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测试分析吲哚-2,3-二酮(ISA)的遗传诱导毒性,为ISA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用高、中、低三种不同剂量的ISA给小鼠连续染毒,计数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 PCE中的微核和PCE/NCE比值)和骨髓染色体畸变率。结果三种不同剂量的ISA微核形成率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E/NCE比值均在0.71±0.2正常范围内,而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与ISA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 P<0.001)。中期核型分析显示,ISA对骨髓染色体无损伤,而环磷酰胺可诱导小鼠染色体致畸。结论 ISA无遗传诱导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氯化甲基汞(Methylmercury chloride,MMC)对12月龄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enescence-accelerated mouse,SAM)的快速老化亚系SAMP-prone/8(SAMP8)及抗快速老化亚系SAM-resistance/1(SAMR1)小脑组织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小鼠随机分为3组MMC各剂量组小鼠6月龄开始连续喂饲含有不同剂量(1.00、2.00和3.00mg/kg)MMC的普通饲料至12月龄建立SAM快速老化亚系SAMP8和抗快速老化亚系SAMR1汞中毒模型,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提取鼠小脑组织胞浆和胞膜PKC.采用改良Takai法观察MMC对鼠小脑PKC活性的影响.结果 MMC各剂量组鼠小脑组织胞浆和胞膜PKC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其脑汞含量随接触剂量和时间的延长不同程度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01).结论 MMC可能通过影响小鼠小脑PKC活性介导其神经毒性作用,在老化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体外抗菌实验表明 ,肺毒清颗粒剂对人葡萄球菌、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短小芽孢杆菌、链球菌、洋葱假单孢杆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MIC为 12 .5~18.8mg/ m l体内抗菌作用表明 ,肺毒清颗粒剂 42 .0 g/ kg剂量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百氏菌感染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P<0 .0 1和 P<0 .0 5 )。体内抗病毒试验表明 ,肺毒清颗粒剂 7.0 g/ kg、2 1.0 g/ kg和 42 .0 g/ kg剂量组对 H1 N1 病毒感染小鼠死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P<0 .0 0 5 ) ,并能降低H1 N1 病毒感染小鼠肺指数值 (P<0 .0 1) ,肺指数抑制率为2 6 %、30 %、31%。  相似文献   

4.
小鼠于感染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后用甲苯达唑口服治疗,剂量为12.5~100mg/kg/d×10时囊肿抑制率为49.2~77.5%,用阿苯达唑100~300mg/kg/d×10~14治疗的为61.3~72.1%,而用吡喹酮400mg/kg/d,或800mg/kg/d,2次均服,疗程为10d时则无效,但若给服500mg/kg/d×14,囊肿抑制率为63.4%。药物有效各组的每鼠平均囊数,除个别组外,均较相应对照组的为少。此外,甲苯达唑与吡喹酮合并服用,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鼠在腹腔注射(D_0)约氏鼠疟原虫前15天(D_(-15))肌注或灌胃咯萘啶100mg/kg,可使大部分小鼠不出现原虫血症。D_(-10)肌注或灌胃10mg/kg,D_(-5)肌注5mg/kg或D_(-4)灌胃5mg/kg亦有抑制原虫血症的作用。因该株原虫对氯喹具固有的抗药性,故即使在D_(-3)肌注或灌胃400mg/kg氯喹(>(2/3)LD_(50))亦不能保护小鼠不受感染。 应用伯氏鼠疟原虫的实验证明:咯萘啶杀裂殖体的持效作用明显比氯喹的为长。咯萘啶剂量为10mg/kg(ED_(50)的1.47倍,或LD_(50)的0.7%)时,D_(-6)灌胃一剂即能抑制原虫血症的出现,但相应剂量的氯喹67mg/kg(ED_(50)的1.47倍,或LD_(50)的10%),仅于D_(-2)给药有微效。  相似文献   

6.
光合细菌抗脂质过氧化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Rhodobacter Sphaeroides No.1体内外抗脂质过氧化功能。方法 体外试验,测定在脂质易氧化系统中(脑匀浆-Fe^2 )超弱发光值(CP30s),代表脂质过氧化强弱的程度。体内试验,用TBA荧光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之一丙二醛(MDA)含量,用羟胺法测定全血SOD的活性。结果 在体外系统中,当菌体浓度为5μg/L时,脂质过氧化抑制率达到74.1%。当灌喂菌体悬液剂量为5ml/kg体重.d,四周后,血清MDA含量下降了13.7%(P<0.05)。小鼠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了69.4%(P<0.01)。结论 光合细菌No.1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功能,这种功能不仅是通过菌体内存在抗氧化剂的直接作用,而且可通过促进体内抗氧化物酶活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瑞香素抗红外期疟原虫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瑞香素 (DPNT)抗红外期疟原虫的作用。方法 于ICR小鼠腹腔注射约氏疟原虫子孢子后 0 5h灌胃给药 ,连续 4d。不同剂量的DPNT及DPNT伍用伯氨喹 (PQ)的抗疟作用 ,分别以d7ICR小鼠阴性率及d1 1 或d1 2 ICR小鼠每千个红细胞被原虫感染数作评价 ,并观察DPNT对ICR小鼠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结果 DPNT的剂量范围为每天 10~ 10 0mg/kg ,连服 4d ,d7原虫阴性小鼠数及d1 1 红细胞被感染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无显著性 ;DPNT每天 5 0mg/kg和每天PQ5mg/kg配伍组的d7小鼠阴性率与PQ每天 10mg/kg组相当。ICR小鼠DPNT每天 5 0mg/kg组与对照组血红蛋白浓度在d8天有差异。结论 DPNT单独用药 ,无明显抗红外期疟原虫作用 ,但DPNT每天 5 0mg/kg与PQ每天 5mg/kg伍用的抗疟效果与PQ每天 10mg/kg相当。DPNT在短期内可致小鼠贫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 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 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 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 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分别采用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 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 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1.5%和97.4%;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32.6%和68.1%.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0.8%和97.5%;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45.7%和61.9%.结论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吡喹酮持续药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但不同虫株间对吡喹酮敏感性存在差异,药物压力下产生抗性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的建立,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机制及其检测和监测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京尼平苷酸(GPA)对D-半乳糖和亚硝酸钠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建立D-半乳糖和亚硝酸钠诱导的AD小鼠模型,观察GPA(25 mg/kg、50 mg/kg、75 mg/kg)对AD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试剂盒检测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脑皮层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GPA25 mg/kg及75 mg/kg组对AD小鼠学习、记忆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P<0. 01)。GPA各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脑组织中MDA的含量(P<0. 01),对SOD的活性没有明显影响(P> 0. 05),GPA 50 mg/kg组可显著升高AD小鼠脑皮层中GSH-Px活性(P<0. 01)。GPA各剂量组显著降低脑皮层IL-6、TNF-α的表达水平(P<0. 01)。结论 GPA对D-半乳糖和亚硝酸钠诱导的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与降低脑组织中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驱钩虫新药三苯双脒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驱钩虫新药三苯双脒为阿米登太的类似物。单剂25mg/kg对大鼠巴西日本圆线虫和犬钩虫的驱虫有效率分别为99.3%和91.9%。驱尽仓鼠体内美洲钩虫的剂量为顿服150mg/kg。三苯双脒一次口服对大、小鼠的急性LD_(50)分别为2001±79mg/kg和950±207mg/kg。小鼠一次腹腔注射急性LD_(50)为277±27mg/kg。大鼠和犬每天分别口服三苯双脒125~750mg/kg(治愈剂量的5~30倍)和30~120mg/kg(相当拟推荐临床治疗剂量的5~20倍)连续14d时,对血液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对肝、胃、小肠及肾等脏器仅有轻微可逆性病理损害。犬口服大剂量的兰苯双脒可发生流涎、呕吐和阵发性抽搐,重者可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10只大鼠经口给氯喹280mg/kg/d×3后,9只中毒死亡.孕鼠于D_8起给氯喹70mg/kg/d×3,其总剂量为临床总剂量的7倍时,有轻度胚胎毒性,表现为活胎率下降及胎仔平均体重减轻。氯喹剂量增至140mg/kg/d×3时,胎仔骨骼畸形发生率为29%(16/55),较对照组的明显为高,P<0.01;若与乙胺嘧啶7mg/kg/d×3(总剂量相当临床总剂量的10.5倍)组相比,后者的胎仔骨骼畸变率69.2%(27/39)与侧脑室扩大率29%(9/31)又明显高于氯喹140mg/kg/d×3(总剂量为临床总剂量的14倍)组。此外,孕鼠服氯喹与乙胺嘧啶后,尚有阴道与眼眶出血等中毒症状。  相似文献   

12.
将纯品枸杞多糖分为每天5 mg/kg、10 mg/kg、50 mg/kg及100 mg/kg等5个不同剂量的实验组,灌喂小鼠,观察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纯品枸杞多糖各剂量组对机体均有良好的免疫促进作用,低剂量(每天5~20 mg/kg)较高剂量(每天50~100 mg/kg)显示出更明显的免疫增强效应。尤以每天10 mg/kg剂量效果最佳,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等项指标与其他各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不同剂量丹参干预土三七诱导小鼠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模型,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探讨丹参预防HVOD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予磷酸缓冲液(PBS)、土三七、土三七+100 mg/kg丹参、土三七+200 mg/kg丹参灌胃,连续30 d后处死小鼠。通过修改后Deleve评分标准评价小鼠HVOD成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VEGF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VEGF mRNA水平。结果丹参干预组与土三七模型组比较,VE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200 mg/kg丹参组的VEGF表达水平较100 mg/kg丹参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不同剂量丹参可减少土三七诱导小鼠HVOD的发生,抑制VEGF的表达可能是丹参预防HVOD发生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CS)和抗氯喹株(CR)感染红细胞中的游离氨基酸量和鸟氨酸脱羧酶活力均相接近,用氯喹10mg/kg im两个株的感染小鼠,20h后对游离氨基酸无抑制作用.氯喹剂量为5mg/kg时,抑制CS和CR感染红细胞的鸟氨酸脱羧酶活力为79.6和55.7%。 CS和CR感染红细胞中的精脒量为139±27和528±140nmol/10~9感染红细胞。环亮氨酸剂量为80mg/kg时,能抑制CS和CR感染红细胞的精脒生成,其抑制率分别为44和57%,加喂甲硫氨酸(100mg/kg)后,精脒量分别上升至294和657nmol/10~9感染红细胞。但是与两者仍有一定差距,故认为在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及其后的代谢环节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蜂胶总黄酮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方法 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42 d,制备衰老模型.通过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脂褐素(LF)水平的测定,评价蜂胶总黄酮的抗衰老作用.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半乳糖(150 g/kg,sc,42 d)使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脑组织中SOD、GSH-Px活性下降,MDA、LF含量增加,而蜂胶总黄酮30 mg/kg、60 mg/kg和90 mg/kg三个剂量组对上述病理变化具有不同程度改善作用.结论 蜂胶总黄酮能改善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是抗氧化调节自由基代谢.  相似文献   

16.
吡喹酮脂质体对泡球蚴病的治疗效果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脂质体包裹抗泡球蚴病药物吡喹酮,经逆相蒸发法制备包裹率为 60%。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RP-HPLC)测定吡喹酮及其脂质体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动态变化,表明吡喹酮脂质体(PZQ-Lip)腹腔注射后 1/2—16 h 的血浓度和肝、脾组织内药物含量均明显较普通剂型吡喹酮(PZQ)组为高,半衰期显著延长。口服 LD_(50) 为3 372 mg/kg,较PZQ 毒性 2454 mg/kg 下降约1/4。以 500 mg/kg·d×12 d 灌胃连续 4疗程治疗小鼠继发性腹腔泡球蚴病,PZQ-Lip 的囊肿抑制率达68.72%,较 PZQ组 14.25%疗效明显提高(P相似文献   

17.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4例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ou FD  Lu XC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8):571-573
目的 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近期疗效。方法 54例CML患者接受imatinib治疗,其中慢性期(CP)17例,加速期(AP)13例,急变期(BC)24例。imatinib用法:CP患者400mg/d,AP和BC患者600mg/d,均为餐后一次顿服。治疗前全面查体,查血象、骨髓象、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治疗期间第1个月每周查血象2次,1个月后每周或2周1次。每2~4周查一次肝、肾功能。待血液学取得完全缓解(CR)后择期复查骨髓、Ph染色体和(或)bcr/abl基因。根据血象和患者对药物耐受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结果 经中位时间5个月(1~10个月)随访,17例CML CP期患者16例(94.1%)取得血液学CR,其中6例(35.2%)Ph染色体转阴;13例AP患者8例(61.5%)回到CP;24例BC患者9例(37.5%)回到CP。药物不良反应有造血功能抑制、眶周和下肢轻度水肿、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和恶心、呕吐、低热(37.5~38℃)、皮疹、胆红素升高等。结论 imatinib对CML有较好近期疗效,其疗效以CP最好,AP其次,BC较差。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8.
蒙药乙肝1号对HBV转染细胞表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蒙药乙肝1号抗HBV药理作用。方法:采用HBV的2.2.15细胞系作为模型,观察药物对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抑制效果。结果:蒙药乙肝1号30mg/ml浓度对细胞有毒,最大耐受药物浓度20mg/ml时对HBsAg抑制率为57.81%,半数有效剂量(IC_(50)为5.54±3.44mg/ml,治疗指数TI为5.42±3.42;对HBeAg的抑制率为71.64%,半数有效剂量(IC_(50))为3.69±0.01mg/ml,治疗指数(TI)为6.41±0.03mg/ml。结论:提示蒙药乙肝1号煎剂在体外有一定的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氧化二砷逆转肝癌细胞株HepG2/ADM多药耐药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体外逆转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机制.方法:MTT法检测As2O3的细胞毒作用和处理前后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阿霉素浓度,通过RT-RCR检测MDR1基因的表达.结果:As2O3在0.25 mg/L剂量以下时对HepG2和HepG2/ADM耐药细胞株的抑制率均小于15%,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1.02和1.34 mg/L,无细胞毒剂量0.2 mg/L的As2O3能部分逆转HepG2/ADM细胞对阿霉素、顺铂(CDDP)、丝裂霉素(MMC)、5-氟尿嘧啶(5-FU)的耐药性,逆转倍数分别为2.92,3.09,2.13,2.60倍.同时无细胞毒剂量0.2 mg/L的As2O3能使HepG2/ADM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明显增加,MDR1表达下降.结论:As2O3具有体外逆转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可能与下调MDR1表达、增加细胞内药物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20.
锁阳多糖的抗衰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锁阳多糖的抗衰老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锁阳多糖低(100 mg/kg)、中(200 mg/kg)、中高(400 mg/kg)和高剂量组(800 mg/kg)。给药49 d后,测定衰老小鼠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H-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H_2O_2)、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GRAC)。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衰老模型组GSH-Px、GSH-ST、SOD活力及T-AOC均明显降低(P0.01),H_2O_2、MDA及GRAC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衰老模型组相比,锁阳多糖各剂量组GSH-PX、GSH-ST、SOD活力及T-AOC均明显升高,H_2O_2、MDA及GRAC含量均明显下降;其中中剂量、中高剂量和高剂量组各指标的变化与衰老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锁阳多糖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具有延缓衰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体内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