经萎缩是青光眼引起失明的主要病理变化。因此深入探讨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各种因素,对防治青光眼致盲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1971—1980年10年间我科住院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体外反搏对33例视神经萎缩疗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曾用各种方法治疗无效或无明显进展的33例(57只眼)视神经萎缩患者,进行体外反搏治疗。反搏后,26只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占45.6%。其中以缺血性视神经灸或中央动脉栓塞的疗效最佳。结果提示,对血循环障碍引起的视神经萎缩,用体外反搏治疗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链霉素 连续使用链霉素,不仅损害听觉器官,而且损害视神经。引起突发性眼球后视神经炎或渐进性视神经萎缩等。过敏病人滴用链霉素过多还会引起眼眶周围水肿和结膜炎。 氯霉素 成年人连用氯霉素10~22个月即可引起中毒性视神经炎,过敏性病人滴用氯霉素眼药水,可引起过敏性结膜炎。氯霉素还可能引起急性中毒性表皮松懈症,使眼睑粘连及产生角膜斑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们应用高压氧治疗各种不同原因所致视神经萎缩,同时配合药物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本组12例,20眼,其中双眼8例,单眼4例;男9例,女3例;年龄19~76岁。其中外伤合并视神经萎缩6眼,急性视神经炎致视神经萎缩8眼,中毒性视神经萎缩2眼,不明原因2眼,脑膜瘤术后致视神经萎缩2眼。  相似文献   

8.
赵伯洋  杨光 《医学综述》2002,8(10):618-619
视神经萎缩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节细胞轴索的变性萎缩 ,临床确诊主要依据其特征性改变 :视盘颜色变淡及视功能损害。该病既是一独立疾病亦是多种眼病 ,或全身疾病、外伤、肿瘤等的最终结果 ,病情严重 ,治疗困难。过去多认为视神经萎缩属不治之症 ,许多医生仅使用维生素类药等搪塞敷衍患者。中医称本病为青盲 ,近年中医药及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多报道 ,临床疗效尚好 ,现综述如下。1 辨证论治确诊视神经萎缩 (青盲 )后进行辨证分型 ,依型用药 ,既是中医传统用药的基本方法 ,亦是现代临床诸多医家习用的主要方法 ,有较多报道。但因本病病因…  相似文献   

9.
<正> 通常治疗药物,由于用药时间短,对视力损害轻微,且属可逆性。故此仅述长时间应用引起视力损害的药物: 1.维生素类。维生素D中毒可致视神经乳头水肿,继续发展成视神经萎缩。表现为眼角分泌物沉着,脸部象小精灵,并有显著的内蚍赘皮。 维生素A同样可致视神经萎缩。表现为睫毛脱落、复视、斜视、眼球突出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脑底肿瘤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引起视野缺损原因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80个成人脑研究视交叉及其相邻的垂体、颈内动脉及其供血小动脉的形态和毗邻。结果视交叉的前角,最大角度为100°,以前置型多见,最小角度为40°,以后置型为主。颈内动脉与视神经、视交叉相接触的占88.5%,动脉可对视神经颅内段,视交叉造成压迫引起视神经萎缩等病理改变。结论颅底肿物引起不同类型的视野缺损的原因与压迫视神经、视交叉相关。  相似文献   

11.
视神经萎缩是指眼外观正常,而视力渐降至盲无所见的眼病,中医称之为青盲。本病可以从“青风内障”、“高风内障”、“视瞻昏渺”等瞳神疾病演变而来.也可因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头眼部外伤引起,以眼底视神经乳头的改变为特征.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笔者在临床上将视神经萎缩证治归为4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当眼球内的压力(眼压)超过了眼球内部组织,特别是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引起视神经萎缩和视神经缺损时称为青光眼[1].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21-1.64%,青光眼将成为继白内障后第二位致盲性眼病[2].  相似文献   

13.
视神经萎缩的治疗比较棘手,致盲率高。作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32例眼挫伤致视神经萎缩病人治疗,中医以活血化瘀,健脾利水为主,西药采用爱露明注射液、维生素、ATP、肌苷等治疗,总有效率为91.7%。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视网膜电图(ERG)明视负向反应(PhNR)变化特点,并进行PhNR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视野平均缺损值(MD)、杯盘比(C/D)的相关性研究,探索PhNR在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及视神经节细胞功能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正常健康者20例20只眼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患者18例20只眼。分别对两组进行ERG、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检查,比较两组视网膜电图PhNR振幅,并将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组的PhNR振幅分别与MD、C/D和RNFL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组和对照组的ERG中暗视反应、最大反应、30Hz震荡电位的振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视神经萎缩组明视反应a波和b波振幅差异也没有显著性意义,但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组的PhNR振幅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且PhNR的振幅与视神经损伤情况如RNFLT(r=0.665)、MD(r=0.564)、杯盘比(r=0.686)等相关(均为P<0.01)。结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眼视网膜电图PhNR振幅明显下降甚至消失,PhNR可用于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和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功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由于视神经的损害是不可逆性的,临床上应提高青光眼的诊断率,尽量早发现早治疗。现将我院近3年青光眼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研究采取针灸联合穴位注射的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7例视神经萎缩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为14例,对照组患者为1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针灸治疗的方法,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灸联合穴位注射的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在3个疗程后,对比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视力情况。结果:对照组的视神经萎缩患者的好转人数为7例,实验组的视神经萎缩患者的好转人数12例,总有效率分别为53.8%,85.7%;结论:临床治疗上治疗视神经萎缩患者使用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更好,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复方樟柳碱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伤性视神经萎缩多由于颅底骨折,视神经在视神经孔骨部管道被碎骨片切断或挫伤。常为单侧。一般在3~4周后,视乳头上可出现下行性单纯性视神经萎缩。有外伤史及X线颅底骨折的阳性表现。预后多属不良,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常渐进至完全失明。传统扩血管等治疗效果不理想,1998年10月-2005年8月,我们应用复方樟柳碱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4种不同病因视神经萎缩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收集120例视神经萎缩病例资料,按照证候诊断标准,归纳研究其中医证候特点.结果在各证型中,气血两虚型出现率为34.17%,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出现率(P<0.05).气血瘀滞型为28.33%,肝肾阴虚型为18.33%,肝郁气滞型为16.67%,出现率分别较其他证型有显著差异(P<0.05).Leber视神经萎缩患者以肝郁气滞型为主(占66.67%),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患者则以气血瘀滞型为主(占70.00%),青光眼及缺血导致视神经萎缩患者证型变化较多.结论视神经萎缩证候特点是:虚证以气血两虚为主,实证以肝郁气滞、血瘀为主.  相似文献   

19.
头部及眶部钝挫伤引起视神经萎缩的病例过去曾有报道,我院于1986年7月至1989年7月间遇到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白内障摘除术后的并发病中,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萎缩是很少见的,尤其双眼视神经萎缩更为罕见,国内未见报告。本文报道一例,男性,50岁,右眼做白内障手术之后2个月,视力突然下降,诊为急性视神经炎入院,2个月即出现视神经萎缩;左眼2年半后又行白内障手术,术后2个月亦发生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