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既往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对今后脑血管病介入诊治的开展提出建议。方法结合文献综述,对本院神经内科介入治疗的启动与发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既往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SA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007年11月~2010年10月共纳入符合条件的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46±11岁。其中出血性及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9例(48.3%),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2例(36.7%),其他脑血管疾病9例(15.0%)。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11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锥动脉开口部支架置入术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碎栓及球囊扩张术2例;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2例。介入治疗成功率100%,发生轻度并发症2例(2.9%),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的病例、材料和方法,并进行充分的术前血流动力学评价,结合谨慎而熟练的操作,配合妥善术后观察和处理,登记和随访研究等措施的实施,神经介入必将会作为安全有效的脑血管病诊治手段为脑血管病的诊治带来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脑血管病·介入科(第二神经内科)是在原神经内科基础上,根据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理念在省内三级甲等医院中率先成立的特色科室。脑血管病·介入科(第二神经内科)承担神经病学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突出脑血管病的诊治,以脑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预防及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为特色。科室有神经病学教授2名、副教授2名、主治医师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硕士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科室开展脑卒中药物规范化治疗、卒中单元、亚低温治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脑血管造影术、支架成型…  相似文献   

3.
周蜜 《重庆医学》2015,(4):539-541
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临床上脑血管病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多见。选择合适的脑血管病动物模型,对于研究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评估医学影像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和介入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脑血管动物模型及其在介入放射学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并研究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选择该院在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76例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有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1例,其余患者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本研究当中31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意识障碍有效治疗28例,4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有效治疗43例。结论:临床上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做好对患者的诊断工作,为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能够为临床救治患者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炎性因子(hsCRP、IL-6以及TNFα)的表达情况,以探讨炎性因子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内科患者41例。其中实验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CVD组)31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对照组10例,为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浆IL-6、hsCRP及TNF-α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ICVD组血浆hsCRP、IL-6以及TNFα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 hsCRP=-3.896、tIL-6=-5.081、t TNFα=-2.837,均P <0.001)。结论:ICVD患者体内存在着炎症反应和免疫活化,外周血血浆hsCRP、IL-6以及TNFα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可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到我院进行诊治的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中脑梗死患者有1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5例,对两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更高(P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高血脂以及高血压是正相关的关系,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同型半胱胺酸水平更高,在诊断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神经介入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虽然在近几年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有很多人对于神经介入,尤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在中风的发病中,缺血性中风占据了绝大多数,很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都可以通过DSA的检查得到明确的诊断,有的进而可以进行神经介入治疗,甚至能达到从根本上治愈的目的。本文就我们在2002年11月-2004年5月进行DSA检查的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析。旨在强调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临床上考虑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126例患者先进行颈动脉B超、TCD、头颅CT或MRI等检查,如果仍然不能明确诊断者,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结果临床上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经过常规的血液生化、颈动脉B超、TCD、头颅CT或MRI等检查,仍然不能得到明确的病因诊断者,经过DSA检查后,大多数患者得到了明确的病因诊断和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脑血管介入术已成为目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诊疗方法之一,它有着微创及快速恢复的优点,可以使部分患者特别是缺血性脑病患者避免采取开颅手术治疗。现就我科近两年来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治疗措施报道如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3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观察及分析。结果1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11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行介入下动脉溶栓、机械辅助溶栓治疗。术后半年随访,病死率为2.7%(1/37);有后遗症患者13.51%(5/37);复发病例5例占13.51%。结论通过观察介入术后患者的存活率、肢体活动情况、是否有手术并发症等,可以得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有着介入手术体征情况下实施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情况良好,可以保证中长期疗效,对符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此措施治疗。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显微外科技术、介入神经外科学以及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脑血管病的诊断技术进展迅速,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就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术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显微外科技术、介入神经外科学以及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脑血管病的诊断技术进展迅速,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就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术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马弋 《当代医学》2014,(25):52-53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疗效。方法 临床资料为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80例急性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2例,其余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意识障碍治疗有效率为68.75%,4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意识障碍治疗有效率为77.08%。结论 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对脑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性病之一,是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的总称。脑血管病根据病理演变过程可分为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两大类,前者是脑血管破裂,后者是脑血管闭塞。出血性脑血管病可分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可  相似文献   

13.
钟有安  肖开敏  钟良 《微创医学》2011,6(6):561-564
脑血管疾病是各种血管源性脑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约占所有疾病的10%,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1]。近年来脑血管病的诊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它为脑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分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年会于9月5日至9日在安庆市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全省各医学院校、省及地、市医院及驻皖部队医院的代表94人,列席代表14人。这次年会着重交流了脑血管疾病内外科治疗的经验。神经内科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散发性脑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神经外科对颅内外血管搭桥治  相似文献   

15.
赖坚强 《当代医学》2021,27(8):128-13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78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常规CT检查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出血管闭塞39例,检出率为100%;血管狭窄36例,检出率为92.31%;CT检出血管闭塞32例,检出率为82.05%;血管狭窄29例,检出率为74.36%;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的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发生皮下淤1例,占比1.29%,周围神经损2例,占比2.56%;未发生脑血管痉挛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5%。结论神经内科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可作为安全有效的脑血管病诊治手段,与CT比较,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的检出率较高,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贺亚龙  高焱 《河北医学》2016,(8):1260-126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应用DSA 进行检查。观察 DSA 在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在 DSA 检查下,血管正常的有11例,占16.67%。有55例为血管异常患者,其中患有大脑动脉狭窄比例最多占54.55%,患有交通动脉瘤比例最少为6.06%。在治疗后,患者血管面积的狭窄程度、血管直径狭窄程度、病变的长度及最小直径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预防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采用 DSA 进行检查,能够使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出率得到提高,不良反应率比较低,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1].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2-3],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术后患者需制动24 h,引起多数患者排尿障碍,术前常规准备给予留置导尿.留置导尿属有创操作,容易损伤尿道黏膜,常在插管或留置过程中出现血尿,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4].本研究对脑血管病介入术后281例男性导尿患者,其中37例发生血尿的影响因素、特点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肺癌并发脑血管病误漏诊分析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黄汉津,王小同[关键词]肺癌;脑血管病;诊断急性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脑血管疾病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仅次于转移性病变。尸解发现肿瘤并发脑血管病约占14.6%。其中有明显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和治疗手段,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40例,根据疾病状况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检查和诊断基础上采用对症治疗,然后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造成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原因为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高血压疾病;40例患者中痊愈13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10例。结论:将意识障碍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可以帮助提高医师的诊断质量,通过个体化治疗的实施,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急症又称脑血管意外 ,是一类起病急骤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疾病 ,进入昏迷状态者预后差 ,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此类疾病主要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高血压脑病等。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脑动脉硬化症、颅内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外伤、脑动脉炎等引起的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和硬膜外出血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由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所引起的脑梗塞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本文仅讨论合并昏迷的脑血管急症。1 脑血管急症的诊断思维程序( 1)脑血管急症的诊断要点。对脑血管急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