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杰 《吉林医学》2012,33(8):1609-1610
目的:探讨腰丛神经阻滞治疗联合臭氧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92例患者症状、体征及CT或MRI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照组46例进行单纯腰丛神经阻滞治疗,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臭氧注射。结果:治疗后随访4周,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腰丛神经阻滞治疗联合臭氧治疗作用,机制上叠加,同一操作完成,不良反应无增加、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骶管阻滞和联合神经干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和评价骶管阻滞和骶管阻滞与坐骨神经干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腰椎间蕊突出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A、B二组,每组40例,分别行骶管阻滞和骶管阻滞联合坐骨神经干阻滞治疗,两组均以曲安奈得、利多卡因、维生素B12、维生素B1与生理盐水混合液行神经阻滞治疗,每周1次,4次为1疗程.结果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A、B组的优良率分别为40.0%(16/40例)和82.5%(23/40例),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0%(26/40例)和92.5%(37/40例),B组疗效明显高于A组(P〈0.01).A、B二组出现下肢乏力的发生率分别为12.5%(5/40例)和2.5%(1/40例)(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骶管阻滞和骶管阻滞联合坐骨神经干阻滞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后者比前者疗效更优,下肢乏力现象更少.  相似文献   

3.
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对甲状腺术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对甲状腺手术病人术后循环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ASAⅠ。Ⅱ级拟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均采用C4一针法进行双侧颈浅神经丛及患侧颈深神经丛阻滞,所用药物为0.35%罗哌卡因。A组为单纯颈神经丛阻滞组(对照组);B组为颈神经丛阻滞辅以穴位粘电极HANS组,颈神经丛阻滞前使用HANS刺激20min,术中持续刺激,并且在术后4、8、12h再行电针刺激3次,每次20min。结幂B组术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各项生理指征平稳,疼痛及恶心呕吐评分与A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术后使用镇痛药的病人例数明显少于A组。结论甲状腺手术病人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可减轻术后疼痛,保持术后循环稳定。  相似文献   

4.
陈兴海  刘芳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42-44,67
目的评价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SNRB)与椎旁神经阻滞(PV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患者,随机分为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组(A组)和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比较两组得宝松用量、局麻药混合液用量、加用镇痛药物15服情况。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4d疼痛VAS评分、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得宝松、局麻药混合液用量较B组少,加用镇痛药物比率A组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4dA组VAS评分优于B组,A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相比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疼痛反复发作改手术治疗。结论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目标性强、准确性高、安全、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而腰椎旁神经阻滞因盲目注药存在药物注入血管和神经根袖内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全髋置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全髋置换术治疗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106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腰硬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前给予常规腰硬联合麻醉治疗,腰硬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统计分析所有患者麻醉起效、阻滞持续时间、麻醉后5min(T1)、10min(T2)时刻的心率(heart rate,H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结果腰硬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VAS得分分别为(2.27±0.65)min、(377.13±38.86)min、(3.23±1.36)分,对照组分别为(3.26±0.72)min、(413.68±42.24)min、(4.18±1.52)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组患者在T1、T2时刻HP、MA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治疗可有效缩短全髋置换术中麻醉起效时间和延长阻滞持续时间,同时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有利于改善机体的应激反应,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容易显效的非手术疗法。方法将我院疼痛科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诊治的1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镇痛液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治疗组(A组)65例,镇痛液治疗组(B组)64例,均进行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疗程时及1年期随访结果显示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术联合应用复方当归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无痛苦、疗效可靠、安全易行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神经刺激仪引导双侧颈丛阻滞术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均无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病史等颈丛阻滞的禁忌证。随机分为神经刺激仪引导颈丛阻滞术麻醉组(A组)和常规颈丛阻滞术麻醉组(B组),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麻醉效果,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A组在切皮、甲状腺上极及峡部分离、缝皮时麻醉效果均优于B组(P〈0.01),且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应用于颈丛阻滞术麻醉可以改善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麻醉安全性,降低麻醉费用,还可适应于门诊日间颈部手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腰神经后支射频与神经阻滞对缓解腰椎压缩性骨折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4例腰椎压缩性骨折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腰神经后支射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差异。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VAS及ODI评分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缓解腰椎压缩性骨折疼痛,但腰神经后支射频疗效更为显著,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信号改变(Modic改变)对臭氧注射髓核消融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臭氧注射髓核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2例,根据患者腰椎MRI Modic改变分为2组,A组37例,MRI显示终板无信号改变,B组25例,其中MRI显示终板Modic I型改变7例,Modic Ⅱ型改变16例,Modic ⅡI型改变2例,统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患者疼痛状况疼痛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术前A、B组患者VAS及ODI无显著性差异;术后A、B组患者VAS及ODI均明显改善。随访3个月及12个月时A组VAS分别为4.17±0.31,5.29±0.77,B组VAS分别为7.46±0.71,9.01±0.69,A组优于B组;随访3个月及12个月时A组ODI分别为6.62±1.51,8.21±1.40,B组ODI分别为10.77±2.71,11.03±1.91,A组优于B组。结论臭氧注射髓核消融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微创手段,终板Modic改变可能是影响术后疼痛缓解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蒯卫华  朱益民 《当代医学》2009,15(27):61-62
目的探讨腰骶神经丛阻滞联合皮内注射治疗老年下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65岁以上老年下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15例,采用腰骶神经丛阻滞和皮损区皮内注射治疗6周,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6周,VAS和QS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后显效13例(86.67%),好转2例(13.33%),总有效率100%。结论腰骶神经丛阻滞联合皮损区皮内注射治疗老年下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迅速缓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非影像引导下侧隐窝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病例各40例,治疗组为非影像引导下侧隐窝神经阻滞术;对照组为针刺、推拿、牵引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有效率及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5%(37/40例),对照组为80.0%(32/40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疼痛改善程度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P〈O.05)。结论非影像引导下侧隐窝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手术注意事项和疗效。方法:记录76例LDH患者临床表现、MRI特点,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显微镜下微创间盘取出术,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C)和Oswestrv量表(ODI)评估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7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4月(平均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0.2)h;出血(50±20)ml。患者术前NRC腰痛评分、NRC腿痛和ODI评分评分分别为:(7.25±1.43)、(7.47±2.05)、(53.24±5.49),术后3月时分别为(3.24±1.25)、(3.34±1.86)、(75.69±8.24),均得到显著改善,术前和术后3月随访时评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性(t检验,P〈0.05)。76例患者手术满意程度:优50例,良22例,可4例,差0例。结论:腰椎后路显微镜下微创治疗LDH一般可获得满意疗效,手术时注意保护神经根,清晰的术野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对比经腰椎间孔人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骨科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患者,将其分为TLIF组和PLIF组,每组各40例。TLIF组给予TLIF术治疗,PLIF组给予PLIF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椎体间融合率、融合时间、VAS和ODI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TLIF组手术时间与术巾出血量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LIF组VAS、ODI评分与改善率与PLI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LIF组总有效率为90.0%,PLIF组总有效率为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与PLIF相比更有效、更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和评价椎旁神经阻滞(PVB)与硬膜外阻滞(ED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0例采用PVB治疗,B组30例采用EDB治疗,两组均用得宝松(或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维生素B12+生理盐水混合药液,每周1次,3次为1疗程。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总有效率A组与B组分别为96.7%(29/30例)和100%(30/30例),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VB组治疗后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EDB组治疗后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3%与2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B与EDB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PVB操作简便且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联合椎旁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阻滞组,电针组选取腰椎夹脊穴、风市、悬钟、丘墟等穴位进行电针治疗,阻滞组进行骶管注射联合椎旁阻滞治疗。治疗结束后8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阻滞组总有效率86.7%(26/30例)高于电针组的总有效率70.0%(21/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管注射联合椎旁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浓度医用三氧腰椎旁注射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B、C组患者腰椎旁注射医用三氧浓度分别为20、30和40μg/ml,均联合硬膜外阻滞。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点记录VAS评分,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组患者各时点VAS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相比,C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个月时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疗效评定,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医用三氧40μg/ml腰椎旁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联合三氧20、30μg/m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C型臂X线机引导下侧隐窝阻滞与骶管阻滞治疗单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单侧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C型臂X线机引导下患侧腰椎旁侧隐窝阻滞治疗组(C组)与骶管阻滞治疗组(D组).用药均为0.66%利多卡因加复方倍他米松,7 d注药1次,最多3次.记录注射次数及治疗前、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与术后3个月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1个月时的VAS评分下降(P〈0.05);与D组相比,C组治疗后3个月时疗效评定更好(P〈0.05),且注射次数少(P〈0.05),两组均未见并发症.结论 与骶管入路阻滞法相比,C型臂X线机引导下侧隐窝阻滞治疗可更好更快地缓解单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相似文献   

18.
复方骨肽联合甘露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李民  王小雄 《海南医学》2010,21(14):60-61
目的探讨复方骨肽联合甘露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照组149例用甘露醇治疗,治疗组150例用复方骨肽联合甘露醇治疗,7d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急性疼痛症状(3±0.5)d后明显缓解,对照组(5±0.5)d后有部分能缓解。一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99%。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骨肽联合甘露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止痛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腰椎旁阻滞联合医用三氧注射与单纯腰椎旁注射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25例。治疗组为椎旁阻滞联合三氧注射,对照组为单纯椎旁阻滞。观察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VAS评分缓解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优良率低于治疗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椎旁阻滞联合三氧注射较单纯椎旁阻滞对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