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测定180名健康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男女两组间差异不显著(X±SD=286.94±51.35μg/ml);观察25例烧伤血浆Fn的含量。9例烧伤面积3~25%,伤后Fn无明显下降,16例烧伤面积30~95%,伤后1~2日,Fn显著下降,13例存活者于伤后1周Fn恢复至正常,3例死亡者于烧伤3天后Fn继续下降,且均合并败血症。对测定血浆Fn的方法,烧伤后Fn下降的原因、Fn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用我们建立的预先处理血浆的新方法和特殊内毒素胚乳试验,测定42例面积超过20%的烧伤病人的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表明正常血浆内毒素水平在9.8pg/ml以下;在烧伤早期没有感染时.极少数病例血浆内毒素水平超过9.8pg/ml.而且血浆内毒素水平与烧伤面积及预后没有关系;但是.在病程后期,血浆内毒素水平与烧伤面积及预后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随机对62例烧伤住院患者伤后1、2、4、7和14天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进行了动态测定,并同100例健康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烧伤早期(伤后1~4天)轻组(30%BSA以下烧伤),重组和死亡组三个不同组别病人的血浆FHb平均浓度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升高程度与患者伤情密切相关。伤后4~7天多数病员随病情好转FHb浓度出现下降,7~14天轻组患者基本恢复正常水平(P>0.05),但重组和死亡组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和轻组病人(P<0.01)。作者就烧伤后导致体内红细胞破坏溶解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检测血浆FHb对于及时了解烧伤病人伤后是否发生体内溶血和溶血的程度以及指导临床积极预防和治疗烧伤并发症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SARS 25例临床诊断患者血浆特异性抗体和病毒的动态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动态检测SARS患者血浆特异性IgM和IgG以及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变化规律。方法 用酶联吸附免疫法对25例145份SARS临床诊断患者血浆特异性IgM和IgG进行定性检测,用RT-PCR对其中114份血浆进行SARS-CoV定性检测。结果 IgM和IgG抗体的阳性样本检出率分别为49.0%(71/145)和54.5%(79/145),阳性患者检出率均为84.0%(21/25),两种抗体大多在发病第2~4周产生,前5周检出率相近,均呈上升趋势,以后IgM抗体检出率开始下降,IgG抗体检出率则继续上升。血浆SAPS-CoV阳性样本检出率为15.8%(18/114),阳性患者检出率为40.0%(10/25),多为发病后4周内采集的样本,抗体检测阴性或初次阳性。结论 血浆特异性抗体以及SARS-CoV检测可作为SARS的确诊依据;抗体产生后大多数病人血浆病毒很快转阴,但有个别病人在抗体产生2~3周后仍能在血浆中检测到病毒序列。  相似文献   

5.
电烧伤后出现的血栓形成和组织继发性坏死常是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笔者检测了1996年1月~1997年12月救治的26例电烧伤患者部分血液学指标,以观察电烧伤早期可能出现的异常变化。临 床 资 料患者26例均为电烧伤,在伤后2d内入院。烧伤面积平均8.34%,Ⅲ度平均6.6%。男25例,女1例;年龄17~48岁,平均31岁。伤前均无血液系统疾病。经治疗全部生存。在伤后2,4,7d及2周提取样本,经离心取出血浆冷冻贮藏。另选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测定:试剂盒由苏州医学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提供,测定仪器为…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探讨烧伤病人血液渗透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伤后病程变化的影响,我们自1988年6月至1992年9月随机对62例烧伤住院患者进行了连续动态观察。结果发现;不同伤情和预后烧伤病人在不同病程阶段血液胶体渗透压(cop)和晶体渗透压在在明显不同的变化,其中A组38例烧伤面积小于30%BSA的存活病人伤后二周内血浆平均晶体渗透压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但其血浆cop降低显著(P<0.05)。与A组比较,B组17例烧伤面积大于30%BSA的存活病人不但伤后血浆cop降低更为明显(P<0.05),而且血浆晶体渗透压较正常人也存在明显升高(P<0.05)但其增高幅度,和持续时间远低于C组7例烧伤面积大于50%BSA的死亡病人(两组比较P<0.01)。从三组间血浆cop比较则以伤情最重,预后不良的C组降低最为显著,(较A、B两组P<0.01和0.05)且多呈持续性下降。笔者结合临床对不同伤情及预后烧伤病人在不同病程阶段血液渗透压改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为血液渗透压监测在烧伤及其并发症诊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2例烧伤病人血清总补体(CH_50)及补体3(C_3)补体4(C_4)进行了检测,并检测了3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在伤后第3、7、21、和28天分别抽血检查,结果如下:伤后3天三种补体成分均低于正常,以后渐升,至第三周接近正常,第四周略高于正常。与正常组比较P<0.05。烧伤面积在30%以下者,补体含量变化较轻微。烧伤面积>30%者,补体水平与正常组对比P<0.01,差异显著。尤其烧伤面积>80%,早期补体水平急剧下降。死亡前病人补体水平严重降低。补体水平骤降或过低是不祥征兆,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两个方面,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肿瘤坏死因子(TNF)、新蝶呤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创伤后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动物实验发现,失血性休克、烧伤早期门、体循环血浆内毒素水平即显著升高,其变化趋势与血中TNF、肝组织TNFmRNA表达一致,但峰值早于TNF。应用多粘菌素B、抗核心脂多糖抗体及选择性肠道脱污染等内毒素血症防治措施后,可显著抑制血中TNF水平及其mRNA表达峰值,血清生物蝶呤含量亦明显下降。临床资料显示,严重烧伤和创伤病人24h内血浆内毒素含量即显著上升,其升高程度与TNF呈正相关,这一趋势以并发脓毒症者尤为明显。与之相似,内毒素血症组病人新蝶呤含量烧伤2~3周呈进行性升高,而非内毒素血症则趋于下降。作者认为,创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能激发体内炎性介质产生、释放,从而可能促进脓毒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严重烧伤早期补液治疗(附1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104例14岁以上,烧伤面积50%以上病例的早期补液情况。其平均补液量基本符合我院公式的估计量,但个体差异甚大。因此烧伤早期补液,不宜拘泥于公式。补液目的主要在于维持组织的血液灌流。补液公式可简化为:伤后第一个24小时补液2~ ml/kg/烧伤面积%,尿量30~40ml/h;第二个24小时补液1.5 ml/kg/烧伤面积%,尿量40~50ml/h。要重视伤后2~3小时的快速、有效的补液。可主要补充电解质液。 补液量与烧伤早期并发症之间并无恒定关系。按我院公式补液,并未严重影响肺水肿的发生与发展,强行补液偏少并不足取。单纯补液不能完全预防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0.
烧伤患者血浆D-乳酸水平和肠道内IgA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肠道屏障损伤的规律。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酶联法分别测定1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浆D 乳酸水平和肠道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结果 伤后血浆D 乳酸水平明显升高 ,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 ,并于伤后第 3周达到最高点 ;同期肠道内IgA含量明显减少 ,于伤后的第 2周达到最低点 ;烧伤面积 >5 0 %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大于烧伤面积 <5 0 %的患者。结论 烧伤后肠道屏障的损伤涉及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等多方面 ;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入手保护烧伤患者肠道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