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再生育对盆底肌的影响和产后盆底康复干预最佳时间。方法:通过对门诊产后42天常规健康检查的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盆底功能检查,产后3月、6月、1年盆底肌力随诊,共入组产妇426例,其中初产妇325例为初产组,二次分娩的经产妇101例为再生育组,观察比较两组盆底肌力受损情况(≤Ⅱ级),分析再生育与初产之间差异。结果:1产后42天,再生育组盆底肌Ⅰ类肌力受损率低于初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类肌力受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3月、6月、1年两组盆底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再生育组盆底肌力受损率各相邻时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天与产后6月盆底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初产组盆底肌力受损率产后42天、3月、6月3个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月和产后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对盆底Ⅰ类肌纤维近期损伤比再生育大,再生育盆底肌的恢复过程相对初产妇缓慢。需重视产后6月内盆底肌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顺产和剖宫产者产后发现盆底肌力减退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产后42天复诊时经筛查发现存在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101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1例,剖宫产50例.产后42天用PHENIX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10次,在产后3个月和6个月再次检测产妇盆底肌力情况.16例未治疗阴道分娩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产后42天)均有显著增高(P<0.01).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治疗前(产后42天)盆底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产后3个月两组Ⅰ、Ⅱ类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6个月经阴道分娩组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治疗后产后3月与产后6月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疗效显著.对剖宫产产后发生重度盆底肌力减退者需要强化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8周检查时无子宫出血的145例初产妇,分阴道分娩组90例,剖宫产组55例,由专门培训的人员经妇科检查+手法检测+诊断仪诊断盆底器官脱垂及盆底肌力分级,专人询问及填写孕期及产后的尿失禁问卷调查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剖宫产组不同程度阴道前壁脱垂、后壁脱垂,子宫脱垂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17例(30.9%),浅层肌力受损24例(43.6%),阴道分娩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34例(37.8%),浅层肌力受损46例(5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共41例,患病率28.3%,其中剖宫产18例(32.7%),阴道分娩23例(2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 27例,患病率18.6%,其中剖宫产10例(18.2%),阴道分娩17例(1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年龄、新生儿体重是盆底器官脱垂的高危因素,剖宫产是保护因素,盆底肌力的受损与分娩方式及产科因素无相关性.结论:与阴道分娩比较,剖宫产可以降低子宫、阴道脱垂的发生,但并不减少产后SU1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时间对顺产妇的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360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第二产程时间分为3组,即:A组(1小时)、B组(1~2小时)和C组(2小时),比较各组之间产妇盆底肌力的差异。结果:3组产妇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值全部异常;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86.0%、90.3%和77.8%,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产程时间的长短并不影响顺产初产妇的产后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和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 928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832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 096例。所有初产妇在产后第6周进行盆底肌力和妇科检查,接受1个盆底肌肉训练疗程(产后第9周时)后,进行盆底肌力和肌电指数测定,记录相应结果。结果顺产组阴道前、后壁脱垂Ⅰ、Ⅱ度的发生率分别为55.29%、13.46%和32.69%、6.4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32.11%、2.74%和12.77%、1.28%(均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0~0+级的初产妇占82.6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75.00%(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Ⅰ~Ⅰ+级的初产妇占16.35%,显著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22.99%(P <0.05)。两组急迫型产妇治疗后的基线值为(2.673±1.394)、(2.847±1.593),显著低于治疗前的(5.495±1.637)、(5.934±1.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顺产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压力型产妇治疗后的耐受、持续收缩值,以及快速收缩最大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阴道脱垂的发生率,不能避免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的风险;产妇早期盆底肌力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康复治疗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和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 928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832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 096例。所有初产妇在产后第6周进行盆底肌力和妇科检查,接受1个盆底肌肉训练疗程(产后第9周时)后,进行盆底肌力和肌电指数测定,记录相应结果。结果顺产组阴道前、后壁脱垂Ⅰ、Ⅱ度的发生率分别为55.29%、13.46%和32.69%、6.4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32.11%、2.74%和12.77%、1.28%(均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0~0+级的初产妇占82.6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75.00%(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Ⅰ~Ⅰ+级的初产妇占16.35%,显著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22.99%(P 0.05)。两组急迫型产妇治疗后的基线值为(2.673±1.394)、(2.847±1.593),显著低于治疗前的(5.495±1.637)、(5.934±1.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顺产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压力型产妇治疗后的耐受、持续收缩值,以及快速收缩最大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阴道脱垂的发生率,不能避免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的风险;产妇早期盆底肌力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康复治疗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7.
Long Y  Bian XM  Zhu L  Teng LR  Li L  Lang J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808-811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相关因素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初产妇120例,其中阴道分娩72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48例(剖宫产组),于分娩后6至8周间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电图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分娩后SUI的发生率分别为21%(15/72)、10%(5/48).阴道分娩组盆底肌电图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2.9±0.8和59±5,左右两侧平均功值为78±5;剖宫产组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7.3±1.7和95±17,左右两侧平均功值109±15,两组各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年龄(P<0.01)、分娩前体重指数(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P<0.01)及第二产程时间(P=0.003)是产后发生SUI的高危因素;年龄、分娩前后体重指数差、第一产程时间、会阴侧切口长度和角度对盆底肌电图的部分测量值有影响.结论 阴道分娩后SUI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相似;产科相关因素可以影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及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并于产后6~8周复查的产妇1008例,其中阴道分娩产妇551例(阴道分娩组),剖宫产457例(剖宫产组),分别对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观察各影响因素与盆底肌力的相关性。结果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36.3%(200/551)和39.4%(180/457),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36.5%(201/551)和39.4%(180/4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分娩前体质指数是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相关因素(OR=-0.095,P〈0.05);产妇年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第二产程时间、产次、产钳助产及会阴情况等与盆底肌力测量值无相关性(P〉0.05);第二产程延长组及高龄组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55.6%(5/9)和39.3%(57/145),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55.6%(5/9)和38.6%(56/145),两组I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有升高趋势;会阴裂伤组I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35.7%(15/42)和31.0%(13/42),均较会阴侧切组和会阴侧切+产钳组有下降趋势;进入产程剖宫产组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为44.1%(52/118),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为44.1%(52/118),均较选择性剖宫产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对盆底组织无明显保护作用;分娩前体质指数过大是影响盆底功能的因素,应避免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肌电值、肌力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妊娠36~38周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产检、于盆底治疗中心行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测、并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32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将所有产妇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162例与阴道分娩组167例,其中阴道分娩组分为会阴侧切组84例与非侧切组83例。分别对产妇分娩前、产后6周、产后3个月、产后5个月的盆底肌肉肌电值、Ⅰ类肌肌力与Ⅱ类肌肌力进行测定。结果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除产后6周两组肌电位活力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组肌电值相比较,剖宫产组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中,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两组间各项肌电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6周及3、5个月3次复查中,剖宫产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32.26%、35.48%、27.4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1.29%、54.84%、46.77%;阴道分娩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79%、52.24%、46.27%;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1.64%、70.15%、62.69%。会阴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17%、52.94%、44.1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9.41%、76.47%、52.94%;非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2.42%、51.52%、39.39%,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3.64%、63.64%、51.52%。无论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还是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盆底Ⅰ类、Ⅱ类肌肌力下降发生率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对早期肌电值的影响较阴道分娩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与阴道分娩相比差异不大;会阴侧切无法减轻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盆底肌肉肌电值与肌力在评价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时可能不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尿失禁对产后远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在绍兴市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42天健康检查且接受问卷调查并于产后3月、6月、1年盆底功能随访的女性426例,其中初产妇325例(妊娠期未发生尿失禁264例为对照组,妊娠期发生尿失禁61例为观察组),二次分娩的经产妇101例(妊娠期未发生尿失禁70例为对照组,妊娠期发生尿失禁31例为观察组)。比较再生育组和初产组的尿失禁发生率,观察妊娠期尿失禁患者的产后自然转归。结果:妊娠期和产后1年,再生育妇女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初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褥期、产后3月、产后6月,再生育妇女的尿失禁发生率与初产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初产妇观察组产褥期和产后1年的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31.1%和18.0%,再生育产妇观察组分别为32.2%和38.7%;观察组产后各个阶段尿失禁发生概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再生育产妇妊娠期和产后远期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初产妇,妊娠期发生尿失禁产妇较未发生尿失禁产妇产后远期发生尿失禁的概率高。妊娠期尿失禁是产后远期尿失禁发生的一个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选择性剖宫产术后经阴道分娩的产程特点及母婴结局。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于淄博市妇幼保健院选择性剖宫产术后经阴道分娩的孕产妇117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足月自然临产且无产程干预分娩的初产妇10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年龄、孕周、胎儿体重、产程特点及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产后出血量、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与经产妇无显著差异,总产程时间与初产妇相比明显缩短。选择性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并不增加不良母婴结局。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综合评估,孕期加强管理,严密产程监测,经阴道分娩安全可行,可减少重复剖宫产带来的二次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足月初产妇产前和产后磁共振(MRI)数据分析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关节间隙,探讨关节骨髓水肿与骨盆疼痛是否相关。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产检行盆腔MRI的97例足月初产妇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入组病例均做2~3次盆腔MRI检查,包括晚孕期、产后42d和(或)产后6~8个月。按照阴道分娩或者剖宫产将入组病例分为经阴道分娩组(72例)和剖宫产组(25例),分析比较MRI图像上晚孕及产后骶髂关节与耻骨联合是否存在骨髓水肿和耻骨联合骨折,然后电话随访入组病例,记录孕前、孕晚期及产后是否出现骨盆疼痛。同期收集120例年轻未分娩女性盆腔MRI图像作为对照。结果 (1)产后MRI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骨髓水肿经阴道分娩组高于剖宫产组。(2)分娩后6~8个月时,初产妇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骨髓水肿基本恢复。(3)初产妇骶髂关节痛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有关;然而耻骨联合痛与耻骨联合骨髓水肿无关,与耻骨联合骨折有关。结论初产妇出现的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是关节的一种炎性改变,可能与初产妇骶髂关节痛有关,经阴道分娩后产妇骨盆骨髓水肿风险增加,对于初产妇骶髂关节疼痛,在临床的诊疗中应关注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前维生素D水平与产后盆底肌肉力量强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48例孕妇,孕36周时单次采集孕妇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25(OH)D3水平,根据维生素D水平及分娩方式分为4组:维生素D水平15ng/ml、阴道分娩为Ⅰ组(n=42),维生素D水平15ng/ml、剖宫产为Ⅱ组(n=48),维生素D水平≥15ng/ml、阴道分娩为Ⅲ组(n=24),维生素D水平≥15ng/ml、剖宫产为Ⅳ组(n=34)。记录所有孕妇的每周妊娠状态,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孕前体质指数(BMI)。产后8~10周,采用排尿困扰量表(UDI-6)评估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症状,测量产妇盆底肌力(PFMS)。结果: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分别有63.6%(42/66)和58.5%(48/82)的孕妇患有维生素D缺乏症。Ⅳ组产后PMFS最高,Ⅰ组最低。阴道分娩组中,维生素D缺乏组产妇PFMS显著低于正常产妇(t=3.213,P=0.001)。维生素D水平与肌肉力量耐力相关性分析显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中,维生素D水平均与PMFS呈正相关(r=0.425,P=0.000;r=0.334,P=0.013)。阴道分娩组中新生儿出生体重和PFMS呈负相关(r=-0.209,P=0.044),而在剖宫产组两者无显著相关性(P0.05)。剖宫产组中,UDI评分和PMFS呈负相关(r=-0.522,P=0.000),而在阴道分娩组中两者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组(B=0.451,P=0.001)、阴道分娩组(B=0.311,P=0.001)维生素D水平回归系数均大于0且P0.05,提示维生素D水平与PFMS呈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维生素D水平升高PFMS也升高。结论: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孕妇产后PMFS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产妇200例,治疗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其中每组中分别有择期剖宫产及阴道分娩产妇各50例。治疗组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2组分别于产后6~7周及产后5~6个月应用多功能盆底生物反馈仪进行盆底肌力检测。结果:完成产后6个月随访者171例。经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后,阴道分娩产妇治疗组Ⅰ、Ⅱ类肌纤维肌电活动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择期剖宫产患者Ⅰ、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及ⅡB类肌纤维收缩个数较对照组提高(均P<0.05)。2种分娩方式产妇产后6个月的盆底肌力治疗组均比对照组增强,尤以阴道分娩组明显。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于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均有助于盆底肌功能恢复,尤其适用于阴道分娩后的产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女性盆底肌力通过电刺激治疗前后的变化,探索其变化的机制。方法:经阴道顺产妇女55例及剖宫产的妇女65例分别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电刺激治疗者)及对照组(自行缩肛提肛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不同分娩方式电刺激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的改变。结果:①顺产研究组经过电刺激治疗后盆底肌力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1),顺产研究组治疗前后肌力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剖宫产研究组经过电刺激治疗后盆底肌力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剖宫产研究组治疗前后肌力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均有影响,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产后女性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对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分娩的产妇180例作为盆底表面肌电组,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内返院复查的产妇85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产妇进行个性化产后健康指导。结果产后1个月,剖宫产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产后2个月盆底表面肌电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能够提高产后产妇的肌纤维功能以及肌肉压力功能,且降低其膀胱颈的角度或旋转角度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应提倡产后行盆底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与盆底肌收缩力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产后42~60天有产后尿失禁(UI)或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妇女为研究组(102例),其中UI患者66例(UI组),POP患者36例(POP组);另选择同期产后复查的正常产妇100例为对照组。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肌电图描记法对UI组、POP组和对照组的盆底肌力进行评估。结果:1研究组的年龄、分娩前体重指数(BMI)、新生儿体重、阴道分娩率及有腹压增高史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研究组肌电图持续收缩值和快速收缩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研究组中UI组的快速收缩值明显低于POP组和对照组(P0.01),研究组中POP组的持续收缩值明显低于UI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产后PFD的发生可能与年龄、分娩前BMI、新生儿体重、阴道分娩等因素有关;产后PFD与盆底肌收缩力下降有关,其中POP可能与Ⅰ类肌力下降有关,而UI可能与Ⅱ类肌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选择性剖宫产和阴道顺产两种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选择性剖宫产"、"阴道顺产(分娩)"、"盆底功能"、"随机"等关键词检索2015年12月以前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VIP、万方、CNKI等数据库,由两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采用系统评价专用软件Rev Man5.2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经JADAD量表评分均≥3分。共计1365例初产妇,其中选择性剖宫产693例,阴道顺产6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不同分娩方式的盆底肌检测、会阴超声膀胱颈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初产妇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发生SUI的风险。结论选择性剖宫产相较于阴道顺产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更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盆底肌肉的损伤,但剖宫产不能完全避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故不能以此作为选择性剖宫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定期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并于产后6~14周复查的1 027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SUI组303例,无SUI者724例,统计分析妊娠及产后SUI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①1 027例产妇SUI的发生率为29.50%(303/1 027);②SUI高危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SUI的发生产生不同影响(χ2=31.757,P 0.001),阴道分娩者相对于选择性剖宫产者发生产后SUI的风险增加(OR=3.001,95%CI:1.964~4.585),阴道分娩转剖宫产者产后SUI的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妇的母亲有SUI者相对于无家族史者发生SUI的风险增加(OR=15.563,95%CI:5.769~41.982)。第二产程时间、会阴裂伤、产钳助产、会阴侧切、手取胎盘、无痛分娩对产后SUI无明显影响(P0.05);③经阴道分娩组中,SUI者的平均年龄、产前体质指数较无SUI者升高(P 0.05),母亲有SUI的产妇相对于无家族史者发生SUI的风险增加(OR=15.251,95%CI:4.511~51.560)。经产妇相对于初产妇发生SUI的风险增加(OR=1.498,95%CI:1.051~2.136)。结论经阴道分娩、母亲患SUI、肥胖及高龄是产后SUI的高危因素;第二产程时间、会阴裂伤、产钳助产、会阴侧切、手取胎盘、无痛分娩等产科因素对SUI的发生未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Glazer评估在产后盆底肌肉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42 d复查的193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131例)和剖宫产组(62例)。采用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测定盆底肌的表面肌电值。结果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9.1±4.1)岁。(1)剖宫产组前静息肌电值(6.8±5.8)μV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5.5±3.3)μV(P0.05);(2)5次快速收缩阶段,剖宫产组的快肌最大肌电值(43.2±16.9)μV略高于阴道分娩组(38.2±15.0)μV(P0.05);(3)10 s持续收缩阶段,剖宫产组慢肌平均肌电值(29.7±13.5)μV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25.4±11.5)μV(P0.05);(4)60 s持续收缩阶段,剖宫产组慢肌平均肌电值(26.2±13.2)μV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21.5±9.8)μV(P0.05);(5)后静息阶段,剖宫产组平均肌电值为(7.0±5.2)μV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4.9±3.0)μV(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肌造成的损伤不同,阴道分娩对慢肌造成的损伤明显比剖宫产严重,但是剖宫产易导致盆底肌出现过度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