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婴垂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阻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华  吴良霞 《淮海医药》2000,18(4):251-252
目的 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接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对新生儿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母亲为大三阳的新生儿肌注HBIg和乙肝疫苗(Ⅰ组),母亲为小三阳的新生儿仅肌注乙肝疫苗(Ⅱ组),出生后6、9、12个月检测HBsAg和HBsAb。结果 Ⅰ组新徨儿在生后12个月HBsAg、HBsAb阳性率分别为14.29%和71.42%,Ⅱ组HBsAg、HBsAb阳性率分别为0.0%和86.67%。结论 宫内感染是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与丁型肝炎病毒(HDV)重叠感染后血清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和肝功能变化。方法对312例HBsAg携带者,用ELISA法检测HBV和HDV免疫血清标志物(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DVM:HDAg和抗-HD),用OLYMPUS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312例HBsAg携带者血清HD-VM检出率为9.94%,其中男性HDV感染率为10.38%,女性HDV感染率为9.30%,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复制活跃组HDVM检出率为3.76%,较HBV复制缓慢组HDVM检出率19.05%明显低(P<0.001)。HBV重叠感染HDV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83.7±81.9)U和(64.6±66.5)U,均明显比未重叠感染HDV患者ALT(27.7±13.5)U和AST(25.3±14.2)U高(P<0.001)。结论HBV重叠感染HDV后,HDV复制会抑制HBV的复制和表达,促使HBeAg阴转,使肝脏功能明显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病毒科,具有明显的种属及嗜肝特性,可致持续性的病毒感染。我国在世界上属于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已超过10%,通常判断HBV感染及其状况的指标为HBV的血清学标志物,如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即两对半,抗HBclgm(6项)和HBV-DNA等,了解这些指标的临床意义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期多次注射免疫球蛋白(HBJG)阻断乙型肝炎母耍垂直感染效果.方法对40例HBsAg阳性孕妇从产前6个月开始,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月一次,连续三次;对照组产前3个月开始,每月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月一次,连续三次,分娩后6小时内新生儿先注射HBIG 100IU,然后在1.2.7月龄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5μg,两组婴儿于12月龄时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5.8%、23.5%)P<0.05.出生后耍儿12个月随访,治疗组新生儿单用疫苗和对照组的新生儿单用疫苗血清抗-HBs阳性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抗-HBs 阳性(71.4%)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抗-HBs阳性率(64%)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乙型肝为母婴的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5.
张秀梅  陈丽雯  王熙 《河北医药》2009,31(20):2821-2821
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乙肝的主要传染源,传染性大小与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是否阳性有关。仅作血清标志物检测难于对病毒复制状态作出全面判断,而血清标志物与HBV-DNA联合检测有利于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1]。本文对536例孕妇患者HBV血清标志物的不同模式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6至11月本院门诊定期检查澳抗阳性孕妇(26~36周)的536例血清标本。  相似文献   

6.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本文就HBV母婴传播的途径、可能机制及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方法、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孕妇为 HBsAg 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通过孕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对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对医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门诊产前检查、分娩并定期随访的 HBsAg 阳性孕产妇382例进行母婴传播阻断干预措施后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82例的孕妇在孕7、8、9月注射了 HBIG,胎儿出生后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新生儿7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失败率为2%,其余375例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均为阴性,阻断率达98%。结论孕妇 HBIG 注射和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是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故应对母亲为 HBsAg 阳性的婴儿加强出生后的联合免疫,对合并 HBeAg 阳性孕产妇及其婴儿应加强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妊娠妇女分娩婴儿中的普及,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率已明显下降,但仍有部分婴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目前认为高病毒栽量患者在妊娠晚期行抗病毒治疗及新生儿出生后及时完成主被动联合免疫可有效提高联合免疫阻断成功率.分娩方式及母乳喂养不增加联合免疫失败的风险.故针对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母婴垂直传播的最佳方法。方法采取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栓的孕妇,对82例确诊HBV携带孕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41例。从妊娠26周后使用HBIG 200IU肌注,每4周1次,共3次;B组41例于婴儿出生后2h内使用HBIG 200IU肌注;两组婴儿出生后12h内均使用乙肝疫苗针5μg肌注,第2个月、第6个月再加强1次,1岁时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及肝功能。结果(Ⅰ)两组婴儿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1min阿氏评分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A组41例均无肝功能受损,HBsAg阳性5例,HBV DNA阳性5例。(3)B组41例中肝功能受损6例,HBsAg阳性13例,HBV DNA阳性14例。(4)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孕妇产前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较好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呈阳性的孕妇168例,新生儿179例。将这些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者与对照组。观察组在生产前被施以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对照组则未施以此治疗办法。在新生儿出生后进行宫内感染率、免疫阻断情况、HBs Ab阳性率变化对比分析。结果 179例新生儿中,对照组宫内感染率15.73%较观察组5.56%更高,同样对照组免疫阻断情况12.40%较观察组1.11%亦更高。在刚出生时到1年后、3年后的随访中,对照组新生儿HBs Ab阳性率为5.62%、84.27%、86.51%,而观察组为18.89%、95.56%、97.78%,虽然随着新生儿的年龄增长,HBs Ab阳性率有显著提高,但观察组显然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能够高效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母婴这一传播途径,对优生优育有着更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符合2001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修订的PHC诊断标准的364例患者的HBV感染的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64例PHC患者中合并HBV感染298例(81.87%),HBsAg阳性258例(70.88%),抗HBs阳性25例(6.87%),HBeAg阳性20例(5.5%),抗HBe阳性203例(55.77%),抗HBc阳性263例(72.25%)。结论PHC与HBV感染关系密切,积极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是减少PHC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血清HBV DNA含量对胎儿宫内感染的影响,以指导HBV携带者孕期处理. 方法 选择经产前血清学检测诊断为HBV携带者的产妇145例,在产妇分娩后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同时进行母婴血清HBV DNA检测,并将产妇血清HBV DNA浓度分级,分析产妇血清不同HBV DNA浓度级对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 结果 74例血清HBV DNA<500拷贝/ml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检出HBV DNA阳性者1例(1.4%);30例血清HBV DNA 500~1×10^6拷贝/ml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检出HBV DNA阳性者1例(3.3%);41例HBV DNA>1×10^6拷贝/ml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中HBV DNA阳性者3例(7.3%),不同血清HBV DNA浓度的产妇,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产妇血清中HBV DNA浓度对胎儿宫内感染率影响不大,孕期抗病毒于预对预防HBV宫内传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评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孕期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预防效果,评价孕期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控制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方面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进行乙型肝炎母婴阻断,在产科定期行产检并分娩的HBsAg阳性,同时HBV-DNA也为阳性的母亲和新生儿共198例,按照孕期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前后母血HBV-DNA变化情况进行分组:一组为HBV-DNA转阴者;二组为HBV-DNA下降者(不包括转阴组);三组为HBV-DNA升高者。对三组新生儿免疫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多次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后,82%(162/198)的孕妇静脉血HBV-DNA含量总体出现下降,其中有4.95%(10/198)的孕妇HBV-DNA出现转阴,有18%(36/198)孕妇HBV-DNA含量上升。一组10例与二组152例的新生儿免疫失败率均为0,而三组36例新生儿免疫失败率为25.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考孕期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前后母血HBV-DNA拷贝数变化情况能够有效预测新生儿免疫失败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姚智勇 《北方药学》2011,8(3):91-92
目的:了解从业人员HBV感染现状,进一步加强对HBSAG携带者的管理。方法:采用ELISA法,对新余地区从业人员进行HBSAG,HBEAG和抗HBCTGM检测。结果: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检测16181人,其中HBSAG阳性1284人,阳性率为7.93%。在1284名HBSAG阳性者中HBEAG阳性者70人,阳性5.42%,其阳性随年龄递增而下降(X2=4.901675,P〈0.01);抗-HBCIGM阳性者8人,阳性率0.62%,各年龄组间抗-HBCIGM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在HBV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中,以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CIGM阴性所占比例最高,以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IGM阳性所占比例最低。结论:新余地区从业人员属于HBV高流行人群,结果显示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体检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水平变化与HBV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8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HBV DNA含量高低分为A(〈103拷贝/ml)、B(103∽105拷贝/ml)、C(106∽108拷贝/ml)3组,分别检测3组的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HBV M)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含量。结果 A组的HBeAg为(3.971±14.47)S/CO,B组为(446.7±785.8)S/C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抗-HBe、HBeAg、HBsAg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HBeAg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抗-HBs、抗-H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M阳性标本中抗-HBs、抗-HBc与HBsAg含量与HBV DNA无相关性,抗-HBe与HBV DNA呈负相关,HBeAg与HBV DNA呈正相关。结论定量检测HBV DNA可真实反映HBV的复制情况,对于传染性评价、乙型肝炎诊治及疗效观察均具有指导意义;定量检测HBV M虽在HBV复制程度的判断及传染性评价方面无明显价值,但可为乙型肝炎数据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血清HBV-DNA载量与HBV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4 017例HBV感染者血清标本中HBV-DNA含量进行检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其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结果表明,HBsAg、HBeAg、HBcAb阳性组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96.82%;HBsAg、HBeAg阳性组检出率为100.00%;HBsAg、HBeAb、HBcAb阳性组检出率为26.79%;HBsAg、HBcAb阳性组检出率为45.89%;HBcAb阳性组检出率为0.29%。结论:患者血清中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的阳性率存在相关性。采用FQ-PCR法检HBV-DNA能更客观地反映HBV复制的程度和传染性,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母婴垂直传播的最佳方法。方法采取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检的孕妇,对82例确诊HBV携带孕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41例,从妊娠26周后使用HB IG 200 IU肌注,每4周1次,共3次;B组41例于婴儿出生后2 h内使用HB IG 200 IU肌注;两组婴儿出生后12h内均使用乙肝疫苗针5μg肌注,第2个月、第6个月再加强1次,1岁时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及肝功能。结果(1)两组婴儿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1 m in阿氏评分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A组41例均无肝功能受损,HBsAg阳性5例,HBV DNA阳性5例。(3)B组41例中肝功能受损6例,HBsAg阳性13例,HBV DNA阳性14例。(4)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孕妇产前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较好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母婴垂直传播的最佳方法. 方法采取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检的孕妇,对82例确诊HBV携带孕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 41例, 从妊娠26周后使用HBIG 200IU肌注,每4周1次,共3次; B组41例于婴儿出生后2 h内使用HBIG 200IU肌注;两组婴儿出生后12h内均使用乙肝疫苗针5μg肌注,第2个月、第6个月再加强1次,1岁时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及肝功能. 结果 (1) 两组婴儿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1 min阿氏评分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 (2) A组 41例均无肝功能受损,HBsAg阳性5例 , HBV DNA阳性5例 . (3) B组 41例中肝功能受损6例 ,HBsAg阳性13例 , HBV DNA阳性14例.(4)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孕妇产前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较好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20.
舌下含服肝灵素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转的近期疗效观察周志华,吴树荣(广东省番禺市人民医院511400)目前抗病毒疗法已被公认为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方法,而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大剂量干扰素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报道较多,但对天下含服干扰素的疗效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