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对7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综合征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以马尾神经综合征为首诊,且均进行了外科治疗.结果有4例诊断和治疗均在马尾综合征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其中3例手术在24小时内进行.另3例手术在症状出现48小时后进行,延误时间分别为5天、8天和25天.随访6个月~6年,平均3.5年.正常4例,有慢性疼痛和麻木1例.有持久的大小便失禁、肌力减退2例.所有病人均能够下床.结论应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综合征的病人作为外科急诊处理.  相似文献   

2.
熊明月  王坤正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415-415,455,47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对7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综合征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以马尾神经综合征为首诊,且均进行了外科治疗。结果:有4例诊断和治疗均在马尾综合征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其中3例手术在24小时内进行。另3例手术在症状出现48小时后进行,延误时间分别为5天、8天和25天。随访6个月-6年,平均3.5年。正常4例,有慢性疼痛和麻木1例。有持久的大小便失禁、肌力减退2例。所有病人均能够下床。结论:应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综合征的病人作为外科急诊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GSS-Ⅱ椎弓根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3年3月至2006年4月,2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GSS-II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果 随访6~24个月,所有病例伤椎高度和脊柱生理弯曲度恢复,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23例有1~3级恢复.结论 GSS-Ⅱ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复位固定牢靠,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有效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GSS-Ι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1年8月~2004年12月,对2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开放复位GSS-Ι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术后X片、CT复查椎体高度恢复,Cobb’s角改善。平均随访11个月~2年9个月,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GSS-I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能达到精确复位固定且手术操作简便,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雷树彬  肖德茂  黄炯 《海南医学》2006,17(8):107-108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前缘压缩均>50%,行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后,用骨水泥经伤椎椎弓根注入椎体成形术.所有病例均于术前、术后行X线或CT检查.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骨水泥渗漏,无异物反应,术后随访无内固定失败乃伤椎高度明显丢失者.术前有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者8例,术前FrankelC级4例,术后无变化.结论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和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为胸腰椎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有助于胸腰椎骨折术后椎体生理曲度及强度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马尾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符合马尾综合征诊断的31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进行临床总结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肌力及括约肌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感觉恢复较慢。结论:马尾综合征手术治疗效果好,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1989年1月至1991年12月,我院共手术治疗胸椎及腰椎骨折并发脊髓马尾损伤52例,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男46例,女6例。年龄25~55岁。手术时间为伤后4天~7年,其中伤后2个月手术者21例。受伤原因:摔伤29例,砸伤15例,撞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脊髓钉棒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接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26例,所有患者术前行CT、X线检查,在C臂X线机辅助下行脊髓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伤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1个月行CT检测,所有伤椎解剖复位良好,伤椎高度及脊椎形态正常,脊髓神经功能有所改善。围手术期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脊髓钉棒内固定术操作简单,应用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行34例AF系统内固定,28例钉棒系统内固定。通过了解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Cobb角的矫正、椎管狭窄的改善及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自制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2年,平均20个月,X线及CT复查提示骨折复位率达90%以上,椎管有效容积正常;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个月。其中5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通过对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病例分析,证实其为临床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宜于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评价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3年8月~2007年7月采用AF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28例。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脊柱生理弯曲、伤椎高度、椎管矢状径、Cobb′s角均有满意恢复。结论AF系统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综合症的治疗方案。方法:57例患者,其中13例马尾神经症状出现缓慢,44例为急性马尾神经功能障碍。48例病人在CES出现后48h内手术,其中37例为24h内手术。所有病人经过9个月~8年随访,平均3.5年。结果:按照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19例,良25例,可7例,差6例。结论:无论急性、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马尾神经损伤者,一旦诊断明确,皆需尽早手术治疗,解除压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伴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接受延迟手术减压后神经系统及排尿功能恢复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将35例符合腰椎间盘突出伴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纳入此次随访,着重关注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膀胱排空功能、排便功能、性功能、鞍区感觉及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6例患者术前术后均接受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35例患者中,12例完全性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平均延迟手术减压时间为4.1+3.9周,23例不完全性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平均延迟减压时间为5.5+7.6周;所有患者随访3~110月(平均43.0+28.9月).23例不完全性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中,19例完全恢复,4例存在轻微的鞍区或下肢感觉功能改变;12例完全性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中,2例患者完全恢复,4例患者存在轻微鞍区或下肢感觉障碍且其中2例存在偶发便秘,其余6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鞍区感觉障碍、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6例有完整术前及术后尿动力学结果的患者中,随访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排尿时腹压明显上升,残余尿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其中4例患者初次排尿感觉时膀胱容量恢复正常.结论 对接受延迟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伴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尿动力学检查提示膀胱排空功能恢复可能为膀胱感觉恢复引发的排尿时腹内压代偿升高所致.膀胱功能恢复的关键策略为促进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马尾神经综合征手术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马尾神经综合征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患者发病因素、病程、影像学的表现特征、手术时机的选择同其治疗的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随访时间3个月至3.5年,平均1年4个月。结果:急性发病的患者其手术时机的选择同患者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有关,发病1周、2周、1个月、1个月以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72.22%,63.64%,50.00%,33.33%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膀胱破裂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  廖安成  林振发 《西部医学》2010,22(4):690-691
目的探讨外伤性膀胱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膀胱破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外伤性膀胱破裂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42例膀胱破裂患者在明确诊断后,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40例治愈出院,2例因复合伤损伤严重术后死亡。结论外伤性膀胱破裂应及时明确诊断,防止被其他脏器损伤所掩盖而漏诊。防治休克,及时手术,抗感染和畅通引流是治疗外伤性膀胱破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重心移动式步行矫形器对截瘫患者膀胱和肠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自行研制的重心移动式步行矫形器(RGO).配合综合系统康复训练,帮助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改善膀胱和直肠功能.方法 先后为12例T4~L1节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装配RGO,并于安装前后对其进行综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分别于装配前和装配后3个月进行冷水试验、尿细菌培养和结肠排空实验,并检测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充盈压及平均直肠压.结果 12例截瘫患者装配RGO前后的冷水实验均为阳性;但其尿细菌培养结果示,装配RGO前11例为阳性,装配后仅1例阳性.装配RGO 3个月后的膀胱容量和平均直肠压较装配前显著提高(P<0.05);而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及平均结肠排空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应用RGO并配合综合系统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截瘫患者的膀胱和直肠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术后发生继发性脑积水的相关因素,为临 床上如何早期防治继发性脑积水提供指导方案及理论依据。方法:对按同一标准纳入的107例于2010年6月至2013年 6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神经外科STB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年龄、性别、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GCS)、术后是否继发脑室系统出血、手术前/后颅脑CT中脑导水管及环池结构情况、腰椎穿刺 术与继发性脑积水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并着 重对保护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前(OR=0.099,95% CI:0.028~0.350)/术后(OR=0.088, 95% CI:0.012~0.649)GCS评分低、术后脑室系统出血(OR=0.168,95% CI:0.029~0.979)、术前(OR=0.134,95% CI: 0.038~0.473)/术后(OR=0.221,95% CI:0.055~0.882)颅脑CT中脑导水管及环池结构不清均为STBI术后患者继发性脑积 水的危险因素;腰椎穿刺术(OR=75.885,95% CI:9.612~599.122)为STBI术后患者继发性脑积水的保护性因素。且术 后脑积水主要发生于术后2周内和2周~3个月,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腰椎穿刺组(P<0.05),术后3个月后2组 之间继发性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STBI术后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早期辅 以行腰椎穿刺术可显著降低术后急性期、亚急性期继发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及外院转入共14例医源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中,术中发现9例,即刻行修补或附加空肠造口内、外引流术,均痊愈;术后〈24h发现2例,1例痊愈,1例术后低流量十二指肠瘘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24~72h发现2例,再次手术后均死亡;1例术后7d才发现者来院时已感染性休克,抢救无效,4h后死亡。提示,十二指肠损伤术中发现者,经妥善处理预后佳;术后早期(〈24h)发现且能正确处理,预后较好;超过48h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Lin HB  Wu XW  Li RY  Dai JH  Chen XH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5):1756-1759
目的 评价 Quadrant 可扩张系统下腰椎后路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及微创性.方法 6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组为 Quadrant 后路微创撑开系统辅助下手术(30例);开放组为传统后路开放手术(31例).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3个月及1年对两组病人的VAS评分,ODI评分进行记录,以此来评估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手术疗效,同时进行影像学(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的观察.结果 术后3个月VAS、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2)分比(2.9 ±0.5)分,(15.6±2.2)分比(16.4±2.8)分,P<0.05.术后1年VAS、ODI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9±0.8)分比(2.2±0.9)分,(12.1±3.8)分比(14.6±3.6)分(P<0.01).术后3个月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0.6) mm比(13.9±0.5)mm,P>0.05.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9±0.7)mm比(13.4 ±0.9)mm,P<0.05.术后1年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P=0.04).结论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Quadrant 系统下微创术从保护脊柱的稳定性、术后康复,影像学的变化上,都显示很大优势,作为脊柱微创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常温心脏不停跳 (非停跳组 )与低温停跳 (停跳组 )心内直视手术两组病历围术期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综合征发生程度比较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非停跳组 2 1例及停跳组 2 3例术前、体外循环 (ECC)转流 10 m in、停 ECC10 m in、术后 2 ,2 4,48h血清 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4)、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r T3)及促甲状腺素 (TSH)的浓度变化 ,分别与术前以及两组之间各时点进行比较。结果 :围术期两组均发生低T3综合征 ,但非停跳组发生程度比停跳组减轻。结论 :ECC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呈现低 T3综合征 ,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低 T3综合征发生程度较低温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减轻。认为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机体损伤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